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躲過一劫

字數:5479   加入書籤

A+A-




    在英國和美國坐鎮主持以東北資產炒作西方股票的張學銘,他本人並不知情。這倒也怪不到張作霖,自己的兒子還能不信任嗎?問題就在於這種事情過於詭異、妖孽了,如果提前告訴他:“我就等著西方的股市崩盤呢!”這是無法解釋清楚的。所以張學銘初期執行的任務就是“抵押貸款”這四個字,用東北的資產抵押出現金來,用於抗日戰爭。這個理由也是冠冕堂皇,任誰也找不出疑點來。東北地區的財富到了什麽程度,外人是說不清的,連南京政府都缺乏公開的統計數據,地方政府的數據就更沒人知道了。但是中國普遍的窮困倒是盡人皆知,因此,東北當局為了戰爭抵押資產就容易讓人理解。包括張學銘也是這麽理解的。

    可是現在的問題來了,西方的股市山崩地裂一般的崩盤,國內大元帥府就及時地發來指令:快速地買空、平倉、贖回抵押資產,然後就是退出股市,令他盡快回國。這個決斷太迅速一點了吧?在驚濤駭浪中波瀾不驚,似乎是早有預謀!真的是這樣嗎?

    張學銘也不是小孩子了,也算是青年知識分子,頭腦總是有的。因此,這個疑問一直絮繞在張學銘的心頭。

    也正像趙三本所擔心的,股市的確魅力無窮。張學銘在股市中打拚了半年多,就像現代的中國股民一樣,半瓶水的水平卻自認為已經懂了不少的訣竅,很有點自負。更為關鍵的是,他是贏家,而且是最大的贏家。因而更是信心滿滿的,即便有國內的指令,他也有點戀戀不舍,以為國內的決策者都是“土包子”,不懂得稍微的炒作會有更大的收益。

    但是,來自國內的指令是三番五次,口氣越來越嚴厲。趙三本還間接地提醒他,國內有關政黨的事務還在等待著他回來主持。他對於父親張作霖還是不敢違抗的,也就隻好勉強遵命,帶著壯誌未酬的心態,去做善後工作。趙三本有關政黨的話題也瘙到了他的癢處,他這次重返西方依然沒有忘記對於西方政黨的考察,回國之後真的要認真操持政黨之事了。

    總之,大獲全勝的張學銘,做上三五個月的善後之後,有望回國了。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張作霖的四子張學思是隨著張學銘來英國求學的。這個年代最便捷的輪船,往返一次要三五個月,因此,絕對沒有放暑假回家看看的機會。張學思是四夫人所生,就是趙三本的老婆五小姐的同母弟弟。對於十多歲的兒子,做母親的怎麽割舍得下。於是許夫人千般的求告於張作霖,得以赴英國倫敦,陪伴兒子讀書。許夫人的到來,當然需要張學銘全力安頓。

    時間久了,張作霖的四夫人在倫敦的消息不脛而走,就引起了英國政界的注意,於是,無形之間,許夫人成了東北軍政府在英國的“全權大使”,為溝通東北軍與英國的外交做出了不少貢獻,此是後話了。

    東北方麵在西方股市中的離奇表現當然會引起部分人的注意,首先是西方的金融家們。西方人慣於搞統計,特別是經濟金融,統計數字是很能說明問題的。股市的漲落都會有人賺錢,有人賠錢,如果沒有統計,那就是一筆糊塗賬。統計數字一出就讓人震驚了,在這一次的大動蕩之中,古老的東方——中國卻爆出冷門,出了一個大贏家!有細心者則急迫地追蹤調查,但是,所有得到資料都表示:一切正常,無懈可擊。

    最關鍵的一點是追究他們當初賣空的原因,那也是很正常的,他們正在進行著抵抗日本的戰爭,戰爭就需要資金,他們為了募集資金,把股市當做抵押貸款的機構了。除了股市,一般的信托公司還真的不具備這麽大規模貸款的能力。東北當局的做法完全正確,無懈可擊。

    沒辦法,隻能歸結於運氣了,中國人運氣出奇的好!

