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先買三五千畝租界土地

字數:4168   加入書籤

A+A-




    在1845年11月份“上海土地章程”剛剛簽訂的時候,在魔都常住的外國人數量達到九十人,就是數年後的五十年代、太平天國前夕,外國人數量也隻有三百人不到,這八百多畝的土地肯定是足夠的。

    但是,在1848年的時候,繼巴富爾上任的領事阿禮國借“青浦教案”一頓敲詐,還把軍艦開到南京,把皇帝嚇得魂不守舍,最後強行將英國租借沿著吳淞江和洋涇浜,越過界路繼續往西擴充,一直多得兩千多畝地才罷手。

    所以,1848年到太平天國期間,英國租界的實際麵積也就兩千八百畝左右而已。

    上海的法租界,是在1849年一月才城裏的。

    當時,看到英國人如此輕易就敲詐成功,法國駐魔都領事敏體尼大受鼓舞,同樣要求獲得符合法國體麵的租界,在當時的代理上海道台吳健彰拒絕後,便怒發衝冠,向兩江總督和朝廷軍機大臣寫態度極為強硬的書信,怒斥吳健彰,最終導致剛當上代理道台不久的吳健彰立刻被罷官撤職。

    (知了語:吳健彰第一次當官,居然是因為維護中國主權,衝撞外國領事才被撤職的,想不到吧?)

    接著上任的上海道台是朝廷大臣琦善的貼身護衛,滿洲人麟桂,這位爺上任後就發揚光大原上司的風格,對敏體尼的所有要求全盤接受,圈定洋涇浜到上海北城牆的一大段地塊給敏體尼做租界,甚至在合約中寫上“以後土地如果不夠用,可以繼續擴展”等很多餘的話。

    後來,法國租界一再擴張,比甚至把老上海縣城都要包裹住,其中有很多曆史原因,但麟桂簽訂的合約中的這段話,還是其起因。

    麟桂和敏體尼簽訂條約,大約是在1849年一月份的時候,法國人感激麟桂,後來將租界中的一條路命名為麟桂路,不知道現在是不是還叫這個名字。

    理論上而言,可以認為美國租界是在1849年左右,法國租界成型不久後成立的,但這個事情就有些複雜了。

    看到英國和法國得到便宜後,美國也想過來占便宜,但此時美國在魔都沒有正式官員,自稱“美國駐上海領事”的吳利國,其實是旗昌洋行的大班,並不受美國政府認可,也沒有從美國政府領過薪水,壓根沒辦法替美國政府簽署什麽正式協議。

    所以,吳利國就想了個辦法,就是直接在吳淞江以北,黃浦江以西的虹口地區購買數百畝土地,形成事實上的租界,但其法律地位並不受美國政府或中國政府的認可。

    一直到二十一世紀,網上還有人爭論魔都到底有沒有過美國租界,起因就在這裏。

    美國著名洋行旗昌洋行的做法很有意思,其大班吳利國到上海赴任後,給當時來清國簽訂“望廈條約”,不久又回去的美國公使顧盛寫過一封信,希望成為美國駐上海的領事,認為這對其做生意和保護美國利益都會很有意義。

    隻是顧盛有沒有同意就不得而知了,通常認為吳利國由此獲得了上海領事的職位,但知了並沒有找到文獻說顧盛同意吳利國如此荒謬的要求,甚至曆任美國政府也並不承認吳利國是美國政府任命的正式領事,最多說是代理領事。

    (知了注:可能是因為吳利國在上海幫忙建立實質上的租界,為美國帶來巨大利益,因此捏著鼻子承認的成分多一些)

    而且,據知了所知,吳利國一生都沒領過美國政府的薪水,這可跟英國領事和法國領事完全不一樣。

    旗昌洋行曆來出過多名歐洲國家領事:

    旗昌洋行的第一任大班(應該算總經理吧)吳利國(Henry G. Walcott)兼任美國領事;

    他在1854年得瘧疾死後,第二任大班金能亨(Edw. Cunningham)兼任美國領事、瑞典領事和挪威領事,並於1858年退出旗昌洋行;

