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請教

字數:3560   加入書籤

A+A-


    又是看書看來的?

    麵對殷朗還是有些疑惑的眼神兒,朱懷古迎著他的眼神兒,是迎得半點不虛。

    這些皆是書中看來的,她說的可是大實話:

    "古巨子傳言有兩名弟子,前朝古巨子在世時,這兩名弟子便大隱於市。自古巨子逝世後,兩名弟子更是鮮少現於人前,漸漸地便也再無人提及。算起來,倘古巨子的這兩名弟子不為古巨子收一收徒孫曾徒孫的話,古巨子易學大家一脈到如今應也早消亡了。"

    在前世,朱懷古聽聞古巨子大名,那會兒古巨子便已年近九十,相當長壽的年歲,兩名弟子聽聞最小的也有三四十的年紀,現她重生於今朝,已是百年後。

    倘若古巨子沒什麽徒孫之類,再長壽,兩名弟子也早隨著古巨子作了古。

    便是真有徒孫曾徒孫,這會兒年歲也必定不小。

    池千望邊用點心邊對殷朗道:“你去查查現如今整個京城,或京城附近,看看有無熟知易學之人,不是大家,便是極推崇易學者亦可,都仔細查查,看這樣的人到底有多少。”

    殷朗領命。

    朱懷古截住一領命便要走人的殷朗,認真道:

    不僅精通推崇易學者,便是極其反對易學的人,也該好好查查。”

    池千望沉吟道:“你是覺得,凶手也有可能極為不喜易學,利用易學殺人,是想搞臭易學的名聲,繼而讓整個大魏遠離易學?”

    朱懷古確是這般想:“先從京城動手,以外城做為試點,倘若成功了,便是官不厭,民亦厭之。天子腳下,百姓倘若不喜易學,咱大魏又是奉佛學為信仰,大國寺便是咱大魏的國寺,易學於咱們大魏而言,其份量並非重中之重。”

    份量一輕,民一厭之,便是官不表態,在百姓中也能自成風氣,這何嚐不是一種抵製易學遠離易學的手段。

    凡事不怕手段,就怕手段後的結果,及手段的持久度。

    百姓信奉一樣東西,那必是長久的,一旦抵製一樣東西來,那必然也非一時興起。

    手段久而久之,官府便不能不重視。

    一重視,天子腳下,言官們也不是吃素的,對民風極其影響,再佐之易學殺人的惡劣案件,易學在民間已被抵製,再到官府明麵上下公文張榜的抵製,所需的也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池千望點頭同意朱懷古的推論,逐看向殷朗,殷朗在一旁聽得明白:

    那我兩頭查,一並看看各有什麽人。”

    殷朗這回是真領命走了。

    殷朗前腳剛走,刑顏玉後腳便到了,示意朱懷古不必多禮後,連坐都沒坐,直言請教:

    千望,你說說,這殺人除了為情、為仇、為財之外,還能為什麽?”

    池千望知道刑顏玉手上也有案子,這問題大概跟案子有關,他也沒直接回答,隻道:

    這三種殺因是最常見的,至於其他殺因也不是沒有,可你這樣沒頭沒尾地來問我,我能答什麽?你得從案子死者本身的人際關係查起,看看其中有無可疑的交際關係。異於這三種殺因的第四種殺因,往往都是從這最基本的三種殺因衍生出來的動機。”

    刑顏玉就近往圈椅裏一坐,看著端坐公案後的池千望,歎道:

    我何嚐不知?這不是查了又查之後沒發現麽,才跑來跟你取取經!”

    池千望抬眼瞧了瞧刑顏玉那張過份俊秀的臉龐,再看自已身側目不斜視的朱懷古,很是朱懷古這份子目不斜視,他終於發好心,將話給說得明白些:

    大家族的殺因,往往伴隨著的是闔族興亡的大事兒。個人的殺因,不過是個人榮辱作祟的小事兒。”

    刑顏玉還是沒怎麽明白,皺眉道:

    能不能說得更明白些?這道理我都懂,你說的這些我也查了,可都沒查出個三五六來!”

    池千望以前覺得刑顏玉能做到大理寺少卿這個位置,多半靠的是自已的能力,可這會兒他都點拔到這份上了,看刑顏玉還是這蠢樣,他覺得坊間說刑顏玉能平步青雲,就差一點兒便有與他肩並肩的榮耀,乃拜刑尚書在朝中頗有威望之故。

    以往覺得坊間這話有失偏頗,不說刑顏玉別的,這能力還是確確實實有的,隻是現如今此刻再看,他還真有點兒讚同坊間流言了。

    這會兒蠢蠢的刑顏玉,可不就恰好是坊間所傳的那般榆木腦袋麽。

    被池千望暗榆木腦袋的刑顏玉許久不見池千望再細分地同他說,他有些著急了,正好再開口請教,沒想池千望抬手一指,指向朱懷古。

    他愣了,朱懷古也有些愣了。

    池千望道:“讓小古好好同你說說。”

    說罷,他老人家自個閑情逸致地吃著茶用著點心好不愜意。

    幸在朱懷古早有耳聞刑顏玉查的案子是關於今年秋闈科舉考場,有位考生在貢院考棚裏無端暴斃的案子,且這位死者是個寒門學子,無威無望,無後無靠。

    倘不是皇帝重視科舉人才,死者又是在今年秋闈中解元得主呼聲最高的寒門學子,頗受各路火眼金睛的關注,這死者大概死了,也就死了,完全的白死。

    可偏就這死者不是尋常的寒門學子,聽聞其才華之高,連主考官隻看了死者僅答一半的卷子,都大歎其英年早逝得可惜。

    倘非答題間突然暴斃於考棚裏,就以死者的文采筆力,得案首解元,那簡直就是囊中之物。

    好了吧,有主考官的青睞,有皇帝的重視,今年這一場秋闈暴斃案便落到大理寺手裏,皇帝金口禦言說了,務必查個水落石出,看是哪個不長眼的混球這般看不得大魏人才!

    瞧瞧,主考官說死者得案首解元是如探囊中之物,皇帝更是直言是哪個殺千刀的謀害大魏人才,主考官啥的還沒什麽要緊,主要是皇帝他老人家忒認真了,敢謀害他老人家大好江山的大好人才,他老人家豈能輕易善了?

    於是與意外死亡案一樣,本來是順天府衙的案子,繼意外死亡案後,被皇帝禦筆一批,便轉到刑顏玉這位大理寺少卿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