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杜絲姑娘(第137回)
字數:5814 加入書籤
張獻忠正在山梁上觀看下麵的清軍頭目,突然山下傳來一聲:“八大王,皇上!”
張獻忠一看,果然是劉進忠,頓時氣急敗壞,高聲孔道:“劉進忠,逆賊,我帶你不薄,你昧良心的……”這話還沒說完,力開千鈞大弓的鼇拜早已搭好一箭,一箭射來,正中張獻忠咽喉,接著又來一箭,射中心口。
張獻忠身上鮮血直流,他順手將射中咽喉之箭拔出,扯了一塊布袋圍在脖子上,將傷口紮住,揮起大刀向一塊石頭劈去,將這塊石頭劈破,舉起石塊向爬上山坡的清軍砸去,他不斷壁石,不斷的砸向清軍。當時就有好幾十個清兵被砸死砸傷。這時王尚禮也指揮一百名親兵,向山坡下砸石塊,由於山上淩厲地攻勢,清兵一時爬不上山來。
這時孫可望也帶領大西軍向山下而來,他們拿著弓箭、火鈧一起對付山下清兵,戰鬥激烈進行著。
張獻忠雖紮住傷口,可是一用力,鮮血仍然直流,過了一會兒,漸漸支持不住了,這時王尚禮見孫可望的大西軍來到,便親自上前扶住張獻忠,說道:“皇上,走吧,上山去吧,我扶著你。”張獻忠實在堅持不住了,就讓王尚禮扶著,一步一拐上山,因為他個子高大,體又重,身上還有一隻箭,山上又是小路,王尚禮無法背著他,隻好耐心地扶著他。
張獻忠走後,太陽溪上小山梁的戰鬥更加激烈,鼇拜和劉進忠指揮各自的部隊猛攻,山上孫可望指揮著大西軍猛烈阻擊,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戰鬥場麵異常壯觀,可歌可泣。
張獻忠這位明末農民起義的梟雄,轉戰當時的大半個中國,真沒有想到會酒血於一個不到五百米高的山峰——西充縣多扶鳳凰山。
這張獻忠被王尚禮和四個士兵架著,走到鳳凰山頂的一個山梁之上,後來人們將這山梁稱為帶箭嶺。
張獻忠不知從哪裏來的一股巨大力氣,突然他右手一揮,甩手眾人扶持,俯下身子,咬破右天指,用指血在一塊青石上寫著:“不要管我,把大西軍引出鳳凰山,為我報仇!”寫完之後,將胸口一支箭拔出,胸口頓時鮮血噴出,倒在地上,氣絕身亡,當時是順治三年十月一日。“皇上,皇上……”扶持的王尚禮不斷地叫喊著,四個親兵也痛哭流涕。
“對呀,目前軍情緊急,我一定要遵從皇上遺訓,將大西軍引出鳳凰山。”王尚禮拭幹眼淚,站起來,對三個親兵道,“你們三個要將皇上的遺體找個隱密地方掩埋了,等到我們勝利之後,再給皇上修墳立碑。”
四個親兵跪在地上道,“遵命。”
王尚禮說罷,回鳳凰山去調兵遣將,繼續戰鬥。
張獻忠在陝西米脂縣聚集十八寨農民義軍起義,號稱“八大王,”崇禎六年至十七年五次入川作戰,以後轉戰了當時的大半個中國,與李闖王並駕齊驅,動搖了大明江山。
李闖王進北京後,崇禎不得不在煤山上吊自殺。要論行軍打仗的本事,張獻忠優於李闖王,可是張獻忠最後入成都稱國王,稱帝之後,勝利充昏了頭腦,加上他具有所有農民起義領袖的特征,就是隻會破壞個舊世界,不會消滅舊的社會製度,建立一個嶄新的社會製度,加之李闖王自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後,節節敗退,張獻忠變得日益狂暴,喜怒無常,他根本不懂得該團結哪些人,孤立哪些人,以致於爛殺無辜,對有錢的財主實行殺光、搶光政策,以致於謠言四起,到處傳聞“八大王繳四川來了”。試問八大王如果將所有的四川人殺光,他又統治誰呢?