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方法是關鍵

字數:6772   加入書籤

A+A-




    在新的一年裏,1930年1月17日,楊虎城試圖獨霸延長油田的行動失敗了,撤兵了。這不足一個月的戰爭讓他知道了東北軍不好惹,知道了東北軍能夠擊敗日本人,憑的是軍事實力。

    楊虎城的兵撤出了延長,肖縣長也就恢複了原來的縣衙門。延長縣城沒有設防,也就沒有遭遇戰火,民間的損失極大的縮小了。損失最大的就是幾間商鋪,例如經營東北產品的日用百貨店、布店、糧店、飯店等等,他們的商品遭到了兵痞的哄搶,飯店被吃白食。為此,東北軍的油田管理機構找到了已經恢複職務的肖縣長,表示願意給損失比較大的商戶們適當的補償,使得商鋪能夠繼續經營下去,不至於破產關門,從而穩定縣城的局麵,請肖縣長協助走訪調查,確定補償的對象。肖縣長當然感動的不得了,這些善意的行動為東北軍爭得了聲譽,與西北軍的破壞擾民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馮軍撤兵,在外圍隱蔽的寧夏軍第六十七騎兵旅的兩個營和保安團的第三營,得到了出擊的命令,他們的任務就是開展遊擊戰,騷擾撤退中的馮軍,盡量地繳獲、破壞敵軍的物資。

    處於運動中的部隊,隨時可能露出破綻,特別是軍紀不是很嚴明的西北軍。例如,耍了單的小單位,移動笨重的輜重、軍火、火炮等等。

    東北軍的這三個營,都是以營為單位,遊動於馮軍的周圍,隨時監視著他們,隻要有機會就猛撲上去,狠咬一口。裝備精良的騎兵營用來打遊擊,那是很厲害的。

    馮軍某些單位的糧草被焚燒了、彈藥被引爆了、不多的火炮被炸毀了等等,這些事件時有發生。有的小部隊正在縱兵搶劫村莊,被東北軍包圍繳械俘虜,最大的建製竟然是營級單位。一個標準步兵營應該是七百多人,可西北軍的一個營竟然隻有一百多人。

    對於這些俘虜兵,東北軍的辦法就是服勞役,在陝北就是修路,時間也不長,一兩個月之後也就釋放了。被抓的士兵其實也是百姓,他們沒有什麽罪過,不過是隨大流搶了民財而已。當然也會有個別願意加入東北軍,並且符合條件者,被東北軍吸收的。這些兵九成以上都是被抓來的壯丁,他們獲得釋放之後,就可以回家了,對於這些壯丁來說,可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東北軍的追擊也適可而止,沒有追擊太遠,幾百裏而已,接近了渭河平原的邊沿地帶也就返回了。這種追擊作戰有一個附帶的好處,那就是減少了馮軍的擾民,讓他們人心惶惶,隻顧得蜂擁而逃。馮軍雖然不算是戰敗,但是其狼狽程度也相當於敗兵了,逃回去的馮軍損失慘重,特別是裝備輜重丟失嚴重。

    ......

    1月底,楊虎城終於組織了十萬部隊,出兵渭南。他知道張維璽的兵力,因此,也隻能出動自己的主力部隊,試圖一舉拿下渭南、潼關。而張維璽除了他的嫡係主力17師之外,也組織了五萬部隊來鞏固渭南防線。一場十幾萬人的攻防戰,在渭河平原擺開了戰場。

    張維璽部是防守作戰,雙方的兵員素質基本相當,防守的一方當然就占便宜。因此,兵力少,也能打個旗鼓相當。這一次,張軍的軍火得到了加強,再也不是放幾槍就上刺刀打衝鋒了,而是有充足的子彈可以打陣地戰,這個優勢就比較明顯了。戰場上的衝鋒變成了排隊槍斃,讓耍慣了大刀的楊虎城部有些吃不消。

    按照慣例,西北軍的野戰應該是這樣的:

    進攻的一方端著刺刀,揮舞著大刀,高聲喊殺,勇猛衝鋒。防守的一方打了幾個排槍之後,指揮官躍起高呼:“殺退敵軍!給我上!”當然還有賞銀多少什麽的。然後,守軍步槍上刺刀,或手舉著大刀躍出戰壕,兩軍碰撞在一起就是一通殘酷的搏殺。

    守軍為什麽不守住戰壕射擊呢?原因很簡單,每槍三五發子彈,打完了就拚刺刀!並且更嚴重的是,部隊的持槍率不足三成,就是說,多數的兵沒有槍!當然就更不會有子彈,沒槍沒子彈蹲在戰壕裏等死啊!所以隻有打衝鋒。

    可是這一次情況變了,張軍不按老套路出牌了,沒有習慣性地上刺刀、揮舞大刀出擊迎戰,而是一排一排的步槍齊射,機槍掃射,或者用手榴彈砸。

    這一下亂套了,冷兵器對熱兵器,士兵又不是刀槍不入的神仙,進攻的楊軍悲慘了,大刀不是那麽好耍的,那可不就是排隊槍斃嗎?

