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反複小人
字數:8589 加入書籤
果然沒有多久,皇上就來了一封聖旨。
那聖旨之外還有一封密函,那聖旨是嘉獎吳三桂在上次打破清軍包圍並且燒了清軍糧倉的事情做的很好的,還把他升了一級。
而那密函則是向他詢問李青峰在寧遠城中的狀況。
吳三桂便迫不及待的找人寫下李青峰的情況。
他找的那師爺剛剛提筆了幾句,他不知道為什麽吳三桂專門寫李青峰的壞話,就覺得有些詫異。
隨口問了吳三桂幾句,道:“將軍,您為什麽寫的都是李大人的壞話呀?李大人也沒那麽壞,也沒那麽無賴,也沒那麽混蛋呀。要是皇上說你誇大其詞,那可就不好了。”
因為那師爺素來是吳三桂的心腹,吳三桂對他可謂是無話不談,所以吳三桂聽他這麽說,立刻“嘿嘿”笑了起來。
臉上帶著幾分得意,說道:“我當然要這麽寫了。隻要我這麽寫,朝廷就肯把我大伯給召回去。隻要朝廷把他給召回去,那麽他答應把我這裏青樓的收入分我三成,到時候我過的那還不是神仙一般的日子。你放心吧,耿師爺,我不會少了你那份兒的。”
那姓耿的師爺聽吳三桂這麽一說,便把手中的毛筆往硯台一放。
他走到吳三桂麵前,對著吳三桂行了一個大禮,說道:“將軍,這事兒我看您弄錯了。”
“啊,為什麽?”吳三桂頓時愣住了。
吳三桂不知道為什麽耿師爺會這麽說,難道說自己如果是這麽向皇上報告的話會出什麽事兒。
他眼珠轉都不轉,目不轉睛的盯著那耿師爺。
那耿師爺這才把情況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他說道:“將軍,您可知道有句話叫做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如今將軍幫李青峰李大人向朝廷寫了這封奏折,奏折之上說盡了李大人的壞話,那皇上自然會以為李大人是一個草包加壞蛋,這是的確不錯的。而這事兒嘛,對李大人也的確有好處,對將軍您也有好處。”
“對啊,那你還在這裏猶豫不決的。還等什麽,趕快寫吧,我都等不及了。”吳三桂迫不及待的說。
那耿師爺眼中卻泛著精明的光芒,他說:“將軍,事兒不是這麽算的,說的帳也不是這麽算的。您想想啊,倘若那李青峰李大人真的被朝廷給處置了,到時候將軍您可以得到的那可不是青樓三成的收入,而是青樓十成的收入呀!”
“哼!”吳三桂頓時跳起來,指著那耿師爺說道:“你這說的是什麽話,你以為本將軍是那種反複無常、說變臉就變臉而六親不認的小人嗎?你實在是太低估本將軍了。”
那耿師爺一看吳三桂這麽斥責自己,頓時灰溜溜的坐過去,說道:“既然將軍這麽說,那我就按照將軍說的去寫吧。”
那吳三桂本來就是個反複無常的小人,尤其是在利益的引誘麵前。
雖然說他本性沒有那麽壞,但是一旦接受了利益的引誘,他肯定受不住誘惑的。
剛才他之所以對著那耿師爺又吼又斥,也隻不過是想做一個樣子看得了。
果然,那耿師爺說了之後,那三桂斥責了他。
接著,耿師爺準備繼續寫下去的時候,吳三桂卻走到他的麵前把他筆杆子往上一拔,說道:“好了,耿師爺,你先不要寫了,這件事兒就由我自己來寫吧。既然你心不甘情不願的幫我大伯,那我隻好自己幫他了。哼,你還是出去吧。”
那耿師爺本來是吳三桂的心腹,他覺得吳三桂不管有什麽事兒都會告訴自己,絕對沒有想到吳三桂心裏抱著是這樣的心思。
所以當他聽到這耿師爺的話之後,就立刻想也不想的把耿師爺趕了出去,然後自己提起筆來在那奏章之上特意把李青峰的功勞給誇大了。
李青峰其實本來就算立了不少的功勞,他潛入到盛京城中把那木桑哈爾給打敗了,讓皇太極把木桑哈爾給召回去了,而且又逼得那木桑哈爾在半路之上自盡。
緊接著李青峰又派白展堂燒了糧倉,而後又帶領著他的火槍隊、帶領著這城中的士兵衝破了突圍,並且俘虜和殺死了不少清軍,這實在是大功一件。
吳三桂本來想把這些功勞灌到自己頭上的,但是他聽耿師爺這麽說,朝廷既然心裏這麽記恨李青峰,那麽他不如耍點兒陰的,向朝廷說李青峰這個人是如何如何的能幹。
相信朝廷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一定不會輕易放過李青峰的。
隻要朝廷肯對付李青峰,那麽接下來這寧遠城中的青樓就非他吳三桂莫屬了。
雖然說三成的確是不少,可是相對於十成來說那可就是小菜一碟了。
所以吳三桂便還在奏章之中竭盡所能誇大李青峰的功勞。
他說李青峰是多麽的英明神武,是多麽的天神難比,感覺說起來就不像人一樣,把李青峰誇成了整個兒一神仙。
寫完之後,那吳三桂尤其覺得不過癮。
於是,又重重的說了李青峰的很多很多的優點。
說李青峰是多麽的能幹,說李青峰是多麽的有主意。
總之,在他的筆下李青峰簡直就成了一個神仙中人。
把這一切都寫好之後,吳三桂點了點發現一共寫了七八張紙,每張紙都是滿滿的,他不禁得意的笑了起來。
因為他知道如果按照耿師爺的猜測沒有錯的話,這些奏折一旦送上京去,李青峰就必死無疑,那寧遠城中的青樓就屬於他了。