    金融家們也不都是善類,有人自然就想到使用什麽手段讓中國人吧賺到的巨額資金吐出來。結果更是讓他們失望,中國人正在大量的吃進低價的股票,迅速的平倉退場,讓他們熟悉的各種欺騙、詐騙術統統的沒有釋放之地,沒有了目標。是呀,人家走了,不玩了,縱有千般的手段也是無的放矢。

    由於沒有有價值的資料和結論,事件就成為了新奇的傳聞,僅僅傳聞而已,這就不能進入政治家們的視線了。因此,中國、東北在對西方的外交上則波瀾不驚,沒有引發意外的外交事件。

    這種傳聞,也會通過某些渠道傳回的中國的國內來。老百姓當然不知道,某些高層人物還是注意到了。

    “介石,我告訴你一個大奇聞:這次西方股市大崩盤,咱們中國可是出了一個大贏家——東北的張作霖。”

    這是孔祥熙對蔣介石說的。他曆任南京政府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多年,是民國政府的總賬房先生。

    “哦,真有此事?賺了多少?”

    對於資本金融蔣介石不是外行,起碼比張作霖明白的多,買空賣空的手段都懂。

    “據說有幾百個億的美金,不得了啊!”

    “啊!”

    小道消息越傳越誇張,在大佬級的人物中也不能免俗,這個數字也是被誇張了,幾倍而已,還沒有太離譜。

    他們自然也會追究起因,還是抵押貸款應付戰爭那一套,沒什麽新意。

    “張小個子運氣太好!”

    “咱們怎麽沒想到呢?”

    最後隻能歸結到運氣這一點上了。不過民間有“殺富”的,大佬之間也難免。他們就開始動心思了,有什麽辦法,找什麽由頭讓東北出點血呢?

    人怕出名豬怕壯,有人惦記著東北的錢袋子了,這也是人之常情啊!

    至於那些土軍閥們,即便聽到了什麽,也是不甚明白,搞不懂,僅僅是奇聞、羨慕而已。

    ......

    11月13日,劉鬱芬帶著禮物親自到銀川,向東北軍表示致謝。

    這一次的劉鬱芬徹底地放下了架子,又是敬禮又是鞠躬的,非常謙和。這對於劉鬱芬也是不易,因為劉是個暴躁的脾氣,口舌上也是吃不得虧的人。

    劉鬱芬能夠親自登門就表示了他的誠意。在民國時代,不要說不同的派係,就是同一派,軍閥之間也是時刻互相提防的。起碼劉鬱芬感覺到東北軍的善意,絕對沒有危險,否則,他可不敢親自登門的。

    東北軍的目的就是瓦解反蔣軍,避免大規模的內戰,所以翟文選乘機勸誡劉鬱芬,他說道:“劉主席(省主席),你現在兵也撤回來了,與反蔣一派脫離了關係。目前的形勢也很清楚了,發動內戰不得人心啊。所以我勸你還是公開的聲明,與反蔣一派撇清關係為好,以免日後受牽連。”

    劉鬱芬從河南前線回來,當然知道反蔣一派形勢不妙了,他隻是有礙於西北軍眾弟兄的麵子而沒有公開的退出。東北軍現在就相當於他的恩人,翟文選的話自然也聽得進去。再者說,他為了自身的利益,還有別的選擇嗎?

