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封駁

字數:8093   加入書籤

A+A-




    “張侍讀謝謝。”朱厚輕微說道聲音不大卻讓張信與黃錦清清楚楚的聽到自從朱厚即位之後從來沒有如此表露過自己真實的感情而此時張信正在恭敬垂侍立像是正等待皇帝的旨意黃錦笑容滿麵依舊燦爛眼睛卻望向龍案的紋飾似乎沒有聽見朱厚之言根本沒有絲毫反應。

    “黃錦去把朝廷四品以上官員招來朕要召開廷議。”片刻之後朱厚恢複冷靜平淡的吩咐道隻有從朱厚緊攥龍椅的手中才能知道他現在的心情有多麽的激動。

    “奴婢領旨。”黃錦乖巧的答應道微微屈腰行禮之後悄無聲息的退出去早朝剛過官員們應該還在官署之中處理公務隻要到太和殿附近的官衙通傳即可當然如果遇到緊急之事的話可以直接敲響懸掛在殿內的大鍾鍾聲可以傳遍京城各極官員聽到鍾聲之後不管有什麽事情也不管什麽時候也要奉命而來。

    不過沒有事情的時候不會敲響的當年蒙古鐵騎圍攻京城之時敲過一次如果沒有意外的話百多年後有個末代皇帝也敲過一次像朱厚要召開廷議的事情當然不可能弄出這麽大的聲勢所以黃錦就乖乖的走行去通知官員啦。

    “有此奏折在看他們還有什麽話說。”朱厚自信說道臉上洋溢歡快的笑容解決這件事情以後自己就再無後患以後可以安心治理國家要像張信說的一樣做個中興之主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齊名在青史上留下美名。

    “皇上定能如願以償的。”張信微笑說道。心中暗暗歎息知道事情肯定不會這麽順利但也不能打擊皇帝的信

    “待此事子結之後母親剛好到達京城定要以她一個驚喜。”朱厚溫情笑道。眼睛流露出孺慕憧憬之意離開蔣妃這麽久朱厚真有些不適應。

    “皇上百官已在太和殿外等候請皇上移駕。”不久之後黃錦小步跑回稟報道天大地大不如皇帝召見大聽到皇帝要舉行廷議接到命令的官員紛紛拋開手裏的事情。以最快的度到達太和殿列好班隊隨時準備上朝。

    “張侍讀你在這裏稍候。朕去去就來。”朱厚顯然已經興奮過頭居然連這樣地話都說出口也顯示出張璁所寫的奏折多麽有道理讓朱厚深信不疑自己定可以折服百官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恭送皇上。”張信心中無奈表麵上卻笑容燦爛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待會皇帝肯定會怒氣衝衝的返回想想等下該怎麽勸解皇帝地怒火吧。朱厚誌得意滿的擺駕太和殿。心裏尋思著是否該給張信升下官不然連跟隨自己上朝的資格都沒有不過這事也不急等處理完眼下之事後憑張信的功勞怎麽也可以升為侍讀學士吧要不是現在的翰林學士沒什麽錯加上張信的資曆不足的話朱厚考慮直接任命張信為新的翰林院學士呢。

    太和殿外。隨著太監的傳喚各級官員按部就班地進入殿中恭敬的等候朱厚出現在龍椅之上行參拜之禮同時也在心中暗暗猜測皇帝這天到底有什麽事情居然早朝剛過不久就再次召集百官覲見。

    “不知皇上有何要事召集群臣?”禮畢之後。大學士毛紀上前一步朗聲問道。與其在心中猜測。還不如開口詢問。毛紀做事一向這麽直接。

    “關於興獻王稱謂之事。朕心中已有決定。”朱厚麵呈喜悅之色溫和說道。過了今日之後。自己終於可以放下心中地陰霾。

    “請皇上明示。”朱厚地話在群臣中引起瞬息擾動。但瞬間恢複平靜。誰都知道皇帝對禮部給興獻王禮製之事一直心有不滿。不情願繼承孝宗之嗣。如今卻說自己心中已有決定。難道現在是因為承受不住百官地壓力。準備放棄自己地堅持。順從禮部地意思?