【吳三桂:吳三桂(1612年-16?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周政權建立者吳周太祖。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錦州總兵吳襄之子。以父蔭襲軍官。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後封漢中王,濟王。1644年降清,引清軍入關,被封為平西王。1661年殺南明永曆帝,16?年叛清,發動三藩之亂,並於16?年農曆八月十七夜病死。其孫吳世璠繼其皇帝位。
中文名:吳三桂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遼東
出生日期:1612年
逝世日期:16?年10月2日
職業:總兵,藩王,皇帝
廟號:周太祖
諡號: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
政權:吳周
年號:昭武
嗣帝:吳世璠
目錄
坎坷生平早年經曆
三藩之亂
衡州稱帝建都稱帝
昭武通寶
文縣守禦所印
永曆皇帝的絕筆信
吳三桂與《圓圓曲》
相關詩詞喝火令
醉高歌
衝冠—怒為紅顏
降清別論“引”清兵入關經過
少為人知的吳三桂
引清兵入關的客觀原因
評價
《鹿鼎記》中的吳三桂坎坷生平早年經曆
三藩之亂
衡州稱帝建都稱帝
昭武通寶
文縣守禦所印
永曆皇帝的絕筆信
吳三桂與《圓圓曲》
相關詩詞喝火令
醉高歌
衝冠—怒為紅顏
降清別論“引”清兵入關經過
少為人知的吳三桂
引清兵入關的客觀原因
評價
《鹿鼎記》中的吳三桂展開編輯本段坎坷生平
早年經曆
吳三桂
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發動大淩河之戰,吳襄在赴援時逃亡,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後一支有戰力的鐵騎部隊。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崇禎帝飛檄加封他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十六日抵山海關,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二十日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後曾多次招他歸降,吳三桂再三猶豫,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上書清睿親王多爾袞,請清兵入關滅賊。李自成聞知此訊,4月13日,親率大軍十萬號稱二十萬,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22日山海關之戰,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清攝政王多爾袞,清兵入關。吳三桂與清軍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大敗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不久,吳三桂又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並平滅陝西等地的流寇餘部,並滅四川軍閥張獻忠,結束了其在四川建立的暴虐政權。清順治十四年?,會同清軍多尼等進攻南明雲貴等地區。十六年,清廷命他鎮守雲南,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清廷晉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兼轄貴州省,永鎮雲貴。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應,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
三藩之亂
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清廷於康熙十二年(16?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複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16?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稱帝,稱衡州為“應天府”,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其本人也開始蓄發,改穿明朝皇帝冠袍。同年秋在衡州皇宮病死。其孫吳世璠繼位衡州,退據貴陽、雲南。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餘眾出降。吳三桂的子孫後代幾乎被徹底殺光,包括繈褓中的嬰兒,其中一些為躲避誅九族,在貴州、雲南部分地區隱居數百年。