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鋼鐵
字數:6122 加入書籤
“大帥,我們保護海疆,現在靠的就是魚雷。有一種自動糾正偏差的魚雷不知道大帥聽說過沒有?”這是吃貨在問張作霖。此時還沒有自動導向的科技,這是什麽呢?
“糾正?什麽魚雷?”
“魚雷發射出去後,就不受控製了,發射的人明明看出來打偏了,但為時已晚,無法糾正了。於是有的人就想到,如果有一個人,裝在魚雷的頭部,控製魚雷,調整方向,讓魚雷準確命中目標。這種魚雷就厲害了,一發必中!”
“阿彌陀佛,有失天和呀!這不成了魔鬼了嗎?我東北軍寧可吃敗仗也不要這狗屁東西!”
吃貨說的是日本鬼子,小日本不但有“神風”自殺飛機,還有這種神風自殺魚雷,當然還不是現在,是在二戰的後期。這種武器太殘酷了,超過了人類文明的底線。正像張作霖所說,正常的軍隊,寧可打敗仗,也不要這種武器。
趙三本說道:“大帥說的對,我中華乃禮儀之邦,這種喪盡天良的武器我們怎麽能用?可是從方法上說,我們可以把這種惡魔一樣的武器改造成符合人類文明的武器。據我所知,西方國家也有類似的東西,但是,在完成了魚雷的引導之後,魚雷的操縱者可以逃逸,就類似於飛機駕駛員的跳傘。這就文明了許多。但是,我覺得逃逸之人還是太危險了,在大海之中還是難於逃生。在戰場上,靠遊泳能逃掉嗎?很難。所以這個辦法不行。”
“你有辦法?”
“有。我們可以製造一種特別微小的小艇,它隻搭載一個人和一枚魚雷。比如,艇的寬度小於一米,長度小於三米,魚雷就懸掛於小艇的船底。這麽小的艇,速度達到100節也不難。它本身就相當於一枚攻擊的魚雷。在1000米之內釋放魚雷,命中率應該接近百分之一百。釋放魚雷之後,駕駛著這樣高速的微小快艇,安全逃逸的可能性極大。如果這種小艇有航行幾十裏的續航能力,在戰場上不就來去自如了嗎?”
這就是現代的摩托艇,把船底改造一下,掛上魚雷而已。這種艇200節的航速也能達到。有這個速度,魚雷發射器都省了,有掛鉤掛住魚雷即可,船體構造可以很簡單。
趙三本繼續說道:“製造這種小艇的關鍵,就是製造出微型化的柴油發動機,如果發動機的體積能控製在一兩尺見方的大小,就等於成功了。現在的內燃機技術已經很完善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縮小體積,能夠安裝在小船上。
這麽小的艇,自己是不能出海的,這就要製造方便釋放小艇和收回小艇的母船。裝載飛機的叫做航空母艦,裝載微型魚雷艇的就叫魚雷母艦。就是其他的軍艦也可以攜帶。”
張作霖說道:“聽起來像是有道理,能不能行得通就要製造出來試驗。如果真能成功,我們的魚雷艇隊戰鬥力就更強了。”
是的,實踐出真知,製造出來才算數。張作霖的這個觀點還是很正確的。
趙三本:“假如對付一支30艘艦船的大艦隊,我們用100隻微型魚雷艇,基本就能全殲這個艦隊了。”
張作霖說道:“果真能成事,打琉球就添了一成把握。”
計議已定,就決定先製造一批微型魚雷艇的樣品,由吃貨出一個產品設計的指導性說明文案。責任單位當然是東北軍的總裝備部,廠家選葫蘆島生產快艇的造船廠。
......
說到了日本國利用從日本到台灣的這一條島鏈封鎖中國的態勢,就要提一句釣魚島,因為釣魚島就是其中的一環。
在現代,這些島嶼再加上菲律賓,就叫第一島鏈,那麽,如果中國大陸收回釣魚島,並在島上駐紮象征性的部隊,配合以海軍、空軍,那麽,第一島鏈就斷裂了。因此,除了主權的問題,釣魚島還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如果不能打破這條島鏈的封鎖,我們的東海艦隊,遼寧號航母就隻能在家門口看門護院,是出不去的。
......
