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

字數:5740   加入書籤

A+A-


    九華山(3張)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蓮花,唐天寶年間(742~756)改名九華山。九華山

    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係(黃山、九華山、天目山)之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西北隔長江與天柱山相望,東南越太平湖與黃山同輝,是安徽“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黃金旅遊區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區。方圓120公裏,總麵積334平方公裏,最高峰海拔1342米,中心位置九華街地理坐標為東經117°,北緯30°。九華山主體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以峰為主,盆地峽穀,溪澗流泉交織其中。山勢嶙峋嵯峨,共有99峰,其中以天台、天柱、十王、蓮花、羅漢、獨秀、芙蓉等九峰最為雄偉。十王峰最高,海拔1342米。主要風景集中在100平方公裏的範圍內,有九子泉聲、五溪山色、蓮峰雲海、平岡積雪、天台曉日、舒潭印月、閔九華山美景(1)(20張)園竹海、鳳凰古鬆等。山間古刹林立,香煙繚繞,古木參天,靈秀幽靜,素有「蓮花佛國」之稱。現存寺廟78座,佛像6000餘尊。著名的寺廟有甘露寺、化城寺、祇園寺、旃檀林、百歲宮、上禪堂、慧居寺等,收藏文物達千餘件。山中還有金錢樹、叮當鳥、娃娃魚等珍稀動植物。南朝時,以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唐天寶年間詩聖李白曾數遊九華山,睹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中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因此“九子山”改為“九華山”。李白吟九華山詩雲:“昔在九江(長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於此臥雲鬆。”其中“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詩句成為描繪九華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絕唱。九華山

    唐代劉禹錫觀山時讚歎:“奇峰一見驚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江邊一幅王維畫,石上千年李白詩”。九華山間,遍布深溝峽穀,垂澗淵潭,流泉飛瀑,氣象萬千,宛如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卷。它處處有景,人移景換,清代時概括有“九華十景”。對外開放後,新辟八大景區,百餘處新景點。新老景點交相輝映,自然秀色與人文景觀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時景、日出、晚霞、雲海、霧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觀,美不勝收,令人讚歎不已,流連忘返。素有“東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譽。

    編輯本段氣候特征

    九華山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同時具有高山小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c,年平均降水量毫米。陰雨天氣多,日照時間比山下短。九華山春來遲,秋偏早,夏短冬長。而且海拔越高,這種四季變化的規律就越明顯。九華山冬季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為0c左右,冰凍時間長。春季,春雨瀟瀟,雲霧迷漫。雲層一般為90米至400米,如果雲層厚度在1000米左右,在天台就可以看到雲海。九華山無風時間很少。風速大於17米/秒的大風年年都有。以5月份出現大風最多,年均天。九華山還經常出現規模較小的地方性的山穀風,一年四季,特別是秋、冬兩季。

    編輯本段水文資源

    九華山河溪,屬長江水係一、二級支流的中、上遊段,從山體中心部位呈放射狀向外流出,鑲嵌在山地、丘陵之間。規模最大的為九華河和青通河,它們均為長江一級支流,沿斷層和岩層接觸帶發育。山南以九華山美景(2)(15張)陵陽河和喇叭河規模最大,均向南匯入太平湖,經青弋江入長江。九華山地流出的河流河穀縱剖麵呈階梯狀,多裂點、陡坎,形成許多蔚為壯觀的飛瀑,如龍池瀑、九子泉、舒姑泉等。河穀橫剖麵多呈峽穀和穀中穀狀態,兩岸奇峰夾峙,顯得分外險峻。特別是龍溪(九華河的一段),從龍池到二天門,一連作了五次轉折,常在端點形成碧水深潭,聯貫在一起成晶瑩璀璨的串珠,故有“一水自縈繞,五星相貫聯”之稱。每年雨季,山水迸瀉,形成飛瀑,瀑布奔騰,衝激成潭,潭溢而又成溪泉。古人有詩讚曰:“一夜風雨過,遍山滿飛龍。”九華山溪流以五溪最為著名,五溪是龍溪、舒溪、瀾溪、漂溪和雙溪的合稱,匯流注入九華河。匯流處為五溪鎮,是出入九華山之門戶,青山映綠水,綠水浮青山,一派江南風光。瀑布以碧桃潭最為著名,被譽為九華山第一大瀑。

