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茶葉貿易概況
字數:3635 加入書籤
趙大貴曾經看過姚賢鎬編寫的“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其中有璞鼎查簽訂南京條約時作為談判依據的貿易資料(即“致英國駐華各領事之題告”),其中有“茶葉近幾年平均出口量為每年三十五萬擔,均價二十兩或二十七元”的記錄。
不過,姚大師很快在附注中注明,“運往英國的茶葉達四千萬磅,運往美國及其他各地者一千萬磅,每擔平均均價為二十兩,但屬於較低價格,或許每擔二十五兩叫接近事實”,以做更正。
考慮到茶葉是中國出口的最大宗貨物,璞鼎查拿出這份資料是要用作降低茶葉出口稅率的依據,將茶葉的出口稅從每擔4.5兩至五兩降低至2.5兩,將茶葉的出口價格報低顯然有巨大的利益,因此可以認為姚大師的更正是有道理的。
事實上,“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中也提到過,“鴉片戰爭前,出口茶價很高,紅茶每擔在二十六兩,綠茶二十四兩”。
因此,將廣州一口通商時期的茶葉價格設定為每擔二十五兩左右,顯然是較為合理的。
在這裏多嘴說一下,鴉片戰爭前中國茶葉年出口額達到858萬兩左右,東印度公司還在的時候經營茶葉的利潤一年就有三百五十萬英鎊,英國政府也能獲得同樣多的稅收,而這筆收入占英國政府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這應該是東印度公司解體前最後一年1833年的數據。
從這裏也可以知道,中國的茶葉運到英國後,納稅後價格至少要上浮百分之二百以上,由此可見其中的利潤到底有多大。
那麽,廣州出口價為每擔二十五兩的茶葉,在上海的內銷價格大概我多少呢?
1852年的時候,英國人福欽(也就是Fortune,好名字啊)寫過“中國茶區旅行記”一書,曾說每擔成本四兩的茶葉,運到口岸出售,批發商額外費用高達一兩;
而上海收購價平均每擔為18兩的中上等茶葉,中間商(茶棧)操縱的利潤就有四兩,即達成本的百分之二十五或售價的百分之二十二。
之後的一些調查資料也表明,祁門紅茶委托上海茶棧出手的茶葉,數量損失、付價折扣以及各種費用、陋規等,占到茶葉價格的百分之二十左右。
從此可以知道,茶區茶商委托茶棧出售的茶葉收益中,茶商隻能得到總價的八成左右(十八兩賣出茶葉後,隻能得十四兩左右),茶棧獲得兩成左右,當然茶棧也要用來墊付稅費和各項傭金等,並不能完全占這兩成收益。
從這裏能得到另一個重要信息就是,茶棧裏價格十八兩的茶葉,已經算是中上等的茶葉,即使拿到英國也不遜色,很能拿得出來。
這一點很重要,在消費茶葉的眾多西方國家中,英國人對茶葉質量最為挑剔,至少要中品以上的茶葉才能在英國有銷路,相對而言美國和其他國家對茶葉質量就不那麽計較,稍微粗劣一些,價格合理也能接受。
趙大貴在此的結論就是,既然十八兩的茶葉已經算是中上等茶葉,那麽出口價格應該至少比二十五兩的中位均價要高一些。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廣州出口的茶葉通常都要在十三行的倉庫裏存放一年以上才能送到外國商船上,不管紅茶還是綠茶都是如此,與之相比,上海茶棧的茶葉因為與茶區近,以新鮮程度而言都能秒敗十三行的陳茶。
考慮到這些情況,趙大貴就覺得每擔十八兩的茶葉報價二十七兩應該沒問題,還能留出一些討價還價的空間。
既然這樣,趙大貴就決定按照幾家茶棧報出的茶葉價格,再上浮百分之五十到六十,提供給凱特利船長做選擇,如果船長覺得價格太高,那就討價還價一番後勉為其難地降下一點就是了,總之不能報得太高或太低就是了。
按照這個原則,趙大貴便製定出幾種中上品茶葉的報價單,其中:
熙春茶每擔46兩,工夫茶每擔27.5兩,屯溪每擔24.5兩,雨前每擔40.5兩,小珠每擔46.5兩。
(知了注:這其實參考1857年額爾金在上海英商總會上關於海關稅則與一般貿易關係報告書(英國外交部檔案)中關於1845年上海茶葉出口價格的部分)
為了追求更大的利潤,趙大貴選擇的都是接近上品的中品以上優質茶葉,中品及中品以下茶葉一個都沒選擇,畢竟茶葉單價越高,對他來說越有利。
而且,這種方法也更符合英國船長的利益,茶葉的檔次和價格越高,他到英國後脫手起來越容易,能賺的利潤也更多。
如果有人對魔都開埠以來的商品價格變化感興趣,就會發現開埠初期的茶葉和生絲等出口貨物價格最高,然後就開始遞減,直到1849年左右達到最低穀,之後又開始有所上升,但總的來說並沒能恢複到1844年左右的最高價。
關於這個問題,一方麵是源於鴉片戰爭之後的銀貴錢賤現象,茶商跟茶農收購茶葉是用銅錢的(小宗貿易),出售茶葉則收取銀錢(大宗貿易),使得茶商願意接受更少的銀元就出售茶葉;
但更重要的還是開埠初期的價格虛高,英國商人對當地的茶葉價格不太了解,習慣於十三洋行時期的壟斷性茶葉價格,並不清楚絲茶內銷價格和外銷價格之間的巨大差距,因此願意出很高的代價收購茶葉。
等到英國商人對這個行業熟悉了,掌握了討價還價的技巧和能力,就用種種手法降低收購價格,以賺取更多利潤,到1849年期間內銷價格和外銷價格之間的差距就變得很低了。
之後,對外貿易才趨於穩定,外銷價格在內銷價格的基礎上,按照一定比例浮動,達到短暫的平衡。
按照趙大貴的理解,就是數年後外銷價格將比內銷價格高出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而在這開埠初期,外銷價格比內銷價格高出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稱得上是暴利。
不管從什麽角度將,魔都開埠初期的對外貿易,都稱得上是巨大風口了,二師兄都能吹起來的那種。
最後談判前的準備完全停當後,趙大貴才拿起精心挑選的樣品和報價單,去找凱利特船長。
凱利特船長在中英之間做過多年的茶葉生意,本身就是這方麵的行家,手下又有專門檢查茶葉質量的檢查人員,帶著幾名高級船員一起分析趙大貴帶來的茶葉樣品和價目表。
船長仔細觀察幾款茶葉的色澤和外形,拿起一些放到嘴裏咀嚼,又用熱水泡上,仔細觀察水的顏色和清澈程度,再咂一口品嚐,倒是比趙大貴當初專業多了。
“您看這茶葉怎麽樣,還可以用嗎?”趙大貴小心翼翼地詢問。
船長先不說話,拿起報價單仔細翻看,然後才疑惑地說道:“這些茶葉都是中上乘的好茶,可是這價格對嗎?”
“哦,您覺得這價格怎麽樣?”趙大貴心裏咯噔一下,還是如若無事地說道。(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