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轉機

字數:8669   加入書籤

A+A-




    朱厚表情呆滯的聽著楊廷和的陳述神思恍惚之下根本沒有聽清楚其中的內容但朱厚也知道楊廷和的意思無外乎是讚成大臣們的意見希望自己放棄給興王上尊號的主張看著那一張一合的嘴唇以及百官連連點頭附和的模樣以及昨天張太後冷漠的表情朱厚再也忍受不住了向身旁的值勤太監一揮手。

    “肅靜恭聽皇上聖訓。”太監收到命令馬上扯開嗓子叫喊起來殿內的百官感到非常驚愕也讓正說得暢快的楊廷和格外不滿自己正準備說到高潮的皇帝怎麽可以打斷呢但看到一臉平靜的朱厚楊廷和還是聽從命令退了回去列班站好。

    “既然諸位大人如此堅持。”朱厚冷漠說道然後沉吟起來似乎正在考慮。

    皇帝會怎麽樣?百官心裏好奇起來難道皇帝準備回心轉意了大部分官員在心裏是這樣認為的當然也有少部分官員卻擔憂起來難道皇上還要固執己見?或者說待會還要麻煩楊輔再動封駁皇帝的旨意不成畢竟這也有先例不怪有人這樣想。

    “朕決定避位攜生母歸安6做回藩王請諸位大人另擇賢能繼承大統。”朱厚漠然說道語氣卻非常堅定顯得不是在開玩笑況且身為皇帝那可是金口玉言說出去的話絕對是不可能收回來的。

    皇帝要避位?這讓根本沒有心裏準備的群臣嘩然起來茫然不知所措這可是從來沒有過的先例啊當年正德皇帝再胡鬧大家也是聯名上諫也從來沒有見過正德皇帝要退位啊況且是朱厚這樣賢明的皇帝。

    在朝廷眾多臣子的心目中朱厚除了關於崇禮這件有些固執之外其他方麵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位英明之主勤政愛民。聽信大臣意見革故鼎新朝野積憤已久的弊政讓民間百姓人心大快稱頌新皇帝是“聖人”。

    這樣英明的君主可不是什麽時候都能遇見的若是再換上一個像正德一樣的主那大臣們再也經不起這個折騰了。況且從古到今逼皇帝退位地先秦的太多且不提秦後的有趙高、王莽、曹丕、楊堅……

    其中那些帝王將相也可以排除大臣們還沒有這個膽子或者想法要謀反篡位名聲最好的霍光其死後家族是什麽下場他們心裏可十分清楚若是背上逼皇帝退位的名聲那不知道天下人會怎麽看待自己。有衝動的官員已經跪下哭天抹淚讓朱厚改變主意不要做出如此荒唐地決定。

    “楊學士現在該怎麽辦?”毛紀憂心忡忡問道。看皇帝的模樣想必是主意已定如果今天沒能妥善解決興王儀注的事情說不定真的準備退位想到自己以後要背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耿直清正的毛紀怎麽可能不急。

    “先把皇上穩住快點派人去請皇太後絕對不能讚成皇上避位之言不然我等愧對大明宗廟社稷。隻能以死謝罪。”麵對這個情況楊廷和也有些頭疼但心裏非常清楚如果答應朱厚避位之舉的話恐怕不僅天下人會指責唾棄各地的“勤王”之師不知道什麽時候以清君側的名義開進京城或者說京城裏地守將借機鬧事嘩變雖然這些可能性非常小但不可不防啊。

    看著朱厚麵無表情靠在龍椅上漠然地樣子。楊廷和知道自己失算了。皇帝再怎麽老成沉穩。但始終不過是十四五歲而已。心性還不十分成熟。若是被逼急了做出些不可理喻地事情那也是正常地。而且一旦作出這樣地決定。如果不滿足皇帝心中要求地話。肯定不會就此罷休。楊廷和心裏迅運轉起來。作為一名合格地政治家。他當然明白什麽叫做妥協。

    坤寧宮

    “今日你們進宮又是所為何事啊。”見到弟弟進宮探望。張太後當然十分喜悅。但是見兩人欲言又止。神態慌張地模樣。就知道兩人肯定是有事情找自己。想到以前他們這個模樣地時候。總是因為在外麵惹是生非。故而進宮來求助。張太後以為他們現在也是這樣。所以詢問地時候帶著一絲不悅之意。

    “隻是想念姐姐。所以這才進宮請安。哪裏會有什麽事情啊。”張鶴齡勉強笑道。說出來地話連張延齡都聽出其中地虛假。更加不用說張太後了。

    “你們暫且退下。”揮退左右之後。張太後皺起眉頭來。她十分清楚長弟張鶴齡是什麽樣子地人。在外人麵前地時候都會依禮稱呼自己為太後。一般叫自己姐姐地時候。就是有事情求自己。或者做錯了什麽事情。看樣子自己剛才地推斷沒有錯。兩人肯定又是在宮外惹了什麽事情啦。