7月2日,吃貨在他自己的辦公室裏看著常蔭槐匯報鐵路建設情況的報告。從阜新到承德的鐵路修了一年多了,已經接近竣工。吃貨隨著張作霖來承德的時候,一多半的路程是乘坐火車過來的。這條鐵路勘測修建的時候,就盡量避免大型的橋梁隧道工程,目前大型的橋梁有兩處,一處在阜新附近的牤牛河,一處在到達承德的武烈河,中小橋梁十幾處。大型的隧道隻有一處。
之所以寧可繞道加長線路也要躲避大工程,關鍵隻有一點:為了節約鋼材,橋梁和隧道的鋼材消耗量都特別的大,東北的鋼產量還是不足啊。以至於,現在工程基本完畢,還有兩成的線路沒有鋪鐵軌,原因還是鋼材緊張。
......
在現代,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最好的數據就算是gdp,中文含義就是“國內生產總值”,但是在民國時期很少使用這個數據。那個年代人們最關注的是鋼產量,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大,軍事潛力如何,都首先要看看這個國家的鋼產量。
說句多於的話:筆者覺得,像“gdp”這種詞匯,在非專業科技的資料中還是少用為好,用“國民生產總值”或簡稱“生產總值”,所有閱讀者都能看明白,意義準確,也不必解釋。而用“gdp”,我敢說,半數以上的人看不明白,起碼不能理解它的準確含義。讀不懂的文字有什麽意義?在現代,這種詞匯太多了,以至於最能跟上潮流的青年學生也不能全部看懂。如果直接用漢字,則不必學習,也不必解釋,所有的人都一目了然,這不好嗎?既然如此,我們何必給自己找麻煩呢?我看是某些人有賣弄的嫌疑。
其實工業還有很多的指標,比如:銅材產量、鉛鋅產量、機械加工的能力、電力等等。在二戰前後的年代裏,鋼產量的確可以看做國力的代表。在五六十年代,中國搞大躍進,喊“超過英國”的口號,那說的就是鋼產量。
在中日對決中,也要看中日兩國的鋼產量是多少。如果中國的鋼產量遠遠的超過了日本國,那就不要打了,日本人恐怕也不敢來。這就是一個國家的實力象征。
如果東北地區的鋼產量超過了日本,東北軍就有能力打到日本國去。張作霖現在孜孜以求的就是鋼產量、重工業、軍火生產的能力。
那麽1928年,就是去年,中國、日本國的鋼產量是多少呢?
日本國年產量為200萬噸左右。二戰期間日本國的鋼產量維持在六七百萬噸的水平上。
中國的鋼產量要分兩部分說,因為在那個年代中國的統計數據都不包括東北地區。我們就用“中央政府”和“東北”來區別。中央政府的產量是1500噸,這麽說容易亂,我們統一標準為“萬噸”。則中央為0.15萬噸,與日本國差了一千多倍。東北(中國人的產業)的數字是約10萬噸,是日本的二十分之一。
到了抗戰前夕,中央方麵的鋼產量達到了一萬多噸,有進步,但是步伐不大。也算是內戰不斷的結果吧,1930的中原大戰把半個中國都給打殘了,損失巨大呀!還談什麽建設?
如果不算東北,那麽中國中央政府掌握的鋼鐵資源幾乎等於零,與日本的實際數字比是:0.15比200,差距太大了!
而1930年世界第一的美國,鋼產量是4135萬噸!差距巨大呀!
由此也可以說,日本人偷襲珍珠港,與美國開戰,那就是自取滅亡的戰爭狂人!
