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節 中國經濟升級(2)

字數:3856   加入書籤

A+A-




    西門子公司將電動機實用化之後,僅僅十餘年時間,在歐洲電力工業還在摸索之中,可是在中國已經開始大規模應用了。

    由於直流電天然的傳輸劣勢,導致在工廠的應用推廣困難,大多數工廠對電力的使用,跟民用差不多,都是為了照明,這讓過去隻能白日進行的工作,可以日夜同時開工,工廠設備的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在經濟增長時期,工廠為了擴大生產,普遍采用了三班倒工作製,即滿足了工會要求的八小時工作製,又讓機器設備不用停轉。

    但電動機卻快速在交通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中國首都著名的高架鐵路係統,在中國的大城市幾乎全部普及。可是對江寧這座花園城市來說,四散的煤灰始終是一個讓人煩惱的事情,於是愛麵子的中國人,在電力公司的遊說下,決定將高架鐵路電力化。

    首都的巨大影響力和示範效應,讓電力機車迅速在中國普及開來。不但城市高架鐵路係統開始采用電力機車,影響地鐵建設的一些工程問題也已經解決,北方城市建設了大量的地鐵,相比高價鐵路,地下鐵路用蒸汽機就更是一個災難,因此地鐵也迅速開始電氣化。同時更多的城市,比如江寧府也開始修建地鐵係統,用來解決首都越來越讓人頭痛的交通問題。

    由於首都的各種資源富集,盡管有限製大工業的一些政策,可人口依然快速增加,已經達到了五百萬人口的級別,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在高層建築尚未推廣,富豪們又熱衷於建造占地麵積巨大的園林豪宅的情況下,江寧府的城市架構攤的很大。已經超出了南京古城外城範圍,侵吞了大量鄉村土地,單單是占地麵積,已經不小於21世紀的南京了。這急需現代化的交通工具,高架鐵路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地鐵建設開始快速推進。

    盡管南京有五百萬人口,但南京還不是中國最大的城市。最大的城市,其實是鬆江府,這已經不是一個城市的概念,而是城市帶的概念。從吳淞口,沿著吳淞江、黃浦江,鬆江府的上海、華亭、嘉定等沿河兩岸建立起了密密麻麻的工廠,中間沒有明顯的分割。江南運河公司又修建了大量運河,將鬆江府、蘇州府和嘉興府更緊密的聯係在一起。

    盡管城市之間或許有連片的農田,工業區之外或許有廣大的農村,但是沿著河網,形成了連成一片的工業網區,這些工業網區周邊形成了城市帶。不但鬆江府各縣之間有連綿的城市區相連,甚至沿著河流往東綿延到了蘇州,往南綿延到了嘉興。成為中國最大的工業帶,中國最大,必然也是世界最大。

    讓珠三角龍頭位置已經成了中國城市化最高的地區,超過七成人口居住在城市裏,而且總人口規模持續擴大,光是鬆江府、蘇州府和嘉興府,總人口就接近八千萬人口,近六千萬生活在城市裏。讓這一帶發展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棉紡織工業、機械加工業,造船業和金融產業。

    建立在當年近乎荒地的,交通便利,地價低廉的黃浦灘上的商業區,已經完全轉型成為了金融區,普通商業公司,在這裏最多建有總部,直接的商業貿易,已經轉移到周邊地區,這裏的碼頭已經很少卸貨,以客運為主。這裏不僅僅是鬆江府的金融中心,是長三角的金融中心,也已經力壓廣州,成為整個中國的金融中心。銀行數量,債券股票交易數量,都已經全麵超過了廣州。

    這樣一個地域廣大,經濟發達的地區,自然需要龐大的基礎設施支撐。在蒸汽時代,隻能沿河布局,這也是為什麽這裏的覆蓋麵積如此之廣的原因,其實如果放在一百年後,反而未必有如此規模的城市帶,因為後世的交通,不再那麽依賴河流。運河公司不但興修了大量的運河,將各縣都連接了起來,運河上千噸級的蒸汽船往來不息。運河公司還修建了覆蓋整個城市帶的鐵路網,形成了鐵路客運,輪船貨運的基本格局。

    跟江寧府一樣,作為城市主幹的鐵路網,是高架鐵路。跟江寧府一樣,高架鐵路已經無法負荷越來越密集的人口流動。客運輪船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但運輸效率太低。地鐵自然而然的也在這裏發展起來。

