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

字數:6494   加入書籤

A+A-


    中國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間山脈。東北-西南走向,局部地段近於南北走向。北起北拒馬河穀地,南至山西、河南邊境的沁河平原。中段出露部分片麻岩,南段和北段主要為石灰岩。山脊海拔1,500~2,000公尺。山地東側為明顯的斷層,許多地段形成近1,000公尺的斷層岩壁,氣勢雄偉。山脊西側轉為緩坦的高原。山地受拒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切割,多橫穀,當地稱為「陘」,古有「太行八陘」之稱,為東西交通重要孔道。太行山東翼斷陷盆地中分布有井陘、臨城、峰峰、六河溝等著名煤礦。太行山為重要地理分界,山以西為黃土高原,以東為黃淮海平原。山地對夏季風有明顯阻滯作用,迎風坡降水較多,並形成暴雨區。山地東側為地震強烈活動帶。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靈山、東靈山、白石山,山西的南索山、陽曲山等。北端最高峰為小五台山,高2882米;南端高峰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別為1745米、1791米。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是我國地形第二、三階級分界線。

    地勢

    太行山山勢東陡西緩,西翼連接山西高原,東翼由中山、低山、丘陵過渡到平原。山中多雄關,著名的有位於河北的紫荊關,山西的娘子關、虹梯關、壺關、天井關等。山西高原的河流經太行山流入華北平原,流曲深澈,峽穀毗連,多瀑布湍流。河穀及山前地帶多泉水,以娘子關泉為最大。河穀兩崖有多層溶洞,著名的有陵川的黃圍洞、晉城的黃龍油、黎城的黃崖洞和北京房山的雲水洞等。在太行山深山區河北讚皇縣,有世界最大的天然回音壁。太行山的自然植被被垂直溫差麵異,如小五台山南坡,1000米以下為灌叢;1000米以上偶有雲極或落葉鬆。北坡1600米以下是夏綠林,1600~2500米是高亞草原。礦藏,從北到南,煤炭資源豐富,還有鐵、銅、鉬、金、鎢等。

    編輯本段太行八陘

    陘,音xing,即山脈中斷的地方。“太行山首始於河內,北至幽州,凡有八陘,是山凡中斷皆曰陘。”(晉·郭緣生《述征記》)。太行山中多東西向橫穀(陘),著名的有軍都陘、薄陽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幟關陘等,古稱太行八陘,即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延袤千裏百嶺互連的太行山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是三省邊界千峰聳立交錯山嶺之間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

    第一陘

    第一陘為軹關陘。軹,戰國時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濟源市東的軹城鎮。軹關陘在濟源縣西十一華裏處,關當孔道,因曰軹關。形勢險峻,自古為用兵之地。

    第二陘

    第二陘是太行陘。在今河南省沁陽縣西北三十五華裏處,陘闊三步,長四十華裏。沿陘北上太行,在山西省晉城之南的太行山上,有關名曰“太行關”。又稱天井關,雄定關。形勢雄峻,素稱天險。由此陘南下可直抵虎牢關,是逐鹿中原的要陘之一。

    第三陘

    第三陘白陘。在河南輝縣西五十華裏處。據此陘可南渡黃河攻開封,東可向大名進擊,北可窺安陽,邯鄲,是個可攻可退可守的軍事要地。

    第四陘

    第四陘為滏口陘。在今河北省武安縣之南和磁縣之間的滏山。是溝通豫北安陽和河北邯鄲與晉的孔道。古人雲:“由此陘東出磁、邢,可以援趙、魏。”

    第五陘

    第五陘是井陘。井陘為古關名,又稱土門關。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陘縣的井陘山上。井陘是連通晉冀魯的要衝,其軍事地位十分重要。