    就這樣,楊虎城的兵撞到了張維璽這塊硬石頭上了,碰了個頭破血流。

    兩軍作戰,抓對方俘虜那是常事,這也是了解、偵查敵軍的手段。由此,楊虎城知道張部得到了大批山西的軍火,士兵當然不會知道其他的內情。

    這是為何?隻有兩個猜測:一是張維璽投靠了晉綏軍,二是投靠了東北軍。除此之外,張維璽自己沒有能力購買大批的軍火。

    楊虎城犯愁了,東北軍和晉綏軍都是富裕戶,都是有錢的主。張維璽無論投靠了哪一家都能得到軍火。楊、張兩家同是西北軍,部隊相同,有軍火的就強於沒有軍火的,道理是明擺著的,這個仗還怎麽打?

    ......

    1930年伊始,南京政府發出公告:決定將於4月1日,在杭州舉行第4屆全國運動會,希望全國各省組團參加。

    雖然全國基本上是個內戰不斷的局麵,舉行體育盛會還是有利於全國的團結,互相了解,還是有好處的。此外,增強體質的體育事業於國於民都有積極的作用。南京政府的做法還是對的。

    在現代,辦體育運動會這類集會隱含著巨大的商機,是賺錢的事業,舉辦單位、舉辦國都是賺錢的。但是,在民國時期人們沒有這些商業意識,也缺少現代的宣傳炒作手段,因此舉辦單位是要花錢的,賺不到錢。因此,民國政府願意為此出資,當屬於善政。因為資金,也就可以理解舉辦地在杭州的原因:江浙財團是民國的錢袋子嘛。江浙有錢,為了便利,就辦在杭州了。

    眾所周知,張學良是民國時期熱衷於中華體育事業的,貢獻頗多,這是張學良的優點,是對國家的功績。

    此時的張學良依然熱心,他希望東北所管轄的各省都能參加運動會,並致電張作霖(在承德)詢問可否爭取在奉天舉辦運動會。

    張作霖回電:

    變更地點已經來不及了,南京已經決定並發了公告,就不便於改動了。舉辦全國運動會也是中央政府顯示權威,他們不會同意在其他軍閥的地盤上舉辦的,我們爭地點就等於爭奪中央的權威,這不妥當。不但這一次,如果全國的局麵不變,下一次也輪不到我們。

    我們屬下的各省用各自省份的名義參加,不要打東北軍政府的旗號,因為,南京方麵忌諱這個。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寧夏均以各自省份的名義參加。難辦的是津魯特區,民國沒有這個單位,我們不要難為南京方麵。天津的就加入河北省參加運動會(此時的天津、北平均屬於河北省),青島、威海就加入山東省,不要給南京出難題。

    我們各省要成立對應的機構,認真準備,爭取好成績,這也是為東北爭光。機構及組織方式,你與軍政府商議決定。及早與南京聯絡、報名,並建議張學良出席杭州運動會的相關儀式,使用一個與體育有關的機構名義參加,不要使用東北軍的旗號。

    總之,和平穩定有利於國家大戰略。

    在張作霖的建議之下,東北軍政府決定成立北方地區體育運動委員會,張學良擔任主任委員。在名稱上避開了“東北”二字,也是避免南京方麵的敏感。為此,對於比較友好的晉綏軍(山西、河北、綏遠)、山東、甘肅、新疆等省,也聯係他們加入,畢竟“北方”涵蓋了很多其他的省份。參加的各省也就成立了省級的體育運動委員會,屬於各省政府撥款的事業單位。各省的機構則組織本省的運動員開始選拔訓練。委員會則與南京聯係報名事宜,並派員前往杭州,為運動員準備的基本生活條件。這個年代的組織者,其組織能力是有限的,自己的事情還要自己安排。

    有張學良這個熱心者,東北方麵會準備的很完善,資金也會很充足,預計也會取得好成績。

    對於全國運動會,趙三本隻是關照電台、報紙做好采訪記者的準備;對東北各省代表團用的旗幟、服裝提出一些參考意見,增加點現代的氣息;提醒一些商家提前在杭州做一些大型戶外廣告,例如東北新興的紡織產品就需要大力的宣傳。除此之外他沒有攙和更多的意見。

    在現代舉辦運動會,賺錢的手段太多了,而東北需要推廣宣傳的產品也很多,這種集會的商機無限。但是,在民國時期局限極大,機會不多。究其原因就是缺少現代的電視、互聯網等豐富多彩的信息傳播手段,信息量太小,無法達成火爆的宣傳效果。

    比如開幕式,無非是運動員入場,權威的高官到現場露個臉,講幾句話,不會有太多的花樣。像現代搞一大套節目,推出一首歌曲等等都不會有。體育場再大,也就是幾萬人,全國的民眾最多看看報紙,聽聽廣播。宣傳的效果有限。

    有超前的思想,沒有現代的條件,也辦不出現代的事情來。

    ......

