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黃雀在後

字數:6684   加入書籤

A+A-




    “娘希匹!這麽好的理由你們怎麽就沒想到呢?一群飯桶!”

    看到了東北的通緝令之後,這是蔣介石的第一個反應。

    是呀!大大小小的軍閥們有誰會把國法看在眼裏,有兵有權什麽都敢幹,包括南京也是一樣。幹習慣了,就習慣成自然了。殺俘殺了那麽多,已經有一年了,竟然誰也沒想到這個事是違法的!猛回頭一看才猛醒過來。

    結果,東北軍政府的通緝令一發,南京政府不甘示弱,也發出了通緝令,同樣是嚴厲地譴責殺俘的行為,通緝宋哲元,並且把宋哲元的人頭價格提高到了五萬光洋。中央嘛,就要有中央的樣子,懸賞一萬光洋太寒酸了。

    南京的這個表現,是原來曆史上不曾有的,他們忽略了。

    如果不考慮光洋的文物炒作價格,純粹按本身的價值核算,一光洋折合人民幣500元,五萬光洋就是2500萬人民幣,賞格不算低了。

    “......官府終於明白事理了!殺人惡魔終於有人管了!阿彌陀佛,善哉,善哉!......”這是士紳們的態度。

    “自古以來,殺俘的凶手還沒有被事後追究過,現在東北軍和南京官府終於管了,這也是社會的進步啊!”這是知識分子們的態度。

    知識界的表現是有根據的。在今年的五月,胡適博士曾經發起中國的人權運動,以喚醒人們的良知,啟發現代的文明。對於政府追究殺俘罪責的表現,知識界會認為這是社會的進步。

    “......我堂堂中華,乃禮儀之邦,怎麽能容忍這種無法無天的暴徒!”

    從輿論上說,全國上下一致聲討這種濫殺無辜的罪行。宋哲元一夜之間就變成了宋屠夫,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官府通緝得好,早該如此。可是,事發已經一年多了,此事又不是秘密,全國人都知道。既然如此,官府早時候幹嘛去了?怎麽一直沒想到到呢?......”

    “還不是因為宋屠夫舉旗造反了?......”這個話倒是有幾分道理,宋哲元不挑頭造反,東北軍也想不起來通緝他。

    “......不管怎麽說,那些一時得意的人也該想一想,有所收斂。得意之時,大權在握,但是不可胡作非為,小心事後拉清單!......好事啊!大快人心!”

    “這種人還想聲討中央政府?說什麽‘民生’?滑稽!自不量力!......”

    潼關。

    “宋總司令勿憂,不管是張作霖或者蔣介石,他們的通緝令也太書生氣了,說說而已,有何用途?通緝不通緝還不是武力說了算?誰敢到咱們大營裏邊胡鬧?”

    這是張維璽在勸說宋哲元,宋哲元現在的名頭是前方總司令,現在有加上一個“宋屠夫”。

    宋哲元苦笑一聲,說道:“是的,隻要我們還沒有打敗仗,沒人敢動我。可是,兵事無常呀,天下哪有常勝將軍?一旦局勢有變,那可就不好說了。”

    宋哲元還算是明白人,一旦西北軍兵敗,哪怕出現暫時的不利局麵,到那時,謀取他項上人頭的可就大有人在了。想到這裏,宋哲元就覺得後脖子颼颼的發涼,那把無形之刀不知道什麽時候會突然出現。

    宋哲元暫時沒有逃跑躲避,但是,估計他已經做好了逃亡的準備。總之形勢變得詭異起來,原來的信心滿滿已經不見了。

    ......

    10月27日,還在路上的張作霖收到了寧夏軍發來的緊急軍情通報:青海的馬步芳出動了三萬多軍隊,進入了甘肅境內,分析預測,他們的目標是蘭州。寧夏方麵軍的航空隊正在監視著他們。此外,來自隴南的情報顯示,馬鴻逵也在集結部隊,有所異動。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劉鬱芬去中原爭地盤撈好處去了,西北三馬卻乘機來端他的老窩!西北果然不安寧。

    過了一天,張作霖又收到一份報告,說是馬鴻逵的部將馬祥武來到銀川求見,寧夏省長翟文選、寧夏軍軍長藏式毅接見了他。馬祥武帶來了西北三馬的求和意見,說:馬長官(馬步芳)受中央之命,剿滅叛逆,進攻蘭州。他們願意與東北軍和平相處,並許諾,包括河西走廊在內的通往新疆的通道,可以交給東北軍治理,三馬絕不侵擾。也表明了三馬的意圖是取蘭州,希望東北軍給予方便。

    這是由於東北軍的不同舉動,使得中原大戰從一開始就減小了氣勢,也失去了法理的依據,使得同是西北軍的三馬有了異動,他們覺得這是個機會。南京方麵他們肯定會聯絡的,為的是拉大旗作虎皮,可是他們自己說得到南京命令的說辭就未必可信了。