    第六陘

    第六陘,飛狐陘,也稱飛狐口。該陘位於今河北省淶源縣北和蔚縣之南。兩崖峭立,一線微通,蜿蜓百餘華裏。古人雲:踞飛狐,扼吭拊背,進逼幽、燕,最勝之地也。

    第七陘

    第七陘是蒲陰陘。,在今河北省易縣西紫荊嶺上。山嶺有紫荊關,也稱子莊關。宋時稱為金陂關,元、明以來始稱紫荊關。其地峰巒峭峙,仄陘內通,是達山西大同的軍事要隘。

    第八陘

    第八陘即為軍都陘。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之居庸山。古名軍都山,軍都陘有關曰居庸關,因其在居庸山中而得名。又稱軍都關。北齊稱納款關,唐曰薊門關。其地層巒疊嶂,形勢雄偉,懸崖夾峙,巨澗中流,奇險天開,古稱要隘,。此陘是古代出燕入晉北去內蒙塞外的咽喉之路。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今的“太行八陘”已被公路鐵路所替代變成了通途。昔日的軍事關隘已成為日夜不息奔騰不止的經濟建設的大動脈!

    編輯本段曆史

    太行山風景區

    太行山形勢險峻,曆來被視為兵要之地。從春秋戰國直到明、清,兩千多年間烽火不息。公元前650年,齊伐晉,入孟門、登太行。齊桓公曾懸車束馬窬太行。前263年,秦伐韓,在太行山“決羊腸之險”,一舉奪韓滎陽。前204年,劉邦被困於滎陽、成皋之間,他采納酈食其的建議,北扼飛狐之口,南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之津,終於轉危為安。東漢元初元年(114),漢安帝為防外敵侵犯洛陽,下詔在太行南端36處要衝屯兵。曹操圍臨漳,袁尚輕易率軍東出太行,結果大敗於曹軍。晉太元十九年(394),後燕慕容垂進伐西燕,屯軍於臨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進入,滅了西燕。隋末,李世民與竇建德相爭,李世民進據虎牢,使竇不能越過太行,李乘機占領上黨,盡收河東之地。元至元十八年(1281),劉福通率起義軍越過太行,火燒上黨。元將察罕粘木兒塞井陘、杜太行,遏止起義軍向北發展。河北,山西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的領導和指揮下,創建了太行區(晉冀豫邊區)。發軔於太行山的遊擊戰,迅速發展到西起同薄、汾河,東至渤海,南靠黃河,北沿正太、滄石路的廣大地區,先後形成許多重要戰略區。

    編輯本段太行山大峽穀

    太行大峽穀風光旖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資源十分豐富。規劃以五指峽、龍泉峽、王莽峽三大峽穀為主線,開辟紫團洞、雲蓋寺、水妖洞和真澤宮四大景區。共有峽景、水景、山景、石景、樹景、林景和名勝古跡景觀44處,景點400餘個。有綠浪滔天的林海,刀削斧劈的懸崖,千姿百態的山石,如練似銀的瀑布,碧波蕩漾的深潭,雄奇壯麗的廟宇,引人入勝的溶洞,令人神往的傳說。景點有實有虛,有明有暗,有光有色,有奇有險,巧奪天工,使公園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珠聯璧合,相映成趣。

    紫團山

    公園的景點主要集中在紫團山上,紫團山距山西壺關縣城東南60公裏,因山有紫氣繚繞成團而得名。山區紫團山

    [1]萬峰突兀,方圓百裏。古稱抱犢,風光絕佳,有“南五夷(山),北抱牘(山)”之說,是“海內不可多得”之勝境。曆史上有頌揚它的詩詞百餘篇及36景詩傳世。主要有八大景色:仙翁崖、雲蓋寺、照壁山、倚秀峰、南參園、唐崖碑、將軍峰、翠微洞和白龍潭。雲蓋寺在山巔,亦稱白雲寺,有南向的二進院佛寺建築,大殿鬥拱層疊,木質透雕,尤以四組戲劇磚雕而著稱。紫微洞亦稱紫團洞,是紫微道人麵壁之處。洞如迷宮,寬窄不等,最高處達50餘米,最寬處達30餘米,最低窄處則僅容一人側身而入。洞中有“天神”、“羅漢”、“八仙過海”、“玉龍捧壽”等溶岩層景點151處,已開發1500米,接待各方賓客。

