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清朝自製的第一台蒸汽機

字數:3522   加入書籤

A+A-




    趙大貴要做出繅絲廠,首先就得仿造鍋爐,這樣才能在煮繭的過程中獲得九十度以上的高溫熱水,還能將溫度自由調整到60度;

    其次,還要有蒸汽機,用以帶動繅絲機的小轉輪,也可以帶動複搖機的大轉輪;

    最後,還得有大量水管、轉生絲的輪子、齒輪機構等,這些具備基本常識的人都應該能理解。

    趙大貴和謝爾敦、陳凡等三人,終於將繅絲廠設計方案弄出來,也弄明白了各種參數,如繅絲機的轉速和抽死拉力等,接下來就要轉到實際仿製階段。

    不過,在這實際仿製階段有很多實際問題,複雜而繁瑣,還非解決不可,這種問題的撓頭程度,追求浪漫的文科生恐怕是無法體會的。

    最大的問題通常是材料相關的問題,很多時候是無解的。

    就說最簡單的問題,比如要製作水管,要用什麽材料做?

    任何一個普通的現代人就會脫口而出水管就用鑄鐵做啊,有什麽考慮的,但這在清朝這個時代,特別是以趙大貴手上極為薄弱的加工能力,是很成問題的。

    鑄鐵堅固,但韌性和抗壓性不好,現代社會用的鑄鐵管別看常見,都是用特殊工藝做的,才能扛住水壓,清朝的鑄鐵可不見得有那麽好的性能。

    再一個,鑄鐵分為白口鑄鐵和灰口鑄鐵,其中白口鑄鐵屬於非常生脆的生鐵,根本沒法用機器切割,也就是說加工螺紋什麽的相當困難;

    灰口鑄鐵有石墨潤滑,機械加工性能好一些,但問題是,清朝的工匠們並沒掌握灰口鑄鐵的生產能力,或者說至少不是普遍掌握。

    白口鑄鐵用泥模做範生產,灰口鑄鐵卻要用砂模做範,這樣才能將鐵水緩慢冷卻下來,形成可加工的灰口鑄鐵。

    問題是,清朝鐵匠掌握相當不錯的泥模做範工藝,偏偏砂模做範掌握得不多,這也導致清朝的火炮隻能是白口鐵炮,性能(至少是射速)遠不如英國人用灰口鐵鑄成的鐵炮好用,在鴉片戰爭期間讓中國軍隊吃足了苦頭。

    如此說來,用鑄鐵做水管,是相當麻煩的一件事情。

    鑄鐵不行,那麽就用熟鐵,將熟鐵鍛打成薄片,然後卷起來縫合成管子,加工出螺紋,也能當做水管用。

    這是個相當可行的辦法,很多英國工廠也用這種辦法,但這個工藝耗時耗力,趙大貴招募的造船廠工人和鐵匠也能合力做出合格的水管,但就是生產速度很慢,要生產滿足整個繅絲廠需求的水管,恐怕要花半年以上時間。

    還好,這個問題趙大貴有辦法解決:“既然鐵管做起來麻煩,我們就用黃銅打造水管吧,那個快。”

    “黃銅比鐵管貴十幾倍,何必呢?慢慢打造,總是能做出來的。”陳凡出於工程師的職責,出言反對,但被趙大貴強勢壓製。

    “別管要花多少錢,那是我要考慮的事情,現在先把東西做出來再說。”趙大貴如是說。

    黃銅的機械加工性能比鐵好多了,非常容易鑄造,用機器切割起來也方便,甚至用來切割黃銅的機床刀具也不用那麽堅硬,比切割鐵料的刀具好生產多了。

    可以這麽說,用來加工鐵器的機床刀具,趙大貴隻能從外國商行高價購買,但加工黃銅器的刀具,找幾個高明的中國鐵匠手工鍛打就能生產出來。

    就這樣,經過幾番測試和磨嘴皮子的功夫,水管的材質最終確定為黃銅,如此簡單的事情都要費力討論一番才能確定,可以明白真正的機械加工繁瑣到何等程度了。

    接著,就要討論鍋爐的製作了。

    正常而言,鍋爐應該用鑄鐵製作,就是英國人也用鑄鐵製作,但是就如上麵提過的那樣,按照趙大貴掌握的科技樹,使用鑄鐵有很多技術難關要克服。

    “用黃銅吧。”趙大貴想了想,拍板決定。

    “這好幾噸的東西,你也不怕亂花錢。”謝爾敦和陳凡一起反對。

    “熟銅一噸也就五六百元左右而已,不要怕花錢,我們缺的是時間,不是錢。”趙大貴還是出言壓製。

    好吧,你有錢,謝爾敦和陳凡想了想,隻能讓步,誰讓大貴係的金屬加工能力薄弱到如此地步呢。

    先不要考慮省錢的事情,把東西做出來再說。

    接著,說到蒸汽機,也有好多地方既需要良好的鑄造能力,也需要很好的切割性能的,而且這問題比水管和鍋爐還複雜得多,就是想用鐵代替都做不到。

    “用黃銅吧,反正咱們有錢。”這次謝爾敦和陳凡異口同聲地說道。

    “嗬嗬,我本來是想說用黃金的。”趙大貴嗬嗬一笑,收獲了其他兩人的一堆鄙視。

    齒輪和其他部件,就用熟鐵和鑄鐵等製作,凡是遇到加工困難的地方,全部用黃銅代替。

    這樣一來,最後做出的一整套繅絲設備中,黃銅材料所占的比例極高,遠比一般的歐洲繅絲廠的機械多---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誰讓這時候的趙大貴掌握的機械加工能力這麽弱呢。

    總之,有了黃銅代替神功後,絕大部分機器部件都能生產出來。

    也是繅絲用的設備比較簡單,不需要特別複雜的部件,對材料的要求也不高,因此讓他們三個臭皮匠,看著書籍勉強弄出可行的仿製方案來。

    接下來的事情,就需要很多動手加工的工作,需要造船廠的工人和佛山的鐵匠們通力合作,這方麵反而是陳凡比趙大貴和謝爾敦熟練多了,畢竟他的動手能力和經驗都非常豐富。

    忙了一個多月,到五月份的時候,整套設備就有模有樣了,也就是用鍋爐控製一下水溫,然後用蒸汽機讓繅絲的轉輪勻速轉動,也就是中國的工匠們從沒製造過這些機器,僅以技術難度而言,其實不高。

    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了,趙大貴先是收購大量生絲和蠶繭,拿到租界的工廠區儲存;又到湖州和嘉興等地雇傭很多善於繅絲的高手。

    擅長做繅絲工作的,一般是心靈手巧的農民或大城市絲綢織造廠的工人,按照這時代的特點,大部分都是農民,因此趙大貴的麾下多了上百名三大五粗的繅絲工人。

    趙大主神其實對心靈手巧的紡織女工心向往之的,看著這些粗壯大漢也是歎氣不已。(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