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明爭暗鬥
字數:5348 加入書籤
中原的硝煙迅速地沉寂了下來,但是還有遺留後事需要處理。首先是宋哲元丟下的餘部,大部分被宋哲元的朋友兼部下張維璽收攏過來,可是也難免有人惦記著,第一個就是楊虎城。
宋哲元部原駐地是潼關,怎麽說也是陝西的地盤。楊虎城就派兵向渭南、潼關壓迫。張維璽帶著尚未完全收心之軍,並且新敗,士氣不振。潼關對於拒中原保關中那是個雄關天險,對於陝西關中的一麵,那就是沒有險阻的後背,因此,楊虎城從西邊打過來,張維璽的防禦能力就差。並且,楊虎城兵多,士氣旺盛,占據著優勢。因此,張維璽隻能向楊虎城表忠心,投靠過去。不管真假,暫時要求得安寧。楊虎城也會派親信進入張維璽部,試圖掌握部隊,這又將是一場明爭暗鬥。
麵對著中原的這場變故,楊虎城是什麽態度呢?
楊虎城目前是西北軍一係中實力最強的,但是,他與其他的西北軍將領們並不合群,因此,宋哲元挑頭反蔣,其中就沒有楊虎城的身影。楊虎城明著沒有參與,但是不等於他不動心,這就要看事態的發展了。現在反蔣軍偃旗息鼓了,當然無事,如果真的鬧大了,楊虎城也是會介入的,撈好處是每個軍閥都向往的。
按說渭河平原的大部都在楊虎城的手中(東部渭南地區是宋哲元的地盤現在歸張維璽了),那是號稱八百裏秦川的好地方,更何況還有西安這個在中國也數得上的大城市呢。此地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其富足自不用說,楊虎城應該是錢糧充足,很富有的。但是,不善於經營是西北軍的共同特點,楊虎城是刀客出身,那裏懂什麽經濟?他隻知道收稅,遍設卡子收厘金,再編排出多種名目刮地皮。
民國時期,各地都不安寧,特別是西北,戰亂不斷,經濟就會凋敝,市場蕭條。如果再加以苛捐雜稅,地方經濟必然會萎縮,這就導致稅收減少。軍閥們資金不足,就加倍的刮地皮,於是就成了惡性循環,地方越來越窮。
我記得讀過一篇遊記,當然就是真實的記錄,並非虛構,原文找不到了。大意如下:
一位河南的公子,想去蘭州尋找失散多年的兄弟,帶上一隊駱駝,大約是六匹駱駝吧。馱著布匹作為貨物,一路變賣權當路費了。這是因為,這個年代各地的貨幣混亂,帶銀子、光洋更是危險,西北缺少工業品,機器織造的布匹是熱銷貨。
他走到西安的時候,就剩下了三匹駱駝了。他牽著駱駝進西安城,守門的關卡眼睛都紅了,可算碰上了肥牛,於是百般的刁難,留下十匹布做厘金,他才進了城。可是沒走幾條街,就遇到了抓民夫,說是部隊出征,需要民夫運輸輜重給養。他們看到這三峰駱駝,頓時就開了眼,全部抓走,說是部隊征用了。好說歹說,算是留下了布匹,駱駝沒了。
駱駝是公子的腳力呀,幾千裏,就指望著騎駱駝代步呢,沒了駱駝怎麽行?公子賣掉布匹,上下打點,終於找到一位好心的團長,還攀了同鄉。結果隻找回一峰駱駝,另外的兩匹,一匹被殺了,肉都分幹淨了,另一匹不知所蹤,找不到了。公子從西安穿城而過,就剩下了一峰駱駝,就變成了窮光蛋。
這就是當時西安城的寫照,這種城市能有什麽商業工業,又那裏能有稅收呢?難怪西北軍窮!