    後來由該行的職員(P.S. Forbes)接任瑞典和挪威領事,另一職員盧瑞歐(P. J. S. Louroiro)則兼任西班牙領事。

    (知了注:以上資料來源於“上海地方誌”;

    1854年後開始,美國政府往中國派遣正式外交人員過來,所以之後的美國領事就不再是旗昌洋行的紳士們擔任了。)

    再考慮到後來接替麟桂成為上海道台的吳健彰(沒錯,吳健彰下台之後又上去了,政治人物就是能屈能伸)也是旗昌洋行的股東之一,這旗昌洋行真是人才輩出,英才濟濟啊。

    趙大貴作為現代人,對這些情況多少是了解的,每次遇見那個年輕的吳利國,就想吐槽一下,小小一個洋行居然有四個國家的領事,你們這麽厲害,你媽知道嗎?

    難道這四國政府都是你家開的不成?

    其他洋行也有類似的問題,就是說洋行大班經常堅韌某個歐洲國家的領事職務,而且其中部分任命還是有一定依據的,可能是幾十年前某國發布駐中國領事的任命狀,流傳到中國後一直在洋行商人們手中轉來轉去,以非常嚴肅的態度互相買賣任命狀,就是著名的怡和洋行也沒少出過這事。

    隻是,這些流轉的領事職位好歹有所憑據(雖然發布任命狀的國家可能都忘了這件事情,甚至政府都倒閉),像旗昌洋行的吳利國這樣沒有任何書麵依據,全憑自吹自擂說拿到美國公使顧盛的委派自任為領事的,還是有些太過惡劣。

    綜上所述,魔都縣城以北到洋涇浜,是1849年一月左右確定的法國租界;洋涇浜以北到吳淞江以南,是經過1845年和1848年,先後兩次合約確定的英國租界,麵積達兩千多畝;吳淞江以北、黃浦江以西的數百畝土地,是旗昌洋行以後購買做成事實上的租界的虹口地區。

    而趙大貴要購買的土地,便是魔都縣城以北廣大的租界地區,把三國租界的核心地段全都包括進去了。

    “我們要在這裏、這裏和這裏買土地,就買三千畝到五千畝,凡是沿河的土地一定要拿住,特別是這三江環繞之地,有多少要多少。

    不要怕花錢,我們商行現在窮得隻剩下錢,拿個五六萬買數千畝地,輕而易舉的事情。”趙大貴拿著地圖,興奮地說道。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地圖炮嗎,果然爽啊。

    “這些土地多是荒灘和不值錢的農田,高的一畝十五元,低的兩三元都能弄,均價也就七八元,應該不難。

    東家要買這麽多地,是要為修築那個鐵路準備的嗎?”一位掌櫃看著地圖,皺著眉頭問道。

    “什麽鐵路,唔,這麽理解也未嚐不可。

    先不管這些土地以後用在什麽地方,先想辦法拿到手裏才是正經。”趙大貴差點將自己為賣洋布弄出的梗都忘了,

    如今隻是1844年九月初,外國人還主要集中在魔都縣城裏,就是巴富爾跟宮慕久的談判也停留在剛起步的階段,並沒有什麽實質性的進展。

    雖說也有幾家目光比較遠大的商行在預定的英國租界區域租借土地,但數量不多,就是以怡和洋行的實力也就租借了十畝左右荒地而已,所有洋行租界的土地合起來都沒有一百畝。

    而且,這些有實力的洋行買辦都並不怎麽重視土地,當地的農民也意識不到手上土地的價值,正好是低價購入土地的好時機。

    大貴商行的掌櫃們覺得買這麽多荒地很不靠譜,但是在趙大貴的極力壓製下,又考慮到商行現在實在是現金充足得要命,才一個個出言建議,把這買地的辦法和流程給確定了。

    原來,這時代雖然有土地買賣,但手續異常繁瑣,像趙大貴這樣的外來戶是根本搞不懂的,還好他招募的掌櫃們經驗豐富,人脈廣闊,做這個事情比他親自出馬靠譜多了,他本人隻要把控大方向就行了。(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