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問對

字數:7031   加入書籤

A+A-




    乾清宮內朱厚正在奮筆疾書努力的批閱奏折這是天子的主要負責雖然這些奏折已經讓內閣大學士們審核過了皇帝隻要負責蓋印就可以但是朱厚卻不會放過這麽一個學習處理朝政的機會當然要努力觀摩起來。

    朝廷的政務流程是這樣的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準最後由六科校對下。

    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麵這叫做“票擬”而皇帝用紅字做批示稱為“批紅”按照以前的慣例皇帝僅僅批寫幾本大多數的“批紅”由司禮監的太監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筆。

    以前外有內閣內有司禮監外有三法司內有東廠、錦衣衛外廷有派往地方的總督、巡撫而內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鎮守太監、守備太監等等這樣內廷、外廷相互製約確保皇帝了決策地位。

    但是現在情況又有所不同司禮監由於在正德時期太過囂張待正德皇帝駕崩之後楊廷和主持朝政的那數十天裏借口革除先朝弊政把司禮監的勢力打擊到曆史最低點幾個大太監像張永、張銳、韋彬等都已經被關押起來等候處置呢。

    而朱厚因為在興王府時也對太監抱有成見當上皇帝之後也不敢把“批紅”的任務交由他們處理所以隻好自己辛苦工作了但朱厚卻樂在其中也隻有在這個時候。他才覺得自己是一個皇帝。

    這兩天來朱厚正承受著群臣給他帶來的壓力雖然朱厚暫時把給父母上尊號的問題擱置下來但是群臣卻不是這麽認為的在以楊廷和為的官員下紛紛給朱厚上疏希望他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思把尊號事件確定下來免得再生爭執。

    但是群臣地提議朱厚實在是接受不了不僅要易父易母還要稱遠在湖廣的蔣妃為皇叔母。這條件讓朱厚如何能答應這時的朱厚還沒有做為一個專製皇帝的覺悟麵對群臣洶湧而至的奏折朱厚隻覺得自己非常的孤立無援不知如何是好。隻有把鬱悶的心情泄到批奏折上麵以忘我的工作來麻痹自己批紅許久之後朱厚覺得有些勞累輕輕的把朱筆擱下揉起手腕來。

    “皇上您歇會兒。喝杯清茶提提神。”趁這個機會黃錦機靈的奉上香茶。

    “嗯放下吧。”朱厚淡淡地點頭說道心裏很滿意黃錦用心的服侍不過朱厚不想表現出來還是因為正德時期的宦官橫行讓朱厚到現在還心有餘悸。不想過於寵信太監使他們重演當年之禍。

    黃錦的年紀不大但對朱厚的心思非常了解。所以在平日裏隻關心朱厚地身體與飲食情況隻要是涉及到朝政之事黃錦絕對不表隻字見解就是這讓明智的舉動朱厚才會把黃錦留在身邊服侍不然就像崔文一樣被打回興王府迎接蔣妃了。

    “黃錦傳6鬆覲見。”喝了口搞熱茶嗅著清茶淡淡的芬芳香氣。朱厚覺得自己的精神恢複許多。心念一動吩咐起來。

    “奴婢遵旨。”

    雖然黃錦已經算是皇帝身邊的近侍按理說這種小事隻要他隨口吩咐。自然會有其他太監幫忙跑一躺但是黃錦卻怕這樣做會引起朱厚的反感隻有親自出馬同時也擔心朱厚等著急了幹脆小跑前去。

    “皇上6鬆已在外麵候旨。”片刻之後黃錦回到乾清宮特意在殿外整理好儀表平定氣息這才進去稟報道。

    “傳他進來。”察覺黃錦的氣息不穩朱厚明白怎麽回事讚許地看了他一眼然後吩咐起來。

    “卑職參見吾皇萬歲。”

    身著錦衣衛華服的6鬆看起來越顯得威風凜凜但在朱厚麵前卻不敢有何造次之處乖乖的行大禮拜見說道托朱厚的福6鬆由錦衣衛的總旗升為千戶現在更是在京城錦衣衛鎮撫司當差6鬆還有什麽不滿意的自然對朱厚忠心耿耿誓死相報。

    “免禮平身。”

    得到皇帝的允許謝恩之後6鬆這才站了起來恭敬地侍立著時刻的聽候皇帝的吩咐6鬆非常明白自己身為錦衣衛隻要聽從皇帝地意思行事即可。

    “朕聽聞有人試圖行刺當朝輔楊學士這簡直就是大逆不道之舉。”朱厚忽然勃然大怒道:“些等行徑朕絕不能容忍朕要徹查此事。”

    “卑職隨時聽候皇上吩咐。”6鬆毫不猶豫跪下說道心裏卻感到有些激動好久沒有從事這個行業了真有些懷念當年的感覺啊但是聽到朱厚後麵說的話之後卻覺得有些失望之色。

    “朕已下令大理寺與順天府官員負責追查此事。”沒有理會6鬆的失望之色朱厚繼續說道:“但案犯卻一直沒有落網朕憂心賊人會再次行刺楊學士。”

