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節 皇城司和禁軍兩陣營
字數:6056 加入書籤
草原上,原本裝扮項騎兵的那些應州騎兵也終於出現了,他們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般的速度,迅速朝著還未進峽穀的聯軍士兵衝去,將來不及展開陣列的聯軍衝擊得陣型大亂,慘叫連連,。
這時,一直緊緊追擊新軍軍團也趕了過來,迅速加入了戰團,麵對失去戰意的十五萬聯軍士兵,這些新入伍不久的新兵蛋蛋們竟然打的有聲有色,因為地形原因導致聯軍無法施展陣型,讓朱家和盧家士兵始終無法施展出真正的實力,而四萬名應州新兵和十五萬聯軍交雜在一起,竟然有一種圍著對方打得感覺,戰場上,到處上演著七八個應州士兵,圍毆一個狼狽抵擋的聯軍士兵,到了這個時刻,任何戰術都是扯淡,好漢架不住群毆,好狼咬不過群狗這一規則得以充分的體現。
宋宗一七五年十一月,圍繞在新州時間長達近半年的新州戰役終於宣告結束,最後一場楞縣大峽穀之戰,以應州軍隊傷亡八千餘人,蔚州和琢州、莫州和瀛州聯軍傷亡七萬,被俘虜六萬人為結局宣告結束。
本次戰役共分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烏家、劉家、張家三族聯軍會戰項家軍隊,烏家、劉家、張家投入兵力二十五萬,項家前後投入兵力十餘萬,曆時二十一天,三族聯軍損失兵力十四萬二千人,項家損失五萬二千人,,戰役以三族聯軍戰敗退回應州和朔州和寰州地界為終。
戰役第二階段,由項家軍隊會戰武州的秦家家族、蔚州的朱家族、琢州、莫州和瀛州的盧家族,還有在其中穿針引線挑撥離間的應州軍隊,項家前後二次投入兵力十一萬、秦家家族投入兵力六萬、朱家族前後共投入兵力近二十萬,盧家族投入兵力九萬,役過後,項家全軍覆沒,族長項翼下落不明,秦家損失騎兵二萬四千人,盧家損失騎兵三萬七千人,朱家損失十四萬人。
戰役第三階段,由朱家和盧家組成的聯軍會戰王靖率領的五萬應州府軍及新兵。
朱家族和盧家族出動兵力十五萬,應州府軍出動兵力五萬,此役以應州軍隊傷亡八千餘人,蔚州和琢州、莫州和瀛州聯軍傷亡七萬,被俘虜六萬人為結局宣告結束。
戰役統計,參加戰役的應州、朔州、寰州、蔚州、武州、新州、琢州、莫州和瀛州的這些氏族軍隊總陣亡人數接近五十萬,就算忽略掉那些在戰火中殃及的百姓不算,其戰役傷亡幾乎超過了汴京會戰的一倍,難怪後來當消息傳至汴京城時,朝堂之中的很多大臣包括宋真宗都不敢相信這數據的真實性,認為王靖這邊肯定是在誇大戰功。
直至後來宋真宗趙恒得到了護龍堂的密報,才確定了消息的真實性,給王靖洗掉了好大喜功的罪名。
戰爭的唯一勝利者很顯然是應州府軍這邊,雖然前前後後損失了一萬二千多人,但相比其他勢力已經算得上是最少的傷亡了,而且應州府軍還順便拿下了整個新州城,在原有的應州府軍一萬人的基礎上,規模又擴大了足足四倍,實力再次得到提升。
此役,除了雲州的荊家、葉家,以及武州的陳家,塞北州縣所有的氏族勢力全部都被新州這個巨大的漩渦卷了進來。
新州的消息傳到汴京城的時候,宋真宗趙恒和文武百官們還正在朝堂上熱烈討論蔚州和新州的局勢,當聽到新州已經被應州府軍占領,正式宣布回歸宋朝的疆域時,所有人都被這個消息震驚住了。
從當初應州氏族軍隊被項家打敗,汴京城朝野上下就隱約彌漫著一種悲觀的情緒,無論是誰,無論是任何人,他們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結局是,項家按兵不動,烏家、張家、劉家恢複實力,其他的各州縣保持觀望,讓應州始終在大宋的控製下,所有的一切都回到起點,就像沒有發生過一樣。
