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欠人情
字數:9278 加入書籤
王承恩連忙擺了擺手,麵上露出了十分難堪的神色,說道:“皇上,這事兒您可不要問老奴該怎麽解決,老奴隻不過是一個太監,又怎麽知道那麽多朝廷大事呢。”
崇禎親自走上前去,把他扶起來,說道:“哈哈哈,王公公,你就不要在這裏謙虛了。之前的時候你也給了朕很多的建議,朕都采納了。朕覺得你給的建議十分好,所以這才問你有關這件事情的看法。所謂一人計短、二人計長,隻要你肯幫朕想辦法,那麽這是一定很容易解決的。放心吧,不管是你說對了還是說錯了,朕都不會怪你。”
那王承恩見崇禎如此這般這般如此的對他說,顯然是對他十分信任,一顆心這才放下來。
他想了很久很久,才對崇禎說道:“皇上,其實這件事情吧,老奴倒是有一個想法,但是可能皇上您會覺得老奴這個想法是偏幫李青峰。其實老奴心裏並不是這麽想的。”
“哦,你有什麽想法不妨說來聽聽,至於是偏幫誰還是不是偏幫誰,到時候朕自己心裏一定有所決斷。”
王承恩想了很久點了點頭,便對崇禎皇帝說道:“啟稟皇上,老奴覺得當務之急皇上應該把李青峰從寧遠城中調回來,皇上應該把李青峰調到京城之中。這麽一來皇上既可以就近的監視李青峰,李青峰萬一有什麽舉動,皇上也可以及時對他采取措施。而另一方麵也避免了李青峰和吳三桂兩個人之間產生了摩擦,這麽一來可以讓吳三桂更好的帶兵攻打那些女真人。還有一點就是皇上倘若把那李青峰給調回城來的時候,請不要忘記把寧遠城中的青樓收歸國有。皇上您想,倘若這李青峰走了之後,那青樓不管是落在吳三桂手中還是落在李青峰都不是一件好事兒,尤其是落在吳三桂的手中。吳三桂他如今已經帶了這麽多的兵馬,倘若再有了銀兩做後盾的話,那麽恐怕事實會不堪設想。”
崇禎聽王承恩這麽一說,他十分讚同說道:“王公公,放心吧,朕並沒有責怪你的意思,朕覺得你的想法很有道理。你說的對,如今吳三桂手中已經握了兵權,倘若朕再讓他得到銀子支持的話,那麽他要想(17:20沒有聲音)。
崇禎詢問過王承恩的意見之後,一直在他心裏纏繞的問題終於有了答案,一直在他心中掛著的大石也終於落了地。
事到如今,他終於想出辦法來怎麽解決這件事情了,他覺得王承恩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
第一絕對不能讓吳三桂擁兵自重的,同時還有銀兩做後盾。
倘若如此的話,到時候恐怕就尾大不掉,而吳三桂也有理由亦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習俗來違抗他的命令。
而另一方麵對於李青峰雖然說崇禎始終是存了幾分的顧忌,但是他覺得事到如今如果是把李青峰給押送給京城的話,那麽一定可以用李青峰牽製吳三桂。
首先吳三桂的老父親在李青峰的南京城中的家裏,第二點很重要的就是如今既然李青峰和吳三桂在那軍營之中開辦青樓,那麽一定是李青峰占了大多數,而吳三桂占了少數。
雖然說隻是少數,恐怕那銀子對於吳三桂來說也已經是很多了吧。
所以倘若這個時候可以把李青峰給調回京城之中的話,那麽無論是對李青峰還是對吳三桂,都容易製衡。
經過和王承恩一番徹談之後,對於一些事情崇禎終於下定了決心。
對於崇禎來說製衡大臣乃是他作為皇帝的必修課,而且尤其是像崇禎這樣的皇帝。
崇禎從小便充滿了妒嫉之心,對每個人都不肯百分之百的信任,而王承恩對他所說的一番話讓他尤其感到甚喜。