    不過也可以想像。畢竟皇帝才不過十四五歲。能連續反駁朝廷重臣地意思。堅持到現在這個時候。致使百官聯名上奏才肯放棄。能做到這點也不容易啦。但有些聰明地官員卻從皇帝微笑地表情中看出。猜測事情恐怕不會這麽簡單。

    “黃錦。把此疏給各位大人念誦一遍。”朱厚清聲說道。此論一出。看你看怎麽反駁朕地決定。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今武宗皇帝已嗣孝宗十有六年。比於崩殂。而廷臣遵祖訓、奉遺詔。迎取皇上入繼大統。遺詔直曰興獻王長子倫序當立。初未嚐明著為孝宗後。比之預立為嗣。養之宮中者。較然不同。”(宋英宗曾養於宮中。封皇子)

    “今日之禮宜別為興獻王立廟京師使得隆尊親之孝且使母以子貴尊與父同。則興獻王不失其為父聖母不失其為母。”

    朱厚說話的時候群臣麵麵相覷不明白皇帝是什麽意思但隨著黃錦地高聲朗誦殿中各級官員慢慢清楚到底是怎麽回事啦原來這是一篇反駁毛澄等人的奏折。

    疏中指出漢哀帝和宋英宗原本是定陶王及濮王的兒子他們分別被漢成帝和宋仁宗預養宮中為嗣子其為之後的身份是明確的而今正德皇帝無嗣而崩大臣遵祖訓迎立朱厚正德遺詔亦隻稱興獻王長子雲雲遺詔未有要其為大宗後嗣之意疏中陳述了這些事實後提出了議禮的主張當今皇帝以倫序當立的身份入繼大統與漢宋繼嗣的事例迥然不同追尊原為藩王的父親是理所當然地事情。

    同時還從禮製上分析了朝中大臣師法濮議的錯誤第一《禮》中有明文規定。長子不得為人後而朱厚恰恰是興王獨子如為人後則違反禮法而自絕其宗。

    其二朱厚生母尚在。如按楊廷和、毛澄的主張則皇帝隻能稱其母為皇叔母母子關係就要變成君臣關係這樣又違反了子無臣母之義於是疏中建議在京師建立興王之廟迎養生母以全尊親養母地大孝。

    從這些內容上可以知道張璁對於三禮熟悉到什麽程度。沒有多加考慮就可以從毛澄等人精心準備的奏折中找出破綻之處再逐一加以批駁所以朱厚見到奏折之後龍顏大悅。充滿信心可以借此折服群臣。

    聽完黃錦的誦讀太和殿中沉寂了:群臣都是熟悉禮典之人當然知道剛才疏中雖然篇幅不長但卻有條有理一時之間讓人無可反駁別看奏折洋洋灑灑千百個字其實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繼統不繼嗣。

    “諸位大人可有什麽話要說?”朱厚得意問道。看他們啞口無言的模樣朱厚知道自己成功了心中大喜之作也對作此疏的人充滿感激決定待此事了結之後以後要重用他這樣地人才不僅要用而且要重用。

    聽到皇帝詢問百官不知道如何開口眼巴巴地盯著前麵地幾位重臣這幾人相當於他們的風向標。說什麽話做什麽事都得看他們眼神動作行事而這時黃錦已經得到皇帝地授意拿著奏折交給內閣大學士們傳閱。

    “楊輔你覺得此疏所言可合乎禮製?”朱厚也知道若想得到百官的擁護必先要得到朝廷重臣的認可所以等楊廷和看過奏折之後有些急切的詢問起來。

    “皇上上此奏折的是何許人也?”楊廷和不動聲色地問道心裏卻暗暗思量起來。張璁是誰啊。怎麽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難道他和張信有什麽關係嗎?

    “是新科進士。如今在禮部觀政。”朱厚有些不悅但還是十分給楊廷和麵子耐心的回答他的疑問。

    “一介書生識得什麽大體。”楊廷和輕描淡寫說道朝廷百官都清楚他與毛澄聯手撰寫一篇奏折證明朱厚繼孝宗嗣地合理性現在有人批駁得體無完膚楊廷和心中的驕傲不允許有人挑戰他的權威。

    “皇上臣聞三代之前賢明之君主莫過於大舜但未聞他曾欲追崇自己之生父瞽瞍三代以後賢明莫過漢光武亦未聞他欲追崇自己之生父南頓君既有先賢為例陛下豈不效法之?此乃臣一時之愚見請皇上三思啊。”待楊廷和說完這句某些官員似乎得到信號一般紛紛進言起來。

    “孝宗為大宗興獻王為小宗大宗豈能絕乎!請皇上莫要聽信小人之言啊。”當然也有真心為孝宗皇帝考慮的畢竟近幾十年來就隻有這位皇帝做得最成功底下臣子都心服口服無比懷念不希望孝宗就此絕嗣。

