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第 138 章

字數:4298   加入書籤

A+A-




    賈琰正極不負責任地打算拿水泥作為遊說皇帝的借口推動黃河清淤、治理計劃,不想林黛玉跟她想到一塊兒去了。

    不止賈琰知道大運河的事兒,林黛玉也清楚。她手裏有本雜記,上頭還有先人的注解。

    林黛玉微微凝眸便已想到了:“二姐姐可記得,昔年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的時候就用過青石板鋪設河道。二姐姐也打算用青石板嗎?還是說,二姐姐打算用仿製的石板?”

    原著裏的大觀園是拆了賈赦的東大院並且把東大院的假山湖石移過來,這才減了一大筆開支。而如今的大觀園,既然賈琰有了話,不許動東大院,自然,東大院的假山太湖石自然也不可能動。因此,現在的大觀園裏麵的太湖石都是從宣徽府的鋪子作坊裏麵出的仿製品,主要的原材料自然就是水泥。

    而林黛玉說的仿製的石板,自然指的就是賈琰設想中的水泥板。

    雖然一直在守孝,但是林黛玉也不是那等一無所知或者是一問搖頭三不知的女孩。

    賈琰先是一愣,最後還是決定跟林黛玉說實話:“林妹妹,我承認,這園子裏用的太湖石都是仿製的,用的是我獻給萬歲的方子。但是,這個方子的仿製出來的石板並沒有經過時間的檢驗。因此,說不定日後還是會用到青石板,還有三合土。”

    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的才是好東西。沒有經過檢驗的,始終要打個問號。

    林黛玉立刻搖頭了:“可是二姐姐,你可想過,若是用青石板和三合土,那花費就高了。萬歲不會準的。”

    這也是隋煬帝用一個王朝換來的血淋淋的教訓。

    無數的古人都用詩詞文章標明了自己的態度,那就是,隋煬帝修建大運河是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可是,三合土最重要的原料卻是糯米。如今中原連年災荒,百姓們都吃不飽了,哪裏來的那麽多糯米用在黃河上?

    賈琰道:“若是按照隋煬帝的法子,也無非是采石還有三合土兩樣罷了。采石,一般用的是囚犯。數量不夠,才會征用民夫。不過我打算用俘虜。至於三合土,中原也許沒有這麽多,但是不等於海外就沒有了。”

    沒錯,治理黃河不過是賈琰給自己規劃的未來三大事項中的一樣而已。

    陸地上的平定四方,海上疆域的拓展,還有治理黃河,三大塊,相輔相成。

    采石的人手不夠怎麽辦?去番邦搶!

    國內的糯米不夠怎麽辦?去海外找!

    賈琰可是細細地盤算過,光這個準備工作就要準備上十年。

    至於皇帝會不會點頭——別蠢了,皇帝都已經把紅薯納入賦稅係統了。

    因為連年災荒,導致國家糧食儲備低於警戒線,這才使得戶部尚書顧之章上書皇帝,要求把紅薯納入賦稅體係。以前百姓們不種紅薯是因為紅薯不能納稅,而賦稅則是百姓家庭開支中最沉重的部分。現在,紅薯可以用來納稅了,那隻會讓百姓大量種植紅薯。而伴隨著紅薯的大量種植,一個必然的結果就是,人口開始暴漲。

    在封建社會,影響人口的有兩個因素,一個是賦稅,主要就是人頭稅,而另一個就是口糧。紅薯的推廣勢必會帶來口糧的富餘,而口糧的富餘,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人口增長。

    在這片土地上,養兒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隻要養得起,百姓就會盡量生。

    而人口的壓力,自然就會帶來一係列的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自然就是向外擴張。

    這也是賈琰的目的。

    其實她可以慢慢來,隻不過,那一天,她沒忍住,先跟皇帝說了而已。

    說了後悔不是她的作風,所以,她眼下也隻能盡力做到最好。

    薛寶琴這才反應過來。她喃喃地道:“舊年我父親給我講家裏的事情的時候就說過。當年,我家大姐姐的外祖父在南麵管著海塘和外藩進貢的事兒的時候,王家可著實得了些好東西。隻是這糯米的事兒,卻是不曾聽說過。”