    從寧夏返回承德之後,趙三本拿出大量的時間投入到製造單晶爐,生產單晶的工作中去了。在去年就選好了地址,是承德近郊區的一個小山溝,全封閉管理,嚴格保密。

    對於趙三本來說,需要他親自出馬去實施的工作,這還是頭一項。沒辦法,對於這個產品參與工作的技術人員都是一頭的霧水,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為此,他每周都要拿出一兩天的時間親臨工廠指導研製工作。

    以趙三本現在的身份,他應該在科技、工業技術上是個外行,但實際上,他後世的身份是個機械加工高級工藝師,水平相當之高。

    “工藝”是什麽?與文藝藝術毫無關係,通俗的解釋就是“方法”。用最好的方法達到省工、省力、高質量地加工出產品來。

    舉一個例子,騎自行車的人都知道,自行車的軸承裏有滾珠,去修自行車的時候難免就要換幾顆,很便宜的。一元錢買好幾個。滾珠圓圓的,光亮的。那麽我問你,給你幾斤鋼鐵原料,也提供你想要的工具,讓你製造幾顆滾珠,你能做出來嗎?如果能做出來,加工成本是多少人民幣呢?把你難住了吧?這個加工的方法就叫工藝。

    實際上製造滾珠很簡單,因此它才能很便宜,既然提起了大家的興趣,我就告訴你:第一步,用圓鋼做原料,圓鋼就是粗鋼絲,直徑比滾珠大一些就行了,上衝床,衝頭壓下來,就剪斷若幹小段,比如衝壓一次,生成十個小段,這就是滾珠的坯料。衝頭上上下下,工人不斷的送料,一小時壓出幾萬個坯料都不止,效率驚人啊!第二步,滾珠坯料裝入研磨機。見過農村的碾子嗎?研磨機就是那個樣子,隻不過高級了,電氣化了,不需要驢子來拉,它碾壓的是沙子和滾珠的坯料,一邊碾壓一邊澆油。什麽時候算完成了?就是拿出幾顆測量其直徑,達到要求就完成了。經過磁鐵篩選出鋼珠,清洗。第三步,加高溫淬火,增加滾珠表麵的硬度。第四步,裝入精加工的研磨機,精細的研磨,直到精確的尺寸。清洗、包裝,完成了!

    這個生產過程一個批次就生產幾萬粒的滾珠,所以才能一元錢買好幾顆。

    這就叫工藝。

    ......

    趙三本更大的優勢在於他知道單晶爐的技術關鍵在哪裏,能夠在關鍵的難題中提出建議。當然他的這些知識大部分還是來源於資料。

    為了說明趙三本製造單晶爐的可行性,並非筆者胡編亂造,我們用一段簡潔的文字,深入淺出地解釋一下單晶矽的生成原理:(一百多字,沒有寫科普文章哦。)

    首先,把高純度的多晶矽原料放入高純石英坩堝,通過電弧石墨加熱器產生的高溫將其熔化;然後,對熔化的矽液稍做降溫,使之產生一定的過冷度(過冷度就是低於熔點),再用一根名為“籽晶軸”的部件插入熔體表麵,稍後,慢慢向上拉籽晶軸,晶體便會在籽晶軸下端生長;這樣就生長出了單晶矽棒。這就是產品——單晶矽。

    由此可知,單晶爐沒有什麽高精尖的技術,也沒有難於尋覓的材料部件,在民國時代也不難實現。其關鍵的訣竅就在於你“想到”沒有,也就是發明。如果西方人想到了這個辦法,他們也能造出來。

    其關鍵就是封閉加溫、控製溫度,使用惰性氣體的作用就是簡化封閉的條件,降低難度,這也是工藝。

    為了適應時代技術的限製,就要對資料中的原設計進行變通改造。例如:現代控製溫度往往采用電子傳感器技術,這個時代就要采用材料對溫度變化產生的變形(熱脹冷縮)來測試和控製溫度。經過反複的實驗,同樣能夠達到良好的效果。

    單晶爐的研製與單晶矽產品的試製是同步的,能燒製出單晶矽,那麽爐子就造好了。單晶矽不合格,那就是爐子不合格,還要繼續的修改,甚至推倒重來。

    對於現代技術不算什麽的單晶爐產品,此時研製它還是有難度的。科技創新的工作需要時間,需要耐心,更需要毅力,要百折不回。這也是很艱苦的工作,它特別的考驗人們的意誌,沒有鬥誌的意誌薄弱者是無法勝任的。讓我們祝願吃貨成功吧!因為單晶體確實太重要了,有了它,東北的軍事裝備就會有質的飛躍!

    東北軍先進的軍事裝備中還有兩項現在也出了成果:一個是德國人在大沽口的工廠裏製造出中國的第一艘潛艇;第二,吃貨設想的微型魚雷艇有了眉目,也造出了樣品。相關的資料已經送到了承德。(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