第六百二十五節 意外因素
字數:4599 加入書籤
希臘參戰不是意外,但希臘是一個意外因素。
因為希臘一直維持著跟歐洲公司的密切關係,希臘為歐洲公司在歐洲的擴張提供了一切能夠提供的支持,歐洲公司也在希臘進行了大量投資。周成功負債推動的巴爾幹鐵路網,歐洲公司提供了絕大多數資金。希臘積欠的外債中,欠歐洲公司的也是最多的。
而且周成功一直都有從奧匈帝國手裏收複國土的動機,他是一個小心謹慎,謀定後動的人,這麽多年隱忍,也沒有閑著,跟意大利建立了密切的關係,目的就是結成對奧匈的共同陣線,因為意大利也有從奧匈帝國手裏收回威尼西亞的動機。
可單憑一個希臘或者巴爾幹帝國,不足以讓意大利放膽跟奧匈帝國開戰,但意大利得到了法國和歐洲公司的支持。
意大利看到法國都封鎖了奧匈帝國海岸,法國也積極推動意大利進攻奧匈帝國。
同時占領著西西裏島的歐洲公司也對意大利表示了支持,歐洲公司背後站著的是中國,有中法兩大國的支持,這才給了意大利足夠的膽氣,讓他們敢於在奧匈帝國背後開槍。
所以最大的意外,也不是意大利,而是中法這樣的大國,不甘被俾斯麥這樣的外交家玩弄於鼓掌之中。
俾斯麥有能力控製德國和波蘭,有能力控製奧匈帝國配合德國的外交行動,但他對法國就沒什麽控製力了,隻能通過英國和國際局勢牽製法國。
法國人又絕不願意被俾斯麥操縱,在英德的聯合壓力下,法國不敢開戰,但法國可以支持意大利參戰,而且法國還將此向女沙皇邀功,告訴女沙皇說,是法國促成了意大利參戰,希望借此平息女沙皇的不滿,在女沙皇成功平叛之後,繼續維係法俄同盟。
相比俾斯麥,李章銅更加不如,他連中國都不能完全控製,隻能影響皇太子。可皇太子又不是一個容易控製的人,他始終不太願意進行這種複雜且緩慢的政治博弈,他更喜歡快刀斬亂麻,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早就恨不能直接跟英國開戰了。
打世界大戰,皇太子毫無顧忌。
如果說讓歐洲公司表態支持意大利,這點周成功動用他所有的關係,勉強能做到的話,那麽讓歐洲公司的艦隊直接跟英國艦隊對抗,如果沒有中國高層的受益,歐洲公司是絕對不敢進行的。
因此最大的變數,一個是法國,一個是中國。
這些變數又把英國卷了進來。
希臘奪取愛奧尼亞群島,這是合情合理的,因為哪裏居住的是希臘人,而且巴爾幹帝已經對奧匈帝國選擇,攻占這裏沒有任何法理問題。但阿爾巴尼亞是一個奧匈帝國扶持的,同時也是得到英國支持的小國,這是英國在巴爾幹地區的一根楔子,希臘卻突然吞並了這裏,這讓英國非常憤怒。
可憤怒歸憤怒,希臘國王篤定英國不敢冒著跟中國打世界大戰的風險,此時對希臘動手,因此放心大膽的吞並阿爾巴尼亞,盡管在跟奧匈帝國交戰中,吞並這樣一個國家,讓希臘的軍事壓力很大,可錯失這次機會,希臘也將很難找到繼續擴張的機會。
另外幾次戰爭中,希臘都沒有得到任何好處,這次戰爭中,如果光是幫瓦拉幾亞奪取領土,幫保加利亞奪取領土,希臘會更加不滿,會認為在巴爾幹帝國中,希臘一直在吃虧。為了政治平衡,周成功必須讓希臘有所得,所以愛奧尼亞群島是一個收獲,阿爾巴尼亞是另一個收獲。但僅僅是一個愛奧尼亞群島,不足以讓希臘為這次戰爭全力以赴,所以加上了一個阿爾巴尼亞。
這樣為了保住阿爾巴尼亞這塊相對廣大的領土,希臘王國一定會權力支持這次戰爭,巴爾幹帝國三大王國中,希臘的經濟實力一直是最強的,希臘的工業化也是發展最快的。
這些年希臘工業區依然主要是雅典區周邊,國王直屬領地,但在薩塞洛尼基為中心的北方地區,也開始形成工業中心。保加利亞和瓦拉幾亞的農業發展很快,工業發展一直緩慢。他們即缺乏希臘的區位優勢,又缺乏可以開發的豐富礦藏,瓦拉幾亞的石油資源還算可以,但卻在黑海石油的打擊下,無利可圖。
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資源的重要性十分明顯。從現象上來看,凡是工業發展快速的國家,都是資源豐富,尤其是煤鐵資源豐富的國家,對比法國和德國就是最好的例子,德國後來者居上,並不是德國人比法國人更優秀,而是德國的煤鐵資源比法國更優越。其他方麵對比,不管是教育水平,商業文化上,法國跟德國的差距其實並不大。另一個例子,比利時和荷蘭對比,比利時工業發展迅速,工業化程度在歐洲最高,緊隨英國之後迅速完成了工業化,而此時法德的工業化才剛剛開始。跟比利時相比,荷蘭人無論是在教育水平上,還是商業文化上,其實都更占優勢,但荷蘭就是沒有比利時豐富的煤鐵礦藏,所以荷蘭在工業化上輸給了比利時。