    “此疏盡是奸邪之論可見進此疏之人必是奸佞之徒請皇上斬之以正國法。”有人似乎得到啟大義凜然稟報道。

    “不斬此人不足以服眾請皇上聖裁。”

    現在太和殿的情形可以用一個亂字形容官員們爭先恐後的給皇帝進言讓皇帝不要聽信奸邪之論這樣的情況也出乎朱厚的意料看到底下一片反對之聲朱厚怒火又冒了上來冷冷的盯住百官。

    “肅靜在太和殿中吵鬧不休成何體統。”大學士蔣冕看出皇帝地不悅站了出來斥責說道:“不可在君前失儀。”看到大學士訓斥這些官員這才醒悟過來光顧著想在楊輔麵前露臉卻反而在眾人眼前失禮紛紛回到原來位置閉口不言起來。

    “這麽說來各位都不認同此疏之言?”朱厚冷聲問道。

    各級官員沉默不語有些官員想要說話卻現身邊的同僚沒有動靜也不敢做這個出頭鳥隻好退縮回去低頭垂而內閣中的幾位學士除了袁宗皋欲言又止外。其他三人似乎沒有聽到皇帝的問話個個閉目養神。

    “既然此事尚有爭議那暫且擱置退朝。”朱厚臉上現出一道紅暈冷冰冰的拋下這句話。拂袖而去朱厚害怕自己再待在殿中會忍不住朝百官暴怒喝罵。

    “皇上有旨退朝。”司禮太監傳唱起來:“皇上起駕

    俯臥恭送皇帝回宮之後百官從殿下站了起來麵麵相覷誰也不敢先退出太和殿從來沒有見過皇帝如此生氣官員們也不禁有些忐忑不安。開始考慮自己做得是否太過份但隨即又自我肯定起來覺得自己沒有做錯。現皇帝錯誤的時候應該直言以諫這才是做臣子的責任才不負天下萬民所托。

    看著幾位眼睛閃爍似乎正在思考的同僚袁宗皋輕輕歎氣也不理會眾人朝太和殿外走去心中可以斷定。眼前這一幕與某人肯定有關係在堅持正統與忠於皇帝地思想鬥爭中袁宗皋還是沒有得出一出結論來所以相當地無奈。

    楊廷和並沒有理會袁宗皋的離開一個沒有自己主見之人楊廷和從來沒有把他放在心上現在最為重要的是查清楚這個張璁到底是什麽來路居然有這個膽子上疏給皇帝反對自己的主張。是自己地意思還是別人授意的還有就是該怎麽應對以後的局勢看到皇帝生氣拂袖而去楊廷和知道事情不會這麽輕易了結的皇帝也不會這麽輕易放棄。

    “楊學士你看這事情怎麽怎麽辦?”這時禮部尚書毛澄恭敬上前詢問道。

    “不過是個媚主之徒想憑此邀功請賞罷了皇上年少聽信此讒言。我等身為朝廷之臣。怎能受此迷惑。”楊廷和談談說道:“明日再上疏皇上以明禮製。”

    “楊學士所言極是。我等知道了。”還沒有等毛澄說話其他官員紛紛附和起來。

    “皇上手敕請各位大人接旨。”當眾人附和之時一位太監進殿唱喝道群臣雖然迷惑皇帝剛回到宮裏怎麽又有旨意傳來但還是依禮俯聽命。

    “卿等所言俱有見第朕罔極之恩無由報耳。今尊父為興獻皇帝母興獻皇後祖母為康壽皇太後……。”太監攤開聖旨隻字誦讀起來皇帝言下之間是說各位大臣所說的意思我都明白但是我地哀哀之情不能自已罔極之思亦無方可承朕命以表衷腸希望各位大臣接受自己地旨意可以勉順施行。

    “皇上手敕請楊學士製詔以告示天下。”太監收好聖旨恭敬的奉給楊廷和群臣都明白皇帝地意思眼睛紛紛看向楊廷和看他如何應對如果就此接受旨意地話那就是說以後再不能提及讓皇帝繼孝宗嗣的問題。

    “你回去回稟皇上禮製未定恕臣不能接旨。”楊廷和毫不猶豫的駁回道這當然不是說楊廷和蔑視皇帝他這樣做是有所依據地是光明正大的行使自己身為內閣大學士的權力雖然說明朝是專製王朝但是有趣的是當內閣學士認為皇帝的旨意有疑問時可以駁回不遵其旨皇帝的話也可以不聽的。