    九華河,起源於九華山分水嶺北側,又稱五溪河、梅埂河。屬長江1級支流,跨青陽、貴池兩縣(市)。九華河發源於九華山七賢峰北麓,眾多山峰下的澗水匯成溪水,稱為龍溪,向北流經九華山風景區的閔園、九華街、喬庵、龍池、二聖,至青陽縣廟前鎮,始稱九華河。入江段又稱梅埂河。因龍溪、漂溪、雙溪、舒溪、瀾溪匯入九華河,故又稱五溪河。河道全長39公裏,河床底寬30-60米左右,流域麵積206平方公裏。水質純淨,含有多種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九華河的源頭為樹枝狀分布的溪澗,穀床陡峻,雨過則洪。廟前以下,河床逐漸變平緩。正常年徑流量億立方米,最豐水年份可達億立方米,最枯水年份為億立方米。可灌溉農田萬畝。河道泄洪能力312立方米/秒。九華山的山體基岩為花崗岩和花崗閃長岩,山高坡陡,土壤含砂量大,結構力差,極易引起水土流失,造成河道嚴重淤塞;洪水季節,堤防常被衝潰,形成內澇。為控製水災並有效地利用水源,上遊峽穀處建有多座小型水庫和電站。青通河,長江i級支流。源於九華山東麓岔家嶺附近的芙蓉溪、九子溪。自南向北流經朱備、蓉城、源橋、粽子店、童埠、新河口至銅陵市境內的大通鎮入長江,全長53公裏。河床寬20-80米,河口寬200米。河水流速在蓉城附近為-米/秒,最大流量為450立米/秒,最高水位為米。上遊河床多礫石、卵石、粗砂;中遊河床彎曲,流勢平緩;下遊湖泊沼澤窪地,流水不暢,淤積嚴重,汛期長江水頂托至青陽縣城蓉城鎮,下遊沿河兩岸水災頻繁。從1971年起,全流域以疏浚河道為主,兼及農田水利建設,修築青(陽)童(埠)公路,發展黃砂生產和滅螺防病等。喇叭河:起源於九華山分水嶺南側,青陽縣南陽鄉境內。源自天台峰南的黃石溪、清阡溪,經南陽灣,匯東溪、華溪、考坑溪諸水,向東南方向至石台縣六都注入太平湖。全長28公裏,河床寬8-15米,屬山澗溪流河,水位暴漲暴落。正常流量在-立方米/秒。河床陡峻,上遊建有多梯級電站。兩岸發育有石灰岩溶洞,以神仙洞、魚龍洞最為著名。

    九華山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係(黃山、九華山、天目山――白際山係)之一。在大地構造上地處揚子準地台的下揚子台坳中部。九華山區的褶皺和斷裂構造都十分發育,岩漿活動也很頻繁。九華山主體是由花崗岩體組成強烈斷隆帶,它的邊緣地區除部分為沉積岩外,大部由花崗閃長岩組成的褶皺斷塊輕度隆起帶。九華山的隆起幅度,從核心部位向邊緣逐級下降。核心部位花崗岩體形成陡懸式中心峽穀區,奇峰、怪石也多分布於此。外圍山地由硬度較花崗岩為小的花崗閃長岩和沉積岩組成,易被衝刷蝕低。故整個九華山體由眾多高度參差、錯落有致、形態萬千、大小懸殊的中山、低山和丘陵組成。

    九華山土壤分為五個土類,即:山地草甸土、棕壤土、褐土、潮土、水稻土。前兩類分布於800-1000米以上地帶,褐土、潮土、水稻土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及平原地區。(1)高山土層山地草甸土—分布於海拔1300米左右地形低窪處,氣候冷濕,植被為茂密的灌叢草地,覆蓋度達95%。土體淺薄,厚不足50厘米。土壤質地較強,多為砂粘壤土,砂粒含量達60%,自表層向下遞增。土壤呈酸性反應,有機質含量較高。棕壤土—分為山地黃棕壤和山地梭性棕壤兩類。山地黃棕壤,在九華山海拔600-1100米有分布。隨海拔高度上升,落葉成分增加,植被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黃山鬆林,是黃紅壤向棕壤過渡的土壤類型。土壤有著較強烈的腐殖質累積和淋溶作用,並有弱度富鋁化作用。粘土礦物以蒙脫石、伊利石為主,且有少量高嶺石和三水鋁石。土壤呈酸性反應,養分含量較高。山地梭性棕壤在海拔1000-1300米有分布。植被為山地矮林灌叢,喬木矮小,黃山鬆稀疏,土壤刻石以棕色為主,上部土層較厚。腐殖質層較厚,30厘米左右,具有固體粒狀結構。土壤呈酸性反應,有機質含量很高。低山土層。海拔600米以下,為紅壤向黃壤或向棕壤過渡的土壤。土壤有著脫矽富鋁化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成土母質為花崗岩風化物。土壤剖麵分異明顯。腐殖質層呈暗棕色,粒狀或核狀結構;澱積層呈黃紅色或黃橙色,塊狀結構。粘土礦物以高嶺石為主,土壤呈酸性反應,表層有機質含量較高。地下水九華山地下水屬於基岩裂隙水類型。補給以大氣降水為主,並多以泉水的形式成為九華山澗溪的源頭。尤其在山間盆地的四周,第一次花崗岩侵入與第二次花崗岩侵入的接觸帶,由於節理裂隙發育,溫泉往往以群帶的形式出露,水溫一般在20c上下,水質味甘美,可作為飲料上等廉價原料,淺層孔隙水主要分布在青通河、九華河、喇叭河的河穀平原中,地麵深6-7米處可見水,水量頗豐。青陽縣城的自來水源就是取青通河的河穀平原中的孔隙水。