別看馮玉祥總是一身布軍裝,像多麽親民的樣子,他對於經濟的理解就是狠刮地皮!編出殺富濟貧的理由來,甚至敢動手搶!西北軍統治的地方,就是西安的這個樣子。
目前的狀況,楊虎城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渭河沿岸的農業稅。農業稅穩定,因為農民總要種地嘛,但是稅收數量與工商稅可就差遠了。像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大城市,隨便哪一個都比一個省的稅收大得多,這就是工商業稅的優勢了,可是西安這個大城市衰落了,哪有什麽工商稅收。
所以,楊虎城在西北算是富裕戶,但是,與內地比較,他也是窮光蛋。
窮則思變,所以楊虎城對於這場變亂還是寄予厚望的,他希望大亂!他的兵多,趁亂就可以撈好處。可是現實令他失望了,亂尚未起,就迅速平定了。
失望啊!
失望之餘,他的眼睛就盯住了陝北的延長油田,原因當然就是錢鬧的,他缺錢啊!延長這個小油田本不算什麽,沒有多少利潤。可是這話要看對誰說,對於楊虎城,那就是一塊大肥肉。
延長油田到底有多大的油水?這就要算算賬了。
在現代,延長油田的年產量在一千萬噸的水平上,還是很有潛力的油田啊!但是此時不行,再者說東北軍的需求量也不大,主要還是供給部隊(空軍、裝甲、汽車、快艇、小柴油發電機等)使用,這個年代民用油主要是煤油燈,民間汽車幾乎沒有。另外,延長生產的油隻用於戰略儲備,防備著封鎖。現在日本國還沒有封鎖中國,石油也沒有禁運,汽油、柴油、煤油的價格很便宜,買油比自己生產的都便宜,所以現在用的油還是買來的。
東北軍接手延長油田之後,原來的老“延一井”沒有動(它日產1到1.5噸,年產四五百噸),又打了兩口新井,整個油田年產達到了四萬多噸,雖然不足現代產量的百分之一,也已經是大進步了。
既然說到楊虎城盯上了這塊肥肉,那就要算一算油田的價值了。
一噸原油=7.3桶(這是個大約數)。當時的價格,一桶原油=1美元。很便宜哦!當時的確是這個價,而不是現代的每桶100美元!差距太大。
年產四萬噸的原油價格就是30萬美元,此時的美元與奉票、法幣或者普通大洋(不是袁大頭)基本等值。那就是30萬大洋。扣除生產成本有大約二十二萬大洋的毛利,現在幾家瓜分的就是這二十二萬。首先,地頭蛇井嶽秀要抽取礦產稅,大約去掉了七萬還剩十五萬。井嶽秀得三成幹股是四萬五千,楊虎城得兩成幹股是三萬,東北軍剩七萬五。可是東北軍要維持生產、安全、運輸等項,這點錢就不夠了,所以東北軍得到延長的原油,與買油差不多,經濟上並不劃算,目的還是戰略安全。
這一算賬就知道了,井嶽秀得了大頭——十一萬五千大洋。
那麽十一萬五大洋的價值又是多少呢?
軍閥們關心軍火,對於西北軍來說就是步槍彈。軍閥們買軍火都是黑市價格,官價倒是便宜,可沒人照官價供給他們。民國時期,漢陽造79步槍彈的官價大約是一大洋50粒,黑市價格是一大洋10粒左右,最貴的可以到七粒。那麽十一萬五千大洋就是115萬粒子彈(按官價可以買600萬粒)。如果一條槍一年消耗100粒子彈,這些子彈可供一萬多條槍用一年,差不多就是一個正規滿編師的軍火。如果考慮西北軍子彈極度缺乏的狀態,供給一個軍也很寬綽。再說軍閥的部隊哪有滿編的?持槍率隻有三到五成,要是這麽算,十個師也用不完這些子彈。
順便說一句,中央給編製的部隊,槍炮、軍火、被服、糧餉是中央發放的,不拘多少,總是有的。中央沒給編製的部隊,就要軍閥們自掏腰包養著了。
井嶽秀的兵不多,這些錢就等於養活了他的部隊,這就是井嶽秀得到的好處。而楊虎城才得三萬大洋,比井嶽秀少多了,這就是矛盾的焦點了。西北軍窮,這個本來不算什麽的好處就被放大了。假如西安像中原的城市一樣的繁華,那麽十幾萬大洋真的不算什麽。再小的省城出幾百萬的稅還不是很容易?
