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好事多磨陰謀起

字數:3122   加入書籤

A+A-




    姬溪的爆發還是很有效果的,在這高壓策略下,眾人終於在這激烈的爭奪中平靜下來,開始心平氣和的抉擇,終於,六部尚書的人選定了下來,分別為:吏部尚書蔡邕、戶部尚書種拂,禮部尚書黃琬、兵部尚書姬溪、刑部尚書趙謙、工部尚書楊彪。

    另,各部除設尚書之外,另各有一侍郎,位居尚書下,而於各司上,人選也已定下,分別是:吏部侍郎淳於嘉、戶部侍郎呂春、禮部侍郎馬日譂、兵部侍郎李肅、刑部侍郎華歆、工部侍郎趙岐。

    這便是雙方角逐之後的結果,從這份名單中可以看出,姬溪的勢力明顯的處於劣勢,各部尚書和侍郎共計十二人,但僅有呂春和華歆是牢牢站在姬溪這一邊的,至於蔡邕,雖然是呂春的老丈人,但這個老頭為人方正,根本就不會姬溪所用。

    所以,姬溪能夠牢牢把持的隻是兵部而已,這個結果,姬溪當然不滿意,可無奈何他身邊的能人太少,這便桎梏了姬溪爭奪的能力,沒辦法,他就是爭到了,也沒有合適的人選坐上那個位子。於是,姬溪隻能咬咬牙認可了這個事實,想著以後一定要多多培養人才,慢慢的擴充自己在朝堂上的實力。

    人才的來源,最便捷的途徑當然要從科舉中挑選,當各部官員的爭奪塵埃落定的時候,由蔡邕主持的科舉鄉試也已告一段落,此時,已是十一月底,故定第一屆會試的時間為雍和三年也就是明年的三月初三。

    令姬溪欣喜的是,科舉製的益處遠比他想象的要大,蔡邕將“不拘一格降人才”這句話執行的非常徹底,他的不拘一格不隻是在關中地區,他將科舉製的觸角灑向了九州大地,各地諸侯當然不會響應,對此,蔡邕的應對策略是,若是文人們想要參加科舉但當地並不設科考,那麽,文人們可以來長安進行鄉試。

    蔡邕的這項舉措,不僅姬溪沒有想到,各路諸侯更是沒有想到,著實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封鎖消息是封鎖不住的,於是,他們隻能迫不得已的出台各種各樣吸引人才的政策,以此來阻止境內人才的流失。

    不得不說,他們的政策是卓有成效的,相比於遠方那不知虛實的科舉,太多的人會選擇近在眼前的前途,所以,能夠下定決心背起行囊遠行長安的隻是極少極少的一部分。

    對整個九州來說,這些人自然是極少極少的,但對長安來說,這可不是個小數目,於是乎,長安城肉眼可見的熱鬧了起來。

    對此,整個朝堂歡欣鼓舞,越來越多的人期待著來年的會試以及殿試,他們急切的想知道,這第一屆科舉,到底會選出什麽樣的人才。

    其實,在鄉試中,已經有許多人嶄露頭角,比如王璨、徐幹、阮瑀、楊修等,特別是楊修,怎麽說呢,這人的文章經義,主考官蔡邕愛不釋手,並向姬溪揚言,此子將獨領風騷數百年,這是極高極高的評價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楊修還是工部尚書楊彪的獨子。而姬溪對這個楊修,也是頗為屬實,實在是因為,此人在後世的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在史書上的才思敏捷,令姬溪印象深刻。

    不過,這些嶄露頭角的才子們暫時還沒有入姬溪的眼,因為姬溪知道自己乃至這個時代並不需要這些所謂的錦繡文章,這個時代需要的是實幹家、政治家、戰略家,而這些東西,在鄉試中是看不出來的,因為鄉試,隻是在考量應考者對經義的理解是否合格而已,並不能體現應試者胸中的韜略。而會試乃至殿試就不同了,這兩場才是真真考驗一個人能力的關鍵,所以,姬溪對明年三月初三的會試頗為期待。

    當然,期待的不隻姬溪一個,科舉,吸引著全天下的目光,更牽動著整個長安的心弦,隨著時日遷延,百姓們的興趣非但沒有絲毫減弱,反而越發的充滿激情,總體態勢一片大好,然而,就在這個百尺竿頭的當口,卻出現了變故。

    先是長安城內生出了留言,說是鄉試中有人作弊,主考官中有人泄題,這留言沒有任何的證據,但百姓們心中八卦是天生的,所以,這個不切實際的留言滿眼的很快。

    大多數人是不信的,因為他們相信蔡邕的品格,但是,當一個書生在眾目睽睽之下撞死在了蔡邕的門前,留言似乎得到了證實,留言的興致也就變了。

    在戰場上,死一個人微不足道,但在這太平的長安,每一個人的生死都可能令這長安很不太平。

    比如這書生,人們記不住他的名字,但卻因為他的死,掀起了整個長安動亂。

    大多數的文人,總是相輕的,總是自負的,他們根本就不相信,也不願意相信別人的文章會比自己的好,特別是那些落榜者,他的心中的怨言積蓄日久,隻是找不到機會說出來而已,而現在,這個機會就在眼前。於是乎,大批大批的應試者走上街頭,做到了蔡邕的府門前,坐到了吏部的大門口,甚至,坐到了建章宮的台階上。

    很顯然,這是一個陰謀,遍觀整個朝堂,基本上沒有一個人相信蔡邕會作弊,會泄題。

    但是,他們相信沒有用,百姓們不相信,那些落榜者們不相信。

    對科舉製,大家都是讚同的,也都願意為這項製度保駕護航,於是,當出了這檔子事情之後,大家罕見的不計前嫌,配合無間的應對這場危機。

    有句話怎麽說的來著,解釋就是掩飾,掩飾的就是事實的真相,還別說,這話說的很有道理,最起碼百姓們願意相信這句話的真實性,於是,這件莫須有的事情經過朝堂百官們的推波助瀾,愈發的像是真事了。

    在這樣的局勢下,蔡邕雖問心無愧,但外界巨大的壓力仍是壓的這老頭喘不過氣來,沒幾日就病倒了,蔡琰心急如焚的跑回家照料,並且埋怨呂春想不出辦法還蔡邕清白。

    呂春也很無奈,這幾日也同樣的焦頭爛額,麵對這樣的流言蜚語,似乎再多的辯解也無濟於事,能怎麽做呢,這些流言蜚語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證據,而也正因為沒有證據,所以無從反駁,呂春抓過幾個鬧的凶的,問他們要證據,聽聽人家怎麽說的:“證據?什麽證據?眾所周知的事情還要什麽證據?上個月明明是下雨了,難道你還能讓我們去給你找上個月下過雨的證據嗎?”

    聽聽,這回答多麽的具有辯證性且無懈可擊。(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