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第 一百三十五 章

字數:6734   加入書籤

A+A-


    原本在王瑞珩心目中, 皇太子與皇帝同樣重要。

    可惜因為之前南狩之事, 他傷心失望之下, 就算不承認,但其實心中天平已向東宮傾斜,後頭再想撥回來, 不可能了。

    這麽一下子撥不回來, 引發問題極大, 因為王瑞珩除了首輔以外, 還有一個身份,他是保皇黨的首領人物, 先帝的托孤重臣。

    先帝勤政愛民,英明神武, 哪哪都好,然而這麽完美一個帝皇, 卻有一處遺憾,就是他子嗣挺單薄的。

    他在位二十餘載,後宮佳麗無數,偏偏膝下隻有三個皇子。

    本來, 這也不是不能接受,畢竟前頭兩個皇子天資聰穎, 隨便撿一個傳下皇位也就行了。

    問題偏偏出在這裏, 兩位皇子都能幹聰明, 長大後自然就鬥得風起雲湧, 後來, 他們玩大發了,居然把自己都折進去了。

    先帝兒子隻剩下一個,那就是自小資質魯鈍,一貫安排往安逸王爺方向發展的昌平帝。

    先帝咬牙切齒,想著搶救一番,或者幹脆培養個能幹的皇孫算了。隻是沒想到,他等不到了。

    他突發急病,一病不起。

    先帝簡直死不瞑目,垂危時根本無法放心祖宗傳下的江山,做下種種布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留下一批以王瑞珩為首的鐵杆保皇黨。

    他先下了旨意,明確托孤重臣身份,又召王瑞珩等人到榻前,反複囑咐,他知道這兒子的德行,你們需好生輔助,若兒子有不妥行徑,要多多勸諫,萬萬不可讓他肆意妄為。

    先帝目光是雪亮的,選出來的保皇黨皆死心塌地效忠,一群人含淚立下重誓,他勉強放心咽了氣。

    王瑞珩忠心耿耿,心懷社稷不假,但他更清楚為人臣子的本分,若倚仗托孤身份,大事小事都要橫插一腳,這樣是不長久的。

    說句明白話,以新帝為人,他能幹的糊塗事多的去了,這好鋼必須使在刀刃上。

    是以,這麽多年來昌平帝的折騰,隻要沒有危害到江山社稷的,王瑞珩也就苦口婆心規勸一番,完事認命收拾爛攤子去了。

    這就給昌平帝造成一種錯覺,無論他怎般攪風攪雨,保皇黨們俱會不餘遺力支持他,維護他,替他掃平一切障礙。

    這其實是個誤會,得了先帝遺旨的王瑞珩,最終目的是維護帝位正統,維護整個大周皇朝。

    昌平帝是帝位正統,皇太子也是啊。在首輔大人看來,這兩者並不衝突,且東宮賢明有先帝遺風,大周朝再次大興就在眼前。

    甚至後者至關重要,王瑞珩眼見皇太子一步步成長,心中欣慰激動,完全非言語可以敘述的。

    現在,昌平帝想根除東宮,就是想根除大周大興,他怎麽可能答應?

    這就是先帝所言的肆意妄為,使好鋼的時候來了。

    首輔大人浸淫官場大半輩子,皇帝一句話,他立即明悟其中之意,當即肅容道:“請陛下恕罪,老臣鬥膽進言,此事不妥。”

    “皇太子殿下臨危受命,剛剛領兵擊潰韃靼七十萬大軍,還北疆至少二十年太平,正值天下稱頌,萬民歸心之時。”

    “此刻若是如此行事,朝中必會引起大動蕩,於東宮,於陛下有大不利。”卸磨殺驢,太讓人寒心了。

    首輔大人雖名為進言,但其實已斷然拒絕了昌平帝。

    他先仔細分析一輪利弊,接著還苦口婆心規勸了一番,總而言之,廢東宮的想法絕不可取,皇太子的是很孝順的,我們都看著,讓陛下不必擔憂。

    王瑞珩滔滔不絕,認為該說的都仔細說清楚了,抬眸瞥了眼仍一臉不可置信的皇帝,暗歎了口氣,告退了。

    昌平帝的心是冰冰涼的,他最大的倚仗竟然沒了,他慌了。

    “孫進忠,你說朕該如何是好?”

