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 大都會地下鐵
字數:3344 加入書籤
四年內可以生產出2000輛汽車,還可以發明出使用柴油機發動的大卡車……
楚雲從發動機工廠出來,還在琢磨這些事情,他已經決定以發動機工廠為核心成立專門的汽車工廠,建立汽車生產流水線,以及將部分零部件的生產承包給民間,比如橡膠輪胎、玻璃、齒輪、甚至是車身。
而最為核心的發動機技術則仍然是牢牢被把持在官營工廠的手中。
發動機是汽車、火車、船舶、飛機的心髒,這種核心技術是不可能主動流傳出去的,除非該種型號的發動機已經嚴重過時,才有可能被公開。
楚雲可能沒有想到,自己無意間幫助李晉德這個“橡膠大王”獲得了更多訂單的機遇,他的橡膠廠開始廣泛競標官營汽車廠的橡膠輪胎訂單,並且成為了屈指可數的輪胎供應商。
暫時了解汽車工業的發展狀況,楚雲又去工部。
除了汽車工業,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楚雲著手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基礎建設投資大、回報周期長,卻是可以造福後代,雖說後代的人會認為他們當時所擁有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鐵路建造委員會詹天佑見過大人。”
詹天佑從自己的家鄉廣東回來,他成為了鐵路建造委員會的主要成員。
他先後主持建造草原大鐵路和環珠三角鐵路,可以說得上在鐵路大建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是最有鐵路建造經驗的工程師之一。
“這些年辛苦你在外麵修建鐵路了,有沒有退役的想法?還是繼續修建新的鐵路?”楚雲看著這個年紀比他還要大不少的人,詹天佑已經雙鬢發白。
“我希望能夠在離開前盡量為這片土地哪怕多修一條鐵路也好。雖然看不到遍地都是鐵路的那一天,但是我想要完成最後一次鐵路項目——‘南北大鐵路’。”詹天佑眼神堅毅地看著楚雲。
這可能是一段最偉大的鐵路之一,計劃以京城為起點,南下抵達開封府,連接漢口,然後再經長沙府、直達廣州府,形成貫穿南北的鐵路大動脈!
沿海地區還有海路和京杭大運河可走,而這一條“南北大鐵路”則是中部的交通線,將南北貨運和客運更加密切地聯係在一起。
“沒有問題,這個南北大鐵路的項目就由你來主持。這一條大鐵路對我們本土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將河北、中原、河南、荊襄、嶺南等地區連在一起,將來沿線的經濟可能會因為這一條鐵路的建成而獲得長足的發展,意義重大。”楚雲再次強調了南北大鐵路的重要性。
“我會全力以赴。”詹天佑說道。
“資金、人員都會到位,還有鋼鐵廠會專門生產大量的鐵軌供應,不用擔心材料不夠。”楚雲說道。
還有一個原因楚雲沒有和詹天佑所說,詹天佑作為技術人才也不需要關心其他層麵的原因。
修建南北大鐵路不僅可以消耗多餘出來的鋼鐵生產力,還可以吸納社會中的失業人口,讓他們通過勞作獲得一口飯吃,同時消除一些隱患。
“我們鐵路建造委員會是否應當立即開始‘南北大鐵路’的建造?”詹天佑問道。
“不必著急,實際上在鐵路建造委員會著手‘南北大鐵路’之前,還有一個重要的項目等待你們優先完成。”楚雲說道。
“哦,還有什麽項目比南北大鐵路還要急切?”詹天佑不解地問道。
“一個對你可能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的項目。我們要修建京城第一條城市地下鐵路係統——京城大都會鐵路,為我們積累建設鐵路的技術。這一段地下鐵預計長度為5公裏。”楚雲說道。
“地下鐵路?”詹天佑的時代倫敦、巴黎、布達佩斯、波斯頓、紐約已經出現地下鐵路係統,他並不算太陌生。
不過他對楚雲想要在這個時代就建造地下鐵多少還是有些驚訝。
“如果地下鐵路使用蒸汽機車牽引,在比較封閉的地下隧道,機車釋放出的廢氣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我們是要使用電氣化鐵路係統?”詹天佑問道。
“我們已經逐漸學會使用電力,當然是要使用電氣化鐵路係統。這件事也不必過於著急,在四年內建成通車就可以了。在建造京城第一段地下鐵路之時,鐵路建造委員會可以派遣勘探隊前去勘探南北大鐵路的路線,形成報告,京城大都會鐵路修建完畢之後即可以開工建造南北大鐵路。”楚雲說道。
“那還真不得了。”詹天佑心想好家夥,沒想到楚雲竟然打算一邊修建京城大都會鐵路,一邊勘探南北大鐵路的合理路線。
馬車、汽車、鐵路、蒸汽船、城市地下鐵,交通方式前所未有地多種多樣。
雖然京城大都會鐵路成本遠遠不及漫長的南北大鐵路,不過建造地下鐵對詹天佑來說還是一件很新奇的事情。
“願意接受挑戰嗎?四年的時間內修建一條5公裏的地下鐵。”楚雲再一次確認道。
“自然願意。”詹天佑對為這一片土地修建鐵路還是充滿了興致。
楚雲到了工部第一件事情就是率先和鐵路建造委員會的詹天佑對話,向他說明接下來鐵路建造委員會的兩個重大項目——京城大都會地下鐵路係統和南北大鐵路。
讓鐵路建造委員會明白了自己的想法後,楚雲麵對工部的諸多官吏,又提出了對京城的新規劃:“京城要進行大改建!大都會地下鐵路係統隻是改建計劃的一部分!”
“京城大改建?”工部的官吏們驚訝道。
“沒錯,京城的人口越來越多,在城市環境惡化之前,我們需要對它的未來進行詳細的規劃,將其建設成為一座容納千萬人口的國際大都會。”楚雲充滿希冀地說道。
即將進入工業大爆發時代,舊的城池已經逐漸無法滿足快速膨脹的人口、即將普及的新式交通工具、拔地而起的混凝土大樓。
他要親手締造一座近代的國際大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