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兩箱罪證引發的爭論
字數:3160 加入書籤
朝堂上,從不缺陰謀詭譎。每個人心中都有不為人知的野望或者說理想,而詭異的是,幾乎沒有人會認為自己的理想是錯誤的。
從這個角度出發,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人因為自身的但卻、懦弱、無能等種種原因而選擇將自己的理想深埋,坐那碌碌無為的芸芸眾生,這種人占據了終生的九成九。而另一種人呢,他們有能力,有堅持,他們擁有遠超常人的信心和力量,他們可以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付出一切,這種人太少太少,但他們無疑是可敬可畏的。
當這些鳳毛麟角的少數人聚集在一起時,會發生什麽呢?他們會尋找與自己誌同道合者,而後打壓背道而馳者,從不會有人認為自己是錯誤的,因為如果他們對自己又丁點的懷疑,他們也走不到如今的這一步。
當誰也無法說服誰的時候,矛盾便自然而然的發生了,既然說服不了對方,那便唯有消滅對方這一條路,而想要消滅對方,便要無所不用其極,欲成大事,當有舍棄一切的決心。
不可否認亦無法調節的是,姬溪的存在阻礙了太多人理想的進程,隻此一點,便是取死之道,所以,針對姬溪的刺殺從未斷絕過。
而這一次的刺殺,更是少有的凶險,這讓姬溪不得不慎重對待,所以,他下了死命令,必須要揪出幕後主使。
然而,這三山和三水便像是憑空冒出來的,查不到任何他們的線索。如果他們果真是江湖遊俠的話,以他們的本事,必定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然而詭異的是,張統派人百般打探,卻從未有人聽說過二人的名號,更未有人能根據描述出的容貌而辨認出別的姓名。
如此一來便隻有兩個可能了,其一,三山和三水是隱士,其二,此二人是死士。隻有這兩種可能才能讓他們不被世間所熟知。而如果他們是隱士的話,為了天下百姓而出山刺殺姬溪的可能性有多少呢?太過微乎其微了,所以,他們隻可能是死士。
能讓如三山三水這等武藝達到化境的強者做死士的,能是普通人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於是,姬溪著令張統嚴查長安境內的富戶及百官。
之所以不再繼續向外探查,一來是因為範圍太大,無法排查,二來姬溪總有種直覺,那個幕後的人就在這長安城內,就在自己的身邊。
三水已經了無音信,而且姬溪也知道,憑他的武藝就算還在長安城內,等閑之人也絕對發現不了他。不得已之下,姬溪隻能選擇最古老,最繁瑣的排除法,排除掉所有的不可能,剩下的那一個就算再不可能也是唯一的可能。
此次排查的範圍極大,引起的轟動自然也很大,是以不幾日便惹的長安城內怨聲載道,於是,彈劾姬溪的奏章像雪花似的落滿了皇帝劉協的案台,然而皇帝卻置若罔聞,幾次三番的前往姬府看望姬溪卻一個字也沒提。
更有甚者,當一日的早朝上,數位官員聯名上書,指責姬溪僭越朝綱時,劉協當場勃然大怒,喝曰:“姬太傅於朕,亦兄亦父,殺他如若殺朕,爾等當齊心協力,為朕找出奸逆小人,再言僭越,視同謀逆。”
這番話說的極重,雖然仍舊改變不了一些人覺得皇帝被姬溪蠱惑的認知,但卻讓所有人噤若寒蟬,不敢再行彈劾姬溪之事。
就這樣,姬溪在無數人的咬牙切齒中,將排查蠻橫的進行了下去。
令姬溪沒預料到的是,在尋找那幕後主使的過程中,張統竟陰差陽錯的收集到了朝中大半官員的罪證,這些罪證有大有小,堆積起來竟裝了滿滿兩個大箱子。
排查在繼續,姬溪卻對這兩個大箱子泛起了愁。
恰逢賈詡入自南陽入長安述職,姬溪便將他和呂春一塊了叫了過來,問他們該如何處置這兩口箱子。
賈詡沉吟說:“公諸於眾,趁此機會將朝堂換血,使朝中成鐵板一塊,徹底的杜絕後顧之憂。”
呂春亦沉吟後道:“暫且封存,卻向有罪之人透出口風,迫使他們謹言慎行。”
賈詡反駁呂春:“當此天下大亂,唯有擰成一股城重拳出擊方能奏效,此乃握拳之良機,焉能婦人之仁。”
呂春卻不苟同:“朝中百官或有罪責,但若全部除去,關中必然大亂,得不償失,而留中不發,卻可使百官更加心生將功補過的想法,如此一來,勢必更加的殫精竭慮,豈不大善。”
賈詡:“悖逆小人,留之何用?”
呂春:“水至清則無魚,不可以偏概全。”
雙方各執一詞,當著姬溪的麵就吵了起來,舌燦蓮花,口若懸河,卻誰也說服不了誰,搞的姬溪更加的拿不定主意了。
二人正在辯論時,忽報天子架到,原是劉協又來看望姬溪了。
劉協進屋時,左手牽著劉民,右手牽著飄雪,正在低聲的和兩個孩子說笑,沒有什麽架子,待見到呂春和賈詡也在,這才正色,放開了牽著兩個孩子的手,恢複了天子的威嚴。
見狀,呂春毫不驚奇,賈詡卻在心中暗歎:原來,天子和姬府的關係竟然這麽好,瞧這架勢,天子顯然把姬府當成自己的家了。
二人恭敬的參拜劉協,姬溪沒有行禮,隻是淡笑著讓劉協坐。
劉協讓呂春和賈詡不必多禮,坐到了姬溪的床邊,問了幾句姬溪的傷情,而後看到了堂中的兩口箱子,便問那是什麽?
本也沒有隱瞞劉協的必要,,而且姬溪也想考驗下劉協,於是,便將這兩口箱子的由來以及呂春和賈詡的意見具皆敘述開來,而後詢問劉協的意見。
當劉協聽聞這滿滿當當的兩個大箱子中裝的全是朝中官員的罪證時,他的惱怒是溢於言表的,這可是實打實的罪證,毫不慘雜政治利益的罪證,這些罪證,隻能在證明某些人的私心和貪婪。
劉協實在沒有想到,在此國家危難之際,竟還有這麽多官員為了一己私利而貪得無厭。(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