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目標庫倫

字數:5620   加入書籤

A+A-




    “大帥,有關川南的文檔我都看過了,作為鐵路護衛隊,占據了宜賓,細想起來,在今日國內的形勢之下也算正常。”

    張作霖抬眼瞪著趙三本看,目光有些異樣,趙三本也感覺到了。剛才那句話有點欠思量了,“冒失!”吃貨心中暗暗的罵了自己一句。

    對上位者說話,千萬要加小心,前麵的那一句話,看似沒什麽,仔細的品味,有點批評大帥府對於宜賓事件的決策的味道,似乎占領宜賓的決策有些問題。張作霖並非不能容人,但是指責不當也不合適。趙三本也是考慮不周到,他隻是覺得倘若矛盾激化則不利於鐵路工程。趙三本大腦急速的旋轉,尋求補救之策。哎!真累呀!

    “如果我們是中央軍,這個舉動就有向四川軍閥宣戰的意思了,整個的西南各路諸侯都會警覺起來,他們會想:中央這是要收複西南了!日後關係定然緊張,不利於中緬鐵路的建設和穩定。可是,我東北軍不是中央,政治地位上與西南的各路諸侯是一樣的,在四川局部我們也不是特別的強。諸侯混戰,你打我,我打你都是常有之事,像什麽楊森、鄧錫侯之類的互相搶地盤,那是再平常不過了。從這個角度說,我們占它幾個縣城也無所謂,不過是互相侵吞地盤而已。就算劉文輝本人,事後也會坦然處之。中央不能辦的事我們辦了,沒有中央的名分有時候也是好事,能占點便宜。”

    這是趙三本的解釋,還算勉強吧。

    自從辛亥革命到現在,四川之地是年年打仗,混戰成了一鍋粥。嚴重一些的都被打出了四川,但是過不多久,又卷土重來。這種事情太多了,對於國民來說,誰能注意他們?如果其中的一方換成蔣介石的國軍,那定然驚動天下,震動四川。趙三本講得就是這個道理。

    張作霖點點頭,還算認可,趙三本也長出了一口氣。

    趙三本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返回奉天安置五小姐,順便安置了林醫生。然後又視察了海軍新裝備和測試的潛艇和微型魚雷艇,到3月初返回承德,向大帥匯報。期間發生了川南宜賓事件,張作霖把趙三本當做心腹,就交代他查閱有關文檔,提供參考意見。這本是好事,是信任之舉,但是,趙三本侍奉上司,就要小心處置了。

    “大帥,常總指揮提出兵力不足,要求增調援軍之事似乎不妥,原因也是跟上麵的情況差不多,還是為了四川的穩定,不要讓西南的諸侯們人心不穩。宜賓一戰已經顯示了我軍之強悍,我們再增兵他們定然不安。另外,這也違背了中央與西南軍閥們的協議,我們和中央軍進入西南的兩個旅是協議規定的。”

    張作霖:“修建一千多裏的鐵路,兵力是少了一點,總要有個辦法才好。”東北負責的線路,很大一部分沿著雲南的邊界,實際上就是金沙江的河穀,有的也進入了雲南北側,有一千多裏。

    趙三本說道:“下官提一個變通的辦法供大帥斟酌:我們可否在宜賓組建一個保安民團,這個民團的外觀形象要更像民間的保安,遠離軍隊的形象。除了軍官,全部招收本地的士兵。並且初期的規模,仿照劉文輝部的情況,不要出格冒尖。名字叫做民團,兵員不要超過一千,持槍率一兩成即可,不要穿東北軍的軍裝,采用四川部隊的草綠色軍裝,並且隻有上衣和帽子,褲子雜色一些,隨便穿,總之就是個民團的樣子。這樣的裝備就是為了不要刺激四川的軍閥們,對於中央約定的兵力數量我們也能交代過去。民團不過是站崗放哨而已,這在眼前是夠用的。有了這個民團,護路隊就脫離了維護治安,站崗放哨的狀態,保持野戰的戰鬥力,這兵力不就夠了嗎?”