毋庸置疑,王承恩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倘若他一意孤行非要處罰李青峰的話,那麽這樣做的後果隻不過是平白無故的助長了吳三桂的勢力,這對吳三桂而言絕對可以令吳三桂虎上天翼。
而如今吳三桂正把守著寧遠城這一個十分有利的地方,倘若一個不小心吳三桂手中擁有的兵權擴大,而他本人又野心膨脹的話,到後來恐怕事情並不是那麽簡單。
而從目前所發生的一切看來,李青峰是不是個反複小人也未知之。
但是有一點是很肯定的,那就是吳三桂一定是個反複小人。
李青峰怎麽對吳三桂的崇禎皇帝也早就已經打聽的清清楚楚,李青峰對吳三桂可謂是十分的忠誠,甚至十分的賣力培養他,但是事實上吳三桂為了一己之私調轉槍頭就同李青峰作對。
由此可見,這個人實在是信不過的。
他既然這麽快就調轉槍頭跟李青峰作對,那麽自己這個主上他又如何不會跟自己作對呢。
倘若有一天為了利益所驅,說不定吳三桂也會做出同樣大逆不道的事情來。
想到這裏,崇禎就覺得渾身毛骨悚然,所以他想來想去無論如何也不能夠讓吳三桂陰謀得逞。
最可憐是那吳三桂之前的時候李青峰千叮萬囑他,讓他不要在奏章之中說自己的好話。
但是那吳三桂因為受到耿師爺的慫恿,一心一意想奪取李青峰的財產。
也難怪素來以明哲保身著稱的王承恩都不幫他,非但不幫他,而且還在崇禎皇帝麵前大大參了一本。
其實一方麵王承恩肯幫李青峰而抨擊吳三桂是因為他的確是把李青峰當成了自己的朋友,因為一直以來李青峰給了他太多的好處了。
而另一方麵則是因為他實在是看不過吳三桂的所作所為。
他覺得吳三桂實在是一個反複小人,他今天既然處心積慮的對付李青峰,那麽有朝一日也會處心積慮的對付皇上。
王承恩也的確是從皇上的角度來想的,正是因為如此他所說的話才更容易讓崇禎相信,到最後崇禎才毫無保留的相信了他,這就是說真話的魅力。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而像吳三桂那麽精明的人他一定在京城之中安插了許多探子。
因此崇禎皇帝剛剛擬出了一道聖旨。
聖旨上說要把李青峰調回京城,而讓吳三桂繼續留守寧遠。
最重要的是崇禎十分鼓勵李青峰在寧遠城中開青樓創造資產,所以把青樓獎勵為他所有,而旁人不得沾染。
吳三桂也算是手眼通天的人物,那個消息很快就傳到了他的耳中。
不但奏章的內容一字一句全都不落的傳到了他的耳中,最要緊的是就連崇禎皇帝和王承恩的對話也一字不落的傳到了他的耳中。
由此可見,吳三桂的確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哪。
當時這事兒傳到吳三桂耳中,把吳三桂氣得睚眥俱裂的同時也傳到了李青峰的耳中。
因為傳到李青峰的耳中那是周皇後派人告訴他的。
周皇後同崇禎皇帝可謂是夫妻情深,所以崇禎皇帝身邊不管發生什麽事兒都會有人告訴周皇後。
而周皇後知道這件事情之後知道事關重大,無論如何也要通知李青峰一聲。
倘若李青峰不知道這件事兒還埋在穀中,那麽說不定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會遭到了吳三桂的暗算,到時候情況就不堪設想了。
所以周皇後出於這個考慮,她就立刻派人趕到寧遠城中去通知了李青峰。
而與此同時吳三桂的探子也恰好趕到了寧遠城。
吳三桂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頓時氣得火冒三丈。
他的第一反應是崇禎實在是個好糊塗,他的第二反應都怪王承恩,他的第三反應事到如今恐怕什麽都得不到了,所以他頓時遷怒了兩個人。
