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響應
字數:7838 加入書籤
其實這些官員這樣做也是有源頭的當年孔子在魯國為官時據說那裏有個叫少正卯的人他博學多識很有名氣由於自己有些主張與孔子不合曾聚眾講學同孔子唱對台戲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處聽講孔子利用職權殺了少正卯。
殺少正卯的理由是“言偽而辯”孔子認為他是“小人之辯”乃痛恨之所以自己當了官的第七日就不顧弟子們的反對誅殺了少正卯當然這隻是傳聞而已聽說朱熹為孔子翻過案因為儒家聖典《論語》、《左傳》中沒有關於孔子殺少正卯一事的記載而孔子的傳人子思、孟子也未提及所以便懷疑其真實性
不管是真是假反正後來各朝官員們都非常遵循聖人教誨隻要對方所言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就可以以聖賢為例從肉體上消滅對方張璁現在就是麵臨著這個危險聽到張信的擔心之後朱厚沉吟片刻覺得這事不得不防出於保護張璁以及寬其心的考慮朱厚提筆一揮片刻之後就寫出一道聖旨蓋上玉璽之後讓張信去給張璁傳下旨意。
接過聖旨之後張信向皇帝告退走出皇宮之後來到一處無人之處張信忍不住心中的好奇打開聖旨觀看起來看過之後張信輕輕一笑沒有想到這聖旨不隻是寫給張璁而已連自己也有份。
聖旨內容大概是你們不是靠議論我父親的禮儀而受我的寵幸的你們隻是把該說的正確的話講了出來而已你們的忠心和你們的學識品行都銘記在我地心裏希望你們不要受到其他人和事的影響。
在朱厚看來這個張璁不過是受到張信的指使才敢直言上疏的。所以這些話大部分是對張信說的張璁不過隻是附帶提及而已張信搖頭笑笑把聖旨重新收好轉道回家。不知道袁方他們收到消息沒有這時候他們應該明白自己找張璁做什麽事情了吧。
“子誠你回來了。”張信回到家中現袁方幾人已經在大廳之中等候而張璁也在其中雖然看似鎮定自若但眼睛裏也流露出一絲緊張之色來。
京城雖然大但卻也是消息最為靈通地地方朝廷上有什麽風吹草動。須臾即可傳遍整個京城廷議之事已經在朱厚與張信商量對策的時候透露出去現在京城權貴、士子、平民都對這事議論紛紛。而袁方他們也很關心朝政的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馬上回府找張璁詢問真假在這個時候張璁也不隱瞞直言以告承認確實是自己上疏給皇帝之事。
隨著討伐張璁的消息傳來幾人再也忍耐不住匯聚起來商量但卻不知如何是好。隻有忐忑不安的等待張信的回來其中以張璁的心情最為緊張在這時也隻是能強行保持鎮定但臉上卻有些白。
“怎麽回事以前這個時候你們幾個不是都出門訪友了嗎?今天怎麽這麽人齊啊。”張信玩笑說道看他們幾個的模樣肯定是已經知道廷議之事啦。
“子誠昨晚你讓張兄所辦之事就是這個?”袁方有些怒氣道還以為是什麽好事。沒有想到居然是這麽危險的事情把朝廷官員都得罪了京城一片咒罵之聲以後人家地前途難料啊。
“你們都知道了?”張信微笑道。看來錦衣衛散布消息地效率還是可以地。才沒過多久全京城地人都已經得到消息。那再過兩天。得到皇帝明確地反應之後。有心之人應該知道該怎麽行動了吧。