    真澤宮

    真澤宮景區以真澤宮為中心,位在紫團山區樹掌鎮神郊村。宮內供奉著樂氏二仙女,又稱“二仙奶奶廟”、“二聖廟”。宮外紅牆碧瓦,巍峨莊嚴,內部雕梁畫棟,結構巧妙,占地7000平方米,依山築砌成五進院落,一院高於一院。有香道、牌坊、山門、當央殿、萬壽亭、鍾鼓樓、寢宮、聖公母大殿及兩側的樓閣式配殿,有陽宮、陰宮、嬰兒宮、奶水宮、梳妝樓等,使整個建築統一在古樸典雅、高低錯落的環境之中。太行大峽穀,古有“藏龍臥虎之地”的美稱。地理位置:位於長治市壺關縣境內,由五指峽、龍泉峽、王莽峽和紫團山組成,占地麵積5848公頃,共有景觀44處,景點400餘個。景觀44處,景點400餘個。景區內有濃蔭蔽日、綠浪滔天的林海,刀削斧劈的懸崖,千奇百態的山石,甘甜可口的清泉,如練似銀的瀑布,碧波蕩漾的深潭,雄奇壯麗的廟宇,引人入勝的溶洞,令人神往的傳說。

    五指峰

    五指峰是五指峽的入口,形狀好像是伸出的五指。五指峽就是因為這座山峰而得名。五指峰集雄、奇、險、幽、美於一體,不僅有刀削斧劈的懸崖,又有千奇百態的山石。古人曾如此描寫五指峰:“五朵危崖五指開,亭亭玉立絕塵埃,驚濤忽漲清泉水,是否翻雲覆雨來”。太行山大峽穀的山勢千奇百怪各不相同,有悠閑品茗,切磋棋藝的仙人對弈;有鎮守著自己領地的凜凜雄獅,有“超然雲霧中,不與群山伍”的照壁峰,有沐浴朝陽的金雞報曉,各個超然出眾。有兩座造型奇特的山被當地人稱做紙(指)山,後麵稍遠的好像一張薄薄的紙,前麵的又象一根手指頭,所以都被叫做紙(指)山,但卻代表著不同的造型。

    五指峽

    五指峽中的黑龍潭水非常清澈,終年流淌不息,在這個還有一個很有趣的說法,據說每到大旱的時刻人們就到這幾來求雨,但是求雨的人一定要是屬龍和蛇的,因為守護著黑龍潭的是一條黑龍。清澈的山澗為來到這裏的人們帶來了快樂。遊人可以泛舟水上,進行皮筏漂流。在陡峭絕壁上開鑿的古棧道旁,有一座被稱為仙人橋的石築橋梁,它曾為溝通晉豫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仙人橋建於明朝,長五十米,高二十五米,結構嚴謹,堅固樸實。相傳當時曾有晉、冀、魯、豫、秦五省十八府、九十六縣的民眾參與修建。離仙人橋不遠處,連接著一座堅實的橋梁,跨過這座橋和相連的山洞,就進入了龍泉峽。

    龍泉峽

    龍泉峽和五指峽是兩個不同的氣候帶。良好的氣候條件使龍泉峽水豐草美,物產豐富。龍泉峽瀑布以它震耳的轟鳴聲中,飛濺的瀑布,給人以強烈的衝擊。龍泉峽有一個從河南進入山西的古關口,叫大河關。雖然它在文革時候遭到了破壞,但“大河關”三個字的輪廓卻還能看得出來,也能看得出古關、古橋和古棧道的痕跡。史記三國時期曹操追殺高幹就是從這裏破關進入太行山攻占了壺關。