麵對於崇禎他是沒有辦法的,那麽他隻好遷怒王承恩和李青峰了。
他恨恨的說:“王承恩你不要我過好日子,那麽我也不給你好日子過。而李青峰你把原本屬於我的錢都給奪走了,我一定要讓你付出代價。”
吳三桂正在苦於沒有機會報複王承恩和李青峰的時候,就在這時候崇禎皇帝下了一道聖旨,那就是命令王承恩親自去寧遠城傳旨。
這個時候吳三桂得到消息之後,不禁大為高興。
因為他知道要想對付李青峰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何況如今這消息已經傳到了自己的耳中,未必傳不到李青峰的耳中。
想必李青峰對自己已經有了防備,所以要對付一個對自己有防備的人絕對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
但是反過來要想對付王承恩的話,事情就容易的多了。
首先王承恩他隻是一個人帶著一些宮廷侍衛前來寧遠傳旨,本來寧遠山高水長,他手中的侍衛未必能夠管用這是其一。
第二這寧遠城及靠近寧遠的地方都是吳三桂的地盤,而他王承恩要想在這個地盤上逃出去那無疑是癡人說夢。
所以吳三桂想來想去決定要等王承恩靠近寧遠城的時候再對他下毒手。
而同一時間王承恩要來寧遠城傳旨的消息也傳到了李青峰的耳中。
李青峰聽完之後,整個人便沉默不語。
因為他知道事情絕對沒有他想象的那麽簡單,這王承恩前來寧遠城傳旨充分說明皇上已經完全認同了王承恩的說法。
而另一方麵也證明了皇上無疑給吳三桂一個報仇的機會。
以前的時候李青峰認為吳三桂隻不過是一個潑皮無賴罷了,但是現在他不得不對吳三桂重新估量。
因為他覺得吳三桂比起他想象中的吳三桂實在是厲害的多,這個人心機狡詐、心思詭譎,一般人實在是比不上他精於謀略,這種人最善於攻心。
而另一方麵來說這樣子的人一定是睚眥必報的人。
倘若有人得罪了他,那麽他一定會十倍甚至百倍、千倍的奉還。
所以想來想去,李青峰越想越覺得頭大。
他覺得不管怎麽樣,王承恩此來傳旨一定是危險重重。
而崇禎是如此心思細密的人,他未必有想不到王承恩前來傳旨一定會遭遇危險。
他恐怕是借王承恩引誘吳三桂動手,到時候就可以找一個理由把吳三桂給懲處了罷了。
一想到這裏,李青峰就覺得渾身的汗毛都立了起來。
因為他覺得不管誰精於謀算,但是比起崇禎皇帝來他們幾個人都隻不過是背後的一粒小棋子而已,最精於謀算的人始終還是崇禎啊。
有句話叫做“君要臣臣不得不死”。
王承恩也是十分縝密的人,他未必不知道此時此刻崇禎皇帝的預謀,而他除了遵從君命以外一點別的辦法都沒有,這就是做臣子的可悲下場、做臣子有的時候不得不付出的。
李青峰始終不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他想來想去總覺得這一次無論如何也都是王承恩救了他。
倘若不是王承恩在皇上麵前說了那麽一番話,以崇禎皇帝的個性無論如何也是不會放過他的。
所以他想來想去,決定把眾人都召集過來,同他們商量到底怎麽樣可以把王承恩給救出來。
眾人一聽說李青峰叫他們,連忙同李青峰聚在一起。
他們已經很久沒有這樣聚在一起了,因為最近寧遠城中實在是風平浪靜,一點兒讓他們聚在一起的動力也沒有。
而這風平浪靜之下到底又埋著怎麽樣的雲波詭譎也沒有一個人可以知道。
聚在一起之後,郭芙蓉先湊近李青峰拍了拍他的腦殼,問道:“喂,李大人,你今天把我們聚在一起到底有什麽破事兒,有什麽破事兒趕緊說,沒什麽破事兒不要耽誤姑奶奶我練習我的芙蓉驚濤掌。”