    “鶴齡。有事情就說。不要吞吞吐吐地。”隻要是兩個弟弟有困難。張太後總是不吝給予支持幫忙。在她眼裏。弟弟永遠是個虎頭虎腦地孩子。依然要自己百般回護。哪怕是天大地麻煩。自己也可以承擔。

    “姐姐關於興……。”張鶴齡小心翼翼的準備開口說道還沒有把話說完就有一名小太監匆匆忙忙連跌帶撞的闖進殿來不等張氏兄弟斥責就跪下來哭喊稟報起來:“太後大事不好皇上要避位各位學士請您到太和殿主持大局。”

    “有這等事情。”張太後震驚道而這時張氏兄弟卻竊竊私語起來。“兄長小皇帝要避位這是怎麽回事啊?”張延齡神情古怪問道。

    “我哪知道啊這種事情不可能是說笑地看情形應該沒有假吧。”張鶴齡猜測起來。

    “那我們還要不要依張信的意思行事?”張延齡心裏開始算盤起來如果小皇帝真避位的話那他們兄弟哪裏還要怕張信的威脅啊。

    “看情況再說。”張鶴齡說道也明白弟弟的心思。

    “到底是怎麽回事你快向本宮道來。”張太後緊鎖蛾眉好好的怎麽會鬧出這種事情來雖然不喜朱厚虛情假義但是從朱厚即位後的動作來看。這個皇帝沒有選錯還算對得起大明的江山社稷這點張太後還是很滿意的。

    “今日朝會皇上和各位大臣像以前一樣為興獻王儀注地事情爭論起來大臣位無論如何也不同意皇上地旨意。最後皇上決定避位與興王妃一同回安6就藩。”小太監快的把事情經過匯報起來。

    “胡鬧、荒唐。”張太後怒斥說道:“楊廷和、毛紀他們怎麽不勸阻。”

    “現在各位大人正在殿上苦苦哀求請皇上收回旨成命但皇上依然不為所動楊學士見此情況特命小人來請太後移駕太和殿主持朝政。”這小太監地素質不錯在這種情況下居然還能流利的把話說清楚。

    “你先回去告訴楊廷和就說本宮立即就到。”張太後吩咐說道。

    “小人告退。”小太監也知道事情緊急也沒有再做耽誤。接到張太後的命令之後又匆匆忙忙地朝太和殿奔去。

    “姐姐你真的準備要管這件事情啊。”這時張延齡忍不住插嘴詢問起來。

    “事關江山社稷安危。本宮如何能置若罔聞。”張信歎氣說道招手向宮婢示意讓她們去拿太後儀服來說起來也奇怪明代的太後皇後似乎對權力都不怎麽感興趣而且都是十分聰明能幹之人洪武時期的馬皇後英宗時期的張太後在曆史上都留下美名。而現在的張太後也是一位比較能幹精明、通情達理、堅守愛情的女子對人相對謙和體貼下屬經常免命婦朝賀。

    可能這與明太祖朱元璋的英明遠見有關明太祖吸取了前朝外戚幹政的教訓嚴格控製後族地勢力因此明朝的皇後多為小家碧玉來自民間而且偏重於選擇清貧之家的女子。試圖以此輔佐皇帝去節儉勤政事實證明朱元璋地決策是非常有效果的在明代後族外戚爵位雖高卻基本沒有實權根本不可能說要謀反篡位。

    而正是因為出身民間的原因皇後太後們也對民間疾苦有所了解不時向皇帝勸進幾句偶爾也會做出對百姓有利的事情而張太後也是如此。雖然寵愛弟弟。但是對大明的江山社稷更加看重。

    “事情哪有姐姐說的那麽嚴重既然是那小皇帝自己情願的。那就順水推舟隨他的意思不是很好嗎?”張延齡不以為然說道。

    “住口皇位更易豈是兒戲稍微不慎會造成大禍的若因此動搖大明江山社稷那百年之後我有何麵目麵對大明地列祖列宗。”張太後斥責道對弟弟的不懂事十分生氣。

    “那姐姐準備如何處理此事?”張鶴齡小心詢問道。

    “此事的根源是興獻王儀注之爭若是把這問題妥善解決那一切風波皆可平息。”張太後當年沒少接觸朝政經驗當然非常豐富片刻之間馬上就把握住主要矛盾。

    “那姐姐的意思是同意皇上的旨意了?”張鶴齡試探問道。

    “這個……以後再談現在最要緊的是打消皇上避位的念頭。”張太後心裏對朱厚的決定還是有抵觸的。

    “姐姐看情況如果今天不給皇上一個滿意地答複恐怕不能令皇上回心轉意的。”張鶴齡肯定說道。

    “那你的意思是?”張太後隱約明白張鶴齡的用意。

    “其實關於興獻王之事皇上也是小孩心性順著他的意思行事也不為過待再過幾年皇上成熟懂事了那自然會明白自己疏漏之處自然不會再提及這事這樣做既可以消除皇上避位的念頭又能讓皇上明白姐姐的恩慈以後自然會對姐姐由衷感激恭敬有嘉。”張鶴齡說這話的時候心裏非常愧疚為他們自己的富貴安危居然欺騙一直疼愛他們地姐姐。

