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出使南洋

字數:5354   加入書籤

A+A-




    不少的小軍閥們加入了中投行,按照規定,他們也要派出部隊加入銀行護衛隊,每一家派來一個排,全部編在衛三團中。護衛隊的編製基本上就齊了,但是缺員很多,缺員部分將招收部分本地的士兵補充。這支護衛隊有點類似於現代的聯合國軍,哪一派的軍隊都有,但是主要的指揮官還是東北軍的。

    國內多數的大小軍閥們開始搞建設了!這可是完全地改變了曆史。這個變化會引來什麽結局呢?內戰還會打嗎?結論不理想——還會打!

    大家都來搞建設,國家定然會富強,東北軍謀求的就是富國強兵,目的是對付小日本的。可是軍閥的本質是謀求自己一派的利益和權柄,他們擴充實力、擴充地盤是本能的衝動;蔣介石也會謀求“統一”天下。隻要條件具備,他們就會動手,內戰免得了嗎?

    我們看看四川,哪裏就是大小軍閥混戰的典型。從1911辛亥革命開始直到抗日戰爭爆發的1937年,二十六年之間,混戰幾乎就沒有停止過。期間的風雲人物有:劉存厚、熊克武、楊森、劉湘、劉文輝等等,更是混戰一團,打得不可開交,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非凡。最後打出一個四川王劉湘,西康王劉文輝,算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麵。

    就以當前四川的局勢來說,劉湘和劉文輝這叔侄二人成了四川的老大,他們也就從合作走向破裂。曆史上他們也是打了三四年的。按照原來的曆史,幾個月之後他們就開始小摩擦了,一年之後就開始大打出手,連空軍都用上了。

    東北軍又不是民國的警察憲兵,軍閥們要打內戰,東北軍管得了嗎?施加有限的影響也不是肯定都能奏效的。

    蔣介石的中央軍在加強,其他的大小軍閥們也不弱,這有沒有可能導致國家難於統一呢?但是也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誰也打不敗對手,大家隻好坐下來談。這能不能導致聯合呢?就是建立聯合政府。如果存在這種可能性,倒是可以導致一個相對民主的政權,這個結局也不錯。

    那麽張作霖或者趙三本考慮過國家的前途嗎?應該說沒有!第一,他們的目標就是抗日,將來還可能為了收複國土而抗蘇。在他們心中這就是大目標,隻要有利於這個目標他們就會努力。用中投行投資的方式支持全中國的建設,就是為了抗日,他們暫時沒有考慮別的。第二,他們知道真正的曆史,他們認為,不管道路如何曲折,曆史總會走向自己的目的地,他們用不著過多地操心,專心打垮小日本就可以了。至於中國的前途應該有更合適的人去考慮,似乎不是趙三本的責任。

    這裏也隱含著趙三本與張作霖之間關係的問題,他們看似君臣卻不是君臣關係,那就是因為張作霖知道他自己是做不了天下的。張作霖不是君,趙三本就不是臣啦!這種類似同盟者,同路人的關係讓他們更和諧。如果不是這樣,趙三本就危險了,做臣子的比君王還要精明,則命不長矣!

    ......

    東北軍政府的使團,前往南洋各國當然要與對應的國家取得聯係,人家願意接待你才行。但是這種外交行為如果放在前清,甚至北洋時期,與現在都是有很大不同的。

    中國的封建王朝都是自我感覺太過優越,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央帝國,外國都是藩邦,外國使臣來中國那叫“朝貢”,中國的使臣出訪那叫“宣撫”。因此,清代就設置有南洋大臣統管南洋諸國的事務,盡管南洋諸國不是清王朝的屬國(越南是屬國),並且後來都成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可朝廷依然當做藩國來管理。中國的使臣出訪,其身份就是南洋大臣委派的官員,隻要南洋衙門下一個通知就行了,命對方的官員接待“上國天使”,完全沒有其他的外交手續。西方列強雖然在中國耀武揚威的,可是他們還是對中國這個龐然大物有畏懼心理,對於清朝廷的傲慢也不得不有所忍耐。清朝廷“宣撫”的對象是南洋的華人,按西方國家的習慣,這些人也是中國人,就是所謂的“雙重國籍”。就像東印度的殖民者那樣既是荷蘭人也是東印度人。所以中國的官員前往印度洋宣撫自己的國民似乎也說的過去。

