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 張桂芳初聞隱秘,薑子牙金台拜帥

字數:5522   加入書籤

A+A-




    ***本章節來源六九中文 請到六九中文閱讀最新章節***

    能有機會參悟太極圖,張桂芳已是心滿意足;至於總護法的職位,並不在意。

    一來留中待發,需等封神之後,將來的事,誰又說的準?當務之急,先要完了封神,能否身保還在兩可之間呢。

    二來擔了職位,就得負上責任,未知是好是壞。但聽燃燈說的鄭重,想必另有好處,除了名份,大約是氣運罷!

    倒是那琉璃盞,張桂芳頗感興趣,奇道:“琉璃盞?不是燃燈老師手裏麽?”

    燃燈似是十分高興,嘿嘿一笑道:“世人皆說琉璃盞在我手裏,我也確有一盞琉璃,但是此琉璃非彼琉璃。掌教手中的琉璃盞乃是先天靈燈,可以借之成道。你的戰力已是不弱,但這基本常識嘛——嘿嘿,不可偏廢呀。”

    張桂芳自己也知,奈何情勢所迫,況已惡補,多少有些印象;卻也不必申辯,隻說“謹遵教誨”,心有所思。

    世間傳說多種多樣,典籍記載亦是模模糊糊;有說三燈五旗,亦有說四燈五旗,卻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五色五方旗,基本已有定論,分別為青蓮寶色旗、素色雲界旗、玄元控水旗、離地焰光旗、戊土杏黃旗,對應金、木、水、火、土;前兩者屬於西方教和天庭,後兩者眼下應該分別在老子和薑尚手中。

    唯有玄元控水旗去向不明,有說不曾出世,有說叫藏起來了;究竟在誰手裏,眾說紛壇,有說在龍族手裏,有說在巫族手裏,還有說已叫道祖鴻鈞收去,甚至有說在大禹手裏。總之,隻要一天不現世,就誰也說不清。

    五方旗尚且如此,靈燈就更亂了。一說天、地、人三燈,應是八景宮燈、靈樞宮燈、寶蓮燈。又說地、水、風、火四燈,或是生、老(時間)、殯(空間)、死四燈,對應寶蓮燈、琉璃盞、靈樞宮燈、八景宮燈。

    照燃燈的態度,應是偏向於後一種;具體如何,張桂芳不得而知,亦不好追問。畢竟關乎隱私,貌視燃燈的本體就是靈樞宮燈,又是如此在意琉璃盞,多半不會錯。

    張桂芳心念急轉,謝了燃燈的好意,又說起馬善之事。

    “馬善本就是我道友,何來見怪?”燃燈略一沉吟,說道:“待我親自問過,看他有何說,再作計較。”

    少時馬善來,看見燃燈,似是畏懼已深,隻問道:“你待如何?”

    燃燈搖首歎道:“不是我待如何,而是你待如何?你我本是一體,我若真欲害你,何必留待今日?”

    馬善默然不語,半晌方道:“誰知你安得什麽心,千萬年來,我何嚐有過半分自由?”

    燃燈失笑道:“此是小兒之言,連我都要小心翼翼,未證大道,哪來自由;你有幾分道行,也敢妄說?這才離了幾日,便已傷了元神靈識,還不省悟?”

    馬善斷然道:“但能由心,死也甘願。”

    燃燈覺吟半晌,方道:“我原擬一力承擔,本不欲你涉險;即是如此,看張道友麵上,此回便由了你。”隨即取出一盞琉璃,又道:“此物助你養傷,凡事三思而後行,好自為之。”

    張桂芳心下古怪,奈何不好探究,隻聽燃燈又道:“不怕見笑,他與我原是一體兩麵;若壞了他,恐於我有些妨礙,是以一直著緊。豈意他不識好歹,非止沒有感激,反生怪怨。還望你能拂照一二。”

    滿口應下,張桂芳心中暗道:“這等話也說予我聽,不是有恃無恐,就是隱含親近之意;奈何燃燈道行太深,神意通明,感應之念,未可輕信,他究竟安的什麽心?”