    編輯本段土地資源

    九華山風景區範圍內現有耕地麵積約1027公頃,人均占有耕地公頃。耕地主要分布在河穀平畈和岡丘地帶。河穀平畈土地較平整連片,質量較好。分布在山衝、岡丘的耕地零散、坡陡、耕層淺,保肥保水性能差,有“碟子田,篩子塘”之說。耕地中水田以水稻為主。旱地以蔬菜、雜糧、油料、經濟作物為主。

    九華山周邊園地的麵積約262公頃。主要有桑園、茶園和果園。桑園主要分布在東部鄉鎮,茶園主要分布在九華山周圍。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青陽縣境內,以國營林場營造數萬畝風景林、風景用材林為基礎,於1992年七月由林業部批準成立。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麵積17400公頃,其中山場13876公頃,與九華山風景名勝區相互依存,互為依托,以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為主體,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使九華山成為觀光、科考、佛教文化交流、宗教活動、休閑度假等綜合性旅遊勝地。

    九華山林地麵積約7900公頃。林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和東北部的中低山丘陵區,全區森林覆蓋率為%,林地主要土壤類型為砂礫岩、石灰岩(頁岩發育所形成)。大部分林地土層淺、肥力水平低。主要樹種為落葉、闊葉和針葉常綠類型。

    九華山風景區居民社會用地約600公頃,人均用地182平方米。周邊農村居民點主要分布在公路沿線,河流兩側,依山傍水而建。山區受地形限製,傍山腳散落而建,有很大隨意性。

    九華山風景區用地還包括交通與工程用地(約800公頃)、水域(約1467公頃)、草地(約320公頃)、未利用土地(約100公頃)。草地主要在酉華、新河等地,表土層淺,封山育林的樹種少,開發為林地十分不易。裸岩地主要分布在筆架山脈及東部的酉華、丁橋等地的石灰岩地區,難以利用。

    編輯本段植物資源

    在全省植被分區中,九華山植被屬安徽南部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的皖南山地丘陵植被區、黃山、九華山植被片,是我國東南地區植物薈萃之地。九華山土壤條件好,海拔600米以下,主要分布黃紅壤、紅壤性土,600米以上分布暗黃棕壤、黑棕性土,山脊附近有小麵積山地草甸土分布,溝穀、盆地有水稻土分布,土壤厚度一般60-70厘米,深處可達1-米,給樹木、花卉、藥材等各類植物生長發育,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植被是風景遊賞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植被茂密的地區蘊藏著大量的動植物資源,是自然界重要的生物基因庫。據調查,九華山共有高等(有胚)植物1463種,其中苔蘚類126種,蕨類103種,裸子植物19種,被子植物1215種(包括亞種、變種及變型),分屬176科633屬

    國家二級保護樹種

    金錢鬆—九華山中閔園、小天台、九華街、甘露寺等均有金錢鬆的分布,並且多數是胸徑在30厘米以上,最大胸徑達80厘米的大喬木。銀杏—九華山主要在真如庵、太白書堂等地有數株古銀杏,胸徑一般在1米左右,最大的胸徑達米以上,均為幾百年樹齡。香果樹—九華山有分布,但數量極少,目前僅發現在中閔園去拜經台的溝穀邊有一棵胸徑近1米的大樹。我國特有的單種屬瀕危植物。花櫚木—九華街東側可見,但數量極少,一般樹高10-12米,胸徑米左右。毛紅椿—甘露寺和九華街都可見有,一般樹高12-15米,胸徑60-80厘米。紫楠木—九華山的紫楠木一般散生在海拔900米以下陰濕山穀中,閔園的龍溪兩側有少數幾棵,樹高8-10米。鵝掌楸—為古老的孑遺植物,對古植物學和植物係統學有重要科研價值。葉形奇特,為世界著名觀賞綠化樹種。九華山僅在小天台發現有鵝掌楸植株。杜仲—是我國特有的單屬科、單種屬植物,在研究被子植物係統演化上有重要科學價值。九華山自然分布極少發現,偶見有零星栽培植株。紅豆樹—分布在天台,蠟燭峰一帶。高大喬木,樹高一般12-17米,樹圍米左右。其果似鮮豔的紅豆,久藏色不變,可做項鏈、手鐲等裝飾品。g(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