“哼!”李青峰瞪了他一眼,說道:“你這個人真是的,不管有什麽事兒找你你就一定有所推托。今天找你來當然有事了,如果你不想聽盡管可以不聽就是了。”
郭芙蓉很少見到李青峰發這麽大的脾氣,當即嚇得一句話也不敢說,灰溜溜的閃到一邊了。
因為她很少看到李青峰發火,而李青峰也不是一個輕易發火的人。
在十分嚴峻的形勢之下,她都跟李青峰開過玩笑,但是李青峰一點沒有責怪她的意思,但是現在李青峰竟然對她發脾氣,由此可見這件事情一定十分重要了。
所以郭芙蓉見狀大氣也不敢出,便任由李青峰在那裏說。
李青峰想了想,便直接言簡意賅,直入正題說道:“我今天叫你們來是想跟你們商量怎麽救王承恩王公公的事情。”
“什麽,救王承恩王公公?他不是在皇上身邊嗎,皇上身邊的太監可有權利了,用得著我們救嗎,我們怎麽能夠救得了他?”郭芙蓉把她的疑問大聲說道。
李青峰白了她一眼,她這才不敢說話了。
而吳用等人已經聽到了一些蛛絲馬跡,因此聽李青峰一說他們互相看了一眼,眼中都露出了憂思的神色。
李青峰聽吳用在那裏歎息不語,便問道:“吳先生,為什麽你一句話都不說?你心裏可有什麽想法嗎?”
吳用搖了搖頭,笑著說道:“我倒沒有什麽想法,我隻是忽然想到了農夫與蛇的故事。”
眾人不禁暈厥。
李青峰和眾人商量了半天,眾人都覺得這件事情事關重大,要想處理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王承恩他是崇禎皇帝身邊的紅人,倘若這個時候吳三桂對他下毒手的話,那麽吳三桂無疑是不想活了。
但是以吳三桂自私小氣、而又性格狹隘,他絕對不會這麽輕而易舉的放過這麽一個大好的機會。
所以這件事情實在是兩難,對於李青峰而言有兩種選擇。
吳用重重的看了李青峰一眼,說道:“青峰大人,不知道這件事情你到底是怎麽想的?”
顯然是想再試探他的意思。
李青峰也同時望了吳用一眼,那意思是在說:“你才是我的軍師,我要怎麽想,那我還用問你嗎。我既然是問你,肯定就是我自己還沒有想好怎麽辦了。”
但是吳用就好像沒有看到李青峰在看他一樣,因為這件事情絕對不是他想得那麽簡單了。
要是吳用就這麽輕而易舉的告訴李青峰應該怎麽做的話,說不定李青峰會怪他的。
這件事情有兩個可能,一個可能就是李青峰心裏很恨吳三桂,他很想吳三桂受到應有的懲罰,所以他們就不應該再去救王承恩。
倘若這個時候去救王承恩的話,那麽無疑就給了崇禎一個來打擊報複吳三桂的機會。而另外一個原因和可能性就是李青峰現在很想救王承恩。
王承恩好歹對李青峰也算是有恩,雖然他也從李青峰這裏撈了不少好處,李青峰前前後後也拿了不少銀兩和別的東西來打發他,但是怎麽說呢?
雖然說他是得了李青峰不少好處,但他也為李青峰做了好多事兒。
從之前的時候李青峰想方設法的接近崇禎皇帝想拿到述職文書,而接著到後來李青峰遇到困難的時候跑去王承恩幫忙,王承恩全都幫了李青峰。要不是王承恩從中周旋,恐怕崇禎不會這麽容易就放過李青峰的。
李青峰一輩子都不喜歡欠別人人情,難道他現在想欠王承恩的人情嗎。
作為一個下屬最主要的就是會察言觀色,而吳用顯而易見的就屬於這一種人。
吳用對於李青峰的想法實在是不是很明了,因為他知道李青峰是一個讓人捉摸不定的人。
李青峰本身是很有計策、很有本事的,但是李青峰有時候做事會優柔寡斷,不過更多的時候他做事是十分的狠辣。
所以他無論如何也拿不定李青峰現在的想法。
他要先搞明白了李青峰到底是怎麽想的,然後才能決定接下來應該怎麽做,所以他便笑咪咪的望著李青峰。
[]
隻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