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六節 重點在美洲

字數:4653   加入書籤

A+A-




    由於這次戰爭,是在官僚集團、議會和民間輿論都普遍不支持的情況下,由皇太子強行發動的,這倒是反對的聲浪很大。

    皇帝沒死,且開國皇帝實在過於成功,導致皇太子一直活在皇帝的陰影下,威望嚴重不足。這就好比拿破侖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法國人一旦鬧事,就高喊拿破侖一樣。但凡是皇太子讓各路勢力不滿了,他們就叫囂著要讓皇帝出山。

    這給皇太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導致他本想開戰之初,立刻進行總動員,然後以犁庭掃穴的大勢,泰山壓頂一般迅速摧毀英國的方略破產,海戰的遲滯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則是他開始擔心在大多數人不支持的情況下,貿然進行總動員,是否會出現政治危機。

    當然這也是在皇太子有的選擇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選擇,這種擔憂不至於讓他放棄在國內進行總動員,由於有海外公司這樣的勢力可以利用,所以他暫時選擇不再本土進行動員,用海外公司的力量消滅英國海外領地的勢力。

    即便這樣,皇太子依然很著急,他要迅速清掃英國海外領地,皇太子認為,這會為他積攢足夠多的政治威望,從而徹底壓製反對他的政治勢力。

    所以這樣的決定,是皇太子在麵對內外兩條戰線的情況下,最明智的選擇,一方麵要對付國內的反戰實力,一方麵還要快速取得外部的勝利,利用外部勝利的輝煌,壓製內部勢力的反對聲音,最後才能有足夠的力量取得徹底的勝利。

    但為什麽不將主力派往印度,隻讓非洲公司來負責印度戰場呢,盡管非洲公司動員的兵力更多,可英軍是常備軍,訓練水平上的差距肯定有。

    中國的戰兵部隊和輔兵部隊,也是常備軍,訓練水平很高。尤其是戰兵部隊,一直駐紮邊疆,而且跟輔兵采用的製度不一樣。戰兵是徹徹底底的募兵,受高額軍餉吸引的誌願兵,精挑細選,身體素質優秀,因為這種製度,導致戰兵中北方士兵遠多餘南方士兵,因為北方人的身材相對高大,而且戰兵中有大量的其他民族士兵,蒙古人、中亞人飲食習慣以肉奶為主,身體素質更好,而且對當兵不但不排斥,反而認為是勇士最應該從事的工作。

    這些身體素質最優秀的兵員被招募之後,進行至少一年的嚴格訓練,然後開始進入部隊服役。跟輔兵不一樣的是,戰兵的服役年限很長,一個戰兵要退役,必須要服役八年時間,八年之後才可以申請退役,退役之後就成為平民,不再有任何義務。

    府兵雖然也是常備軍,訓練方式也大同小異,裝備水平也沒有區別,也主要采用募兵製招募兵員,但輔兵的選拔,不是全國性的,而是劃定了區域,比如廣東有兩個府兵軍編製,貴州就隻有一個,不斷兵員招募劃定區域,而且就地駐紮,廣東第一軍和第二軍就分別駐紮在粵西和粵東地區。

    府兵還承擔著為後備役培養人才的任務,府兵士兵,三年服役期,而且服役期結束後,軍官除外,普通士兵,不管願不願意,強製性退役,轉入後備役,成為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後備兵員。同時個別退役士兵,還將被分配到家鄉的鄉兵中擔任軍官,又為鄉兵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基層軍官。

    所以中國的三級兵役製,戰兵才是真正作為殺戮機器在培養的,士兵服役期長,訓練嚴格,裝備精良,軍餉極高,一個最低士兵,每月可以拿到一百貫錢,折合五兩黃金,相當於二十五英鎊,一百二十美元,是全世界最高的軍餉。

    拿著高軍餉的士兵,在同等民族感情,愛國感情下,比低軍餉的士兵士氣更高。

    撇開士氣這種心理因素,客觀上來講,這些在全國範圍內選拔最優秀兵員,進行最嚴格訓練,長期服役的士兵,已經是能滿足的最高要求的軍隊了。因此中國戰兵的戰鬥力一直被認為很高,盡管他們已經很多年沒有證明過自己了。

    可沒有證明過自己,不代表他們就真的沒有打過仗,沒有任何戰鬥經驗。恰恰相反,戰兵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殺過人的老兵。中國盡管已經三十多年沒有打過仗了,可在殖民地的戰爭從來沒有平息過,於是海外公司中,有大量常年作戰的雇傭兵存在。雇傭兵中盡管雇傭了大量日本人,可本國人也不少,尤其是軍官,基本上都是本國人,哪怕是基層軍官,也很少委派其他國家的人擔任。

    於是當這些在國外殺過人的雇傭兵回國後,既不想繼續殺人賺錢,還希望繼續當兵的一些人,很容易就能進入戰兵部隊服役。甚至一些府兵退役後,加入雇傭兵廝殺幾年後,回國再次申請進入戰兵部隊。

