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8章

字數:1588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權少私寵:小小鮮妻,好美味 !
    魏王雖然沒有采納這位大臣的提議,但是商鞅也沒辦法繼續在魏國待下去,隻能帶著滿腹的憤懣匆匆離開魏國,一路進入了秦國境內。
    恰好在那個時候,秦國當時的君王秦孝公正在張榜求賢材,商鞅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求到了秦孝公門下。秦孝公不介意他被魏王棄之不用的過去,也不在乎他以前的卑微出身,反而還覺得他十分有才學,不顧當時其他臣子的反對,執意把商鞅留在秦國為官,還給了他很多別人所沒有的優待。
    在戰國時期,“士為知己者死”從來都不是一句誇張的玩笑話。
    赫赫有名的君子之交“伯牙子期”就是發生在戰國時期的至交典範,一曲《高山流水》,驚豔了整個華夏曆史,也讓俞伯牙和鍾子期的“知音友情”傳唱千古,幾乎是個華夏人就沒有不知道他們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那個時代裏,幾乎所有文人士子都是十分重視“知己”兩個字的,風骨錚錚為知己者死,儼然是當時所推行的文化潮流。
    而對於曾經鬱鬱不得誌的商鞅來說,秦孝公不僅僅是他要追隨的君王,更是對他有著知遇之恩的知己。秦孝公能理解他的學識和想法,不介意他的出身和過去,力排眾議的提攜他、重用他,給了他身為一個有才之士最重要的發展舞台。
    這樣一番恩情,就如同伯樂對於千裏馬的意義,再生父母一般。
    因此,商鞅對於秦孝公的忠心與感恩,幾乎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他用自己的一生來報答這份知遇之恩。
    秦孝公本人在秦國曆史上也是一位有智的明君。
    正是在他的手上,秦國才真正走上了由弱變強的道路,他是推動秦國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也是奠定秦國強大的最初根基所在。
    對秦國製度和法律的改革,一開始其實並不是商鞅主動提出來的,而是秦孝公本人想到的。
    隻因為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變法人選,再加上改革的內容對於當時的秦國來說,幾乎是驚世駭俗的,以前也從未有過這種先例。
    秦孝公自己心裏也明白,這種改革方法一旦被提出來,勢必就會遭到秦國所有貴族和大臣的反對,因為改革本身就是在損害貴族的利益,他們是無論如何都不會輕易同意的。
    而在那個時候,秦孝公手裏既沒有適合辦這件事的人,又沒有絕對的把握可以壓製住那些貴族和大臣,於是就隻能忍耐下來,在心裏默默醞釀著。
    一直到商鞅的出現,秦孝公才終於找到了合適的變法人選,於是就將這件事交給他負責。
    而商鞅本身就是法學大家,改革變法幾乎是他的老本行,再加上秦孝公的知遇之恩,商鞅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這件事,並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將“商鞅變法”推行至秦國的每一寸土地,也囊括了所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
    曆史的發展已經證明,商鞅所主導的變法改革是非常成功,甚至是英明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