當然不可諱言,張獻忠也確實錯殺了許多好人,包括他的大西王朝臣子,甚至在大西軍內部對四川籍士兵也是爛誅爛殺,特別是張獻忠撤出成都之後,對成都實行了瘋狂地屠城,退出西充縣後對西充也屠過城,這些都是他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不過,張獻忠在曆史上的功績還是輝煌的,他與李自成共同推翻腐朽的大明後期王朝,其功績是不可磨滅的,他攻下一個地方,開倉放糧,救濟地方百姓,以及懲製地方貪官汙吏,拯救支助受苦受難的窮人,其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縱觀封建帝王的曆史,基本上成則為王,敗則為寇,為帝王者可以歌功頌德,掩蓋錯誤,乃至罪行;為賊寇者,身敗名裂,遺臭萬年。除非後世有明主為他平反昭雪,所以凡是寫上正史的文字,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要研究曆史必須是既研究正史史料,也還要研究野史史料,才能對一個個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人物作出正確評價。還是以一詩為八大王總結吧。
“鳳凰山上塚已荒,正是當年八大王。本為平民伸正義,力掀狂瀾聲名揚。久經沙場慣征戰,哪知熱血灑綠岡。隻歎胸無韜晦誌,旦獅吼喜無常。慧遠大師預言顯,一箭穿心命必殃。”
哎,張獻忠之死也應了淩雲山慧遠大師預方:“鳳凰展翅高飛,鼇魚興風作浪,豪氣彎弓射雕,一箭穿心身亡。”隻不過張獻忠當時沒有琢磨透這預言的真正含義而已。
當然從客觀上說張獻忠畢竟沒有政治遠見,又過於孤高自傲,專橫跋扈,不善於把握權術,加之當帝王後生活作風腐朽糜爛,到是導自他最終難逃滅亡的下場的主要原因。
這時,豪格與索尼魯帶領五萬大軍也從鳳凰山南麵和西麵進攻鳳凰山,山上大西軍約一萬五千餘人,分別孫可望、王尚禮在東麵和北麵進攻阻擊。
孫可望帶領一萬人,兵分兩路,一路阻擊南麵的清兵,一路阻擊東南百米的清兵,王尚禮帶領五千人,阻擊北部來的清軍,盡管八大王犧牲了,可是這兩支久經沙場的大西軍仍然保持頑強的戰鬥力,戰鬥一直從白天到晚上。
鳳凰山下艾能秀、李定國、馮雙禮接到探馬密報,鳳凰山上軍情緊急,數萬清兵攻打鳳凰山,於是艾能秀帶領一萬餘名大西軍從東西增援大西軍,李定國帶領一萬餘名大西軍從東南增援大西軍,馮雙禮帶領一萬餘名大西軍從北麵援大西軍,這樣來個內外夾攻,一直打到淩晨寅時,山下大西軍才各自帶了一些金銀珠寶,殺開一條血路,殺下鳳凰山來。在殺開血路之時,王尚禮護衛著文官們和八大王帶上山的女子們撤退中,身上多處受傷,最後被索尼魯所殺,吏部尚書王國麟,刑部尚書王應龍以及其他文官,女子們大部份均被清兵所殺,將級割下來,拿去領賞。
隻有汪鼎鎮早已串通劉進盡,並且從清軍那兒要來一套服裝,汪鼎鎮穿著清兵服裝,在混亂見著劉進忠,大聲喊道:“劉將軍,在下有禮了。”
劉進忠趁著月光現是汪鼎鎮,下馬將汪鼎鎮扶起來道:“汪尚書,多虧你秘密派人來指點我,投靠清軍,你上馬吧,我保你無事。”於是汪鼎鎮便混在劉進忠的隊伍之中,平安無事。
第二天早上,鳳凰山上升起了清軍肅王豪格的大旗,清軍終於占領了鳳凰山,豪格坐在張獻忠在鳳凰山行宮的大廳之上,鼇拜、阿必興旺、紐祜阿魯、索尼魯、劉進忠、汪鼎鎮、杜絲婆婆立於兩旁。
豪格道:“這次進入四川,剿滅了八大王的匪巢,全靠眾位將士的功勞,也全靠大西軍的劉進忠、汪鼎鎮、杜絲麗等文武官員,他們投靠我大清帝國,從內部攻垮了八大王的防線,他們的功勞最大,應該值得嘉獎。鼇大將軍。”
鼇拜上前拱手道:“鼇拜聽令。”
“孤王命令你好好嘉獎劉進忠、汪鼎鎮、杜絲麗等三位官員,擬好受賞受封紮冊,呈奉給本孤王。”
“鼇拜遵命。”鼇拜退下。
此時,孫可望、李定國、艾能秀、馮雙禮的大軍已退至多扶鄉公所西南的麻雀山峰之上,這裏也是一片密林,濃密的樹蔭遮天蓋日,而且群山起伏。孫可望召集李定國、艾能秀、馮雙禮在一個山峰之上密秘商議,孫可望道:“皇上已駕崩,可大西軍的大旗我們還得扛下去呀,大家說怎麽辦?”