    朱厚聲音稍停看了6鬆一眼現他已經由失望的表情恢複正常正聚精會神的聽著自己的講述朱厚心裏滿意的點頭忽然喝道:“6鬆聽令。”

    “卑職在請皇上吩咐。”6鬆恭敬俯聽命。

    “從錦衣衛中挑選百人隨時保護楊輔出行。”朱厚威嚴吩咐道。

    “卑職遵旨。”

    待6鬆告退之後朱厚臉上露出了笑意這麽一個人情下去你楊輔應該知道朕的意思了吧感到心情變得舒暢地朱厚索性繼續批閱起奏折來桌上厚厚地奏章起碼有數百本不努力可完不成任務啊。

    中午時分。經過朱厚的努力桌上地奏折有所減少但由於又新增加一批奏折所以朱厚想把奏折批閱完恐怕還要費時許久換成是正德皇帝這個時候恐怕早就跑到豹宮內逍遙把奏折丟給司禮監處理但是朱厚卻強忍著勞累堅持批閱下去。

    “皇上午膳時間已到。是否吩咐禦膳房傳膳上來?”午時一刻黃錦找了個空隙向朱厚啟稟道。

    “傳膳。”雖然還沒有完成目標但朱厚可不願意虧待自己輕輕的吩咐下去。

    傳膳之聲。此伏彼起聲音越喊越大經由乾清宮庭院中肅立地太監、乾清門太監一直拐彎抹角地傳到禦膳房裏然後在禦膳房當差的太監一個個猶如送嫁妝的長蛇陣才從禦膳房裏魚貫而出。

    數十名太監穿戴齊整幹幹淨淨。或抬著七八張大小不等的餐桌或捧著數十個繪著金龍的朱漆食盒浩浩蕩蕩地奔乾清宮而來所經之處人們一律回避肅靜給送餐隊伍讓路最後一名帶著白套袖的嚐膳太監。把每樣飯菜都吃一口如果有人暗中下毒他就做替死鬼。嚐過之後再由五六名帶白套袖的太監把餐桌、飯菜送入內去。

    酒足飯飽之後朱厚休息片刻看著不遠處厚厚的奏折似乎覺得應該再休息一會反正緊急的奏折已經處理完畢隻留下一些無關大局的小事沒有批閱而已。

    “黃錦這兩天張侍讀在做些什麽啊。”諾大地皇宮。想找個人聊聊天也不行。朱厚還真感到寂寞的味道了。

    “啟稟皇上奴婢不知。”黃錦躬身回答道。

    黃錦說的是實情。他身在皇宮之內如何能知道紫禁城外麵的事情況且結交外臣可是宮中大忌黃錦沒事當然不會專門去打聽張信的情況。

    “傳張信覲見。”當皇帝地好處就是隻要吩咐下去自然會有人把事情辦得妥妥當當的不用自己操心。

    其實朱厚也不是心血來潮想見見張信而是有幾個問題想詢問一下他的意見滿朝文武百官之中朱厚隻信任袁宗皋與張信兩人但朱厚覺得袁宗皋性子有些迂腐在朝廷之時也隻會順著百官之意沒有自己的主見朱厚隻好把希望寄托在張信的身上了而且經過多次的事例證明張信應該會很好的為自己解決問題地。

    在朝廷為官家庭住址是不可能保密的所以這次傳令太監很快的就找到正在家中休息的張信傳下皇帝的口諭張信雖然不明白朱厚又有什麽事情找自己但隻好與幾位好友告別與傳令的太監一起進宮而去。

    上次進宮略顯匆忙現在張信終於可以好好觀看紫禁城的雄偉氣勢以及皇宮中地富麗堂皇與自己所熟知的一樣金碧輝煌的大殿裝飾大紅牆壁加上金燦燦地琉璃瓦在陽光的照射下讓張信看花了眼過了乾清門到達乾清宮殿外傳令太監進殿內稟報張信這才收斂心思等待朱厚的傳喚。

    “皇上有旨宣張信覲見。”又是一陣此起彼伏的聲音在殿外守立的太監傳喝起來與殿內的遙相呼應張信按照宮內太監傳授的禮節垂頭低視的進入大殿之內畢恭畢敬的向朱厚行參拜之禮按慣例地參見起立之後朱厚令人賜座然後揮退左右。

    “張侍讀這兩天在忙些什麽?”朱厚臉上泛起笑容。

    “勞皇上費心賜予微臣府第微臣不勝感激。”雖然當時張信已經上表表示感謝但當著朱厚地麵張信還是再次感謝起來然後再回答道:“微臣前天與袁侍郎小聚昨天出門訪友。”

    “怎麽從未聽說張侍讀在京城有舊?”朱厚好奇詢問起來。

    “是湖廣漢口的熟人以及往日在州學地同窗好友。”張信拘謹的回答道可能以後就是因為他們的事情求朱厚張信幹脆提前打個招呼讓朱厚知道有這麽一回事。

    “張侍讀有心了。”初得富貴還如此念舊朱厚覺得很滿意也不再理會張信的家庭瑣事。直接說道:“張侍讀可知兵部尚書王瓊之事?”