    王瑞珩是保皇黨的風向標,保皇黨曆來以他馬首是瞻,皇帝不聰明,但也知道,其他人想必也是這般。

    昌平帝眼瘸,自己發展起來的心腹,即便不是伍慶同這樣的馬屁精,偶爾有的能幹,也是穆懷善這種心懷叵測者。

    他突然發現,除了父皇留下的心腹重臣,他竟再無人可用!

    什麽美姬愛妃,昌平帝此刻已完全想不起來,他在龍椅上呆坐許久,才勉強理了理混亂的腦子,開始苦思良策。

    乾清宮的內殿的燭光一夜沒滅,隨侍的太監宮女人人自危。

    然而,這裏頭發生的一切,都沒瞞過高煦。

    他現在得到的消息,要比以前精準清晰了太多,甚至連皇帝與王瑞珩的對話,都一字不漏的記錄在信報上。

    事態發展,一如高煦所料,他滿意地笑笑,不錯,直接用第一套計劃即可,不必大動幹戈。

    “林陽,孫進忠與伍慶同接觸得怎麽樣?”高煦放下密信,食指輕敲了敲桌案。

    第一套計劃,如果有這兩個皇帝心腹配合,將會事半功倍。

    如今一切都在高煦的掌握中,他行事少了很多顧忌,直接命人暗地下接觸,開出價碼,若這兩人識趣,事後可確保平安富貴。

    現在局勢,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了,而這兩個人能混到這個地步,必是個趨吉避凶的聰明人。

    果然,林陽拱了拱手,稟道:“主子,成了。”

    “好。”

    高煦頷首,“封賞聖旨明日即下,緩兩日,就是通敵信箋水落石出之時,你讓孫進忠做好準備。”

    沒錯,他不打算再等,既然手掌兵權政權,就該徹底登上大位,否則很容易夜長夢多,橫生許多不必要的枝節。

    他那位父皇,就好好頤養天年吧。

    *

    封賞大戰功臣的聖旨,果然次日上午就頒下了。

    一前二後三道聖旨,分別往靖北侯府與紀明錚處而去。

    聽說聖旨到,紀宗賢一家是詫異的,畢竟有功的大侄子別府另居,聖旨不該往這裏來啊。

    不過想歸想,卻無人敢怠慢,上至何太夫人紀宗賢,下至灑掃仆役,統統聚攏在前庭,跪迎聖旨。

    宣旨天使態度十分高傲,拒絕了塞過來的荷包,冷冷掃了紀家諸人一眼,直接展開聖旨宣讀。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有靖北侯紀宗賢,罔顧皇恩,與韃靼暗牒有勾連之嫌,……”

    宦官特有的尖利嗓門,落在紀宗賢耳朵裏,卻成了晴天霹靂。

    紀明錚不是立大功了嗎?這當口必然是會輕輕放過的,怎麽會這樣?

    紀宗賢手足冰涼,也顧不上冒犯,猛抬首盯著上首。

    宦官聲音很清晰,皇帝表示,靖北侯府有大罪,本應該奪爵抄家的,但念在紀宗賢父兄衛國有功,如今酌情處理,紀宗賢旨到卸下爵位,靖北侯之爵改由世子紀明錚承襲。

    腦海中一聲轟鳴,紀宗賢癱倒在地,他喃喃道:“不可能的,我承爵的了,我承爵的了,……”

    “不會的!不會的!大侄子不是立大功了嗎?”