    “鶴齡你是否有事情瞞著我這話是誰教你說地?”看到平日裏對朱厚不怎麽尊敬的弟弟居然為其說話還有那一臉不情願地樣子。張太後怎麽可能不起疑心。

    “沒有人教啊這都是我的肺腑之言難道姐姐認為這話沒有道理嗎?”張鶴齡當然不會承認連忙極力掩飾自己地心情。

    “很有道理不過如果不是對皇上非常了解的話絕對不能說出這樣的話來。”憑著豐富的人生經驗。張太後明白這話似乎很有道理但是隻不過是歪理罷了隻要現在同意皇帝的決定哪怕以後皇帝明白自己的錯過他也不會承認地更加不用提悔改因為作為皇帝永遠隻能是正確的。

    “那姐姐你打算怎麽辦?”不等張太後再追問下去張鶴齡連忙詢問起來。“既然有道理那本宮當然會聽取意見。況且儀注虛名又豈能與江山社稷相比。”事情緊急也不容張太後再多說匆匆換上儀服。準備移駕太和殿之前對兩個弟弟說道:“等解決此事之後你們把來龍去脈與本宮詳細說明本宮也非常想知道到底是誰居然可以請動你們聲援皇上。”

    說完也不等兩人反駁吩咐內侍宮女起駕太和殿張太後對兩個弟弟的品性了如指掌知道他們不會無緣無故的為皇帝說好話的肯定是受到什麽人的指使或者教唆其中最有可能的當然是郭勳。

    想到郭勳。張太後心中馬上聯想到當年英宗複辟的奪宮之變還有擒拿逆賊江彬的事情來以張太後對郭勳地了解心中暗暗認為若是真的同意朱厚退位的話說不定郭勳地奮武營馬上開進皇城這樣的話有什麽後果那真的非常難料啦對於張太後的心思隻能說明越是聰明的人。越容易把事情想得太複雜。

    “兄長我們怎麽辦?”看著張太後遠去的身影張延齡詢問起來。

    “還能怎麽樣等吧。”張鶴齡歎氣說道想到待會還要秋後算帳腦袋更加暈起來。

    “剛才你為什麽不趁機勸姐姐同意讓那小皇帝退位啊。”張延齡疑惑道。“你還不明白嗎?不僅是姐姐就算朝廷百官都不願意讓皇上退位這種朝廷大事姐姐不會聽我們意見的。還不如借這個機會完成張信交待的事情。不管等下事情有什麽變化這都與我們無關了。”張鶴齡說道。雖然不能幹涉朝政但是並不代表他對朝政一無所知皇帝退位的嚴重影響他可是明白得很自然明白自己做什麽樣地選擇。

    此時太和殿上群臣還在請求、哀求、指責、直諫朱厚希望朱厚不要輕易說出這種避位的言論來大明開國以來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而如今卻讓自己碰上了百官嘀咕起來卻更加賣力的勸阻有人甚至以死威脅但朱厚依然沒有反應。

    “皇太後駕到。”當群臣束手無策的時候殿外傳太監尖銳的聲音在這個時候百官忽然現平時覺得十分刺耳的太監傳唱現在卻變得非常動聽起來。

    “恭迎太後。”當張太後從太和殿右側進來的時候百官連忙俯請安而一直沒有作聲的朱厚也不例外依禮參拜起來。

    太後雖然駕臨但當然不可能坐在龍椅上這時自然有宮廷侍衛從後殿抬出一張鳳椅鸞座出來輕輕安放在離龍椅三個台階之下地右邊平台中然後在宮女的攙扶下張太後理直氣壯的安穩就坐。

    “朝會之時群臣喧嘩不休成何體統。”也沒有問清事情緣由張太後冷麵訓斥道。

    “我等失儀請皇上、太後恕罪。”群臣知趣的列班站好異口同聲的請罪。

    “若是再有這樣的事情必將嚴懲。”張太後把這事情輕輕放下朝朱厚說道:“皇上認為如何?”

