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九節 美國往事(3)

字數:3201   加入書籤

A+A-




    人力稀缺,導致北方的勞動密集型工業一致就不夠發達,紡織工業一致很難自給自足。比較發達的,一致都是礦產業,冶金業、造船業和機器製造業等附加值較高的重工業,這些工業在戰爭中獲得了巨大的增長,但戰爭結束後,失去政府訂單的他們,迅速陷入了困境。因為他們本身就很發達,戰爭促使他們大大過剩,哪怕有關稅保護,但過剩問題很難解決,出口又沒什麽競爭力,加上他們建立關稅保護體係,其他國家同樣對美國商品征收高關稅,根本就無法出口。

    任何國家的經濟高速增長,往往都伴隨著這樣一些特征,首先是新技術快速推廣,然後是人口快速增加,事實上人口快速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基礎,經濟本質上就是一種人類活動現象,因此人口多,經濟自然大。

    戰爭的影響,導致輸入美國的移民停頓,戰後財政困境,加上美國可開發的土地,其實已經枯竭,廣袤的西部幾十年前就被中國奪走,失去了大後方的美國,這些年其實對歐洲移民的吸引力已經大大下降,單靠高工資其實很難一直維持下去。

    而經濟危機,又讓高工資都難以維持,工資水平下降有限,但無法為新移民提供工作,當然也就無法吸引到移民,非但如此,聯邦政府還因為失業率,開始嚴格限製移民。

    國家訂單減少,導致重工業持續萎縮,本就缺乏競爭力的紡織工業,盡管有了高關稅的保護,可是原本來源於南方的棉花,現在因為政治和經濟等方麵的原因,輸入成本變高,勞動力不足,導致棉紡織代表的輕工業也陷入困境。

    輕重工業同時進入危機狀態,戰爭中大發戰爭財的金融業也不好過,南方奴隸主賴掉了大量債務,來自南方的貿易金融業務也不在通過紐約,而是開始轉向新奧爾良等受戰爭影響更小的港口。

    又受限於政府開始緊縮開支,償付債務的影響,債券市場也不再繁榮。戰前最為活躍的鐵路債券,此時也陷入停頓,因為失去了西部,導致鐵路已經沒有修建的空間。戰前瘋狂修建的數萬公裏的鐵路,在失去南方棉花等大宗商品的運輸業務之後,早就飽和。

    種種因素導致戰後的北方聯邦開始陷入了一場長期蕭條狀態,高關稅非但沒有保護本國的工業,反而讓蕭條延長,因為貿易的中斷,對經濟是不利的。因為進口原料價格會變高,其他國家也會關閉市場。工業發展三要素中的原料和市場都處於不利狀態,本就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讓工業發展不可能良好,在工業化時代,作為基礎的工業發展不起來,其他產業都會跟著感冒。

    這場持續的蕭條,直到歐洲戰爭爆發後,才迎來了轉機。

    美國內戰期間膨脹起來的重工業得到了大量訂單,不但英法向美國下了大量訂單,德國甚至都要向美國采購鋼鐵,隻是英國封鎖這德國市場很快失去,但英法的訂單持續擴大。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以及中國加入戰爭,英國人在恐慌之下,甚至開始向美國造船廠下了大量價格高昂,利潤極其豐厚的軍艦訂單。

    美國糧食作為重要物資,在德法等國都將本國勞動力大量投入市場的情況下,非但出口英法的糧食價格暴漲,整個國際糧價都大幅度提高,美國糧食出口再次恢複鼎盛。

    金融業再次得到了戰爭融資的機會,內戰期間,鍛煉出來的庫克等金融家,他們開動聰明才智,進行了大量的金融創新,英法開始向美國大量借貸,金融業利潤豐厚。

    以重工業、農業和金融業三駕馬車的恢複,美國北方經濟這才度過了危機,轉入一個難以置信的高速增長階段。

    這樣的好日子,讓所有人受益,占人口大多數的五大湖區的農民日子好過了起來,他們又為工業品提供了市場,紡織工業都因此度過了危機。

    這種好日子下,人是不想打仗的,這時候英國人找上門來,提出了十分有誘惑的條件,一時間讓美國人陷入了糾結之中。

    英國跟中國的戰爭,短時間內就演變到崩潰狀態,沒有義務兵役製加上人口稀少的不利條件,讓英屬北美戰鬥力低下,九百萬人也不可能支撐長期戰爭。廣袤的領土麵積此時不是優勢,而是巨大的劣勢。因為人口本就不多,又分散在廣袤的土地上,交通狀況落後,組建軍隊本就困難,將軍隊集結起來,運輸到前線,更加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認定他們是不可能在戰爭中保住北美領地了,所幸十分大度的對美國表示,願意將整個北美領地轉讓給美國,條件是美國要參加戰爭。

    英屬北美領地,盡管比曆史上稍小,魁北克和落基山以西的土地,都不屬於英屬北美,但依然保住了大多數後世的加拿大國土,總麵積800萬平方公裏左右,這比整個美國的麵積還大。

    人口上,雖然有近半人口來自其他國家的移民和移民後代,但因為英裔人口始終占據優勢,後來者隻能融入英語社會,因此英屬北美是一個跟美國語言相通的相鄰地區。政治製度和法律製度上,也大相仿佛,這對於因為內戰而丟失了大半國土的美國聯邦來說,有巨大的吸引力。

    另外如果美國不得到這裏,那麽中國人就會奪取這裏,讓中國占領了整個英屬北美,這意味著中國勢力從三麵包圍了美國聯邦,戰略上極為不利。

    因此有遠見卓識的美國政治家,都傾向於接受英國的條件,但理性的政治家們,同樣對對抗中國充滿憂慮,這不是一個現在的美國能夠對抗的勢力。

    普通民眾那就更不用說了,一場內戰是把所有人都打怕了,內戰期間的一係列政策,讓平民和代表平民的組織極為不滿。內戰後期,美國實行義務兵役製度,但卻給有錢人開了一個後門,隻要能繳納300美元的資金,就可以免除兵役,這對窮人極不公平。導致窮人和富人的對立,再次爆發戰爭,窮人絕不支持。

    富人同樣不滿,300美元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普通中產甚至要傾家蕩產才能承擔。上次戰爭的後遺症才剛剛因為歐洲爆發的戰爭結束,他們可不想破壞這種好日子。因此參戰的議題,雖然拿到了參眾兩院討論,可是曲高和寡。

    如果能不打仗,還能得到英國北美領土那就好了,這是聰明人的想法,而這個想法一旦出現,就開始有人推動,人最缺的是想象力,而不是執行力,隻要能想出來的東西,總能找到實現的辦法和途徑。

    國務卿威廉·亨利·西華德提出了這樣一個建議,不是通過參戰方式取得英屬北美,而是通過購買的方式,從英國手裏把北美領地買過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