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

字數:7453   加入書籤

A+A-




    永樂十三年,朱瞻基初見馬迪的時候,他還是一個不到十五歲的半大小子。

    整整五年過去了,他從一個自然科學的愛好者,工匠的兒子,變成了一個大明在物理學方麵的專家。

    雖然在資曆上,他比不過許多大半輩子都投身這個方麵的工匠,但是在對物理學的總結和研究上,他卻走在了最前麵。

    這主要跟他還沒建立起完整的世界觀,就被朱瞻基影響又很大的關係。

    從小喜歡做工,喜歡研究,這給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然後在十四歲的時候,遇到了朱瞻基,而朱瞻基為他打開了一扇世界的大門。

    朱瞻基的滑翔翼隻是一個開端,他的手工作坊讓馬迪見識到了許多稀奇古怪的東西。

    關鍵是朱瞻基的引導,讓他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中國古代絕對不缺少對物理學的研究和應用,並且因此誕生了一係列享譽曆史的著作。

    這些著作在民間是沒有機會看到的,許多已經湮滅在曆史長河中。

    但是,朱棣從登記編纂永樂大典,整個大明幾乎所有的圖書,皇宮裏都有收藏。

    從《墨經》,《考工記》,《論衡》,《考靈》,一直到宋代的《天工開物》,皇宮內都有收藏。

    就連朱瞻基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唐代《劉賓客嘉話錄》,這樣偏門的圖書,皇宮內都有。

    所有涉及到物理學,格物方麵的書,朱瞻基從小就讓那些太監們幫他搜集出來觀看。

    通過對這些書閱讀,讓朱瞻基很清楚中國古代在各個方麵研究的成果和應用。也非常佩服古人在不了解事物本質的時候,就能以自己的一套經驗總結出一些結論感到驚訝。

    當然也有一些在他看來啼笑皆非的結論,不過那隻是因為眼界所限。

    總體來說,古人對物理學的認識,絕不是後世人認為的那麽膚淺。

    當然,因為整個社會對格物的不屑,導致優秀人才都去學儒,隻有少數人研究格物。

    這種對格物的不重視導致了人才的斷續,也導致曆史上缺少對物理現象的總結和歸納,顯得很零散。

    比如曹衝稱象的等量替換,就是對科學研究的一種重要開拓思維。可是這件事發生了兩千年,一直要等到外國人侵略中國,把他們那一套拿出來的時候,中國人才發現,原來我們的古人早就采用了這種方法。

    春秋戰國時期的《墨經》,其實就對力學和光學進行了歸納,杠杆原理在書中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並且因此誕生了秤,獨輪車等一係列應用的工具。

    而且在墨經裏麵,也闡述了光與影,小孔成像,凹透鏡,凸透鏡的原理,可惜的是,這樣的學問隻能藏在皇宮的典籍庫裏,根本沒有人願意學。

    因為學這些對改善一個人的生活環境沒有任何幫助,還會遭到打壓。

    除了力學與光學,中國古人對其他學科的研究也並不少,比如聲學。

    《莊子》藝術就記載了調瑟時發生的共振現象,這種基音與泛音共振現象的發現比西方早得多,歐洲直到十五世紀才由達芬奇首次進行共振實驗。

    墨翟曾在地下設甕,利用共鳴現象,探查敵方挖洞攻城的計謀。到宋代曾公亮,在他的《武經總要》中,把這種方法稱為“甕聽”,這是聲學效應在軍事中的應用。

    而磁學就不必多說了,指南針的發明就已經充分說明了中國古人在磁學研究方麵的成果。

    還有熱學,這又是一門被忽視的學科。

    早在春秋時期,《考工記》就對熔煉金屬過程中,根據物體顏色判斷物體冷熱程度。並且形成了長期以來的鋼鐵熔煉工藝。

    而在《論衡》中記錄了熱平衡,熱傳導及冷熱循環狀態下的物態變化。

    三國時期的孔明燈,更是對熱學的一種應用。

    至於電學,雖然這門學科是後世才有的,但是實際上,這門學科的記載是從人類文明曆史出現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古時候雷電交加,點燃大樹,人們就對雷電有了認識。