《清史稿》有吳三桂本傳。本是大周皇帝的天子命,卻為大清朝打下半壁江山的人,敢為愛情失去江山的人,使一代梟雄李自成命喪其手的人。諸多的悲劇與無奈造就了他色彩鮮明、複雜多變的人生性格:既有“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真情實感;又有愛江山甚於愛美人的殘暴與貪婪;他反複無常,言而無信,仕明叛明,聯闖破闖,降清反清……人生之善與惡,無一不在他身上迸發……然而,作為曆史上的傳奇人物之一,吳三桂在明末清初的曆史舞台上卻又是最最關鍵的籌碼。曾左右了當時的曆史走向。因此,後人對其評價多是毀譽參半、亦揚亦抑的。很難勾勒出他本身的性格及其演繹出的那些光怪陸離、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生變故。
編輯本段衡州稱帝
建都稱帝
?年4月22日,吳三桂在衡陽稱帝加冕典禮,定國號為“周”。吳三桂,明崇禎時為遼東總督。李自成攻陷北京,擄去吳三桂愛妾陳園園,“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降清,為建立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康熙皇帝為加強中央集權,下令削藩,降旨令吳三桂歸老遼東。吳三桂在雲南、貴州兵精將廣,儼然小王國,不甘失去到手的大權,便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康熙十三年為“周王”元年,並聯合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和各地反清勢力起事。康熙十五年(16?)十一月初五,吳三桂率兵經潭州至衡陽,以衡永郴桂道衡州知府衙門(舊衡南縣政府所在地)為“行殿”,指揮各路軍事。清兵的反擊挫敗了吳三桂的鋒銳,吳三桂為鼓舞士氣,挽救危局,穩定軍心、民心,於康熙十七年(16?)閏三月初二日築壇於回雁峰前饅頭嶺,舉行稱帝加冕典禮,稱“大周昭武皇帝”,定國號為“周”,改元“昭武”,稱衡州為“應天府”,改鍾鼓樓為“五鳳樓”,回雁門為“正陽門”,大街名“棋盤街”等,一切用京城名稱,加封文武百官。八月開科錄士,錄取者60人。建造皇帝宮殿95間,象征九五之尊。然而好夢不長,吳三桂忽患重病,於八月十五日深夜在皇宮死去,隻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皇孫”吳世璠衡州繼位。翌年正月初,臣屬們抬著吳三桂的棺材,擁吳世璠離開衡陽,經寶慶入貴州,大元帥馬寶留守衡陽。康熙十八年(16?)九月,清軍複克衡陽,結束了衡陽作為帝都的短暫曆史。
昭武通寶
吳三桂在衡州稱帝,並鑄造的「昭武通寶」錢幣在漳州詔安發現。這枚古銅錢直徑3厘米,孔徑0厘米,正反麵都是篆體字,正麵文字為「昭武通寶」,背麵為「壹分」。吳三桂稱帝後的「大周」政權鑄造了一批「昭武通寶」及「利用通寶」錢幣,兩錢並行,傳世的“昭武通寶”有平錢及壹分錢二種,平錢有篆楷二種,人稱“小昭武”。壹分錢人稱“大昭武”,存世僅見篆書一種。流通範圍為湖南、貴州、雲南、福建、四川、廣東、廣西等地區。清政府平亂後,嚴禁「昭武通寶」下令一律收繳,因而「昭武通寶」絕大多數被付之一炬。當地專家稱,該錢幣在詔安首次發現,對研究當時的文縣守禦所印
吳三桂政權古銅錢“昭武通寶”
衡製、重量、度衡有一定的價值。
文縣守禦所印
“文縣守禦所印”印,印麵77,通高10。印銅鑄,柱鈕。印麵陽線寬邊框內鑄陽文疊篆書體印文,右上起順讀。印台有楷書刻款“文縣守禦所印。禮曹造。周五年二月日。天字四千六百九十三號”。康熙十七年(16?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叛亂被徹底平定。文縣守禦所印刻年款為“周五年二月日”,說明此印是吳三桂稱周王時頒行的地方官印,印款推行紀年,也表明吳三桂在衡州稱帝之前即有稱帝之心。印款編號之大,足見吳三桂當時的影響與號召盛極一時。此印的整體鑄造形式與同類的清政府官印基本相同。
永曆皇帝的絕筆信
將軍本朝之勳臣,新朝之雄鎮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之於將軍可謂甚厚。詎意國遭不造,闖逆肆誌,突我京師,逼死我先帝,掠殺我人民。將軍縞素誓師,提兵問罪,當日之本衷原未盡泯也。奈何清兵入京,外施複仇之虛名,陰行問鼎之實計。紅顏幸得故主,頓忘逆賊授首之後,而江北一帶土宇,竟非本朝所有矣。南方重臣不忍我社稷顛覆,以為江南半壁,未始不可全圖。詎鸞輿未暖,戎馬卒至。閔皇帝(指弘光)即位未幾,而車駕又蒙塵矣。閩鎮興師,複振位號,不能全宗社於東土,或可偏處於一隅。然雄心未厭,並取隆武皇帝而滅之。當是時,朕遠竄粵東,痛心疾首,幾不複生,何暇複思宗社計乎?諸臣猶不忍我二祖列宗之殄祀也,強之再四,始膺大統。
[]
隻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