    “微臣略有耳聞王尚書因涉嫌結交錢寧、江彬權佞被禦史彈劾現已被捕下獄。”這還是聽袁宗皋說的張信心裏直歎自己英明了解朝廷動態地行為果然沒有錯。

    “經朝中大臣商議王瓊應該按《交結近侍律》論死。”朱厚淡淡說道:“但朕聞王瓊頗有才幹在任期間多有功勞似乎罪不致死。”

    朱厚不願意處死王瓊不僅是因為王瓊的才能更主要的是他能當麵反駁楊廷和。在朝中也隻有王瓊偶爾能與楊廷和相爭可惜王瓊運氣不好被人揪住把柄朱厚想下旨免罪也不行。

    “皇上仁慈。”張信奉承幾句然後提議道:“皇上可以令王瓊上疏自辯。若真是有功於朝廷社稷可以免他一死。”後世的犯罪嫌疑人都可以請律師為自己打官司脫罪為什麽王瓊不可以如果王瓊有些人緣的話上疏自辯之時自然會有人為他說話朱厚就可以便宜行事。那其他朝臣也無話可說。

    朱厚滿意的點頭覺得張信的辦法非常符合自己的心意隨即回四顧瑞沒有什麽動靜之時輕輕的向張信招手示意他過來。

    “皇上有何吩咐?”張信帶著疑惑的心情慢慢靠近朱厚輕輕地詢問道。

    “楊輔上書。要誅殺張永、穀大用、張銳等人還要招回各地方鎮守太監你覺得朕是否應該同意。”朱厚悄悄問道。臉上露出猶豫不決的神色。

    朱厚雖然厭惡宦官之禍但做上皇帝之後查翻曆代皇帝們的起居錄以及皇帝實錄卻現曆代皇帝都喜歡作用太監不知道出於什麽考慮朱厚隱隱約約覺得如果真按照楊廷和的提議做似乎有些不好但是哪裏有問題。朱厚自己也不清楚。隻好詢問張信看看他有什麽意見。

    “楊學士的本意是好地。皇上應該采納但若是一下子把各地的鎮守太監招回似乎有所有不妥不如緩緩行之。”張信考慮放久覺得楊廷和這個提議不管是出於什麽樣子的目的但對國家和百姓都是有好處的沒有理由反對。

    “緩緩行之?”朱厚疑惑道。

    “鎮守各地方的太監何其多也若是一起招回雖然不至於鬧出亂子但也難免生出許多事端來不如慢慢來。”張信微笑說道:“讓朝中大臣寫個折子以一年之期為限招回鎮守各地的太監第一步該從何入手應該從哪一個省份先來都要有詳細地計劃不然鬧出是非來也不知道問題之所在。”

    張信雖然不懂政治但是管理學還是知道的鎮守天下各地的太監何其多與地方勢力犬牙交錯一下子要把他們全部罷免不鬧出事端來才怪。

    “朕覺得也是如此。”朱厚時常聽張信暢談古今世事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點頭同意張信的意見。

    “卻不知道皇上把太監招回之後如何處置他們。”張信詢問道心裏考慮的卻是另一件事情來。

    “當然是留在宮中聽用。”朱厚毫不猶豫的回答既然不能鎮守各地那肯定是留在宮中使喚不然還能如何處置他們總不能放任自流吧。

    “皇上可曾想過先朝為何有宦官之亂。”張信輕輕問道。

    “不知先生有何見解。”張信與朱厚談論時事的時候從來沒有對明朝地各種政策及時事表過看法現在居然要開講這讓朱厚有些興奮仿佛回到興王府書房一樣馬上正襟危坐起來神情也顯得有些拘謹。

    “太祖皇帝曾經有言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但曆朝來遵守這一聖意的先帝聊聊無幾皇上可知其中原由?”張信聲音非常微弱如果讓人知道他在這裏說話的內容肯定會參他一個大不敬之罪。

    “那是為何?”朱厚也沒有在意反而不解地詢問起來翻閱曆代皇帝的起居錄之後朱厚也時常覺得很迷惑但還沒有領悟其中的含義。

    “那是因為宮中的宦侍太多了先帝們經常與之朝夕相處自然而然的信任他們但是沒有想到他們居然辜負先帝們的信任任意妄為禍害朝廷社稷。”張信當然不會笨到實話實說而是找了其中的一條理由。

    “那依你之意該如何防止此禍繼續延續?”朱厚的政治經驗還少怎麽能分辨出張信此話的真假而且他從來沒有懷疑過張信回欺騙於他最重要地是朱厚也認為張信這話說地有道理。

    “像楊輔裁革冗官一樣也把二十四衙門太監裁革一番留下忠心護主之人其餘人等遣散回家。”張信的提議比楊廷和地還要恨他隻不過是和太監們爭權而張信做的更加徹底直接從根源上斷絕太監專權的途徑。

    上架滿月給自己慶賀下。(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