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第 224 章
字數:4552 加入書籤
看著賈琰的模樣,皇帝再一次確信, 在大事上, 賈琰跟他十分合拍。
皇帝道:“皇後怎麽不問,這些船隊有沒有運回糧食來?”
賈琰道:“這還用說?雖然海外的糧食很多,可是你看這船隊, 都一年多了, 才聽到消息。海上又潮濕, 因此, 最後能運回多少糧食, 我這心底著實沒底。不過,銅錢對百姓民生也是一樣重要。有了銅錢, 朝廷就能夠買到糧食, 也能夠平息物價。隻是多費些事兒罷了。若是在尋常百姓人家, 多費事兒多費人手, 自然不是好事。可是放在朝堂之上, 有些事兒, 多費些人手卻不是壞事兒。這下麵多少進士等著補缺呢。萬歲,我說的, 是也不是?”
大晉朝開國百餘年了, 開國百年, 每三年一次的科舉,加上時不時舉行的恩科, 還有每年都舉行的明算科明經科, 這全國上下等著補缺的官兒不知道有多少。
就跟賈琰說的那樣, 給這些候缺的官兒創造崗位,也是皇帝必須做的。哪怕崗位不多,對於這些候缺的官兒來說,也是個念想。
不時地放出些崗位職位來,對於穩固朝堂也是極重要的。
皇帝大笑道:“果然是皇後!跟朕想到一塊兒去了。”
大晉朝不是沒有糧食,事實上,因為地大物博,加上最近兩年紅薯的大範圍推廣,尤其是賈赦、林黛玉和薛寶釵在豫州、商丘、齊魯等地種植的紅薯,那可是幾千萬斤!
皇帝派出了不少探子嚴格監視,而那些探子給皇帝的匯報就是,賈赦、林黛玉和薛寶釵手裏的紅薯實在是太多了,多到了不拿來釀酒的話,就隻能由著他爛的地步。
皇帝也沒有辦法。
要皇帝說,在各地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隱田隱戶的大背景下,賈赦、林黛玉和薛寶釵等人能夠把田賦全部繳上,已經難能可貴了。
就是皇帝自己也知道,因為賈赦林黛玉和薛寶釵等人,豫州、商丘、齊魯還有京畿等地,這幾年的賦稅都上升了一成!有的地方上升了整整兩成!
這是什麽概念!
皇帝比任何人都清楚。
當然,皇帝也承認,賈赦林黛玉和薛寶釵手下的莊子作坊,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隱戶,也就是人頭稅沒有交齊的情況。不過,皇帝自己也清楚,這是沒辦法的事兒。
事實上,在這個年代,高門大戶們蓄養著大量的奴婢,而這些奴婢,其實都沒有繳納人頭稅。
平民去高門大戶賣身為奴以躲避人頭稅,早在漢代就有了。到如今,高門大戶把下麵滿了二十歲的成年男仆的人頭稅給繳了的,都是鳳毛麟角。連婢女、女仆的人頭稅也給繳了的,全國上下都沒有!
這就是大晉朝的賦稅現實!
隻是賦稅涉及的東西,實在是太深也太廣了,就是皇帝,也不敢折騰。
有人說,用清淤的方式治理黃河對於一個封建君王來說,是“不動,他的子孫還是皇帝,動了他自己都不是皇帝”的殘酷現狀的話,可事實卻是,落實賦稅,也是一個不比清淤法治理黃河更危險的|炸|彈。
隻要是立誌做明君的皇帝,就必須麵對這個問題。
事實上,每一個王朝消逝的背後,都有隱田隱戶和賦稅被高門大戶鯨吞的影子。
沒有辦法改變這個狀態的情況下,開源、平衡朝局,就已經是每一位君王唯一能夠做的了。
賈琰雖然沒有明說,但是皇帝知道,這已經是賈琰能夠說的極致了。而且,她也在這麽做。
這麽一想,皇帝越發高興了,他大笑著,道:“皇後,你果然是朕的知己。不錯,工部那邊已經開工了,就等著新製銅錢入庫。”
幾乎每一個皇帝登基的時候,都會鑄造銅錢,這也是變相地向臣民宣告新皇登基的一個方式,也是一個重要的儀式。但是,十二年前,皇帝剛登基的那會兒,他並未能鑄造許多銅錢,很多偏遠地區甚至連他的新元通寶都沒有見到。
原因很見到,一來是國庫空虛,二來是國內銅資源匱乏。哪怕他已經把新元通寶的成色從銅八成改成七成七也解決不了問題。當年的新元通寶,也隻在京畿一帶發行而已。
現在,海外大規模的銅礦藏已經確認,以後就等著源源不斷地孔雀石經海路進入中原進入國庫,銅錢也會源源不斷地鑄造出來,物價也會進一步地穩定。
賈琰道:“萬歲,戶部有計算過嗎?什麽時候讓銅銀比能夠恢複到一千?”
