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椿油煎餅(中)

字數:3853   加入書籤

A+A-




    麵餅下似乎有些微硬,昊尺這才看向胖子,笑道:“同樣都是胖子,我看你的體形,一個可能不夠,我給你加五個雞蛋。”

    胖子一聽裂開了嘴,連忙問道:“老哥,這有什麽講究嗎?”

    “你要知足了,這糊糊可是由脫靈米和脫靈麥所致,無論是口感還是什麽的都無可挑剔,所采用的油還是冰水峰特產‘冰菓油’,就連雞蛋也是冰水峰後山大冰雞所產,一枚下品靈石並不貴。”

    說著,昊尺單手握住一枚蒼藍色的雞蛋,輕輕一磕一抖,一枚以同心圓為層次,形成深色卵黃和蛋清。

    一連抖了五個雞蛋,昊尺連忙拿起滾刷攪拌均勻並攤開雞蛋液,並用刮鏟輕輕鬆鬆給整個煎餅底部鬆了鬆,待看到雞蛋液凝固六成熟,這才刷了一層冰菓油,用刮鏟將其翻了一個身。

    “滋滋”聲,帶著雞蛋的香味更是讓大胖子口水直接流了出來。

    作為第一個客戶,還是一個胖子,昊尺很耐心的跟其介紹了一下雞蛋的定義。

    雞蛋又名雞卵、雞子、滾頭、剝之、甩果等,味甘,性平,無毒,是母雞所產的卵,其外有一層硬殼,內則有氣室、卵白及卵黃部分。富含膽固醇,蛋白質,氨基酸等多種營養元素,很適合人體生理需要、易為機體吸收,是人類常食用的食物之一。

    除此之外,至於那什麽雞蛋的極體受驚之類的,昊尺並未過多的介紹,因為他知道這些說出來都是忽悠人的,非穿越者都不知道這到底是為什麽。

    煎了好一會,已經可以吃了,昊尺默默的拿出了另一個罐子,用夾子從中加出了一個黃色的大粗之物,卻是一根油條。它是用脫靈麥加水調和,輔以冰菓油發酵二十四小時,方可砌塊拉伸放入翻滾的冰菓油中炸至金黃色,才撈起來備用,俗稱:油條。

    油條,又叫餜子、油炸鬼、油炸果、大果子等,藍皮書中有提及,是一種古老的中式麵食,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鬆脆有韌勁,華國傳統的早點之一,主要原料為小麥粉和堿。

    油條發起的原理是:當油條進入油鍋,發泡劑受熱產生氣體,油條膨脹。由於油溫度很高,油條表麵立刻硬化,影響了油條繼續膨脹,於是油條采用了每兩條上下疊好,用竹筷在中間壓一下的方案,兩條麵塊之間水蒸汽和發泡氣體不斷溢出,熱油不能接觸到兩條麵塊的結合部,使結合部的麵塊處於柔軟的糊精狀態,可不斷膨脹,油條就愈來愈蓬鬆。

    記得有一本叫做《宋史》的記載:宋朝時,秦檜迫害嶽飛,民間通過炸製一種類似油條的麵製食品(油炸檜)來表達憤怒(類似的油炸麵食,其起源遠遠早於宋朝,可追溯到唐以前,具體時期不得考證)。

    早在南北朝時期,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就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就記錄了油炸食品的製作方法:“細環餅,一名寒具,翠美”。

    唐朝時期,詩人劉禹錫在《佳話》中也提及寒具(寒具乃撚頭也【這種叫“寒具”的食物應該形似女子佩戴的纏臂金,類似撒子,並非油條,油條應是南宋以後對油炸麵食的又一創新】),《寒具詩》雲:“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

    《苕溪漁隱叢話》中也提到:“東坡於飲食,作詩賦以寫之,往往皆臻其妙,如《老饕賦》、《豆粥詩》是也。”

    然而油條的叫法在華國各地都不一樣,DB和HB很多地區稱油條為“餜子”;GZ及周邊地區稱油炸鬼;XX地區等地稱油炸果;AH一些地區稱“油果子”;ZJ地區有天羅筋的稱法(天羅即絲瓜,老絲瓜幹燥後剝去殼會留下絲瓜筋,其形狀與油條極像,遂稱油條為天羅筋)。