    東北軍與西北三馬的關係基本上的敵對的,翟文選、藏式毅當然不會答應他們什麽。但是目前國內的局勢微妙,策略性很強,他們不敢擅自主張,於是向張作霖請示方略。請示的同時,他們也帶上了自己的見解。他們的意見就是尋機取得蘭州,進而控製甘肅全境;青海的馬步芳也可以考慮借此機會予以鏟除。

    “取得甘肅、青海按說也是好事,但是,眼下不是打內戰的時候啊。三馬久居西北,根深蒂固,打勝容易,速戰速決消滅幹淨則很難。西北地廣人稀,幾十萬兵撒出去,也見不到幾個人影,曆朝曆代對西北用兵就沒有能速戰速決的。一旦形成持久之戰,與抗日的國策就不對路了。還有,咱們剛剛聲明反對內戰,這還沒幾天,咱們就取了甘肅省,這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不是讓天下人取笑嗎?”

    這是張作霖的話,他在與幕僚們商議。張作霖是知兵之人,對於西北作戰的特點還是了如指掌的,西北平亂的確不易。就拿清代平準格爾之亂來說,曆經康雍乾三代皇帝,打了一百多年才算平定了,速戰速決是不可能的。

    趙三本說道:“大帥說的對,抗日的大局不容幹擾,我們不能為了內戰而分心。所以,三馬隻要沒有破壞我們的大局,我們也可以暫時容忍他們的存在。事情的好與壞是相輔相成的,留下三馬是個禍害,可是,他們今日進攻蘭州之行動卻未必是壞事。”

    張作霖:“此話怎講?”

    趙三本:“為當前國內之大局計,熄滅西北軍在中原挑起的戰禍乃第一要務,我們不方便直接出兵幹預,隻能發個聲明什麽的。可是,三馬攻蘭州,對於劉鬱芬就是個選擇了:他如果想解救蘭州,保住自己的老窩,就隻有速速的回兵。若是不回兵救援,一旦蘭州失守,劉鬱芬可就成了喪家之犬了,他隻能死心塌地的在中原打下去,起碼他需要一片自己的地盤。可是在中原有那麽容易嗎?這可太冒險了。

    目前鬧事的西北軍之主力,就是宋哲元直接掌握的一支十幾萬的部隊,這其中就有劉鬱芬的五萬兵。如果劉鬱芬的五萬兵撤回甘肅,則宋哲元的主力部隊一下子就去掉了三四成,剩下的就不足十萬了。還有一層,劉鬱芬得益於在河西走廊與我們的合作,他憑空的多了一筆稅收,因此才得以擴軍和裝備部隊。他的這五萬兵是目前西北軍中裝備最好的,是主力中的主力,他一走,也就等於給宋哲元釜底抽薪了。宋哲元還打得下去嗎?”

    張作霖:“對對對,還是熄滅中原的戰火要緊。再說了,我們如果取了甘肅,那可就太過於招搖了,別人會感到威脅,對於我們與國內各派,與南京方麵的友好關係不利,這種和和氣氣的關係還是有利於抗戰的。馬祥武所說的三馬得到了南京命令一說,也有可能是真的,畢竟南京需要調動各派力量打擊西北軍嘛。從此處說,我們也不便於對三馬動手,打狗還要看主人不是。”

    最後,張作霖拍板:“就這樣定了:告訴寧夏,對於三馬攻蘭州,我們不介入,隻是監視、偵查,也可以充當和事佬。但是,最好在劉鬱芬的大軍撤回之前,蘭州不要陷落,必要時,暗中幫一幫蘭州守軍。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劉鬱芬撤兵回援。我們對待三馬,還是老策略:隻要不幹擾我們的西北通道,就暫時容忍他們。”

    得到命令的翟文選客客氣氣的送走了馬祥武,但是明確表示東北軍不介入內戰,與三馬的合作更是無從談起。但是東北軍堅決地維護西北的通道,警告三馬:不要打河西走廊的主意!馬祥武碰了個軟釘子回去複命了。

    西寧到蘭州隻有五百裏,對於地廣人稀的西北來說已經算是很近的距離了。29日,馬步芳、馬步青的部隊就到了蘭州城下,馬鴻逵的部隊是兩天後到達的。據情報,馬鴻逵也出動了接近兩萬人來到了蘭州,蘭州城被圍困了。三馬的總兵力超過了五萬,他們號稱的是:十萬大軍。

    蘭州是山地城市,沿著黃河的沿岸向兩邊伸展。山中的城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城區分散在山穀之中,零零散散,成一字長蛇陣。