    羊腸阪

    羊腸阪也曾是古代中原與上黨太行交往的一條必經的險道,它因道路狹窄,盤垣似羊腸而得名。三國時曹操率兵攻打盤踞於上黨壺關的高幹時,途徑此地,曾賦詩《苦寒行》,感歎此行的艱難:“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崔巍,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山頂上的曹公壘就是當年曹操兩進上黨時攻下的最後一座堡壘的遺跡。

    王莽峽

    走出龍泉峽,第三個峽穀是王莽峽。遊王莽峽,不能不到十八盤。十八盤是唐朝時人們為了溝通上黨和中原地區的文化商業交流而在懸崖峭壁上人工開鑿的。清代它被洪水衝跨,康熙年間人們捐資重新修建了古棧道,共砌了一千三百個台階,如今已被蔭林公路所取代,它現在隻是十八盤一個重要的風景旅遊點。在王莽峽深處有一個洞穴,傳說是王莽追殺劉秀,劉秀藏身的地方。在王莽峽中還有很多關於王莽、劉秀的故事。傳說在西漢末年,王莽奪權,他追殺後主劉秀,一直從河南追到了這裏,劉秀來到了懸崖隱身為一塊石頭,而王莽並沒有發現,他一路追殺到這裏,一不留神就墜下了萬丈深淵,他的心肝就掛在了懸崖峭壁上,日後就形成了心肝石。紫團山不僅出產優良的紫團參,山上還結滿枝繁葉茂的各色鮮果,為太行山大峽穀的旅遊增添了新的內容。自然資源太行山大峽穀園內還有木本花卉、藥材等珍稀植物300多種,特別是自然生長的亞熱帶樹種南方紅豆杉在大峽穀的出現,使大峽穀更顯得神秘。

    太行大峽穀桃花洞

    太行大峽穀位於太行山南脈林州市境內,全長50公裏,被譽為“東方的科羅拉多”。大峽穀景區又名“百裏畫廊”。穀內台壁交錯,雄險壯觀。其間分布有形態各異的峰、巒、台、壁、峽、瀑、潭、泉、澗、溪,是我國北方山水的典型代表。景區地質、地貌齊全,生態植被優良,保持著大自然的原始自然形態,各個地質時期的岩石出露明晰,被地質學家稱為“天然地質博物館”。峽穀內民俗淳樸獨特,民宅石街、石院、石柱、石牆、石梯、石樓就地取材,以石構造與自然風光渾然一體,峽穀內有三九嚴寒桃花盛開的桃花洞、三伏酷暑水結冰的冰冰背等自然奇觀,峽穀兩側山峰不少惟妙惟肖的造型地貌聳立摩崖外側,構成百裏畫廊,極其壯觀。大峽穀內的桃花穀景區位於太行山半腰,海拔1700餘米。桃花穀四麵諸峰如筍。穀上懸崖百丈,荊棘叢生。穀的西南山頂有一飛瀑高懸,深淵淺潭,清澈可鑒,水美之處竟與九寨溝中“海子”相似,此處春時山花怒放,夏時綠草如茵,秋時滿山紅葉。最神奇的是穀內的兩大奇觀:盛夏三伏天,這裏卻湖水結冰,仿如冬天;而在隆冬季節,冰雪覆蓋,百花凋謝之時,桃花洞周圍則山桃花淩寒怒放。桃花穀因此而得名。除了桃花穀外,大峽穀內另一著名的景區王相岩更是風光無限。景區位於太行大峽穀西側,山勢陡峭,飛瀑流泉,懸崖樓閣,棧道繞山,景色壯麗,為南太行之冠,故有“太行之魂”的美譽。王相岩風水地貌,龍穴砂水結構完整,使這裏成為曆代仙釋之徒、聖人雅士的遊賞之地,並有美妙感人的曆史傳說。g(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