按說楊虎城不應該打井嶽秀的主意,因為,井嶽秀有恩於楊虎城。那是1922年,被北洋軍打敗的楊虎城曾經避難於井嶽秀處,是井嶽秀保護了他,才有他日後的事業。這也是井嶽秀能夠安安穩穩的偏安與陝北的原因,楊虎城還是關照了昔日的恩人。
但是,如果利益很大,恩情不恩情的就差了。每年十幾萬大洋,這是鐵打的收入,鐵杆的莊稼,純屬吃白食!還有,如果楊虎城直接把延長油田拿到自己的手中呢?那可就是二三十萬大洋了。楊虎城有十幾萬部隊,但是嫡係不多,算上中央給的,這筆錢夠他的軍火了。這個好處不能不動心?
他就沒有想一想,西北軍懂得經營油田嗎?他手下的那些丘八有幾個好東西?在他的手裏,油田恐怕一年也維持不下來,就荒廢了。他現在就是瞪眼盯著別人豐厚的收入,不會想到自己能不能經營。
延長出原油,可沒有煉油廠。原來的小煉油廠也讓東北軍給拆掉了,東北軍把煉油廠設在了熱河。光有黑呼呼的原油他賣給誰?
專業的知識他們根本就不懂,真要是讓他拿下油田又撈不到利益,恐怕一氣之下,他們能把油田炸掉!
......
一般軍閥對於內戰的反應都是越亂越好,可以亂中渾水摸魚取得利益,閻錫山就是這樣的。
反蔣軍起事之初就“公推”閻錫山為國民軍總司令,是最高的職務了,那個意思就是天下兵馬大元帥了,類似於當初張作霖在北京時的職務。如果反蔣的偉業幹成了,閻老西就是領袖了。當然這種虛名當不得真,閻錫山自己也明白。但是,閻錫山始終不表態,不置可否。這個意思再明白不過了:如果有戲,閻老西就高高興興地上任;如果沒戲,再推脫也不遲。
這就是閻錫山的態度。
閻老西沒有表態,卻不等於什麽也沒做。在華北,北平及其周邊地區現在是他的地盤,於是,他調集部隊集中於娘子關(正對著石門,就是石家莊)。形勢一旦有利,他的兵就從娘子關湧出,直取華北平原。現在的河北南部,有他的地盤也有別人的。閻錫山這樣做就是取得實惠,把河北省大部拿到手中。至於河南戰場,他就要看機會了。這是閻錫山的如意算盤。
那麽現在,反蔣軍散夥失敗了,閻錫山首先會很失望,失去了擴展鞏固河北的機會。第二個要做的,就是趕緊撇清關係,聲明:自己與反蔣無關。於是他也發通電,學著東北的腔調——“反對內戰”,然後就是服從中央什麽的。
桂係的李宗仁、白崇禧,正在恢複自己的根據地,當然也是唯恐天下不亂的角色。如果大亂,他們就可以趁機恢複湖南,甚至湖北的地盤,這些地方,是年初時他們丟掉的。他們也是很遺憾,現在沒戲了。他們對東北軍耿耿於懷,蔣介石年初向桂係進攻,東北軍屁也沒放,現在西北軍打蔣介石他們出來阻攔,這不是拉偏架嗎?
這還真是個問題,蔣介石東征西討的平定天下,東北軍的確沒有出手。其原因還是曆史上哪個中原大戰太過於殘酷,東北方麵要竭力避免,其他的小規模戰爭也就被忽略了。
閻錫山也好,李宗仁也好,他們都知道這是東北軍參與的結果,因此,對於東北軍很是不滿。他們不明白東北軍為何會幫蔣介石?至於東北軍所聲明的,為了國家不受損失,保住民間的元氣,為了抗日大業的話,他們是不信的。冠冕堂皇的話誰不會講,誰又當真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