    油條要做的第一步驟是發麵,昊尺用的是冰菓搗碎直接和脫靈麥粉一起加水揉和,使麵團發酵到一定程度後,再加入適量鹽和冰菓油進行揉和,然後切成厚1厘米,長10厘米左右的條狀物,把每兩條上下疊好,用竹筷在中間壓一下,不能壓得太緊,以免兩條粘連在一起,兩條麵塊的邊緣絕對不能粘連;也不能壓得太輕,要保證油條在炸得時候兩條不分離;旋轉後拉長放入熱油鍋裏去炸,在炸得過程中,容易翻動,雙手輕捏兩頭時,應將兩頭的中間輕輕捏緊,在炸的時候兩頭也不能分離,使其膨脹成一根又鬆、又脆、又黃、又香的油條。

    在發酵過程中,由於酵母菌在麵團裏繁殖分泌酵素(主要是分泌糖化酶和酒化酶),使一小部分澱粉變成葡萄糖,又由葡萄糖變成乙醇,並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同時,還會產生一些有機酸類,這些有機酸與乙醇化學作用生成有香味的酯類(例:乙酸和乙醇作用生成為乙酸乙酯CH3CH2OOH+CH3CH2OH=CH3CH2OOCH2CH3+H2O)。

    在生成酯的過程中,反應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會使麵團產生許多小孔並且膨脹起來,有機酸的存在,就會使麵團有酸味,加入堿類,就是要把多餘的有機酸中和掉,並能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使麵團進一步膨脹起來;同時,純堿溶於水發生水解,後經熱油鍋一炸會和酸中和生成二氧化碳,使炸出的油條更加疏鬆。

    當麵團裏出現遊離的氫氧化鈉時,原料中的明礬(十二水硫酸鋁鉀)就立即跟它發生了反應,使遊離的氫氧化鈉經成了氫氧化鋁。

    氫氧化鋁的凝膠液或幹燥凝膠,在醫療上用作抗酸藥,能中和胃酸、保護潰瘍麵,用於治療胃酸過多症、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等。有的中醫處方中談到:油條對胃酸有抑製作用,並且對某些胃病的一定的療效。

    十二水合硫酸鋁鉀,別稱十二水鉀明礬,十二水鉀鋁礬,又稱:明礬、白礬、鉀礬、鉀鋁礬、鉀明礬,化學式KAl(SO4)2·12H2O是含有結晶水的硫酸鉀和硫酸鋁的複鹽。無色立方晶體,外表常呈八麵體,或與立方體、菱形十二麵體形成聚形,有時形似六方板狀,屬於α型明礬類複鹽,有玻璃光澤。密度1.757g/cm3,熔點92.5℃。92.5℃時失去9個分子結晶水,200℃時失去12個分子結晶水成為白色粉末,在潮濕空氣中溶化淌水,易溶於水,緩慢溶於甘油,不溶於乙醇,丙酮。其水溶液呈酸性,在水中水解生成氫氧化鋁膠狀沉澱。

    明礬呈現無色透明塊狀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味微甜而酸澀,寒,有毒。有抗菌作用、收斂作用等,可用做中藥。明礬還可用於製備鋁鹽、發酵粉、澄清劑、媒染劑、造紙、油漆、鞣料、防水劑等,還可用於食品添加劑,在華國的生活中常用於淨水,和做食用膨脹劑,像炸麻圓、油條裏都可能含有。

    關於明礬,昊尺急的藍皮書顯示在某個作者的家鄉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古時候,在YN有個叫白凡的男孩子和爹爹住在一間破草屋裏。

    兩人的草房外有株很高的樹,每當夏季,這棵樹都會開出黃色的小花,花落了,就會長出黑色的果實。白凡很喜歡這樹,這棵樹的樹蔭也守護著這破草房,使它免受風吹雨打和日曬。

    有一天,白凡夢見這棵大樹變成一位自稱‘訶黎勒’的英偉王子。

    王子說自己本是來自遙遠的南方,如今要走了,臨走前送了一件東西給白凡留念,並告訴他在最需要時給父親吃。

    白凡驚醒,屋前的大樹不見了,遺下一包大樹的果實,還有一包無色透明、閃亮的晶體。

    不久,該地發生了流行病,老人都腹瀉不止。白凡的老爹亦不例外,他把王子留下的兩包東西煨燒成灰,再細搗細篩成散,用粥調和,喂給老爹吃,老爹的腹瀉止住了。

    有了經驗,白凡又將藥分給其它老人,治好他們的腹瀉毛病。從此,用這兩種東西製藥的方法就傳開了,人們因而將那包種子稱為‘訶黎勒’,晶體則稱為白礬。”(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