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導演剪輯

字數:4863   加入書籤

A+A-




    在好萊塢,能拿到最終剪輯權的導演,是少數派。

    電影的投資規模越大,這種情況越明顯。

    真正掌握最終剪輯權的,是製片人。

    這可以說是好萊塢製片人中心製的最大體現,但具體來說,原因其實分兩個方麵——

    一方麵,讓導演這個影片的創造者來做剪輯實在太過殘酷。

    不少導演對待自己的影片,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根本下不去手。

    讓他們自己剪輯,八成會什麽鏡頭都不舍得剪,導致最終成片過長。

    這顯然是不行的。

    所以就需要有專人來代他們進行剪輯。

    而另一方麵,比起專注於電影拍攝的導演們,時刻關注市場的製片人,更了解當前觀眾的口味。

    他們可以通過最終剪輯,將導演比較自我的作品,調整為最大程度上貼合觀眾喜好的成片。

    ——或者說商品。

    這方麵,因為雙方的信息不對等,一般的導演是很難跟那些每天研究市場數據的專業製片人正麵對抗的。

    ——起碼影片上映之前,雙方互相嘴炮的時候,經常是這樣的。

    當然,這裏說的,是那些真正研究了足夠多市場數據,徹底掌握了市場規律的製片人。

    至於這樣的大製片人有多少,我們隻能說,市場是不可捉摸的……

    實際上,誰的意見更符合市場這個問題,很多時候大家其實都是紙上談兵。最終真正確定剪輯方向的,並不是誰對誰錯,而是誰更有權力。

    而作為資方代表的製片人,當然比導演這個高級打工仔更有權力。

    於是……

    這方麵的反例並不少見,比如赫赫有名的《天國王朝》,就是典型的被製片人亂剪坑死的例子。

    甚至於,因為製片人時不時會坑爹的情況,還催生了一種特殊的電影版本——

    導演剪輯版!

    顧名思義,這是完全參照導演的意誌剪輯出來的版本。

    表麵上看,這是對沒有剪輯權的導演的一種補償。

    而實際上,導演剪輯版的產生,還有一層因素,是為了賣dvd和錄像帶——

    票房成功的電影,影迷如果聽說還有不一樣的導演剪輯版可看,很可能會在好奇心之下,再多付一次錢。

    至於票房失敗的電影,與首映版本不同的導演剪輯版則是片方收回成本的一大利器。

    這個時候,往往就會傳出製片人不顧導演意見亂剪的新聞——雖然這很多時候的確是事實——然後給導演們營造出一種心血付諸東流的悲劇色彩。

    於是,觀眾們基於同情弱者的心理,再加上“再爛還能比現在更爛嗎?”的好奇心作祟,往往也會花錢。

    然後,本來在虧損的片方,可能不知不覺間,成本就收回了……

    所以,很多時候,互相爭奪影片主導權的製片人和導演,其實是一對保證盈利的雙保險。

    製片人保證導演不暴走,好拍出符合市場需求,能賺錢的片子。

    而製片人一旦失手,票房失敗時,導演又可以心安理得地把鍋甩到前者的頭上,然後再通過一個導演剪輯版,看能不能力挽狂瀾,挽回成本。

    不過,後麵這招,隻有一些有名望的大導演才用的出來,例如雷德利·斯科特——起碼《天國王朝》確實通過這種辦法,減少了不少的損失。

    當然,事實雖然如此,但導演們並不一定了解這資方的鬼域伎倆。他們隻是單純的希望電影能符合自己的期望。

    實際上,大部分電影的導演剪輯版都會比製片人主導的上映版本評價要好,但這絲毫改變不了最終剪輯權的所屬。

    因為這種好評是有貓膩的——

    首先,比起影院版本,導演剪輯版一般是在dvd或者錄像帶中發行的。

    這個版本不需要考慮分級問題,可以加入一些更有衝擊力的鏡頭;

    這個版本也不用考慮時長問題,所以有了更多的時間可以把故事講述清楚。

    再加上影迷觀看錄像和dvd時,他們可以跳過、快進和暫停,可以隨時休息,所以對時長的敏感度,要遠遠低於電影院中。

    ——電影院中,觀眾隻能一氣嗬成的看完電影,就很容易感到疲勞。而且,就算他們身體不會疲勞,他們的膀胱也會提醒他們的。

    其次,會觀看導演剪輯版的影迷,一般多少對觀看的電影有一定的好感。

    這其實相當於在觀影之前,先對觀眾進行了一次篩選。

    選擇的觀眾本身忠誠度就更好,自然得到的評價也就更好。

    至於最後一點,真的就可以說是作弊了——

    想想導演剪輯版出現的時間吧!

    一般dvd或錄像帶的出現,都會在影片上映一年之後,最短的也要有三個月。這段時間,導演完全可以總結上映電影的教訓,重新剪輯一版。

    這種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剪輯版本,要是還得不到更好的評價,那不是沒天理嗎?

    所以,導演剪輯版再怎麽得到好評,都動搖不了製片人對最終剪輯權的把控。

    然而,到了夏洛特這裏,事情又有所不同了——

    無論《致命彎道》還是《忌日快樂》,名義上的最終剪輯權都不是他的,但實際上映版本,卻都是遵從他的意誌進行的剪輯。

    能出現這種詭異情況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製片人威斯伍德先生本身不太擅長剪輯,所以對他比較放權。

    《致命彎道》時,早期為了節省成本,劇組甚至連剪輯師都不準備用。

    到了後期,威斯伍德先生忙於利用維安爾斯穀係列事件進行宣傳,為了趕時間,不得不向夏洛特開放了剪輯權。

    而到了《忌日快樂》的時候,威斯伍德先生對夏洛特已經比較信任了。

    至於另一個可以對剪輯指手畫腳的第二製片人朱迪·福斯特,卻又因為畫皮事件,不得不對他言聽計從……

    以上情況,導致兩部電影中,夏洛特明明沒有最終剪輯權,卻實質上把控了剪輯。

    然而,這種好事,在《斷頭穀》的時候,很可能將不複存在。

    因為根據夏洛特對原本世界的記憶,這部電影的製片成本是6500萬美元。這就算不是超大製作,也是一般的大製作了。

    這種程度的投資,投資人們會信任夏洛特這個隻拍了兩部電影的導演,讓他放手剪輯嗎?

    甚至於,讓他作為導演,可能不少投資人都會很不放心。

    這就比較麻煩了。

    作為穿越者,夏洛特自問,在剪輯方麵,他其實會比一般的導演更加理智一些。

    尤其,他在原本的世界中,是看過電影的成片的,這就讓他在剪輯時,可以像那些導演剪輯版一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創作……

    所以,他覺得自己主導剪輯,能得到比較好的結果——

    “說到底,一個不想要剪輯權的導演,絕不是一個好導演啊!”

    夏洛特無奈地歎息著。

    他這次來找朱迪·福斯特,除了商量電影本身,也是為了能在最終剪輯權問題上得到影後小姐的支持。

    為此,他還特別準備了一個殺手鐧——

    “有這個的話,應該沒問題吧!”

    摸著手提包中的人皮書,夏洛特暗暗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