    張作霖仔細地琢磨這個辦法,還算認可,於是就給常蔭槐下達了命令,讓他照此辦理。

    趙三本也匯報了奉天大帥府修複施工的情況,等春夏之交時,張作霖就準備返回奉天了,有便捷的鐵路交通,行動上就方便多了。

    在占領宜賓的過程中,原宜賓的一個保安團大部分成了東北軍的俘虜,有500多人。現在常蔭槐要組建宜賓民團,這倒是現成的兵源。因此,經過訓話,采用自願報名的原則,然後再經過是否有劣跡、是否吸食鴉片、年齡、健康等條件篩選,留下了300多人。在宜賓城及周邊地區又招收了一百多人,湊了500多人的規模,從第七十旅調配軍官,就組建了“宜賓民團”,直屬鐵路護衛部隊總指揮常蔭槐的麾下。

    這個民團的外觀很差,甚至不如四川其他的軍閥部隊,步槍不足兩成,並且型號雜亂(都是繳獲的破槍),其他的就是梭鏢、大刀、棍棒之類的,機槍、火炮等絕對沒有,彈藥也不充足。東北軍不缺武器,之所以裝備成這麽差,目的就是做樣子,給劉文輝看的。

    民團士兵的軍裝與四川兵相同,都是草綠色,但是隻有上衣和帽子,褲子鞋子隨便穿,四川人好打赤腳,也有穿草鞋的,在民團裏都是可以的。

    民團的外觀差,內在的東西與軍閥部隊還是不同,一是像東北軍其他部隊一樣,有團一級的政訓官,政訓官之下有幾名教員和憲兵。政訓官的存在,就使得民團的精神麵貌與軍閥部隊區別很大。第二,軍紀好,沒有到市麵上擾民、仗勢欺人的現象。第三,士兵的待遇好,沒有克扣軍餉的情況,軍裝雖然簡單但是整潔,士兵都能吃飽飯,夥食也不錯。最後就是訓練並不馬虎,練兵場上還是比較嚴格的。

    總之,他們能夠完成站崗放哨的任務即可,表麵上不招搖,編製上是一個團,下麵有三個營,總人數才幾百人,與一個正規營差不多。其目的還是讓劉文輝等四川的軍閥們放心,為的是穩定局麵。

    這個民團還有一個不同點,那就是它有一個訓練營,任務就是招收預備兵源進行訓練,這相當於預備役,登記造冊,每年訓練一個月,有津貼。也就是說,這支民團隊伍隨時可以擴編為正規部隊,召集預備役,發放武器即可成軍。這是不得已的辦法,東北軍處於眾軍閥之中,人數太單薄了。

    實際上民團的作用就是地方軍,是警察的後盾,有了這個民團,警察空著手也很威風,沒人敢對抗警察。當然宜賓的警察局也進行了整頓,一切規章製度都按東北軍一係的規矩辦。

    東北軍當局收稅的稅額並不輕鬆,但是,以厘金為代表的苛捐雜稅還有亂七八糟的“捐”基本都免了,無償的勞役也免了,無論是農民還是工人、商人,他們的負擔極大的減輕了,這在川蜀之地也是獨樹一幟,顯得很突出。因此,宜賓城迅速地繁榮起來,周邊的人自然會向宜賓聚集,這也導致了人口猛增。人口多、市麵繁榮,政府收的稅就多,這就為政權的運作,為民團提供了充足的經費。

    宜賓城客觀上是個先進的榜樣,能不能啟發一下其他的諸侯們也能改邪歸正呢?走下去慢慢的看吧。

    宜賓是中緬鐵路四川段的最大的城市,也是水路交節點,此處的穩定,為鐵路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按照曆史的走向,中緬間的交通還有一次危機,那就是日軍入侵緬甸,曆史上的中國遠征軍打得很辛苦。但是那是十年之後的事情了,按現在曆史的變化十年後的事情就不好說了,但願不要再發生這樣的悲劇吧。

    ......