“子誠。事情重大。你怎麽不與我們商量下。你讓張兄以後如何自處?”孫進歎息起來。雖然他們不明白官場詭譎。但也知道得罪朝廷重臣地後果。現在京城紛紛傳言。明日要上書參奏張璁。以正禮法。這個傳聞讓他們擔憂不已。
“子誠。這事情確實是你地不對。你不應該把張兄置於險境。現在外麵謠言四起。誣蔑張兄是奸邪之徒。說不殺張兄誓不休。”張勝責怪道:“這全部都是你惹地禍。”
“謠言而已。你們不必在意。”張信淡定說道:“這些人隻會人雲亦雲。絲毫不明白皇上之心意。能奈張兄如何。”
“大人。不知道今日廷議?”張璁心裏稍安。試探詢問道。聽信外麵謠言。還不如詢問知情之人。承受這麽大地風險。張璁也想知道事情到底是怎麽樣地。
“張兄之疏果然不凡。讓群臣無言以對。隻有顧左右而言他。遲遲不能反駁。”張信笑道。不愧是精通禮製之人。片刻之間想出來地論證就讓群臣無話可說。如再精心創作一篇文章出來。追封興獻王之事應該可以定案啦。
“大人過譽了。”張璁謙虛說道也明白事情肯定不會這麽順利不然外麵也不會有這麽多的傳言有些言論真是讓他有些心驚肉跳地還好這件事情的風險他已經考慮明白所以才可以勉強安穩坐著不然早就坐臥不安啦。
“子誠既然群臣不能駁斥那崇禮之事朝廷是否已有論斷?”袁方懷疑問道。
“此事未定以後再議。”張信當然不會說因為群臣的反對連皇帝的旨意都封駁回去皇帝也無可奈何如果這樣說幾人肯定更加著急擔憂的。
“張兄疏中之論合情合理還有什麽不明之處嗎?為何要再議?”張勝明顯對張璁的言論給予支持態度身為張信的族兄張勝自然明白自己的立場。
“朝中官員大多是三朝老臣對孝宗皇帝與武宗皇帝的感情非同一般一時之間不能接受此事實也是情有可原地皇上的意思是再過段時間待他們想明白清楚後追封之事就可以定案下來再也沒有爭議啦。”張信故意誤導說道。把事情淡化起來免得幾人又在擔心。
“子誠所言在理皇上天性仁孝尊奉本生父母也是理所當然之事而群臣思念先帝之恩德。反對此事也符合人情。”沈軒點頭讚成道也隻有商人子弟出身的他才不會明白兩者的概念聽信張信之論。
“希望如此吧。”孫時歎息道知道事情肯定不會這麽簡單不過看到張信一臉輕鬆淡定的模樣心裏也安穩一些覺得事情也沒有想像中地那麽嚴重。
“當然明日可能會有些禦史言官因為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上疏彈劾張兄不用在意他們想朝廷上下。哪個官員沒有被人參過這隻是平常之事我先提醒你們一聲免得你們幾個又自亂陣腳又來找我報怨。”張信隨意說道:“過兩天就沒事了。”
過兩天其他人也該冒出來了禦史言官都忙著參奏他們哪裏還有空管張璁啊張信相信張璁的言論肯定是有道理的。隻要有道理那自然會有讚成支持地人這些人之中也有會不甘寂寞之人。
“子誠這事非同小可你可不能欺瞞我們啊。”袁方遲疑說道畢竟昨晚是他自告奮勇去找張璁才會把張璁牽扯進這事來所以他心中一直很愧疚卻沒有想到如果張璁自己不同意張信怎麽可能逼迫其從事呢。
“張兄。送你件禮物。”張信笑而不答從懷從掏出個錦盒遞給張璁隻要有了這個還怕張璁不努力辦事同時也可以安其他幾人之心。
“大人這……。”張璁感到莫明其妙好好地送自己什麽禮物難道是想以此表示謝意或者籠絡人心不成。還是另有其他深意?