    曹氏尖叫聲驟起,她拒絕接受這個事實,捂著耳朵使勁搖頭,力道之大,甚至把沉甸甸的金簪都甩了下來。

    “紀世子,不,是紀侯爺是立了大功,陛下自有封賞,隻是這與諸位有何相幹?”

    聲音不緊不慢,說話的正是上麵那位宣旨天使,若不是新任靖北侯炙手可熱,何太夫人還在當場,恐怕他轉頭就能報上去,紀家二房藐視聖旨。

    饒是如此,他也有些不耐煩了,蹙眉道:“紀宗賢,接旨吧。”

    “內使請見諒。”

    說話的是何太夫人,她初聞聖旨愣了愣,隨後是喜悅的,這樣也好,家裏沒損失,能幹的大孫子直接當家更好。

    她板著臉,對二兒子喝道:“逆子,你敢蔑視聖意!?”

    這是想死吧?看現在的情形,死也是死他本人而已,牽連不到其他人身上,因此何太夫人雖怒,卻還算鎮定。

    紀宗賢當然不想死,他隻得在曹氏痛哭聲中爬起來,顫巍巍接著聖旨。

    宣旨隊伍轉身離去,臨行前,宣旨內監臉色一變,笑吟吟對何太夫人說道:“咱家先給太夫人賀喜了。”

    賀喜?

    爵位換人做,其實並不算是喜事,何太夫人稍稍思忖,當即眼前一亮。

    方才聖旨並沒提及紀明錚的大功,隻是說顧念紀宗賢父兄,才酌情給爵位換人而已。

    這就是說,紀明錚另有封賞。

    這一點,老太太還真沒想錯。

    再說紀明錚這邊,接了第一道聖旨後,靖北侯爵位由他承襲,他以為就是這樣了,畢竟是自己親自去求的。

    對比戰功,老實說挺虧的,但求仁得仁,他心想事成了,也挺高興。

    剛想站起來,不想宣旨天使卻笑吟吟道:“紀侯爺且慢。”

    話罷,他退後一步,換上一個同樣服飾的宦官,後者又捧著一道明黃色的聖旨,尖聲唱道:“靖北侯紀明錚,接旨!”

    後麵一道聖旨慢一步抵達,因為當時第一道正在宣讀當中,不能打攪,所以一連串迎接便省了,現在直接上場。

    紀明錚微怔隻是一瞬,他馬上就反應過來,垂首恭敬道:“臣紀明錚,恭迎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惟治世以文,戡亂以武。今靖北侯紀明錚實朝廷之砥柱,國家之幹城也。於大周對陣韃靼之燕山一役,卿屢立大功,後又生擒韃靼可汗,績不可泯。……”

    對於大戰首功之臣,擬旨大學士格外用心,一段長長的褒獎之後,最後,皇帝聖旨把靖北侯的爵位升了一級,封為一等靖國公,超品,世襲罔替。

    靖國公府位置不變,在原來的靖北侯府基礎上擴建完善。接下來,還有一連串金銀產業等恩賞賜下,非常長,念得宦官口幹舌燥。

    結束後大家都暗鬆了口氣,說話的吃力,跪的也很不容易。

    時辰不早的,宣旨隊伍得趕回去交差,不敢多留,笑著恭維幾句,揣上紅封匆匆走了。

    留下的都是自己人,前庭氣氛熱烈,紀榮笑得合不攏嘴,好半響才勉強按捺下,上前問道:“公爺,我們什麽時候回去?”

    有了時間估算,他也好安排人略作收拾。

    紀榮以為是明天的,不想紀明錚卻道:“馬上就回去。”

    “榮叔,你先遣人進宮給娘娘報喜,接著,就去臨江侯府一趟,說請老侯爺過府。”

    他十分厭惡這個地方,不過卻不得不命人去一趟。

    老侯爺是族長,在臨江侯府被抄家問罪之前,還可以先用一用。

    沒錯,他要分家,徹底將二房掃出府。(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