    賈琰道:“你父親肯定沒有跟你說過,北宋的時候天下都在用大宋的銅錢,就是前朝的時候,高麗、東瀛、琉球諸國也在用我們中原的銅錢,這是因為這些國家的鑄造工藝不過關。我們中原的鑄造工藝自然是天下首屈一指的。可惜,國內銅礦極少,因此大量銅錢外流,給百姓民生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可是呢,就在呂宋,那裏的孔雀石遍地都是。如果能夠把呂宋的孔雀石運回來,銅錢不夠用一事就可以得到解決。”

    季童忍不住問道:“娘娘此話當真?”

    季童雖然是內侍,但是他也是湊不夠十萬人裏麵爬上來的佼佼者,自然不是那等沒見識的小人。

    相反,季童很清楚孔雀石礦意味著什麽。

    賈琰道:“嚴家本來就是海商出生,問問他們不就知道了?”

    銅。

    看似普通又不起眼的東西,也不像金銀那麽直白,可是銅在貨幣係統裏麵的地位卻是杠杠的。普通百姓用著那一枚枚銅錢的時候絕對看不到銅錢背後的故事,但是,賈琰看得到。

    當然,林黛玉也看得到。

    就是季童,他在宮裏的時候也聽說過。他當然上心。

    季童見賈琰並不反感他插嘴,就忍不住又問了一個問題:

    “娘娘,這黃河治理上,您又打算使用多少人手呢?”

    賈琰道:“一千萬每年。”

    “什麽?”

    林黛玉可真的被嚇住了。

    “二姐姐,你是說……”

    “我打算每年出動一千萬人。”

    “二姐姐!”

    林黛玉是真的被嚇住了。

    她非常清楚,如果賈琰能夠調動這麽多人的話,皇帝第一個就要防備她了。

    黃河中下遊,那可是豫州、齊魯各地!距離京師近不說,有了這麽多的人,都足夠衝擊京師了。

    林黛玉敢說,賈琰這個計劃裏麵,會引起皇帝的反感的,絕對是人數。

    不止是林黛玉,就是季童也是這麽看的。

    他開始擔心賈琰能不能活到十五歲生日的那天了。

    賈琰不得不解釋道:“這是根據中原的人口算出來的。林妹妹,殷墟就在豫州。也就是說,從殷商時期,豫州就是我華夏的心髒。華夏能夠舍棄豫州,舍棄自己的心髒嗎?不可能。華夏不可能舍棄豫州,也不可能舍棄自先秦時期就以富庶聞名天下的齊魯之地。不能舍棄,就隻能極力治理。我計算過,加上隱戶隱田,我華夏曆朝曆代的人口高峰都在一萬兩千萬左右。當然,這個數字是把男女老幼都算上去的。而受黃河水患旱災蝗災的影響,每年逃荒的人口也不會少於三百萬。這還是明麵上的數字。私底下,是三倍還是十倍,恐怕無人知曉。畢竟沒人統計過。但是,影響人口的重要因素,除了賦稅,也就是丁稅,另一個原因就是口糧。伴隨著紅薯的推廣,華夏的人口肯定會迎來一個迅速攀升的高峰期。換而言之,十年之後中原的人口會比現在至少多出一半。你說,除了以工代賑,想辦法安置這些人口之外,還有什麽辦法,能讓這些人安生下來,不致於為了一口吃的而鋌而走險?”

    這番話,賈琰是說給林黛玉聽的,也是說給不在這裏的皇帝聽的。

    賈琰知道,她身邊的人肯定會把這些話送到皇帝的耳朵裏麵。

    而季童也肯定,他們有活幹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