顯然他們也覺得這個想法的確有些太天真,應州、朔州和寰州和新州兩敗俱傷,肯定會有氏族蠢蠢欲動,虎視眈眈。
至於新州重新歸屬大宋的事,他們更是連想都不敢去想,身在東北方向的遼國軍隊,始終如一柄利劍,讓人不敢直視,隻要宋朝敢公開介入塞北氏族混戰,不但將有極大的可能陷入戰爭的泥潭不能自拔,更有可能被遼國軍隊趁勢收回之前失去的領土,甚至揮鞭南下,飲馬長江。
大殿上,趙恒反複的將王靖的書信看了好幾遍,終於確定了信的真實性,他此刻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想不到在自己有生之年,竟然可以看到脫離宋朝控製長達一百七十多年之久的新州回歸到汴京城的懷抱。
“哈哈哈”一貫不喜於色的宋真宗趙恒第一次在朝堂上放聲大笑起來,這一笑將他這麽多年的淤結之氣完全打開了。
一年前,王靖奉旨離開汴京……
這期間,王靖在這些獨霸一方,觥籌交錯的氏族勢力之間不停的遊走斡旋……
當時他作為一個虛有其銜的應州知府事,又有誰會把他放在眼裏呢,誰又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沒有什麽實權,看上去弱不禁風的應州知府事,竟然一手主導了如今整個塞北氏族爭霸的走向,誰又能想到,那些老謀深算的氏族族長們,一個個的被他牽著鼻子走卻毫不自知,誰又能想到,別人連想都不敢想的事,他竟然做到了。
一年後的今天,王靖的努力終於獲得了回報,趙恒至今仍然能夠回憶起當初王靖離開時說過的話,
陛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請陛下切記,本次收複燕雲十六州,必先聯應州,再吞朔州和寰州,至此可維持戰局不變,倘若再謀其變,應以應州為主,若其勝,戰局定,若其出師不利,宜穩不宜攻,請靜觀其變,等臣佳音,若臣不幸,隻怨時運不濟,千萬不要擅出刀兵,讓大宋深陷戰局,切記切記……”
趙恒正感慨著,這時從朝堂上閃出一人,麵對趙恒一拱手說道,
“父皇,新州回歸乃是我朝的天大喜訊,這是上天和列祖列宗眷顧我朝,是我朝前線數萬將士奮勇拚殺的結果,兒臣鬥膽懇請父皇,犒勞遠在新州的三軍將士們。”
趙恒一看,原來是四皇子信王趙祉,他哈哈大笑“好,祉兒的話和朕的想法,不謀而合,朕也正有此意。”
看到趙恒如此高興,趙祉心思微微一動,“父皇,不如就讓兒臣替朝廷前去犒勞那些立下大功的將士吧?”
聽到趙祉的話,在他旁邊的大皇子隆王趙佑嘴角不由露出一絲冷笑,他已經猜到了自己這位四弟趙祉的那點小心思,新州剛剛被收複,尚未有任何勢力插入,如果這個時候可以搶先一步前去酬軍,那麽前線的將士勢力會對酬軍的趙祉感恩戴德,用朝廷的錢去收買人心,這也會為趙祉奪儲增加一些籌碼。
“難得祉兒有此想法,理當如此,朕準了。”
趙恒點了點頭,正準備答應下來,下麵朝臣中又閃出一人,也拱手說道。
“父皇,兒臣認為信王此言不妥……”
說話的正是大皇子趙佑,對於自己二弟的心思他心知肚明,又怎麽會讓他如願呢?
趙祉看了一眼神情平淡的趙佑,不由得譏諷著,“大哥,新州的將士立下大功,我身為皇子代表父皇去犒勞有何不可?莫非你想去不成?”
趙佑並沒有理會趙祉,他看到宋真宗趙恒的目光,便清了清嗓子,麵不改色的說道,
“父皇,兒臣鬥膽請問如今新州的統帥是何人?”
“現在還沒有任命,但以官階來看應該是王靖,有什麽問題麽佑兒?”