    現在是南京的民國政府當政了,融入了國際文明社會,也知道自己是幾斤幾兩了,當然不能繼續這些“老大自居”的愚蠢外交行為,也就要按常規辦理。

    中國到南洋處理華人的事物,西方殖民者也不好過多的幹預。總之處理南洋華人的事務還是比較特殊的外交活動。

    現在的使團名稱為“宣慰使”,把“宣撫”改為“宣慰”。一字隻差,已經降低了身段。東北軍政府也會與英、美、荷的駐華公使聯絡,這些細節就略去不表了。

    使團是8月20日晚間到達呂宋島的馬尼拉,這也是東北政府發表公告的時間。菲律賓的宣慰工作進行了20天,9月10日離開馬尼拉,現在船隊正前往印度群島的雅加達。

    在南洋浩瀚的海麵上,天氣晴好,9月在北方已經是秋季了,可是這裏已經臨近了赤道,海風都是熱乎乎的。南洋的海水碧藍清澈,藍色的海水,白色的浪花,分外的賞心悅目。這都是在渤海、黃海、東海見不到的,那邊的海水是渾濁的。

    一個個島嶼在船邊掠過,海島上鬱鬱蔥蔥,都是熱帶的植物,海灘上是潔白的沙子,一塵不染,真是人間仙境啊!

    東北軍政府派出的宣慰使團的小船隊正航行在前往爪哇島的航線上,這個船隊隻有兩艘船:排水量1500噸的明華輪和美國軍艦馬漢號驅逐艦。

    明華輪隻能算小型的遠洋客貨輪船,它是租用上海航運公司的船,船上國旗桅杆上掛的是青天白日旗。原本是要租用美國商船的,事不湊巧,美國方麵沒有合適的輪船,臨時找到了上海航運公司。

    馬漢號驅逐艦當然是懸掛美國國旗啦,美軍在葫蘆島就有基地,東北和美國的關係又在蜜月期,租用一條軍艦護航很方便。馬漢號應該算小型的驅逐艦了,艦長不足100米,排水量不足2000噸。此時還算是和平的世界,用一艘兵艦護航已經很奢侈了。東北與日本國處於交戰狀態,如果不使用兵艦護航,一旦日本人知道船上是東北軍的使團,一定會攔截襲擊,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宣慰使邢士廉今年45歲,正直壯年,他戴著一副眼鏡,坐在自己的高級艙室內翻看著文件,都是大帥府發給他的南洋各種資料,責任重大,他不得不用心。這個年代沒有空調設備,隻有電風扇,艙室開著窗戶依然悶熱,對於東北人有些受不了。

    與預想的情況差不多,菲律賓的華人狀態比較穩定,他們與美國殖民者當局沒有太大的矛盾,這當然是美國當局對社會的控製能力強的緣故,用不著采用激化華人與土著人矛盾的辦法來打壓、控製華人。

    從比較突出的華人教育來說,美國人對於華人的學校還是有所控製的,所有的華人學校都在當局的管理之中,包括教材的審查、學校的規模等等。他們不會讓華人學校隨意地擴大,也不允許隨意的增加學校的數量。但是,現有的華人學校規模、容量基本是夠用的。

    中國人希望漢語教育,美國人則鼓勵英文教育,這個道理是相同的。菲律賓的學校全部采用英文教學,當然是美式英語啦。但是,在大城市的學校中,他們允許漢語作為一門選修的語言課程而存在,這就極大地緩解了與華人的矛盾,使得華人子女到英語學校讀書的心理障礙減少了,華人子女上學也多了一個選擇。