    1930年初的時間段上還有一個有意義的事件發生,值得一提。

    在我們的故事中,東北軍特別的重視部隊的裝備,作為代表,那就是飛機大炮。可是你知道嗎?在今年,就是1930年的2月,中國工農紅軍也有了第一架飛機——列寧號。這是個值得紀念的事件。

    這架飛機原屬於國民黨軍的偵察機,飛行途中燃油耗盡,迫降於湖北宣化店境內,被鄂豫皖根據地的紅軍俘獲。在徐向前的指揮之下,設法恢複了飛機,修建機場,成立機構,把飛機命名為列寧號。這架飛機執行過多次任務,包括戰場轟炸(使用迫擊炮彈)。最轟動的就是到漢口撒傳單,影響很大,實際上它的作用也不小。

    飛機上塗裝的標誌是紅色的五角星,並沒有“列寧號”這三個字,這點要特別的說清楚,因為有的文藝作品把這三個漢字放到飛機上了,這是不符合曆史事實的。

    當然紅軍的生存環境惡劣,飛機最終被拆卸藏於山中,直到解放後重新挖掘出來作為文物修複保存。

    與東北軍當前的空軍能力比較,這架飛機不算什麽,但是,它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空軍史中,應該有一席之地。

    ......

    2月底,頂著前世哲布尊丹巴大活佛忠實弟子兼大喇嘛身份的袁金鎧,趁著初春的季節,大地回暖(在蒙古草原長途旅行已經沒有危險了),長途跋涉風塵仆仆地來到了烏梁素海。雖然是一個十輛馬車的車隊,不需要他走路,但是,對於年近六十的他來說,的確很辛苦。他是到特別縱隊來上任的(他是縱隊總政訓官,上校軍銜),同時也帶來了總參謀部的書麵命令。

    “效坤老弟,這是總參謀部的命令,你仔細看看。”

    這個命令可不是一張紙幾個字,它是一個小冊子,有二十多頁。內容就是出擊蒙古的命令,加上詳細的分解解說,以及各個階段、各種事物的策略原則。僅僅是原則性的指導就寫了這麽多,由此可見他們在蒙古作戰的特殊性和複雜性。

    張宗昌是個沒文化的大老粗,讓他看這麽長的命令,能行嗎?這是沒問題的。原本的張宗昌,的確是鬥大的字認不得一籮筐,純粹是大文盲。但是為官多年,也就認字讀書了,“大老粗”的形象雖然跟了他一輩子,但是後來的張宗昌已經不是沒有文化之人了。

    民國時代,特別的注重書法,於是有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為官之人都寫得一手好字,否則,那是很沒有麵子的。例如張作霖,他的業餘愛好不少,比如騎馬、聽音樂,還有一個愛好也是必不可少的——練習書法。做官的都要練,對此,張宗昌也是不能例外的,所以,“大老粗”張宗昌一樣能寫一手好字!這是時代的特點。就是到了現代,有身份的官員,一般的說,字寫的都不錯,練書法都是必修課。算是不成文的規矩吧。

    袁金鎧解釋說道:“平定蒙古是我縱隊的第一期任務,目標是讓蒙古行省完全的平定下來,時間是一年到一年半。‘外蒙古’的名稱不能再用了,‘蒙古省’是標準名稱,今後的講話、命令、戰報都不要寫錯。我軍第一目標就是庫倫,這是為了保持出擊的突然性,速戰速決。在蒙古偽政權不知情的情況之下,徹底地摧毀其核心機構,通電全國,宣布蒙古行省回歸,占住大義名分。這一步作戰的時間定為一個半月,最多允許兩個月。這些就是我理解的要點了。”

    庫倫,就是現代稱為烏蘭巴托的城市。“庫倫”是蒙古語,意思就是大寺廟。因為,在這個年代裏,藏傳佛教的大寺廟“甘丹寺”幾乎是庫倫城的唯一建築。蒙古族人習慣住帳篷,庫倫實際上就是圍繞著甘丹寺的一大群蒙古包帳篷。所以蒙古人就稱其為“庫倫”。

    因為在蒙古草原上(包括現代的內蒙),佛教的寺廟還有好幾處,有大有小,這些都叫做“庫倫”,甘丹寺最大,最雄偉,為了區別,正式的稱呼應該是“大庫倫”。但是,對於中原的國民來說他們隻是知道一個庫倫,那就是甘丹寺,所以民國官方的名稱就是“庫倫”。

    是不是有點亂?我們約定:在蒙古草原上,隻有這一處稱作庫倫,有沒有“大”字都是它,這就避免混亂了。

    庫倫古稱“烏爾格”,意為“宮殿”,“烏蘭巴托”是偽政權起的名字,現在已經稱作烏蘭巴托了,但是民國不承認,所以我們也不會用烏蘭巴托這個名字。(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