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三節 戰爭勝負的關鍵

字數:2765   加入書籤

A+A-




    德國、奧匈、波蘭和巴爾幹帝國為一方。人口上,德國4200萬人,波蘭2300萬人,奧匈3600萬人,巴爾幹帝國2100萬人,總計1億3千多萬。經濟上,德國已經超過法國,居歐洲第二位,經濟總量上雖然還沒有英國的一半,可在軍事相關的煤鋼產量上,已經跟英國平齊。奧匈帝國雖然內部矛盾很大,但經濟條件不錯,總量上雖然比不上法國,在歐洲排在英德法之後,可波西米亞境內的重工業並不輸給法國。波蘭工業落後,冶金、機械產業也有一定的規模,巴爾幹帝國重工業不行,輕工業卻較為發達,總體實力跟波蘭差不多。

    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丹麥和瑞典為另一方。人口上,不算殖民地,英國有3200萬人左右,法國3600多萬人,意大利2600萬人,西班牙1500萬人,丹麥不到300萬人,瑞典卻有400多萬,挪威也有100多萬,總計1億2千萬人口左右。工業上,英國經濟冠絕歐洲,經濟規模占到歐洲總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但如果排除對戰爭沒有直接幫助的紡織業、運輸業、商業等規模龐大的產業,重工業上英國跟德國差不多。法國經濟總量不小,但偏重輕工業,因資源稟賦不如德國,重工業發展遲緩,跟奧匈相當。西班牙此時還是一個農業國,歐洲工業革命時期,西班牙一直亂糟糟的,沒什麽像樣的工業。丹麥同樣是一個農業國,瑞典工業發展迅速,尤其是對戰爭有直接幫助的采礦、冶金工業發達,但規模有限。意大利比西班牙稍強,但相比英法德奧這些工業強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尤其是重工業,意大利連煤炭都沒有,鐵礦也沒有,可以這麽說,意大利在資源稟賦上,還比不上日本。因此意大利也隻有一些輕紡織業、絲織業等輕工業,重工業水平還很低。

    對比這些硬實力,人口、資源和軍事工業,此時德國為首的一方,跟英國為首的一方,其實都差不多,人口上差距不大,德國一方略有優勢,軍事工業上,難分高下,英國一方略有優勢。

    但總體上,應該說英法一方還是勝過德奧一方的,原因很簡單,英國的那些財富,是實打實的。而且英國人有發達的金融業,能夠最高效的將這些財富轉化為戰爭經費,發達的金融體係,這是德奧一方最大的短板。

    另外,英法還擁有巨大殖民地,雖然印度和美洲的殖民地,隨著中國加入戰爭,已經不太可能將資源和人力用到歐洲戰場,可是法屬北非、英屬西非,因為距離歐洲較近,有條件將人力和資源調到歐洲。英法非洲領地上,大概有四五千萬的人口,但因為英法對殖民地的管理上,主要目的是榨取財富,因此管理鬆懈,沒有對當地社會進行改造,當地依然是部落為主,許多部落甚至英法殖民政府都沒有接觸過,根本不可能把這些黑人部落武裝成軍隊。非洲殖民地能提供的,不過是一些戰略資源為主,軍隊最多能武裝一百萬人。

    因此歐洲戰場上的力量,是基本平衡,英法一方稍占優勢,可德奧一方軍隊更加精銳,動員能力更強,指揮更加高效。歐洲戰場主要發生在陸地戰場,任何一方勝利了,這場世界大戰也就結束了。

    因為一旦英法擊敗德奧,歐洲戰場結束,此時中國如果沒有摧毀英國艦隊,就隻能選擇和談,退出戰爭。因為此時中國即便繼續戰鬥,也很難保證戰勝剛剛擊敗了德奧的上千萬英法聯軍勢力。

    不過歐洲戰場,並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唯一因素。中國跟英國的全球戰場,則是另一個決定性因素。就像歐洲戰場任何一方獲勝後,另一方也隻能接受失敗一樣。中國和英國哪一方分出勝負後,另外一方勢力也都隻能接受結果。

    因為一旦中國海戰戰勝英國,中國海軍進逼英國本土,英國必然退出這場戰爭,此時如果法德還沒有分出勝負,法國也隻能選擇和談結束戰爭,繼續戰爭下去,隻能失敗。至於英國能否在海戰中戰勝中國,基本上沒人覺得有這種可能。英國海軍十分強大,這大家承認,可中國海軍更加強大,這大家也承認。最理想的狀態下,英國也隻是能保持不敗,堅持到陸戰取得勝利。

    所以決定這場世界大戰結局的,隻有兩個因素,中國跟英國的海戰,英法跟德奧的陸戰,中國擊敗英國海軍,或者德奧擊敗英法陸軍,則大戰以中德同盟勝利結束。英法擊敗德奧聯軍,則以英法聯盟勝利結束。

    中國參戰之後,對德法陸戰戰場的影響有限,德國依然在進攻,英法繼續在防守。

    毛奇的大軍已經開進了巴黎,他是鐵了心要攻克巴黎,然後終結戰爭。在首都失陷的情況下,還繼續作戰的歐洲國家,曆史上很少,俄國人放棄莫斯科的情況,很罕見。

    用於圍攻巴黎的德軍兵力十分雄厚,總計高達五百萬人,而且都是戰前受過軍事訓練的士兵組成,戰鬥力比法軍更強。法軍則主要是新組建的後備軍,其中半數戰前完全沒有受過訓練,總兵力隻有三百萬人,法軍主力被牽製在洛林高原,想要回援,卻被切斷了跟巴黎的直接聯係。

    所以法軍隻能依托巴黎防線負隅頑抗,好消息是英軍、西班牙軍隊正在開往巴黎,時間對法軍有利。

    毛奇很清楚這一點,目前德軍還占據優勢,英國開始招募更多士兵,並且議會開始討論義務兵役製,以英國的行政效率,能迅速通過義務兵役製,組建龐大陸軍的可能不大。意大利有義務兵役製,也開始了動員,向法國排除了援軍。

    盡管奧匈宣布加入德國一方作戰,隨著時間的退役,德國可以得到奧匈帝國的援軍,但毛奇不願意將戰爭的勝負賭在盟友的援助上,所以他要在德軍占據兵力優勢的情況下,盡快取得勝利。

    德軍一方麵修建攻勢,擋住洛林高原方向的法軍主力回援,一方麵對巴黎發動猛攻,巴黎大會戰爆發了。

    另一方麵,在世界戰場上,中國開始對英國發起了全麵進攻。(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