以上是真實的曆史數據,在我們的故事裏就有了變化。
東北地區的鋼產量可分為三種成分:第一是東北軍和中國資本的企業生產的鋼,單單這一項也遠遠的超過了中央的產量,其數量是十萬噸。沒有這個能力,張作霖就不可能有自己的軍火工廠了,附帶說一句,東北軍在撫順的銅礦和冶煉廠的生產能力可是遠遠超前的,不弱於日本國,子彈、炮彈都離不開黃銅。
第二部分是日本人在東北的企業所生產的鋼,如鞍山、本溪、撫順。這一部分的生產能力超過了10萬噸,是大頭。但是這個產量是算在日本國頭上的,因為那是日本人的產業。
現在東北軍打跑了日本人,這些企業工廠就被東北軍政府沒收了,其設備遷移至阜新承德等地繼續生產,鞍山、本溪、撫順等地原有的工廠裏,不少還維持著小規模的生產。如果海城的戰事有了結果,這些老廠不但會恢複生產,並且還會引進美國、英國的資金技術,擴大規模。
還有一個正在建設的茂山鋼鐵廠,它位於租借朝鮮的清津地區,這個廠子投產後的生產能力是60萬噸以上。
第三部分就是與美國、德國的合作中建立的工廠,它們還隻是部分投產,今年隻有十萬噸的能力。到明年,其生產能力才能全麵的開動起來,到那時這部分煉鋼軋鋼的能力大約是100萬噸。
按照當前的情況預測,今年(1929年)東北的鋼產量應該有30到50萬噸。1930年東北地區的鋼產量可以超過150萬噸,期望是200萬噸以上。這個能力就接近現在日本國的水平了。
東北雖然算不上突飛猛進,也能算得上大踏步的前進了。可是日本呢?合理的預測,他們的生產能力將萎縮。因為他們失去了東北、朝鮮的地盤,失去了豐富的資源產地,減產就是必然的。這樣一進一退,東北的鋼產量基本上與日本國持平了,兩年之後就可以超過日本國。
也就是說,東北地區的經濟能力、國力、軍事潛力,隻要按照眼下的趨勢走下去,會在三五年內超過日本國,這是有把握的。推理就是:打敗小日本是順理成章的,很正常,因為戰爭就是國力的較量。
東北的崛起,對於日本的影響極大。日本國是資源缺乏的國家,日本的鋼鐵業完全靠進口美國的廢鋼,和掠奪中國東北和朝鮮的鐵礦石和煤炭來維持的。現在丟掉了東北和朝鮮,廉價的鐵礦石短缺了。特別是煤炭,如果沒有產自遼寧撫順的高品質煉焦煤,單單日本自產的煤炭無法生產出足夠品質的冶金焦炭。這對於日本的鋼鐵業是很大的打擊。
在此我們要特別的介紹一下撫順的煤炭。在現代,撫順的煤炭資源已經枯竭,隻能維持低水平的生產了。這與日本幾十年的掠奪性開采有很大的關係。
撫順煤炭品質特別的優良。技術數據我們不說了,單說通俗易懂的特點。撫順的煤塊外觀通亮,拿在手上就是滿手的油汙,用這種煤在爐灶中生火,隻需要一張報紙,一片樹皮即可點燃,燃燒過後的灰燼是輕飄飄的很少一點白色的灰,就像是紙張的灰燼,完全沒有爐灰渣滓。
這種水平的煤炭,世界少見。在煉焦的煤炭中隻要摻和部分撫順的煤炭,生產出來的就是上等的焦炭,冶煉好鋼就需要好焦炭。
此消彼長,東北的經濟實力超過日本指日可待。
對於目前東北鋼材的短缺,除了貿易進口之外,趙三本還有一個錦囊妙計,那就是球墨鑄鐵。
什麽是球墨鑄鐵?通俗的說就是采用特別的技術得到具有特別結構的鑄鐵,這種鑄鐵具有部分鋼的品質,有伸延性,可以鍛造,因此,它也叫可鍛鑄鐵。
它的意義就在於用生產生鐵的成本,獲得接近於鋼的產品。鋼與生鐵的比價大約是五倍。
球墨鑄鐵的品質還達不到製造鐵路鋼軌的水平,但是可以在很多地方代替鋼材,特別是民用的鐵製品。這就可以緩解鋼材的緊張了。
冶煉球墨鑄鐵的訣竅非常簡單,就是在原料礦石中加入少量的菱鎂礦石,一爐鐵加一鍬菱鎂礦石即可。可是菱鎂礦的產地非常之少,特別是高品質的,世界罕見。但是它就出產於鞍山!這是中國的得天獨厚,也是東北的得天獨厚。
趙三本隻要寫一份指導的材料,鋼鐵廠試驗幾次,就生產出來了。有了產品,技術人員自然就會派用場。它緩解了鋼材的緊張,還可以讓農業生產得到大批廉價的好工具,其經濟意義是重大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好工具、好農具就是提高生產力之本。(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