銅銀比,其實就是白銀跟銅錢的官方兌換價格。最早的時候,這個比率是一兩白銀兌一千文銅錢。但是,因為中原商貿繁華,也因為中原銅資源的匱乏,使得銅幣數量越來越稀少。因此,現在的銅銀比是八百六十,雖然比不上宋代的七百,卻也從側麵反映出銅資源的匱乏,以及大晉朝商貿的繁華。
皇帝道:“皇後為什麽這麽問?”
賈琰道:“這不是自然的嗎?銅銀比變幻本來就應該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若是太極了,我擔心會傷了百姓。”
皇帝道:“放心,皇後,這事兒朕有數。橫豎咱手上的船就那麽多,要把影響到銅銀比,需要的時日可不短。”
沒錯,雖然賈琰拿出了自己的嫁妝,一千萬兩白銀的財貨,也許對於任何一個家族來說,這是一個很了不得的數字,好比說林家,百年高門,林如海生前還在揚州巡鹽禦史這個位置上連任了五六年,他最後留給林黛玉的錢財,也不過是三二百萬兩銀子罷了。一千萬兩白銀,正常情況下至少需要四家跟賈家林家這樣的人家經過上百年的累積才能夠攢得起來。
可是放在國家這個層麵上來說,一千萬兩白銀,甚至激不起幾個水花。
因為這個國家,實在是太大了。
一直坐在父親懷裏的博陵公主,大約是因為父母講的話,她都聽不懂,不依地扭起了小身子,試圖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皇帝立刻低下了頭:“父皇的七斤啊,怎麽了?”
賈琰佯怒道:“萬歲還不明白嗎?這小丫頭見我們不理會她,因此惱了。您很該給她兩下子!”
博陵公主一僵,立刻往皇帝的懷裏鑽去。
皇帝失笑,忍不住把女兒挖出來,道:“啊,七斤,這是真的嗎?”
博陵公主扭捏了好一會兒,忽然轉頭道:“母後壞!”
皇帝立刻在女兒的背上輕輕地拍了一下:“七斤,你怎麽能這樣說母後呢?”
隻見博陵公主立刻紅了眼睛,看上去,越發像一隻金魚了。
“七斤要妹妹,七斤要弟弟!哇啊啊啊啊~”
七斤放聲大哭,皇帝先是一愣,繼而忍不住抱緊了女兒:
“好好好,父皇帶七斤去看妹妹,七斤不哭,好不好?”
花了好一番功夫,博陵公主這才不哭了,皇帝抱著女兒站了起來:“皇後,朕去欽暉殿。小七就拜托皇後了。”
“陛下說得哪裏話?小七自然是省心的,反而是七斤,這丫頭都讓臣妾寵壞了,還請陛下多多管教她些個。”
“還早呢!她才多大?朕有數。”
“是,陛下。”
又說了兩句閑話,皇帝就抱著博陵公主離開了。這父女倆一離開,就看見賈琰收起了笑容,臉上多了一抹淡淡的擔憂。
何尚宮見狀,道:“娘娘,您放心,你是正宮娘娘,宮裏短了誰的,也不會短了您的。”
賈琰搖了搖頭,道:“未來的事情,誰說得準呢?本宮隻希望,自己能夠康健一日,多護著這幾個孩子一日。”
不止是博陵,還有其餘三個。(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