    說到底還是高軍餉才更能吸引人才。可以不用廝殺就拿到拚命的工資,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因此大量雇傭兵轉為戰兵部隊的基層軍官,讓戰兵部隊除了訓練嚴格之外,軍官普遍具有實戰經驗。

    可這樣一支部隊,卻被皇太子全部派到了海外,因為皇太子很急迫,希望盡快取得勝利戰果,好讓自己壓製反對派的氣焰,但是卻沒有一個戰兵派往印度,甚至常備軍的府兵也沒有派去印度,隻能說印度在皇太子的眼中實在是太不重要了。

    這不關印度本身的價值,而關乎印度在中國統治階層嚴重的價值。印度豐富的人力資源,優良的土地開發條件,讓印度出產極為豐富,每年生產大量的棉花,水稻,大量出口。光是印度出口的大米,足以養活整個日本的人口。

    但在士大夫嚴重,經濟價值本身就沒有多大吸引力,套用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句話,“吾攻其地,不能耕其田,不能居其地”,因此沒有價值。

    那麽皇太子將常備軍派去了哪裏呢?當然派去了“吾攻其地,能耕其田,能居其地”的地方了,那就是北美。

    盡管英屬北美,也就是後世的加拿大,相對美國來說,氣候寒冷,種植條件差,也就比西伯利亞好一些。但英屬北美空曠,這就是最大的優勢。對於不缺人口,缺土地的中國,對可以農耕的土地,有病態的貪戀。所以占領高寒的加拿大,比溫暖的印度,更容易堵住士大夫的悠悠之口。更容易讓皇太子取得聲望,壓製反對聲音。

    因此皇太子更重視北美,北美才是他戰略的重點,當然這不是他根本的目的,根本目的還是摧毀英國,建立霸權。但隻有土地,才能讓輿論閉嘴。

    所以三十多萬戰兵,六十多萬府兵,全都派去了美洲,跟美洲當地府兵一起,對英屬北美進行快速打擊。

    相比皇太子給非洲公司半年時間奪取印度,他對遠征美洲的常備軍要求更苛刻,他要求三個月之內,攻占整個英屬北美,考慮到英屬北美的巨大麵積,事實上軍事行動開始之後,基本上就不可能有休整的時間。

    由於皇太子承受的壓力,讓他格外急迫,所以他承受的壓力,通過戰場,轉移到了敵人頭上。

    中國宣戰之後,幾乎沒有停頓,各地中國軍隊就向英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先是公司在印度的常備軍,以不足二十萬的兵力,向英屬印度地區發起猛攻,然後後備軍不斷被征召,然後送到前線,一邊戰鬥,一邊恢複訓練,已經沒有時間讓他們在後方完成幾個月的恢複訓練了,好在這些後備兵都是曾經接受過正規訓練的士兵。

    美洲地區,則先是美洲各省的府兵向英屬北美發動進攻,一邊進攻,一邊動員後備軍,一邊等待本土常備軍的援助。

    在這種持續不斷的進攻下,戰鬥隻能不斷升溫,戰鬥隻能更加激烈,如同海浪一樣,一浪高過一浪,直到將擋在前麵的山崖拍斷,哪怕過程中海浪一次次粉身碎骨,一次次被撞碎成浪花,之後也會重新積攢力量,再次驚濤拍岸!

    於是最猛烈的進攻在一個月之後爆發了出來,印度方向,總動員基本完成,五百萬人分散在各條戰線上,在長達上千公裏的恒河流域全麵推進;北美地區,常備軍登陸北美,進入了前線。迅速突破了北美英軍的抵抗,長驅直入。

    相比英國人在印度維持著一百多萬兵力,九百萬人口,且大多是移民,並且半數並非英語人口,而是來自俄國、波蘭、南斯拉夫、希臘等等歐洲國家的貧窮移民,他們對英國的認同感還達不到為女王送死的程度,在中國軍隊的猛攻之下,隻有那些母語是英語,並且以甚為英國人自豪的加拿大人,才會積極參軍應戰。

    可募兵製下,這種受愛國情懷和忠君思想鼓舞而主動參軍的人數是很少的,英屬北美軍隊自始至終沒超過50萬人,即便戰爭剛開始的時候,他們也很難占據兵力優勢,一個月之後,中國常備軍作為主力開始向他們發動進攻的時候,他們隻能全線潰敗,什麽塹壕戰,什麽消耗戰,什麽守強攻弱,這都是相對的,是基於戰鬥力相近的情況下才能體現出來的優勢,而中國主力部隊的到來,非但在訓練水平、指揮能力和裝備水平上都全麵碾壓了英屬北美倉促招募的士兵,就連數量上都完全碾壓對方。

    這種情況下,英國想要保住北美領土,要麽從國內抽調兵力,要麽從周邊尋找盟友。

    北美地區,除了中國領土外,就是法國移民建立的魁北克,以及美國分裂出來的北方聯邦和南方聯盟兩個國家。

    南方聯盟已經徹底倒向了中國,英國人就開始拚命遊說北方聯邦,許下大量好處。

    包括戰後幫助美國統一南方,包括將英屬北美大量土地割讓給美國聯邦,以及大量的無償援助。

    但美國人會參戰嗎?(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