    蘭州是古城,當然也就有城牆,在民國的年代裏,城牆還是有一定的防護作用的,因此也不會拆掉。所以,蘭州的城池僅僅是蘭州城的一部分。還有大量的建築、民居等等的不在城池之內。現在作戰的雙方基本上都是熱兵器,所以進攻的、防守的,也不是僅僅限於城牆,在城牆之外也必須要設立陣地,進行攻防戰。戰場就不僅僅表現在對城牆的爭奪了。

    這個戰場的特點就有利於寧夏軍有所作為了:當需要支援劉鬱芬部的時候,寧夏軍可以沿著黃河的河道為劉部輸送一些物資。

    此地的黃河是上遊,寧夏的那一段地勢平緩是可以行船的,但是蘭州的一段是山地,河道落差大,存不住水,不能行船,否則,寧夏的船隻就可以逆流而上,輸送物資了。寧夏的地方部隊有一個水上編隊,是擁有炮艇的,火力也不弱,可以護航。

    10月29日,馬步芳的部隊接近蘭州之後就有了小型接觸的戰鬥,30日,馬軍就開始進攻了。

    名義上,作戰的雙方都是中華民國的國民軍,都是國民黨,因此,下麵我們就稱他們為“劉軍”和“馬軍”了。

    眾所周知,西北馬家多騎兵,也可以說他們所有的部隊都是騎兵。不過騎兵進攻城市還是要下馬作戰,即便沒有城牆的外圍,民居建築、軍事防禦建築也不是馬匹可以衝擊的,士兵一定要步行作戰。

    馬步芳居然有火炮,而且有十多門炮,大多是步兵炮,但是型號雜亂,什麽口徑都有。特點是沒有迫擊炮,竟然有老舊的青銅炮,當然是填裝黑火藥,打實心彈丸的那種。

    迫擊炮在二戰初期還屬於比較新式的火炮,還沒有流落到這種邊遠的軍閥手中。

    小口徑的步兵炮在攻堅作戰上效果就差多了。比如向城牆進攻,這種小口徑的炮要想擊毀城牆難度就太大了,炸開木質的城門還差不多。對於堅固的混凝土碉堡也基本上無效,但是在西北地區很少有這麽堅固的碉堡,一般都是磚混結構的。

    守城的劉軍居然沒有炮!這是因為西北軍的火炮少,為了中原作戰,都被劉鬱芬帶走了。

    外圍一開打,馬軍因為有火炮,就占了上風。

    劉軍的防守陣地大多依托於山坡高地,也有借助於建築物的街壘,還有為數不多的碉堡,碉堡是用青磚、石頭砌築的。多數防禦工事都是預設了,臨時加以修補,這是因為是戰亂的年代,隨時需要備戰。但是這些工事的水平就無法恭維了,過於簡陋,山地不缺石頭,因此,大部分都是用石頭堆砌的胸牆,就是一米左右高的牆,作為步槍射擊的依托。這種工事僅僅抵擋步槍彈還是可以的,在火炮麵前,全然無效。

    西北軍普遍缺少軍火,無論防守的還是進攻的,上陣之前,發到士兵的手中的都沒有幾發子彈,就指望著拚刺刀、耍大刀呢。

    守城的部隊是劉鬱芬的二流部隊,主力都被他帶走了。二流部隊的新兵多,訓練不充分。俗話說新兵怕炮,老兵怕機槍。結果馬軍的大炮一轟,陣地上磚石橫飛,防守的劉軍就被嚇傻了,劉軍的簡易防守工事扛不住大炮轟,紛紛倒塌,被摧毀。劉軍的戰場紀律也不怎麽樣,士兵們一聲發喊:“馬家軍開炮了!”然後就成鳥獸散狀。

    其實馬軍的炮擊並沒有炸毀多少處工事,馬軍的炮兵素質也不怎麽樣,間瞄射擊的技術他們都未必懂得,隻是把步兵炮推到前沿,直接瞄準目標來射擊。即便如此,炮彈也打飛了不少,沒有多少準頭。

    馬軍沒用幾發炮彈就占領了劉軍的外圍陣地,逼近了蘭州城池。劉軍也就是依仗著高大的城牆,才勉強有點士氣,勉強作戰。

    馬軍從黃河上遊而來,從西邊接近蘭州,30日,隻用了一天的時間,馬軍就清理了外圍,從西邊接近了蘭州城,兵臨城下了,攻擊的非常順利。

    整個的作戰過程中都有東北軍的飛機在空中監視著,東北軍沒有參戰,因此,飛機沒有轟炸,也沒有機槍掃射,它們的作用僅僅是為了監視戰鬥過程。

    東北的空軍隻有在進入寧夏的時候,對馬鴻逵的部隊動過手。因此,其他的西北軍官兵們也不知道飛機的厲害,他們隻是看著大鐵鳥在天上飛,感到新奇而已,並沒有害怕和躲避,有的甚至還朝著飛機揮舞帽子,不知道是不是要歡迎什麽的,有點不倫不類,莫名其妙。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187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