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風起青萍虎歸山

字數:4349   加入書籤

A+A-


    在嶽家軍攻下隨州的同時,金兀術下令加緊征集物資,大軍集結到一處,開始回師北上。

    然而整個南國已成泥沼之勢,金國大軍想要抽身而退卻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

    各地義軍紛紛暴起,或是偷襲其後營淄重,或者繞道前方破壞道路橋梁,拚死阻擊金國大軍的步伐。

    廣大的綠林之中更是流傳著一道懸賞令:凡持金寇首級者,可換銀十兩!

    這道懸賞令的源頭來自於已經改名應天軍的洞庭湖寇,傳聞應天軍大元帥鍾子儀已經暗中投靠嶽家軍,正是在嶽家軍的暗助下方才奪取首領之位的。

    對此,應天軍首領鍾子儀不置可否,更是讓這道懸賞令顯得更加真實了。

    財帛動人心,昔日不可一世的金寇儼然已經成了一塊香餑餑,人人得而誅之。

    而各地豪強大戶更是以金寇賊首為大功憑證,勢弱者開出高價向各路豪傑求購,實力強橫的幹脆直接盡起家中奴仆,拉起隊伍加入到阻擊金軍的隊伍中。

    窘迫之下,金國大軍不得不分派更多的人手往前方,兩翼掃蕩開路,以保證大軍能夠順利撤還。

    兩廂牽扯之下,應天軍便如附骨之錐般追了上來。

    往日打家劫舍的洞庭湖寇仿佛突然覺醒了什麽奇怪的技能一般,儼然一副為國為民,死不旋踵的姿態,對著金國大軍窮追猛打。

    借著水路之便,不斷地襲擾著金國大軍,夜襲,下毒,填井,縱火……無所不用其極。

    不得已之下,金兀術隻能強忍著心中的怒火,分兵層層阻擊,采取壁虎斷尾之策。

    而金兀術自己卻親率十萬精兵強行突圍,一馬絕塵地往襄陽方向狂奔而去。

    然後……讓人無言以對的事情發生了。

    聽聞金國撤軍的消息,再三確認之後,南宋小朝廷的“聖明天子”,高宗趙構(注1)帝駕停止了巡遊南狩,回返臨安。

    而簇擁在他身邊的十數萬大軍則是兵分數路,“收複”被金軍占據的失地,對起兵抗金的義軍大打出手。

    原本盼望著王師北定無望之後而不得不奮起反抗的各路義軍均被打入反賊的陣型,動輒得咎,紛紛被鎮壓下去。

    在金寇鐵騎之下瑟瑟發抖的南宋官軍在麵對自己境內百姓子民的時候展現出來驚人的戰鬥力,如狼似虎,勢不可擋!

    其時民間有雲:朝廷官軍猛如虎,鎮壓百姓一敵五,忽聞金寇鐵騎至,聞風喪膽降金虜。

    可謂是將朝廷官軍聞戰當前其徐如林,轉進撤退其疾如風,鎮壓百姓侵略如火,友軍罹難不動如山的嘴臉揭露得一覽無遺。

    終究自古以來,能夠做到對百姓秋毫無犯,對外敵悍不畏死的軍隊寥寥無幾。

    千年以後那支“軍民魚水情”,以主義武裝起來的錚錚鐵軍可謂是最為巔峰的體現了。

    一時間,朝中捷報如雪片一般紛紜而至,搜刮百姓不遺餘力的高宗陛下倒是體現了他作為天子的“聖明”和慷慨。

    無數的封賞流水一般揮灑而出,朝中諸公,外鎮各軍可謂是人人有份,永不落空,盡皆是禦敵有功,靖地有方,升官加爵,不亦樂乎。

    民間卻暗藏著無窮無盡的怒火,在官軍刀槍之下敢怒而不敢言。

    在這種情形下,朝中諸公,官家聖上悍然派出了最精銳的軍隊,以龍圖閣直學士折彥質為主帥,兵部侍郎李綱為副帥,右仆射張俊為監軍,盡起精兵良將,出兵征討應天軍,稱其為“叛國之巨孽,不赦之賊寇”,殺氣騰騰!