    現代的菲律賓已經不是美國的殖民地了,但是菲律賓的官方語言依然是英語,他們社會上最通行的也是英語。本民族語言“他加祿語”也是合法的語言,但是反而不如英語更流通廣泛。由此可見美國教育政策的成功。

    邢士廉在菲律賓的宣慰活動就是走訪各個華人聚居區域,對華人進行宣講慰問,介紹東北的情況,特別是東北軍抗日的業績。對他們的捐款表示感謝,並且匯報這些善款的應用方向。還有價值不菲的回贈禮品,這些禮品都是東北地區的特產,它們帶有誘導貿易的成分。同時也了解華人們的生存環境、有什麽難於解決的問題。如此等等,但是絕口不提繼續募捐之事。

    可是,菲律賓的華人對於有個強大的祖國在關心著他們,抱著特別的感激之情,海外遊子都需要一個強大的後盾。因此,華人們的捐款熱情不減。宣慰的同時,在募捐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短短的十天時間,收到的捐款,超過了3000萬美元!

    華人認捐也是個習慣動作,因為,自前清起,所有來到這裏的“宣撫使臣”無一不是收羅捐款的,似乎募捐成了使者的重要目的,南洋的華人們都成了習慣。

    使團當然還有其他的任務:比如召集一批華人男性青年,帶回東北培養訓練。這種事情不必明說,海外的遊子們都懂,他們需要有自保的能力。這一批召集了10名青年,名義上就是留學。此外還要在馬尼拉選擇地點,購買房產,建立東北軍政府的商務聯絡處。因為東北軍政府隻是地方政府,不夠設立公使館的資格,隻能叫聯絡處,加上商務二字顯得更低調。當然也少不了與美國殖民當局的溝通,為當地華人爭取權益。這種溝通談判,邢士廉會掌握分寸,要與殖民當局和平相處,以利益誘導之。這是大帥定下的方向,他會認真執行的。

    在菲律賓籌集捐款的數字讓邢士廉大吃一驚,他心中就產生了一個疑問:南洋華人有那麽富有嗎?他的心中也有些惴惴不安:收這麽多的捐款合適嗎?因此,他給國內的報告上就提出了這些疑問。

    他在船上收到了國內的複電,複電中解釋了他的疑問。電報上說:

    捐助款項的有南洋華人的各個階層,即便是中下階層的人們也比國內的百姓富有,在海外的孤單感會讓他們踴躍認捐,這個數字就會大於國內的認捐情況。

    最主要的款項還是來自於豪門大族,例如菲律賓的李家、肖家。更大的豪門家族還不在菲律賓,例如:暹羅(泰國)的陳、伍、李、鄭四家,在現代他們在泰國擁有四家大銀行:即盤古銀行等。其資本超過五百億美元!(這一次出訪沒有安排去泰國)

    荷屬東印度的李家,在現代又分出了李家本家的力寶集團,女婿林家的沙林集團,李家分支的泛印集團,中央亞細亞銀行集團等等。他們的家資數百億美元!

    馬來的南益集團,黃家的大華銀行集團,新加坡(此時也是馬來)李家的華僑銀行集團,如此等等。他們的資產富可敵國,隨便哪個家族,拿出幾萬、幾十萬,那都是小意思。隻要他們認為這個錢花的不冤枉,大筆的捐款毫無問題。

    複電中還列舉了實際的例子:早期的同盟會從南洋募集的捐款大約有四千二百萬兩白銀,這是國民黨元老居正自己回憶的數字,實際上已經很保守了。要注意一點:同盟會沒能打動那幾個大家族,因此他們沒能得到更多的捐款。

    看著這些資料讓人吃驚!邢士廉又添了新疑問:大帥府的資料是哪裏來的?不過他不敢懷疑。

    不得了啊!僅同盟會募捐的數字差不多是前清國庫年收入的一半!果真有這個數,同盟會當年將這麽多的銀子都用到了何方?(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