    “諸事已了,待子牙金台拜帥之時,吾會再來。”燃燈起身告辭,臨行說道:“你若有新發現新舉措,需要和我商議,自己又脫不開身,就遣馬善或大鵬到靈鷲山尋我。”

    “一定!”恭送燃燈離去,張桂芳愈感狐疑,不覺胡思亂想,心道:“這馬善該不會是燃燈派來了間諜吧?”

    “多謝道兄說合,有此物在,吾傷盡複矣!”見燃燈已經離去,馬善十分高興;又見張桂芳神色有異,就道:“道兄是否奇怪我與燃燈的關係?其實他倒未有虛言,隻是太過自以為是,試問誰願命運操於人手?”

    燃燈說話時尚有遮掩,馬善卻沒有那些顧忌,轉瞬就把自家和燃燈的老底暴光的一幹二淨。

    原來燃燈、馬善俱屬靈樞宮燈得道,但是靈樞宮燈太怪;又叫人為地分成兩部,靈樞是死者的安身之所,宮燈卻是生人的願力寄托。燃燈才是真正的靈樞宮燈,得道在先;馬善則是應願而生,從燈焰中化出。

    張桂芳聞言,心下更覺古怪,忖道:“燃燈真夠倒黴,難怪一臉晦氣,原來是個棺材(靈樞)。即已得道,棺前的那一盞琉璃,理該是(半)件不錯的伴生靈寶,偏又生出個馬善來,不聽使喚。”

    有這樣的出身,前世的那些傳說,倒也可以理解了。

    不說其間有怎樣陰謀,何等變故,僅以燃燈的出身而論,即是一種命。本就貫穿了生死,添一輪回,倒也不足為奇。要知現今的西方教,雖有極樂之說,卻無往生之意;或者正是由於燃燈的入釋,教義方會大變。繼而多出一尊地藏王菩薩,演義出“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佳話。

    張桂芳因這天地之隱秘,一瞬想了許多,暗歎造化之奇妙,不知未來如何,心道:“方今看來,燃燈並無入釋之意,倒還真是期待呢!奈何封神未完,俺的小命總有些不安穩,尚無餘力坐看風雲。”

    隨即張桂芳又把心思轉到伐紂上,以期盡快完結封神,也好隱世潛修,早得解脫。可惜親愛的薑尚同誌,似乎不甚上心,至少比之前差了許多;但有閑暇,不是一味苦修太極拳,就是轉向張桂芳請教拳術精要。

    委實令張桂芳汗顏,稍有些悔,然則非如此,不能抱緊薑尚的大腿,不能得到太極圖的機緣;亦有些慕,薑尚進境頗快,不似自己僅能慢慢體悟,修為法力再難迅速精進。

    不覺又是月餘,時候已經入秋,恰逢萬事俱備,於是薑尚入宮麵見武王,提意興兵伐紂。

    經過一番磨蹭勸說,武王終於首肯,命建金台,擇日拜帥,隻待秋收之後,便起兵九十萬,檄傳天下。

    金台高三丈,有三層,闊二十四丈;分別對應天地人三才、二十四節氣。四麵設旗,層層儀仗,各有祭器,均設祝文;或應五行五方,或按周天度數,或依七十二侯,或尊禮儀上蒼。

    其時正值紂王三十四年九月初九,先祭天地,散宜生、周公旦等各設祝文,宣讀已畢;又請薑尚著裝,武王付印,依禮拜將,儀式已畢;薑尚正式確立條約示諭,命副帥張桂芳公布,大略雲:

    聞鼓不進,聞金不退……如是這般,皆是薑尚、張桂芳敲定,又經黃飛虎、南宮適等共議,分慢軍、欺軍、解軍、橫軍、輕軍、貪軍、妖軍、刁軍、奸軍、探軍、背軍、怯軍、亂軍等等……犯者皆斬。