    至於劉鬱芬能否投靠東北軍?那是不能指望的,軍閥們稱王稱霸習慣了,一時難以割舍,不到山窮水盡之時,他們不會放棄軍閥的權力和利益。易幟五色旗也不現實,他們剛剛從造反的路上回歸,正是向蔣介石表忠心的時候,是不會刺激南京的。

    11月18日,劉鬱芬回到蘭州,隨即通電:退出反蔣陣營,請祈中央政府和蔣主席訓示。這就是投誠了。

    蔣介石很快複電,撫慰一番,劉依舊任甘肅省主席,恢複原職,恢複國民黨黨籍,並勉力劉鬱芬為民國出力。

    經過劉鬱芬這一變故,在心裏上對於反蔣軍影響很大。劉鬱芬在新拉起來的反蔣軍中沒有給什麽特別的職位,例如總指揮之類的名號,但是從兵力上說他排在了第二位,因此在當初的反蔣通電中他也排第二,也算是主力骨幹了。還沒有開始大戰,甘肅軍就打了退堂鼓,此事影響很大,成了摧垮反蔣軍的一枚關鍵的骨牌。他這張牌一倒下,多米諾骨牌的效應就出來了。

    果然,過了兩天,11月20日,孫良誠通電退出反蔣,願意接受中央政府訓示,並且已經帶領自己的部隊脫離洛陽前線向東返回開封。

    唐生智駐軍於洛陽,是反蔣軍的第一個作戰對象。原本的曆史上,汪精衛打出改組國民黨的旗幟,策動唐生智加入了反蔣的陣營,時間就是一個月之後的事情。因此唐與反蔣軍的戰鬥並不激烈,原因是雙方都三心二意的,一邊打一邊談,打著打著就成了一家人。

    這一次沒有了汪精衛的因素,反蔣的氣勢微弱,唐生智也就沒有了倒戈的心思,老蔣的命令來了,它是距離反蔣軍最近的中央軍,當然就接火打起來了,雙方打得也是像模像樣的。反蔣一方就是孫良誠的部隊。

    作戰嘛,就要有不少的軍務,宋哲元是前方總司令,孫良誠為前敵總指揮,從職務名稱上也不大分得清他們的職責。前麵我們說過,宋哲元與孫良誠素來不和。同在一個陣營之中,軍令之間,什麽救援啊,軍火啊,軍餉啊等等就難免要發生矛盾,甚至是摩擦。孫良誠認為宋哲元自己的嫡係光摘桃子,不出動作戰,吧他趕到前線上,攻城之戰豈是好打的?那要多大的傷亡?宋哲元這就是借口消耗自己,拿自己當炮灰了。

    現在劉鬱芬不辭而別,通電歸順了中央,眼見得形勢急轉直下,孫良誠一氣之下,帶兵回自己的老窩去了,同樣也通電歸順中央。

    南京也照方抓藥,對孫良誠也是恢複原職務——蘭封警備司令,恢複黨籍,給予撫慰。

    到此時,反蔣軍已經是樹倒猢猻散了。可是宋哲元的身上還背著兩個通緝令呢。一個是東北軍的,懸賞一萬光洋;另一個是南京的,懸賞五萬!

    為自身的安全計,宋哲元不敢怠慢,連忙致電南京蔣主席,做自我檢討,歸順中央,願意接受蔣主席的訓示。並表示:他將辭去一切職務,告病還鄉。

    蔣介石倒是很豁達,通電撤銷對宋哲元的通緝令,準許其還鄉養病。東北軍方麵也送了個順水人情,撤銷了通緝令,但是東北軍政府指出,從今往後,宋哲元不得在軍政兩界擔任任何職務,否則,將保留懲罰的手段。

    宋哲元如同得了大赦一般,取道湖廣直奔了香港(這條路是中央軍勢力最弱的地方,別的路,他真不敢走)。他的老家是山東,他可是不敢回老家了,不要說國民黨、東北軍了,他多年來得罪的人還少嗎?殺人多,仇人就多,他無權無勢的,隨便哪個仇人都敢來找他的麻煩,在國內太不安全了。

    這一場鬧劇不到兩個月,就煙消雲散了,可以預計,曆史上的中原大戰打起來的可能性更小了,中原大地避免了民國期間最慘烈的一場破壞,躲過了一劫。

    趙三本沾沾自喜,自己終於給中國做了一點貢獻,保留一些民族的元氣。張作霖會不會有同樣的感受呢,不得而知。(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