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二章 甥舅夜話
字數:2960 加入書籤
吃完久違的火鍋,李良撫著自己脹圓的肚子,坐在凳子上不想起來。其他人也是如此,
最誇張的是猴子,他用手捂住自己的嘴,滑稽的說道:“良子,不行了,這火鍋怎麽這麽好吃,我吃的東西都快到嗓子眼了。”
最開心的則要數張猛了,自從總店開業以後,不管是營業額還是淨利潤都比一分店高出一截,雖然總店是自己的媽媽在經營,但年輕的張猛心裏和陳軍華、康興華一樣憋著一股勁。這麽好吃的火鍋一定要快點在店裏推廣,說不定能對總店實現反超。
吃完飯,大家在店內簡單打掃了一遍,店裏的工作人員就各自打著手電筒回家了。
陳忠陳勇兩兄弟住在店內的雜物間,他們在後廚打雜的工資是25塊錢一個月,張猛每個月給這兩兄弟多加了5塊錢的看店費用,每天晚上隻要在店裏睡覺值班,就能多拿五塊錢一個月,他倆是心滿意足,高高興興的堅持了下來。
張猛則住在自己的外婆家,他店內的生意不錯,每天收到的賬款越來越多,這麽多錢不敢隨便放在店裏。住在外婆家,村裏子人多,又基本上家家戶戶養了狗,有個啥事都能照應上。
店外夜晚的馬路兩邊已經歸於平靜,各個鋪子都陸陸續續關了門。王發根戴著手套,哆嗦著手推著鎖在店外的自行車,就要載著李良回去。
張猛抬頭看了看天,天空黑漆漆的一片,隻有北風嗚嗚的嚎叫,他從店裏拿了一直手電筒出來,遞給李良:“良子,天黑注意安全,你給舅舅打著手電筒看看路。”說著,又略帶點不好意思的遞給李良一雙嶄新的手套,“這是給你姐的!”
李良壞笑著看著張猛,從店裏射出來的燈光照在張猛的後備,遮擋了他的臉,不過李良覺得這時候張猛的臉一定是脹紅的。
好的,保證帶到!”李良說道。
吃飽了飯,王發根的車騎得很慢,到了上立交橋輔道的時候,兩人都下了車,推著車子前進。
良子,你跟小舅說說,這建築業真的能做嗎,小舅還是擔心到時候拉不到生意。你知道光上次那批業務員就有30人,再加上我們幾個合夥人,要養活這麽多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王發根一邊騎著車一邊說道。
小舅,並不是每天都要咱們發工資呀!”李良解釋道,“像咱們要做的這種工程隊,有事做的時候就按天發工資,沒事做的時候大家就回去種地。去留隨意。”
王發根的思想還停留在李良父母那樣的國營廠,隻要是廠裏的職工,不管生老病死,廠裏都要包管一切。李良的思路就是後世的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的常見做法,做一天事情算一天工資。
另外小舅,我估計也不是所有人都會來城裏做這一行,那些家離得遠的,在圩鎮上自己會做小生意的,八成是不會來。我們要解決的,實質兩個問題,一個怎麽拉到建築工程,另一個,拉到建築工程後怎麽把工程做好,把名聲打響。”
我家的這棟房子就交給咱們自己的建築隊來做,爭取做的漂漂亮亮的一炮打響!”
嗯,我鄉下的房子也交給自己的建築隊來做。”王發根也讚同的說道。
小舅,如果這樣的話,我建議你把房子建到早住鄉政府這邊來,這裏是圩場,做的好了,就是一個活廣告,十裏八鄉去趕集的人都能看到。”李良建議道。
王發根的未來注定是會很少回老家農村住的,在老家村裏蓋一棟兩三層的房子純屬顯擺加浪費,還不如建到早住鄉圩場這邊來。隨著後世經濟的發展,圩場肯定會越來越好,到時候出租幾年就能把買地建房的錢連本帶利賺回來。
建到圩場去?”王發根之前還沒有這麽想過,他讚道,“好,小舅就聽你的,到時候小舅我就成了周邊幾個村子的名人了。”
王發根在腦海裏意淫著未來被鄉親們羨慕恭維的畫麵,嗬嗬笑著。
李良一隻手打著手電筒給王發根照亮前行的路,他坐在車後座上聽著小舅嗬嗬的笑聲,不由也跟著笑了出來。
他很能理解小舅的這種心態,不是王發根沒出息,而是他從小沒有了爹,李良的外婆一個人拉扯著六個兒女長大,家庭條件實在太差,以至於王發根和劉菊英結婚都隻能窩在一間土坯房裏,連劉菊英娘家來個客人都沒有住的地方。
上輩子小舅王發根幾年後和妻子劉菊英一起去粵省打工,後來在外麵開餐飲店慢慢發家致富後就回家蓋了一棟三層的小洋樓,不過那已經是90年代中期的事情了。那時候李良的外婆還健在,小兒子蓋了房卻常年不在家,她自己一個人住在空蕩蕩的房子裏,房雖繁華人卻寂寞。每次李良去鄉下看外婆的時候,都能體會到王發根的這種心情。
王發根不是個拖拖拉拉的人,聽了李良的建議,他把店鋪交給妻子劉菊英一個人打理,他扛著在城裏購買的一大堆年貨和幾千塊錢,帶著母親提前踏上了回家的汽車。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顛簸,汽車到了早住鄉的圩場。早住鄉鄉政府所在的圩場不大,隻有一條街,除了鄉政府大院是一棟3層的樓房,就連派出所等單位都是磚瓦結構的平房。
反而是一些居民的民居會好一點,這些老房子有的是祖上傳下來的,有的是早年解放時從地主手裏分過來的,都帶著江南古民居的風采。這種老房子融風俗文化之精華,結構嚴謹,雕刻精湛,特別是在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在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融合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
可惜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蘊涵強烈傳統文化氣息的老房子越來越少,大家都蓋成了千篇一律的鋼筋混凝土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