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定海:一角錢一畝的土地

字數:3521   加入書籤

A+A-




    不過,這次占領定海後,英軍並沒有歸還給中國,還派兵駐紮,由一位少校軍官統帥。

    另外,中國近代早期較為有名的傳教士郭士立做過一段時間的定海最高行政長官,被戲稱為“定海知縣”,但在1844年的時候應該早就到香港,給德庇時做秘書去了。

    此時的定海,在英國人手中是與通商港口寧波一脈相承的貿易基地,也是逼迫中國人讓步的手段和監督中方執行不平等條約的擔保物。

    在1846年,中國付清南京條約規定的一千四百萬兩賠款後,英國政府沒有理由繼續占著定海不放,最後隻能撤軍,將定海還給中國。

    不過,英國政府不甘心之下強迫清政府接受一個條款,那就是為免英國的利益受到法國的侵害,清政府不能將定海轉讓給法國。

    清政府當時一臉的懵逼,不知道這事情跟法國又有什麽關係,但當時的耆英等認為這個條款沒什麽問題,以後甚至可以用定海挑撥法國跟英國的懟上,收到二桃殺三士,以夷製夷的奇效,最後就同意添加這麽一個條款。

    這後來被認作是中國近代史上有關列強勢力範圍的第一個示範條款。

    哦,好像又扯遠了。

    這時候的定海人口大約三萬,島上水道縱橫,有東方威尼斯之稱,有相當發達的造船業、鹽業和漁業。

    趙大貴本來並不想在定海多待,在定海住宿一晚後就離開,結果到了島上後,又改變了主意。

    原來,趙大貴想了一下,現在的定海位置得天獨厚,堪稱風水寶地,非常適合做大貴商行的分基地。

    此時的定海並不屬於清政府,因此在這裏做些朝廷官員們看來大逆不道的事情,如開辦西式船廠或軍工廠什麽的,清廷管不著,英國政府不會管;

    就算兩年後清政府要把這地方收回去,那之前也有兩年左右的自由發展時間,而且以英國政府的屌性,必然要清政府保障外國商人在這兩年間在定海的投資。

    最妙的是,以後英國人還要從這裏,那麽這裏幾乎就會成為三不管地帶,對一些野心家如自己,有著不可估量的好處。

    想到這裏趙大貴心裏就一片火熱,跟英國商船的船長說好多待幾天,然後準備一份禮物,拜訪英軍在這裏的最高長官。

    如今在英國的駐軍最高長官的軍銜為少校,別看這個軍銜似乎不高,巴富爾當上領事之前的軍銜也隻有少校而已。

    趙大貴拜訪這位少校,陳述自己想開辦一條從魔都到香港的航線,希望在這裏能得到一些土地,建立碼頭和補給站,這位少校很高興地表示支持。

    “建立這樣會一條航線,加強北方港口和香港之間的交流,是非常好的事情,我這邊必然支持。

    不知道趙買辦想購置多少土地呢?”這位少校多少也聽說過上海的一位有錢買辦想開辦這樣航線的消息,而且像巴富爾一樣,對這件事情非常關注和支持。

    “前期在港口附近獲得五六百畝土地,建立碼頭和補給站,就可以了。

    如果可以,我還想購買本地的造船廠,這樣就算船舶出現問題,也能及時修理。”趙大貴盡量往大裏說。

    “土地的事情沒問題,如果隻是五六十畝土地,我直接免費給你都行;但如果量大,多少要多點轉讓稅,不然賬麵上不好看。

    一畝地的稅費一角錢,你覺得如何?”少校平靜地問道。

    趙大貴以為對方在開玩笑,等著他笑出來,沒想到過了一會兒也沒見少校笑,反而在嚴肅地望著自己,這才知道對方根本沒有開玩笑,而是認真的。

    “一畝地一角錢...,您這土地是怎麽來的?”趙大貴不由好奇地問道。

    這一下,這位少校就顯得有些尷尬了:“我們占領定海後,對普通中國人的土地和房產等是給予尊重的,未曾侵犯其個人財產權。

    但是,貴國政府在本地的財產全部予以沒收,其中包括名義上的官用地和確立私有權的土地以外的所有公共用地。

    在港口附近有很多這樣的土地,我可以征調給你用。

    我知道趙先生有些疑慮,擔心過幾年後我們從定海撤離,有關這些土地的所有權屬問題,你還要跟歸國政府重新協商。

    因此,我個人是願意將這些土地免費提供給任何希望到此投資的商人的,但那必然英國政府的土地政策,因此多少需要收取一點土地轉讓手續費,希望趙先生不要過於介意。”

    “原來是這樣,既如此那也不用隻拿五六百畝了,您這兒有多少這樣的土地,我全部拿下,如何?

    不過,您也要給我出具一份正規的土地產權證書。”趙大貴有些明白過來,心裏一股火氣升騰下來,卻立即壓住,反而彬彬有禮地說道。

    “那沒問題,隻是你到時候也注意一下,跟貴國政府協調好關係。”少校無所謂地說道。

    清政府向來不注重公共建設,港口附近的土地除了少部分已經建造成碼頭的部分外,其他皆是不能種田的荒地,就是定海未被占領的時候也沒被官員們重視,屬於無用的官用地,或者說是公共用地。

    英國人是知道這些土地的重要性的,但是這些土地得來沒費功夫,而且幾年後還要把這裏還給清政府,就沒想過多收錢。

    趙大貴花了三百元銀元,直接圈了三千多畝地,其中還包括原先屬於清政府的鹽田和農地,占了很大便宜,心裏卻憋著一股火氣。

    什麽叫崽賣爺田不心疼,這就是啊,本來就是平白得的東西,賣起來不心疼,從這個角度看,英國政府和清政府的態度出奇得一致。

    至於定海還給清政府,這三千畝地會不會被收回去的事情,趙大貴並不如何擔心,以清朝官員們的懦弱特性,如果敢伸手要回英國人做出土地產權書轉讓出去的土地,在後世也不會被罵成那個熊樣。

    趙大貴在少校的指引下,還接觸了幾家當地造船廠的老板,一打聽,不少人都願意將造船廠轉讓。

    英國人到來後,受到戰火波及,本地商業受到嚴重影響,而且很多人都不清楚以後這定海到底是歸於大清呢還是英國呢,因此不願意在這裏經商,想造船或修船的人就更少,因此很多老板都想趁早把生意賣了,到陸地去找別的營生。(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