    於是,應天軍首領鍾子儀不得不放棄追擊金軍的機會,回師洞庭湖老巢,應對官軍的圍剿。

    在南宋小朝廷的神助攻下,金兀術得以喘息的機會,加速北上,馳援襄陽。

    而此時,嶽帥大軍不過剛剛攻下襄陽五郡,正在大軍圍困襄陽孤城。

    聽聞這個消息之後,嶽家軍上下憤滿之氣充盈於胸,而嶽帥卻隻是謂然長歎。

    “君有異命,臣下之過也!待得此戰功成,本帥定當直諫官家,絕不能讓義士寒心,朝廷蒙羞。”

    麵對麾下群情洶湧的憤慨,嶽帥卻隻能如此寬慰道:“朝廷諸公甚錯矣!然官家聖明,必能明察秋毫,還需我等戮力同心,保境安民,屆時同諫陛下,以正視聽!”

    蘇長生冷眼旁觀,不發一言,心中卻“嘿嘿”冷笑。

    嶽帥愚忠執拗的性情真的是無藥可救了,事到如今還念念不忘“官家聖明”,還想著立下大功之後勸諫聖上,以正視聽?

    怎麽勸諫?

    兵諫嗎?

    事已至此,嶽家軍上下自嶽帥以下哪裏還有退路?

    要麽,兵諫清君側,謀取一個天大的功業,要麽向朝廷妥協,然後坐視“聖明天子”炮製出所謂“莫須有”的千古冤獄,然後嶽家軍上下將領被朝廷諸公慢慢玩死。

    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或許對此,嶽帥早已心知肚明,隻不過隅於自身“忠君愛國”的理念和執拗的性情,強行執迷不悟,掩耳盜鈴罷了!

    然而……嶽帥願意以身家性命為自己的理念殉葬,不惜一切代價,嶽家軍諸將會同意嗎?

    嶽帥身在局中,當局者迷,冷眼旁觀的蘇長生卻是看得一清二楚。

    南宋小朝廷倒行逆施的舉動,早已讓嶽家軍上下將領心懷怨懟,異心一旦生出,想要彌補卻是千難萬難了。

    而且朝廷與嶽家軍之間,貌似從屬,實則間隙已成,如萬丈溝壑,兩者之間早已是勢同水火,難以並存了。

    立下不世功勳的嶽家軍諸將,真的願意接受被分割,打壓乃至於繼續忍受文人小吏的欺壓,羞辱嗎?

    蘇長生感覺恐怕未必。

    漫說別人,縱橫江北,收攏降卒,習慣了威福自用的牛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雖然在嶽帥麵前,牛皋極力壓製自己,一副唯命是從的恭順模樣。

    但是蘇長生卻在他眼中看到了難以遮掩的野心和桀驁。

    更別說宋製重文輕武的國策下,數百年對武將的壓製早已讓軍中將領的怒火積攢到極致了。

    以前朝廷以文製武,以小製大,死死地壓製住了軍中武將的權利,讓他們有苦而不敢言,有怒而不敢說,尚且罷了。

    可是如今嶽家軍孤懸於外,早已與朝廷斷絕聯係,不啻於是猛虎歸山,呼嘯山林。

    嶽帥想要以一己之力將嶽家軍這頭脫閘的猛虎再次關進籠子裏,卻是太過異想天開了。

    日前蘇長生所言:江淮萬裏,皆成我等獵場,虎視狼顧,肆意縱橫可不是隻針對金軍而言。

    即便是金軍回師,甚至兵敗,這荊襄沿線,乃至於江北中原,卻也不是南宋小朝廷能夠輕易掌控的了!

    蘇長生困龍閘虎之策隻是針對金軍的策略,乃是台麵上的陽謀,堂皇大氣。

    然而暗中卻也有不可言的謀劃,縱虎歸山便是其中之一。

    風起於青萍之末啊!

    (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