“問題就出在這裏”趙佑點了點頭,向後環顧了一下朝堂內的軍官將領們,朗聲說道“目前占領新州的應州府軍這次立下的是軍功,根據朝廷律法,應由樞密院擬定立功人員名單,交由父皇審核,再由樞密院下發軍功嘉獎,而且軍功當由在軍中擔任要職的人宣布,二弟趙祉雖身份高貴,但一不在軍中擔任要職,二不屬於樞密院管轄,他本意雖好,但是卻不符合我朝的律法。”
說完這句話,趙佑看了一盤旁白的趙祉,後者臉色鐵青一眼不發,笑道,“二弟,請不要誤會,本王不是故意為難你,實在是祖宗律法上這麽說,也隻能這麽辦了。”
同時又麵向宋真宗趙恒,對著群臣,郎朗說道,
“父皇,倘若王靖統領如果回到應州,我看那時候二弟就可以去犒軍了……”
趙佑話一說完,底下立刻爆發出一片哄堂大笑,趙佑的意思所有人都明白,王靖的另一個身份是應州知府事,知府並不在樞密院管轄,但話說回來了,現在所有立功軍官都在新州,讓趙祉跑到應州去犒軍,這不是笑話麽?
“你……”趙祉一時語塞,他剛才光想著如何能夠勸說自己去犒軍,卻忘記了宋朝律法的這一條規定。
正在這時,李泰從朝臣隊列中走了出來,他神色謙恭,語氣平靜的說道“陛下,新州剛剛平定下來,犒軍是必須的,但是這次王靖他亮出了應州軍隊的旗號,為臣認為汴京這次是無法置身事外了,塞北戰事為今之計,是攻還是守,還請陛下決斷。”
皇城司出身的李泰,在國公曹彬逐漸退出幕後時,如今已經隱隱成為宋朝武將之中的領軍人物。
汴京內,他身後的汴京城皇城司諸將都是他的支持者,而另一個以李繼隆為首的另一派,身後也有禁軍統領呂蒙正的支持。
這裏麵的原因不僅僅是簡單的站隊問題,還涉及到一些不可言語的其他方麵。
皇城司的軍官武將以各州府的府軍出身為主,而拱衛京師的禁軍卻更多出自朝廷之中,是皇帝的親兒子,雖然皇城司和禁軍名義上地位相當,但實際上皇城司的地位卻要比禁軍低上很多,武將任命,去各級調動的時候,總是會考慮到這些,所以不知不覺就分成了兩派。
比如禁軍之間經常的話題,你是出自什麽人門下?你的引薦人是現今哪一位大臣啊,你引薦的大臣師從何人?但如果你說,對不起,我沒人引薦,我是從下麵這些州縣的府軍憑借戰功一點點上來的,其實我就是粗人一人,別人雖然表麵上仍然麵帶微笑,但是眼神中卻隱隱多了一絲嘲諷。
話又說回來了,一個從底層靠著軍功起來,戰功卓越的將領,打心眼裏也瞧不起那些一見麵就談論自己出身,實戰經驗並不見得比自己高明的禁軍將領。
所以說,汴京城中代表宋軍最主要的武將出身有兩大派係,分別為皇城司和各州郡縣府軍為一係,禁軍自成一係。
兩大派係隱約形成對立之勢,分庭抗禮,這並不是由某個人挑起來的,而是當今的宋朝武將軍官結構體係,朝廷出身的軍官集團和底層出身的軍官集團,兩個不同的群體為了各自的利益不約而同的形成同盟對抗。
現如今,遠在太原府路的田仁朗、石寶吉、莫羅山等人為皇城司派係,被認為是宋朝鎮北不二人選,由宋真宗親自任命,鎮守在雁門關旁代州的楊繼業為禁軍派係,原本從整體上看,皇城司派係就更強大一些,再加上如今遠在新州的王靖和杜天城、狄青、秦文、徐安民、辛巳,羅信等新起之秀,皇城司派係實力更是如日中天,也正因為如此,更加激起了禁軍派係的不滿,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身為一個武將倘若連像樣的戰功都沒有,那還有什麽發言權。
李繼隆看了一眼李泰,後者一臉平靜的站在朝堂的紅地毯上等待宋真宗趙恒的命令,他也邁出一步正好和李泰並肩,“陛下,若有所命,本將願往。”
“眾卿能夠以國事為重,很好。”趙恒滿意的點了點頭,“不過朕認為,出兵一事非同小可,還是慎重商議為好……”
“退朝。”
趙恒揮了一下衣袖,站起身來,在幾個侍從的指引下,離開了朝堂。
趙恒前腳剛走,朝堂上立刻哄的一下,吵成了一鍋粥,這些大臣和武將們的熱議話題全部都圍繞著新州戰事。(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