李定國道:“孫尚書,目前唯一的出路就是迅離開西充,由順慶城沿江而下,向重慶方向打去,那兒還有大明的軍隊,我們去投靠大明王朝吧!隻有用大明的旗號才能與清軍抗衡呀!”
馮雙禮道:“李將軍所言極是,我們不如到南部嘉陵江邊,搭上大西軍水師都督王複臣、王自羽的戰船沿江而下吧!”
艾能秀道:“我與清軍交過戰,他們個個英勇無敵,我們要帶著大西軍分頭秘密撤退,如果全在一起撤走,恐怕遇著清軍包圍,全軍複滅呀!”
孫可望道:“艾將軍之言極是,我已秘密派快馬通知劉文秀將軍,叫他也趕快撤退至嘉陵江邊,聽說他的軍隊遇著肅王的大將多鐸,損了一半多人馬,隻剩下一萬多人馬了。”
就這樣,孫可望、李定國、艾能秀、馮雙禮他們各自帶領部隊從多扶西南麻雀山峰分頭向多扶東北方向撤出去,他們化整為零,把部隊分成若幹小分隊,這樣使清兵的戰線拉得更長了,豪格把十幾萬大軍也分成若幹支隊,分別由千戶率領,追擊大西軍士兵。
而且孫可望、李定國、艾能秀、馮雙禮他們又采取晝夜行軍的辦法,孫可望又派快馬通知左右水軍都督王複臣、王自羽把幾十隻戰船化整為零,分別化妝成商船,到南部多個渡口,接納大西軍上船。
盡管大西軍在撤退中也遭到了肅王豪格的清兵的重創,可是孫可望、李定國、艾能秀、劉文秀、馮雙禮他們終於一共帶了三萬多大西軍上了戰船,沿江順風而下,終於到達了重慶城外,攻克了重慶,殺死了明朝守將曾英。
第二年初攻占貴州遵義,又向貴陽挺進,攻占了貴陽。這時恰遇雲南土司沙定洲反叛明代守雲南的黔國公沐天波,省城被占,沐天波倉皇逃奔永昌。
沐天波聽到孫可望、李定國的大西軍入黔,當即派人到貴陽要求孫可望、李定國派軍隊入雲南平叛,孫可望、李定國當即答應,立即帶領大西軍,由貴州進入雲南,通過激烈的戰鬥,終於平息了沙定洲的叛變,攻克了雲南省城昆明。
從此,孫可望、李定國、艾能秀、馮雙禮等大西軍與雲南、貴州等地明朝的地方政府建立了友好共事關係,開始了聯盟抗清的新時期。
當大西軍全部從西充縣撤走了之後,肅王豪格又在西充援內撥了一百三十多個山寨,這些山寨的領都投靠過八大王張獻忠,自然是消滅的對象,可是這些山寨兵人數不多,不過二三百人,他們卻個個英勇作戰,寧死不降滿韃子,最後結果是:有的戰死沙場,血染山崗,有的集體跳崖,死得壯觀。至今還有這些山寨的遺跡,如石寨門、碉堡、炮台,可以作為曆史的光輝見證。
當豪格、鼇拜全部平息了大西軍之後,帶領清軍進入到順慶城。順慶知府馬維義組織留守府衙兵敲鑼打鼓,夾道歡迎,鞭炮不時轟隆,喜慶氣氛張揚。可是老百姓並不歡迎清軍,個個關門閉戶,衙上冷冷清清。這是因為改朝換代之時,人們懷著舊理念,是對清軍的仇視,因此而釀成以後民間的許多起反清複明的鬥士,組織的大大小小若幹次抗爭。
杜絲婆婆的思想理念與許多漢人一樣,雖然投靠了清軍,那是出於張獻忠的追殺,可是心中對清軍統領還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她多次到鼇拜府中投辭呈,辭呈寫到:“杜絲麗拜見大將軍鼇拜閣下:因本人年邁多病,無力報效大清朝庭,乞望告病回鄉。望批準。”
接連上了三次辭呈,鼇拜召見杜絲婆婆道:“杜將軍,不想為朝庭作一官半職嗎?”杜絲麗道:“在下已接近七十歲,多年征戰,身患慢風濕疾病,時時作,疼痛無比,隻乞望解甲歸田。”
“好吧,杜將軍,你也是在下的救命恩人,我已申報肅王,將你的部下杜常春、杜彪、杜鳳祥、杜春生、杜長順等將士留在順慶府衙作官,批準你的辭呈,已上報朝庭,封你為四品誥命夫人,賜你白銀一萬兩,滿足你解甲歸田的願望。”
杜絲婆婆跪在地上,叩道:“在下感謝鼇大將軍的大恩大德。”
六九中文首發(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