“你打開就明白了。”張信神秘笑道。反正朱厚給的是密旨也用不著這麽正式地宣布。讓他自己看就可以了。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張璁打開錦盒看到熟悉的明黃紋飾毫不猶豫的跪下磕道而其他幾人也反應過來也隨之跪下俯張信太小看皇權的威力以為隻是密旨不用這麽正式卻沒有想到這些人從小就深受忠君思想對皇帝敬畏尊崇之心有多麽大隻要提及到與皇帝有關的事物都要以禮相待更何況是聖旨這種直接代表皇權的東西。
“起來吧這是皇上給你的旨意。”張信微微一笑雙手拿起聖旨卻沒有宣讀而是鄭重遞交給張璁。
“臣接旨吾皇萬歲。”張璁激動地接過聖旨這才慢慢起來旁邊幾人也是如此圍繞在張璁身邊目不轉睛的盯住張璁手上明黃色的聖旨眼睛裏盡是羨慕之色。
“張兄快看看聖旨裏都說些什麽?”張勝急切說道其他幾人也連忙點頭
“承蒙皇上器重臣唯有以身報之。”張璁平息心中地激動雙手帶有一絲顫意小心翼翼的打開聖旨仔細閱讀起聖旨內容來片刻之後再也不掩飾內心的漏*點整裝飾肅容向北方拱手拜道隨後朝張信露出感激笑容。
張璁是個聰明之人自然明白聖旨上這些話其實是對誰說的但是自己的名字能讓皇帝知曉而且還被提及這些都要感謝張信而且從昨晚署名之事可以看出張信是真心在幫助自己不然把自己的功勞全部貪沒也沒人知道皇帝也不會知道有自己這號人。
“這幾日你做好準備皇上隨時可能召你應對。”張信微笑提醒說道。
“是的在下明白。”張璁呼吸急促起來臉上泛起成片紅暈進宮麵聖這可是天大的恩榮啊。
“張兄恭喜。”幾人聽到這話更加羨慕起來紛紛出言道賀起來張璁連連點頭客氣的謙虛起來。
翌日正如張信猜想一樣有數名禦史言官上疏彈劾張璁希望朱厚予以懲處朱厚當然不為所動自然不可能做出自斷臂膀地事情來反而是再次召開廷議據理以爭希望群臣同意自己追封親生父母的主意。
而群臣在楊廷和的指示下。依然堅持以前的舊論以宋朝大儒程頤之言為據:為人後者謂所後為父母而謂所生為伯、叔父母此生人之大倫也。然所生之義至尊至大宜別立殊稱曰皇伯、叔父某國大王則正統既明而所生亦尊崇極矣今興獻王於孝宗為弟於陛下為本生父與濮安懿王事正相等。所以皇帝應該遵古訓稱考宗為皇孝以繼孝宗一脈之嗣。不要聽信小人奸邪之言。
況且《禮》有言為人後者為之子自天子至庶人一也興獻王子惟陛下一人既入繼大統奉祀宗廟那麽就與其再無關係應該稱其為皇叔父皇上不應該為一己之私情而不顧正理。完全無視張璁已經把這些理由完全反駁掉。
其實也可以理解反正說過這此道理的人都已經死了幾百年相信的自然奉之為真理若是不信那當然是疵之以鼻反正就算你再有道理我就是不信你能奈我何君臣之間就是這樣唇槍舌劍論戰悠悠度過一天。待口幹舌燥饑腸轆轆之時誰也說服不了對方紛紛偃旗息鼓相約來日再議散朝而歸。
如果是以前朱厚肯定沒有辦法堅持這麽久可能沒幾分鍾就借故離去讓大臣們再議但現在卻有底氣了。可以與大臣們爭辯起來。而且大臣們也無可奈何因為怎麽說朱厚也是皇帝。總不能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吧當然是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希望朱厚回心轉意。
“子誠果真如你所料皇上沒有理會禦史言官參奏張兄之言。”誰都知道今天朝會地焦點所以早就在外麵等候消息當散朝之後有心人馬上把消息散布全城而袁方幾人收到消息之後馬上興衝衝的跑回府中嚷起來。
“你們都安心了吧人家張兄都不怕就你們著急。”張信搖頭歎道:“我說過地話什麽時候錯誤過。”
“我們哪裏是不信隻不過是擔心而已。”袁方訕笑道正如張信所說得知張璁沒有事情之後他現在終於稍微安心起來。
“張兄安心在這裏休養專心修寫《大禮或問》其他事情不用理會。”張信微微笑道:“明日朝會可能會更加熱鬧言官禦史暫時也顧不上你啦。”
“子誠你這話是什麽意思?”張勝好奇詢問道其他人也不明白紛紛看向張信。
“明天你們自然知曉。”張信再次露出神秘微笑讓幾人抱怨不已。
