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7.則天(二十二)

字數:2672   加入書籤

A+A-




    晉江新防盜,訂閱未滿80%的要等1-2天才能看  過來替我洗漱的並不是楊娘子, 而是另外幾個不大眼熟的奶娘, 我問:“楊娘子呢?”她們互相看看, 有一個說:“楊娘子病了, 要出去小住幾日。”

    我好奇地問:“楊娘子往常不是住在那邊小院裏麽?出去,再出去又要住到哪?”她們不肯說,隻是來替我穿衣,我莫名地覺得有些惱, 不許她們碰我,自己披著衣服, 在殿內跑了一圈, 抓著門口的小宮女問:“楊娘子生了什麽病?”她恭敬地答說:“聽說是惡瘡,怕過給娘子,所以先去永巷裏住幾日。”

    我聽說會傳染,就有點猶疑, 對那小宮女說:“那你替我去瞧瞧, 看病得怎麽樣了。”

    她看著便不大情願, 卻還是應下, 將要走時, 我對她招招手:“去小浪那裏領一百匹縑給楊娘子, 問問她可要什麽藥。你回來同我回個話,我自有賞賜。”

    這小宮女這才滿麵歡欣, 快步出去了。

    我在門口發了一會呆, 迎麵看見崔明德引著我的一眾伴讀前來, 每人都盛裝打扮,比平時又更多幾分端莊。我瞧瞧她們的衣服,再看看我的,趕忙退回殿中,扯過一人問:“今日有什麽事,崔二她們怎麽打扮得這麽莊重?”那人低聲道:“ 她們是來看娘子的。”

    我倏然意識到她沒有叫我“二娘”,而是稱呼我為“娘子”,而且方才的小宮女也喚我“娘子”,而非二娘。這稱呼怪怪的,仔細一想,卻又不奇怪,這時代的奴仆都稱呼家裏的女主人為娘子,在母親還沒成為天後前,宮人們都是這樣叫她的。我這裏但凡有新來的年輕宮人,也全是這般稱呼我。但是我萬想不到,自己身邊的奶娘對我也這樣莊而重之。

    我雖然一直以成人自居,不喜歡別人把我當孩子,但是頭次遇見這生疏的稱呼,心裏還是湧起一陣別扭。這時候,我竟渴望楊娘子的懷抱來,我希望她能哄著我起床,問我“這是誰家的小娘,怎麽日頭曬屁股了還不起呀”,或者裝模作樣地喊我“公主”,自稱為“妾”。可是至少今早,這不可能。

    就在我胡思亂想的當口,崔明德一行已經到了門口。

    宮人輕輕報她們的名字——“崔明德,崔順德,房七女,房十一女,裴蘭生,王婉,王平”。這裏麵有一個名字很陌生,我想了一下,才想起是崔六兒的大名,她是唯一一個年紀比我小的,又沒起字,大家都還隻叫著小名,誰也沒想到問她們的大號。

    人都來了,我不好把她們隔在門外,且方才她們必也看見我了。我隻好命人請她們進來,自己鑽到一頂花障裏,幾個奶娘火速替我更衣束發畢,將我簇擁到主座。

    小女娘們本都已經各自入座,見我出來,全部站起,大家一起對我行了個禮。平時我們彼此之間也常見禮,然而今日似乎格外莊重似的,我被她們這麽一鬧,便覺得全身上下都不自在,幹巴巴地笑一句說:“何必多禮,大家快坐。”然而她們全都立著不動。

    我察覺出我與她們之間巨大的隔閡來,有些尷尬得站在那裏,還是小浪扯了扯我的袖子,我才先坐下,又對她們說:“坐吧。”她們這才依次跪坐下去,從崔明德而至王平,座次和跪下去的順序大致都依照父親官品(除了崔明德,她父親雖賦閑在家,卻仗著族望,居在首位),一絲不亂。

    除我之外的所有人忽然之間都變得畢恭畢敬,跪坐的姿態也再不似從前課堂上那樣東歪一個,西倒一個,而是如赴朝會的大臣那般正襟危坐,我不開口,她們誰也不先說話,殿內一片靜謐,隻聽得秋蟬有氣無力的哀鳴。

    還是小浪又出麵,問我:“娘子,妾與各位娘子煮茶?”

    我連連點頭,等茶湯上來,招待大家飲用之後,氣氛才稍微好些,崔明德大約已看出我的尷尬,與我敘了幾句寒溫,品了一口茶,才慢悠悠地道:“今早,妾向二位聖人上了一道奏疏。”

    這一句就險些叫我把口裏的茶給噴出來,我瞪大眼看她,好容易才壓下驚愕的表情,問:“二娘所言何事?”奏疏這東西我倒也寫過,但都是別人代我寫,我抄一遍,再呈遞給父親母親和太子哥哥,裏麵的內容,無非是祈福祭祀的浮套話,沒想到崔明德這小小年紀,又是女兒身,居然已經能上書言事了?

    崔明德對我微笑,這笑既不矜持到令我覺得她自傲,卻也沒卑賤到令我覺得她在討好:“妾以為,陛下居四海之大,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普天之民,孰非臣妾,是故儀禮法度,不特加於外朝,亦當行於內廷,因此向陛下上書,毋分內外,皆明君臣之禮,如太子、代王及公主覲見陛下,當奉行國禮,代王、公主見太子如是,妾等覲見公主,亦如是。以此親疏貴賤,自有其分,君安其位,臣守其分,方是禮儀之本。二位聖人已然準奏,並下至中書省定旨,明示內外,以為宣表。天後陛下亦定例,妾等皆授掌籍,以為公主伴讀。”

    崔明德說完話,跪坐回去,依舊是一派風輕雲淡,我卻被她震得說不出話來,她說的話並不稀奇,我常常聽見,一定要我說,我也能文縐縐地說,稀奇的是她一個無品無級的小娘子能將這東西寫成奏疏,須知我從小到大跟著父母不知看了多少官麵文章,卻也不敢保證自己能獨力寫出一篇奏疏來,何況這奏疏還這麽快就被批準了,一定是深得母親的歡心。崔家小二娘,果然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