    內閣成立之初隻不過是皇帝的秘書根本沒有這麽大的權力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時期權力開始上升雖有大明正統朝末年地反複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際內閣製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因為他們已經有了可以封駁皇帝旨意的權力。

    這一切者離不開文官們長期的努力經過多年的展內閣逐漸演變而其職責也是如此開始擁有“票擬”和“封駁”的權力“票擬”就是在奏章上草擬處理意見供皇上決策時參考而“封駁”就是對皇上下到內閣的批示可以提出反駁意見當然這個權力沒事的時候大學士們一般不會輕易動用的沒有想到在此事上麵楊廷和居然毫不在乎皇帝本人地感受在眾目睽睽之下拒絕皇帝的旨意。

    “楊學士請您不要為難奴婢這是皇上的意思啊。”太監額上開始冒汗一方是皇帝一方是朝廷重臣。權傾朝野都不是自己可以得罪的。

    “你回去如實匯報即可皇上不會責怪你的。”楊廷和冷淡說道正忙著處理這事哪裏有空理會一個低賤太監地死活。看到楊廷和與百官這樣的態度太監知道事情沒有回轉的餘地隻好哭喪著臉返回乾清宮稟報啦。

    “楊學士看來皇上心意已決這如何是好?”毛澄憂心道但卻沒有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身為禮部尚書自然要以身作則遵循古禮豈能因為小人之言而放棄自己地原則。

    “不必擔心。待我等進言規勸之後皇上必定會回心轉意地。”楊廷和自信說道連正德皇帝這樣天性愛玩的人都能說動。還怕現在地少年皇帝不成百官也覺得有理連連點頭附和起來。

    乾清宮

    “啟稟皇上楊學士說不能遵旨把手敕奉回。”剛才在太和殿傳旨的太監俯跪在地上用顫悠的聲音說道。

    “退下。”朱厚揮手說道太監小心翼翼的站起來根本不敢抬頭觀望皇帝的臉色慢慢的退後幾步直至宮門。快消失在皇帝眼前。

    “楊廷和可恨。”朱厚臉色鐵青怒道若不是由於他的反對剛才大殿之內百官肯定會讚成擁護自己地而且居然把自己的旨意駁回來簡直是不把自己放在眼裏這讓朱厚怎麽能忍氣吞聲。

    “皇上慎言。”張信小聲提醒道若是這話傳揚出去。禦史言官又要進諫說皇帝說話不當有失君王身份啦。

    “張侍讀現在群臣反對朕應該如何應付?”在這個時候朱厚隻能將希望寄托於張信身上而且也相信張信與以前一樣不會讓自己失望的。

    “現在皇上不須作任何動作隻須等下去即可。”在皇帝召集群臣商議地時候張信已經考慮得很清楚所以馬上回複起來。

    “等到什麽時候?”朱厚平息焦慮。知道張信說這話肯定有原因的。

    “正如百官所言。若是隻憑張璁一人之論難以服眾。”張信分析道:“如果再有人上疏進言。證明張璁言論之正確那百官也無話可說啦。”

    “張侍讀所言在理。”朱厚雖然讚成但卻有疑慮:“但在這個時候不知是否有人敢直言上書。”朱厚情緒雖然激動但並沒有失去理智知道在朝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膽量敢反對楊廷和與朝中重臣的。

    “請皇上放心有此先例在前心有異議之人恐怕再也忍耐不下去啦。”張信意有所指說道:“滿朝文武想必也有忠心直言之人。”

    張信知道楊廷和雖然在朝中威信極高但是對他心有為滿的也不在少數想討好皇帝的更加是大有人在再加上張璁上疏也有道理幾種因素綜合起來之後肯定有人上疏支持張璁之言。

    “朕拭目以待。”朱厚期待說道重新燃起希望來他也相信朝廷成官員千上萬肯定還會有人會支持自己的朱厚相信就算沒有張信也會想辦法使其變成有的。

    “皇上朝中是否有無忠心護主之人這兩三日即可得出答案此事不急。”張信有些憂慮說道:“臣卻擔心另外之事。”

    “擔心何事?”朱厚疑惑道。

    “張璁忠心上疏議禮必然已經得罪部分大臣臣擔心有人會對他不利若是禦史言官相繼諫之不知皇上如何處理?”張信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剛才在殿中地時候已經有些官員想置張璁於死地其實這些官員的想法非常簡單既然我說不過你那麽我就讓你去死看你以後還怎麽開口說話。

    新的一周也多投點月票吧。(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