    《漢書》中記載了尖端放電,避雷知識和有關裝置。

    西漢時期《博物誌》就記載了摩擦玳瑁,能夠讓玳瑁帶電,吸附小顆粒。

    《論衡》中記載了利用磁石摩擦生電。

    到了唐代,《玄真子》一書裏麵就已經對雷與電之間的聯係和分別進行了科學的分析。

    但是所有這一切,都隻是零散的應用,很少有像秤一樣,能從古應用到現代的工具和理論闡述。

    這不僅僅是古人隻重應用,不重理論,關鍵還是缺少其他學科發展的土壤。

    朱瞻基自己是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研究這些的。所以在遇到還不到十五歲的馬迪的時候,他把這些書全部送給了馬迪,讓他這個本身就對物理學有興趣的大孩子來研究這些。

    而馬迪也沒有辜負朱瞻基的期望,很快就把古書裏麵,關於物理學的應用,按照朱瞻基的分類進行了歸納和總結。

    這是他在三年前拿給朱瞻基的書。

    除了這些,他對朱瞻基的滑翔翼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又添加了一門流體力學。

    又是三年的時間過去了,馬迪已經快二十歲了。

    由於朱瞻基的吩咐,馬家並沒有給馬迪說親,他自己也沒有成親的想法,整天埋頭在下馬橋農莊的研究室裏。

    三年前他拿給朱瞻基的書隻是別人的東西,但是現如今,他將這本書裏麵的內容大部分都進行過試驗,增加了許多內容。形成了一本集理論,實驗依據,原理分析的物理學叢書。

    他雖然年輕,卻是朱瞻基的羽林衛學的講師,這幾年來,他的學生中不乏勳貴子弟,文臣子弟。

    所有人哪怕一開始對他教的物理學不以為然,卻不能忽視滑翔翼帶來的影響作用。

    大明的滑翔翼都是在他的帶領下生產出來的,滑翔翼已經成為了大明軍中的重要的偵察兵種。

    不僅羽林衛學的學生,就連各邊軍,也都派出了經過專業軍事訓練的人來下馬橋學習滑翔翼,這讓年輕的馬迪受到了整個朝廷的重視。

    那些勳貴子弟,文臣子弟再自認身份高貴,也不敢忽視這個未來的國舅,所以這讓馬迪的聲望越發高漲了。

    朱瞻基原本是考慮將自己的大妹妹嘉興公主嫁給馬迪,嘉興生於永樂七年,比馬迪小八歲。

    馬迪家境富裕,本人性格溫和,甚至有點小受,嘉興嫁給他應該是個好歸宿。

    但是哪怕按虛歲來算,嘉興今年也才十二歲,想要結婚還要等兩三年。

    但是這次回到大明,他把這件事跟張氏提了一次,卻遭到了張氏的反對。

    不是因為張氏看不中馬迪,而是因為朱瞻基本身已經娶了馬迪的妹妹,再把公主嫁過去,有換親的說法。

    雖然換親在百姓裏麵很普遍,但是正因為這樣,連地主豪紳都忌諱換親的說法,更別說皇室了。

    所以現在朱瞻基看到馬迪,心裏還有些愧疚,有心要幫他找門好親事。

    以馬迪的條件,原本可能並不在勳貴的眼中。但是朱瞻基娶了他妹子,以後登基,馬家最少也有個伯爵。

    他雖然是家中次子,卻倍受朱瞻基重視,如今在勳貴,文臣中都名聲顯赫。

    而且他還不用從軍,性格溫和,長的還好,家中更是家財萬貫。

    所以他不愁找不到媳婦,就連一等一的勳貴家族,也是想跟他結親的。

    視察了格物研究院,朱瞻基特意吩咐馬迪:“這本《格物基礎》目前已經完善,今後將作為羽林衛學基礎教材。但是你不能一直把自己限製在這個位置上,今後的大明需要你的地方更多,你也應該把耕讀的精力放在繼續深化研究上。所以,你現在的任務是從羽林衛學中挑選幾個得意弟子,教會他們書上的東西,然後卸任講師之職。”

    馬迪有些急了,長揖道:“殿下,微臣願意教書,何況現在微臣一日才許教課半個時辰,就是備課也不要半個時辰,一日一個時辰足矣,並不耽擱微臣研究。”

    朱瞻基笑道:“以你如今的成就,讓你當講師是委屈了你,再等幾個月,我要組建我大明第一所大學,屆時會升你為教授。”

    “大學?不是太學?微臣連舉人都不是,還能當教授?”