第二天兵部職官主事霍韜作大禮議反駁楊廷和、毛澄等人的廷議其疏觀點十分明確認為廷議以孝宗為父興獻王為叔“考之古禮則不合質之聖賢之道則不通揆之今日之事體則不順。”對張璁的提議大加讚賞認為皇帝應該給予肯定。
朱厚得到這具奏折後十分高興對霍韜大加誇讚之餘更加堅定自己地信念也相信如張信所說的一樣以後會有更多的人站出來擁護自己的而群臣對霍韜的行為也非常惱火把矛頭轉向他進言霍韜與張璁一樣都是奸佞之徒應該予以嚴懲。
百官之中也有讚成楊廷和主張的而且對三禮也有所研究對張璁地論斷不認可紛紛上疏表自己地觀點博引古今實例證明朱厚繼孝宗之嗣是非常合乎天理人情的希望皇帝三思而後行朱厚這時哪裏能容得下其他意見反是支持自己地立即大加讚賞反對自己的的奏折被擱置在一旁根本沒有動。為了爭取更多人地支持朱厚聽從張信的意見當每日朝會結束之後馬上讓錦衣衛把朝會的內容泄露出去讓更多的人關心這件事情同時特別強調指出皇帝對此事的態度希望有人能擁護。
事實證明這樣做還是有效果的緊跟霍韜之後禮科給事中熊浹上疏皇帝讚成追崇興獻王同時禮部侍郎王瓚似乎也讚同張璁所議開始在朝官中傳播其事但是被毛澄知道之後立即給予警告王瓚逐沉默起來不過這樣的影響已經慢慢擴散雖然與楊廷和為的勢力相比顯得非常微不足道不過也讓朱厚異常的興奮畢竟與以前一人苦苦支撐到現在有人響應情況雖然沒有得到改善不過心情卻是天壤之別啊。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鍥而不舍地教導朱厚十歲就已經知道現在終於了解其意朱厚相信隻要自己堅持將會有更加多的人讚成自己的主張而朝廷眾臣也會改變心意的。
雖然已是秋季但是坤寧宮花園仍然如二三月一般春意盎然百花盛開香氣撲鼻張太後正在接見自己的兩位親弟壽寧侯張鶴齡與建昌侯張延齡。
如果說要列出中國古代幸福後妃的話張太後應該可以名居榜誰叫她有個非常專一的皇帝丈夫呢一生隻寵她一人可惜孝宗英年早逝讓她十分傷心無奈加上兒子生性喜愛玩鬧常年不在宮中所以張太後無聊的時候隻有招兩個弟弟進宮敘談以解寂寞以前正德皇帝在位時候雖然不常在宮中但起碼還有個盼頭如今卻……
雖然朱厚聽從張信的勸告也時常到坤寧宮探望張太後但是她如何看不出朱厚地虛情假義如果自己不是有太後的身份在想必朱厚根本不會過來吧張太後心中暗暗苦笑看到自己兩個兄弟時這才收拾好心情幸好還有兩個親人在不然以後的日子不知道該如何度過。
“太後你沒事吧。”張鶴齡看出些端倪來小心謹慎的詢問道雖然是太後的親人但是在皇宮大內之中張鶴齡也隻能尊禮以待。
“姐姐又在想念侄兒了。”與張鶴齡相比張延齡就放開許多毫無顧慮的說道他不相信在坤寧宮中會有誰這麽不識趣過來找自己的麻煩。
“今日你們兩個怎麽這般有空來看望本宮該不會是在外麵又惹麻煩想讓本宮出麵幫忙調停了吧。”張太後露出一絲微笑近些日子來沒有聽到兩人被彈劾的消息證明他們還是有所長進的還算識得大體知道這段時間不能胡鬧。
“怎會如此我們隻是想念姐姐所以才進宮探望哪裏會有別地事情啊。”張延齡嗬嗬笑道隻要是熟悉他地人都知道他這話明顯是言不由衷張鶴齡在旁邊搖頭歎氣知道張太後根本不會相信的。
“既然如此待會我們隻敘親情不可再言其他。”張太後淡然說道。
“還是瞞不過姐姐地眼睛。”張延齡毫無羞愧之色開口笑道:“今天我們過來除了探望姐姐之外附帶也有點小事情想請教姐姐。”
“什麽事情。”張太後問道長年身居高位雖然隻是普通詢問但語氣也難免帶有威嚴之意。
“就是想知道姐姐對小皇帝追封父母的事情有什麽看法?”張延齡直截了當的說道反正交談的時候已經揮去左右況且花園空曠四處無人也不怕隔牆有耳。
“是楊廷和還是郭勳讓你們來的?”張太後絲毫沒有感到奇怪自己沒有相招這兩人就找上門來肯定是有事情而最近朝廷的焦點就是皇帝崇禮之事張太後雖然身在宮中但自然會有人把事情經過對她述說憑著敏銳的直覺知道這件事情遲早會牽扯到自己身上所以早就已經有心理準備。(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