    跟高架鐵路上的載重客運機車相比,地鐵機車追求的,不是載重,一列地鐵列車不會超過十節。跟高架鐵路在蘇州、鬆江和嘉興三地之間來回穿梭相比,地鐵網絡更小,主要是本地運輸。因此漸漸形成了動輒三五十節車皮的高架鐵路,往返於各地的居民區跟工作區之間。地鐵則集中於工作區周邊地區。

    由於上海等中心城市的地價越來越高,一些私人鐵路公司另辟蹊徑,他們在遠距離的郊外,他們的鐵路沿線建設地產,以低廉的價格或賣活租給平民工薪階層居住,專門開通專列,在工作時間每日往返城鄉之間。所以開始形成住在蘇州郊外,工作在上海城區的現象。

    另外,在比曆史上外灘大得多的範圍之內,綿長十公裏都是繁華的商業區,以黃浦灘為中心,有八條向外輻射的區間鐵路跟嘉定、華亭、青浦等上海周邊居住區連通。形成周邊的居住工作分離的局麵,是住在郊區,工作在城區的分區現象。

    這種劃分也是符合經濟規律的,昂貴的城市中心區勢必會慢慢轉變成商業區,居民會向外轉移。不過由於人口密集,加上還沒有發展到汽車時代,因此沒有像後來的美國那樣,以汽車化為基礎的富人向郊外遷移現象,而是類似於日本那樣的,以鐵路的形勢,向外轉移。曆史上日本在一戰之前,就出現了這種狀態。東京等大城市周邊,靈活的私人鐵路公司,在自己的鐵路沿線,不但密集建設住宅區,在住宅區周邊建立商業區,形成居住和工作區的分離。有的鐵路公司實力可以強大到控製整整一個縣的地步,在該縣進行科學規劃。

    歸根結底,這都是依托於巨大的人口,形成更細致的分工現象。

    這種分工不但體現在生產和生活這種程度上,生產也比任何歐洲國家都更細分。紡紗廠就是紡紗廠,織布廠就是織布廠,已經很少有早期那種紡紗織布一體的聯合工廠了。因為紡紗廠和紡織廠都開始發展成了規模巨大的超級工廠,規模小的紡織業工廠在東部沿海已經完全無法立足,根本就競爭不過來自日本、朝鮮等低廉工資水平的鄰國。

    體現在機械工業則更加明顯,早就出現了大量專業生產蒸汽機,生產鍛壓設備,甚至一些用量巨大的零部件已經開始標準化專業生產,一些工廠就專門生產某一種消耗性零部件,如軸類產品。規模巨大的機車廠,已經不再自己加工零部件,而是委托給一座座專業工廠。煉鋼廠則從生產鋼錠開始直接出成品,連鑄方式十分普及。

    巨大規模下的分工,不但讓中國的生產效率更高,而且工業體係十分完備。完備的結果就是,外國產品可以進入中國市場,但往往隻能作為一種補充,擠入中國的經濟環節,而無法成為不可替代的一環。因為外國進入中國的商品,大多數都是因為價格優勢,少數是因為質量優勢,但在中國一定可以找到替代品,要麽價格昂貴一些,要麽質量稍差一些。另一個結果則是,新技術在這裏可以找到各種可能性。

    當西門子公司還在為他們的電力機車在各種博覽會上做展覽,進行宣傳推介的時候,當西門子電力機車還隻是一個稀奇玩意的時候。中國已經改進、完善,並找到了成熟的商業模式,推廣開來。就是因為在西方誕生的技術,在西方不太齊全的工業體係中,很難找到合適的推廣方式,有時候勢必要為新事務建立一整套配套的體係,成本巨大。而在中國,則很容易嵌入一些已經形成的體係中。

    當然不是所有新事物都能輕易嵌入舊體係,但在中國相對容易能得到應用,廣大的市場空間和細分領域,比任何歐洲國家都更容易找到適合的應用,在中國找不到的,在其他國家基本上也不可能找到。

    因為這樣的特質,這些年中國人不但自己大量研發新技術,推廣新模式,許多外國的天才,在發明了新技術,或者發現了新知識之後,往往第一時間就想到來中國開拓。

    德璀琳敏銳的看到了這些現象,他還不清楚,中國經濟體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成長到了最成熟階段。新技術即便不是在這個國家誕生,也會第一時間主動傳播到這個國家。全世界頂級的人才,都更容易在這個國家找到一展所長的機會。就好像幾十年前,一些在本國默默無名的人才,到了英國就能做出一番事業一樣。(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