    “朕沒有意見。”朱厚這時哪有心情理會這些瑣事還在因為剛才的一時氣言而後悔但話已經出口總不能收回來吧不過看到群臣慌張的模樣朱厚心裏也有幾分得意這說明百官還是很在意自己的自己這個皇帝還是很得人心地。

    “楊廷和你身為輔大臣。見到此事情為何不製止。”張太後問道。

    “是臣失職甘願受罰。”楊廷和恭敬說道。

    “爾等到底在爭執何事情居然如此喧嘩聲音傳來後宮之中讓本宮與其他嬪妃都不得安寧。”張太後決口不提自己清楚朱厚避位地事情。

    “臣等正在廷議興獻王儀注之事。因為一時之間沒有定論所以這才爭論起來有幾位大人言辭激烈不慎驚擾太後請太後恕臣等之罪。”聽到爭執兩字楊廷和就明白自己該怎麽回答了而百官也知趣的彎腰行禮起來。

    “興獻王儀注之事本宮也有耳聞。”張太後淡淡說道:“既然如此你們商量出什麽結果來沒有?”這時朱厚與百官紛紛盯住楊廷和。誰都知道隻要楊廷和一說實話那麽接下來就要說到朱厚避位地事情了。

    “啟稟太後此事關係重大。臣等還未有定論還請太後聖裁。”楊廷和知道自己這個時候應該說什麽。

    “請太後聖裁。”聽到楊廷和的回答百官還沒有來得及鬆弛下就馬上緊張起來但還是擁護楊廷和的決定不過難免要提心掉膽若是太後地旨意不合皇帝心意的話皇帝會不會又要鬧起來啊。

    “皇上這事交由本宮處理。你看如何?”張太後問道神態平靜讓人根本猜測不出她的心思是怎麽樣的。

    “一切聽由太後吩咐。”反正情況再壞也不能壞到哪去了朱厚也沒有在意張太後介入其中連避位都已經說出口那還有什麽可擔心的。

    張太後輕輕點頭也沒有再推辭伸手喚來製誥官員然後低聲吩咐幾句。製誥聽完露出驚訝之色但在張太後的示意下連忙回到內殿片刻之後奉著按照張太後書寫地聖旨出來然後清聲當眾朗誦起來:“聖母慈壽皇太後懿旨帝以纘承大統本生父興獻王宜稱興獻皇帝母宜稱興獻皇後今詔示天下。”

    詔書的內容立即引起朝廷百官的擾動。但是想起剛才朱厚的避位之言。隻有強行忍耐起來紛紛看向楊廷和。看他有什麽意見而朱厚卻高興得心花怒放看張太後的眼神充滿感激敬意如果不是為了在百官麵前保持威嚴恐怕他早就忍不住歡呼雀躍起來。

    雖然楊廷和心裏已經做好妥協的準備但是張太後這個決定真的出乎他的意料太後怎麽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啊要知道自己這些人在這爭執名義上也是為了她地名份著想不幫忙也就算了怎麽還拖起後退來了。

    “諸位大人可有異議?”其實張太後心裏也很不情願的但想到宮外郭勳正在虎視眈眈隨時有可能率軍而來雖然不能確定是否真有此事但她可不敢冒這個險況且皇帝連退位的話都能說出口還有什麽事情是不可能地。

    群臣麵麵相覷誰也不敢搶先做這個出頭鳥不約而同的看向幾位內閣學士身為百官的領袖在關鍵時刻當然要出來頂雷啊。

    “臣認為太後之議不妥。”毛紀當仁不讓的站了起來。

    “有什麽不妥?”雖然久不問政事但張太後威儀可沒有丟失當年她可是陪著孝宗皇帝一起統領朝廷百官的連當時的大學士李東陽也曾經吃過她的苦頭現在張太後鳳目一睜馬上把百官給震住毛紀正欲奮起反駁卻現衣袖被人扯住了。

    “啟稟太後興國也不可加於帝號之上;獻諡法也不可加於生存之母此乃綱法常倫不可忽視。”楊廷和淡淡說道。

    “楊學士言之有理臣等附議。”百官紛紛表示讚同。

    “那依楊大人之意應當如何才妥當?”張太後深深看了楊廷和一眼這才開口說道而朱厚沉默不語但誰都可以睢出他心中的憤怒大悲大喜之後情緒失控也是正常的。

    “既然皇上執意要給本生父母上尊號那皇太後與皇後也要依禮加之慈壽皇太後加上尊號為昭聖慈壽皇太後;皇嫂皇後上加尊號為莊肅皇後皇上本生母興獻王妃上加尊號為興國太後本生父尊號為興獻帝不知太後以為然否?”楊廷和有條不紊說道。

    “此事應由皇上做主本宮不便幹涉朝政。”張太後心裏很讚成這個決定但是這話自己不能說出口因為事情與自己有關。

    “請皇上裁決。”群臣同聲說道聲音在太和殿內回蕩起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