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巴富爾領事和宮慕久道台

字數:3222   加入書籤

A+A-




    然而,船上的英國人不聽勸告,硬是到縣城狹窄的市麵上走動,打聽商品價格什麽的,結果無數百姓湧到街上看洋人,還熱情地拿出各種蔬菜和瓜果,想跟洋人進行,使得英國官員們非常感動,認為與清朝官員們將自己屬下的子民描述為暴民的情況完全不相符。

    著名的英國傳教士麥都思也在差不多同一時期到過上海,回去後說“(上海是)中國東部海岸最大的商業中心,……上海的貿易即使不超過廣州,至少也和廣州相等”。

    後來,在1842年的時候,英國海軍進攻長江流域,發生過吳淞之戰,上海縣城也一度落入英軍手裏,隻是英國人在這裏待的時間不長,待了五六天後就索取五十萬元的贖城費,然後離開上海,直奔南京而去。

    之後,璞鼎查作為英國全權公使與清廷簽署“南京條約”,回香港的路上曾到達過上海,對上海以北黃浦江以西的地區印象深刻,覺得這地方可以成為很好的良港,而且又能得到英國軍艦的炮火支援,很適合成為英國人在上海的居住地方。

    在1843年,璞鼎查作為香港總督,便提拔手下的炮兵上尉巴富爾做上海領事,讓他坐船北上到達上海,在此過程中應該跟巴富爾提過上海縣北部的一片荒灘適合做英國人居住區開發,這也能解釋後來巴富爾劃定的租界區為什麽跟璞鼎查的建議如此吻合。

    巴富爾接到任命後從廣州北上,先是坐“威克森”號到達定海,然後在定海換乘改裝成商船的原蒸汽軍艦“麥都薩”號,於1843年11月8日(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七日)到達上海縣城外的黃浦江。

    接著,11月9日巴富爾就到上海拜訪剛上任不久的新任上海道台宮慕久,當天晚上宮慕久在道台衙門設宴款待英國人;11月10日,宮慕久對巴富爾進行禮節性的回訪,還登上停靠在十六鋪大關碼頭的麥都薩號。

    在這個過程中,宮慕久和巴富爾應該就上海開埠,允許英國人在上海做生意達成一係列的協議,其中包括著名的“允許英國人能在一天內來回的地區範圍內自由走動”的約定。

    在鴉片戰爭前,外國人隻能到廣州做生意,而且在廣州也隻能居住在清政府指定的院落內,不能擅自外出,當然也有些外國人想盡辦法到指定院落外的其他地方,甚至脫離廣州範圍偷偷旅行的,但畢竟是少數。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已經無法繼續推行這種規定,而且也沒有必要。

    巴富爾原先應該可以獲得更大的自由行動範圍,以及更明確的行動地區,如以上海縣為中心半徑一百公裏以內等,但最後還是接受如此模糊的約定。

    通常認為當時英國來華的人很少,離開指定居住區過遠的話,確實存在難以保證安全的問題,所以巴富爾也無意在一開始就獲得過多的自由行動權。

    在11月9日的商談中,雙方應該談過英國人的居住問題,巴富爾提出希望在城內找地方居住,宮慕久作為清廷官員,深知華洋混居會惹出很多問題,因此明確拒絕,要求英國人在縣城外找地方居住。

    巴富爾未能說服宮慕久,隻能把這個問題先擱置不放,結果出道台衙門回來的路上,就遇到姚書平姚老爺從天而降,先是要壟斷英國對清朝的所有生意,被拒絕後又願意出租自家院落,讓英國人意外獲得落腳的地方。

    於是,在1843年11月14日,巴富爾向住在上海的所有英國人發出告示,通告英國領事館業已設立;同時宣布,上海將於11月17日正式對外開埠通商。

    考慮到這時候在上海的英國人特別少,隻有二十五人,而且都是跟巴富爾一起坐麥都薩號來到上海的人,這種告示隻是英國人的文本教條主義發作的一種體現,沒有多大實用價值。

    實際上,當時的大部分英國人還都跟英國領事一起住在姚家院子裏,如果領事先生開門大吼一聲大後天開始開埠了,能起到實際通知效果可能比紙張告示更好一些。

    於是,上海於1843年11月18日,也就是道光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六日正式開埠,當時場麵靜悄悄的,沒人剪彩帶,沒人去慶祝,甚至連鞭炮等沒人放一個。

    趙大貴算過時間,自己到達清朝的時間正好是11月18日,然後在19日逛街一天,現在正好是1843年11月20日。

    上海開埠時在上海的英國人有二十五人,其中包括著名傳教士麥都薩和做巴富爾翻譯的兒子麥華陀,還有怡和、本號、寶順等後來赫赫有名的七八家洋行的職員(都是坐麥都薩號一起過來的),都是英國人,嚴重缺乏中方員工。

    回憶起這些事情,趙大貴覺得自己此番造訪英國領事,應該能達到希望的目的,其理由有二:

    首先,上海的對外貿易很快會達到驚人的程度,形成難得的巨大風口,隻要行事合宜,能在其中獲得的好處是不可估量的;

    其次,英國人帶著滿腔熱血和大量資金、貨物到來,卻沒有任何中方員工做輔助,這會使得英國人會對任何願意親近他們的中國人顯出極大的重視。

    事實上,按照趙大貴的了解,英國人在開埠初期舉步艱難,後來從廣州來了一位叫阿林的散商,願意幫英國人做生意,便立即被視作珍寶,英國商人們湊出八千塊銀元,讓這位阿林創立一家洋行做生意。

    結果,本來隻是小商人的阿林建立一家叫義升的洋行,然後把生意越做越大,在1845年的時候甚至壟斷上海的進出口貿易的三分之二以上(知了注:上海地方誌)。

    考慮到1845年上海對英國的出口額為604萬6千元,進口額為519萬5千元,這還不包括鴉片等非法走私貿易以及美國和其他國家貿易,可以推測義升行當時的生意做得有多大。

    要不是義升行在1845年就破產,沒準就是上海灘的一個巨無霸,傳說能在江湖傳揚很久的那種。

    老王領著趙大貴和陳小二進去,一路熟門熟路,很快就把兩人帶到英國人居住的區域。

    隻見這地方有好幾名外國人在進進出出,忙活著什麽,其中一個角落裏還有人將洗臉盆放在花壇邊上,正在洗臉。

    知了注:終於有位書友投推薦票了,感謝阿須難陀龍王投兩張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