當然煤鐵資源不是工業化的全部,通過人的努力,也是可以工業化的。但先天上就輸給了那些資源豐富的國家。因為工業化、城市化等進步,都是需要物質積累的,如果本國沒有豐富的物質資源,就隻能通過貿易和交換來得到這些資源。換句話說,就是要靠本國的人民勞動,進口原料,出口製成品,留下微薄的加工費,這筆加工費不但要維持工人的生活,還要進口大量資源用於本國的建設,完全靠勞動來發展過來,那種艱辛難以想象。
巴爾幹三國麵對的就是這種情況,三國都缺乏豐富的煤鐵資源,而煤鐵資源是工業化的基礎,修建鐵路必須進口鋼材,建設工廠必須進口鋼鐵,否則就沒有鐵路網,就沒有機器設備。三國中各國民眾的文化相近,對勞動的態度相近,自然而然的隻能是區位優勢更好的希臘,占盡了發展工業的全部資源,帝國的工商業資本向希臘流入,支持希臘繼續快速進行工業化的同時,也就擠壓了其他兩國的發展資金。
不過希臘的工業化水平也很有限,在歐洲也就跟意大利水平差不多,跟工業強國相比,差了一個檔次。不是希臘人不努力,還是條件使然。
論努力程度,希臘人不可能比得上東亞民族,曆史上日本人為了工業化,所進行的努力程度,希臘人是做不出來的,人口上,希臘還沒有日本人多,勞動力沒有日本豐富,資源有跟日本一樣稀缺,所以希臘的發展水平,也就跟明治維新之後的水平差不多,在歐洲隻能是二流水平。
二流的工業化水平,加上巴爾幹三國總人口隻有一千多萬,跟奧匈帝國相差太遠,因此巴爾幹帝國隻能跟其他國家結盟才能從奧匈帝國手裏奪回失地。因此當烏拉爾國王周淳向自己的伯父發出請求之後,周成功當即采取了行動。
一連串行動之後,引來了英國的施壓,結果中英在地中海對抗。
對抗的結果是,雙方各自撤去,顯然英國沒做好跟中國直接開戰的準備,同時俾斯麥做了大量工作,告訴英國此時跟中國開戰極不明智。
這等於默認了希臘對阿爾巴尼亞公國的吞並。
得到阿爾巴尼亞之後,希臘王國果然開始全力支持戰爭,宣布總動員,接著憋了許多年打算得到西瓦拉幾亞作為失去多布羅加補償的保加利亞,憋了許多年要收回特蘭西瓦尼亞和摩爾多瓦的瓦拉幾亞公國,也雙雙進行了總動員。
三國加起來,人口隻有1200萬人,可是總動員之下,卻動員起了150萬大軍,可見為了領土,都拚命了。
上百萬巴爾幹軍隊殺入奧匈帝國,迅速攻占了多瑙河以北,南喀爾巴阡山脈以南,奧爾特河以西,被奧匈帝國控製的瓦拉幾亞。保加利亞迅速宣布這塊多瑙河下遊平原並入保加利亞,為保加利亞的瓦拉幾亞省。
同時瓦拉幾亞公國部隊,已經突破了喀爾巴阡山脈,攻入了特蘭西瓦尼亞高原,跟這一代的匈牙利王國軍隊交戰。
奧匈帝國也已經進行了總動員,奧匈人口數量龐大,盡管這些年失去了一些領土和人口,但依然擁有3500萬人口,總動員之下,武裝起了400萬軍隊。跟以往任何時候一樣,匈牙利王國一般是拖後腿的,但這次由於匈牙利王國也麵臨攻擊威脅,奧匈二元政府態度一直,總動員的速度很快,軍隊迅速開赴前線。
但奧匈帝國要麵對的,除了希臘的150萬軍隊,還有一個人口眾多的意大利,意大利已經整合了南方,鎮壓了南方的分離勢力,人口高達2400萬(西西裏島200萬不包括在內),意大利為了爭奪威尼西亞,動員了200萬大軍。
奧匈帝國還要向康斯坦丁派兵,支持康斯坦丁,化解俄國威脅,是奧匈帝國打這場戰爭的主要目的,因此他們向康斯坦丁派去了100萬援軍,主要是奧地利和波西米亞王國軍隊,而且這些部隊派出在前,希臘和意大利參戰在後,暫時沒有條件撤回。
不過奧匈帝國向來看不起巴爾幹和意大利的軍隊,多年接觸中,讓他們意識到,鄰國中也就俄軍對他們有威脅。
所以奧匈信心十足,在他看來,雖然兵力上跟敵人相當,可他們打贏不存在意外。
在外界看來,至少在兵力上,目前雙方依然是平衡的。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