    “我說你能,你就能。”朱瞻基沒想現在就跟他解釋大學的不同,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欣兒如今已經懷孕七月,三月怕是就要生了。我們一出門就是三年,你也讓你母親多去宮中探望,不需在意他人的口舌。”

    “是!”

    讓李亮收起了馬迪新編的《格物基礎》,幾人移駕到了格物研究院旁邊的小院子。

    電力研究院可是說是朱瞻基期望最高,卻發展最慢的部門,這主要源自於兩個方麵。

    一個方麵是電力的研究需要各種理論的奠基,連什麽是電都還不清楚,就想要利用電,這個步子有點太大。

    其次就是應用研究方麵,朱瞻基自己也隻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說,他很清楚電機的作用,工業發展需要電,而電能轉化為動能,最重要的就是電機。

    可是朱瞻基隻知道電機是用銅線包繞而成,但是什麽工作原理,他也不知道。

    在最廣泛應用的電燈上,朱瞻基知道電燈泡最開始是竹炭的,後來是鉛絲。

    他也跟研究人員說了燈泡的作用,但是直到現在,電燈依舊沒有能生產出來。

    如何用竹炭做燈絲,朱瞻基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教別人?

    至於用鎢絲做燈絲,那更難,因為鎢的熔點有三千多度,現在的冶煉水平,根本達不到那一步。

    所以現在的電力研究院,還是皇家的一個玩具,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時候,派出去表演一番。

    這些人的幹勁倒是不小,磁石越來越大,線圈越繞越大,用巨大磁石和線圈做成的發電裝置,能輕易把人電死。

    朱棣就曾經突發奇想,在承天門外處置一夥盜賊的時候,就用這線圈發的電,活生生地把人電死。

    以至於最後肉都快熟了,人還沒有徹底死。

    還別說,這樣的死法很少震懾人,現在大明的百姓就喜歡把被天雷劈死作為最重的賭咒。

    這種走了歪路的科技樹讓朱瞻基也無可奈何,他知道發展方向,但是沒有基礎,如何能建立起空中樓閣?

    “殿下,該回去了,今日是祁鍵小王爺的生日,太子妃還交代了讓奴婢提醒你。”

    朱瞻基點了點頭,嗯了一聲,跟馬迪說道:“改天再去江邊看你們跟艦船研究院進行的船體和風帆改進,今日就到這裏吧。”

    十家研究院,朱瞻基當然不可能一天看完,總要花費幾天。

    出來的時候,他遇到了卡爾索利等一幫被組織過來的西洋學者。

    這些人已經逐漸習慣了大明這裏的繁榮生活,但是整天無所事事,讓他們都有些待不住了。

    陳誠現在走了,安排他們的工作也就成了朱瞻基親自要幹的事。

    他沒有親自出麵,隻是讓李亮去通知他們明日會接見他們,離開了下馬橋。

    這些西洋學者的用處他已經有了完整的計劃,那就是擔任新成立大學的講師,然後再根據他們每個人不同的特長,給他們發揮的平台。

    這個大學他準備用內庫的資金來成立,不經過戶部,這樣也不給文臣們插手的機會。

    先拋開文臣們獨立弄一攤出來,以後再去考慮融合的事。

    如果現在就把這些西洋學者們跟儒家混在一起,恐怕儒家絕不會讓這些西洋學者發出自己的聲音。

    而且,一開始也不能叫大學,這樣會觸及儒家的敏感神經。

    不如就叫皇家理工學院吧,就說專門培養技師,工匠,這樣儒家反對的力度也會小一點。

    馬蹄聲震,朱瞻基透過窗口看見天空中明亮的月亮,期盼著朱棣和朱高熾都早日離開。

    銀行的案子他一直不去碰,就是要給所有朝臣一個下馬威。

    (不在狀態,今日過渡章節先來這些,明日爭取多更一些。)

    (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