    有道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薑尚金台拜帥,自然大悅,但更為高興的是多年修行,總算不曾虛度。

    薑尚根基頗為堅實,悟性亦不算差,漸至暗勁顛峰,盡悟“煉氣化神”之妙,法力由氣化液,似張桂芳一般異變,終於築基成功,登仙之門亦開了半扇。

    正因如此,薑尚方會報李投桃,不惜分薄榮耀,也要提議由張桂芳擔任副帥;一台拜二帥,可謂古之未有。

    禮儀俱畢,又有楊戩、哪吒等眾門人來迎,把薑尚及張桂芳接到蘆篷附近,隻見玉虛門下十二金仙,拍手而來,笑賀道:“子牙將相威儀自壯行色,真乃人中之龍!”

    薑尚謝道:“多蒙列位師兄抬舉,眾門人襄助,今日握得兵權,皆拜眾師兄所賜。”

    不一時,空中一派笙簧仙樂齊奏,祥雲浮,鑾駕降,對對金龍現,雙雙玉女出;卻是元始天尊駕至。

    諸弟子伏道迎接,薑尚口稱:“弟子,願老爺聖壽無疆!”

    眾門人酌水焚香,迎元始天尊上了蘆蓬坐下,天尊說道:“薑尚!你四十年積功累行,今為帝王之師,享受人間福祿,不可小視。你東征滅紂,立功建業,列土分茅,子孫綿遠,國祚延長,貧道今日特來餞你。”

    命白鶴童子取酒,元始天尊敬了薑尚三杯,一祝功成扶聖主,二祝治國定無虞,三祝速速會諸侯。薑尚飲罷,元始天尊告以謁言,薑尚方退。元始天尊又命張桂芳上前,亦敬了一杯,言道:

    自強不息了悟道,天生神異識勢運;襄助聖主傳爾名,護得仙門賴汝功。

    張桂芳飲罷謝恩,隨眾金仙送元始出篷,隻見仙風一陣,天尊鸞駕已去。眾仙複引薑尚回篷,依例奉酒餞別,薑尚三杯,張桂芳一杯,然後俱要起身作辭而去。

    眾門人看見,又有薑尚先例,急來問凶吉;各位老師推不過,先觀氣運,又予謁言。

    有那運勢正盛的,多半是祝福之語,安心之詞;有那氣數不濟的,大抵是含糊警示,未敢明言。

    唯有土行孫已喪張桂芳之手,懼留孫默然不語,暗自歎息,抑或懷恨在心,另有圖謀,尚未可知。

    且說張桂芳引雷震子麵見老師,雲中子先謂雷震子道:“兩枚仙杏安天下,可保周家八百年。”

    又見張桂芳心堅如鐵,僅來施禮問安,無意測算凶吉;雲中子卻不好厚此薄彼,歎道:“你根行已深,九轉元功直入化境,世間原該任你縱橫。奈何你煞氣太重,甚難化解;需得謹記,逢誅仙暫避,遇萬仙慎入。”

    張桂芳施禮謝過,暗自警醒,心道:“自逢呂嶽,功業原該相抵,我已覺得好多啦。怎地老師還有此說?未知是功勞嫌太少,不足抵;還是因果糾纏重,尚待解。看來得找個機會,再殺幾個龍套。可惜啦之前的殷郊、殷洪,有廣成子、赤精子的情麵,不好下狠手殺了。”

    若非沒奈何,張桂芳絕對不願意碰誅仙、萬仙二陣;若是雲中子知道張桂芳的想法,多半會後悔,不該多言。

    原本雲中子的意思,是想張桂芳以後注意點兒,別殺心那麽重,因果需要善解;豈意張桂芳根本沒打算化解,一心要殺出條血路來,憑空又造了許多亡魂。

    -\ 六|九|中|文|書友上傳/-(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