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使團的助力
字數:5313 加入書籤
南洋宣慰使團的主要任務當然是對爪哇島上的華人進行宣慰活動,按照東北水災發生時,此地華人的捐款名單對他們表示感謝,回贈禮物;還有了解華人的民情,與荷蘭殖民者談判為華人解決一些問題。如此等等,事務繁雜,很多工作都要使團的成員分頭行動,我們隻能一件一件的表述。
使團到達的第二天,邢士廉拜會了荷屬東印度群島的總督,此時的總督叫班尼迪克特,這種拜會也是常規的外交禮節了。邢士廉申明中國使團此來的目的,也有一些要求,希望與荷蘭方麵磋商。
總督的地位比較高,一般情況下他是不會直接與中國使團談實質性的具體問題,邢士廉隻能提這種泛泛的要求。就是要與殖民當局會談,讓他們安排相關的負責人。
對這種外交活動,南京方麵的領事本來是可以幫不少忙的,可是東北方麵的事務他們不上心,隱約的還有嫉妒的心理,南京政府也沒有指令,他們犯不著多管閑事。因此也就是迎來送往,大麵上過得去就行了,交涉方麵根本就指望不上。
其實荷蘭方麵負責接待的官員就是總督的外交助理尼科-拿維斯,就是碼頭上歡迎的那位。尼科沒把中國人當回事,迎接宴會後,後續的安排一切都免了,中國人愛幹啥就幹啥,他不管了。邢士廉等於在總督那兒告了他一狀。在總督的催促之下,他才不得不安排同中國使團的會見。
使團與荷蘭的首次會談也沒有太多的實質內容,就是說明使團的來意,要在爪哇島上走訪幾個城市,看望華人。表達了東北軍政府關心東印度華人的處境之意,希望殖民當局善待華人,這就暗含著有一些不滿的意思了。使團的這種關懷的態度,就是對華人的支持。其他有實際事務的內容也有一個,那就是東北軍政府要求在雅加達開設“商務聯絡處”,以便於日後的商品貿易。
聯絡處之前冠以“商務”二字,就是增加民間的色彩,減少政府官方和政治方麵的色彩,減少運作的阻力。
初次會談過後,邢士廉就開始派人購買房舍地皮,準備開設商館,商館內將安排商品展廳,準備接待爪哇島上的商人,展開交易。
商貿主要是針對此地的華商,土著人無論生產,還是經商遠遠比不上華人,個別的土著人經商已經是他們的精英人物了。
說到商貿就要說一說這裏的物產。南洋海島上氣候太好了,雨量充沛,氣候濕潤,適宜植物生長。因此大地上到處都有可以食用的果子,如香蕉、椰子、榴蓮、菠蘿等隨手就可以摘到。甚至還有一種麵包樹,它的果實吃起來就像是麵包,營養豐富又可口。不用從事生產是千百年來土著人形成了習慣。他們最重要的就是保住可以供給他們食物的山林,他們的天然本性就是為保住山林而奮鬥,誰要是侵犯了他們的山林,他們就和誰玩命!就是現代的21世紀裏,在非洲、南亞、太平洋島嶼上一些偏僻的地方依然如此。
順便說一句,台灣島上的高山族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緣由就是日本人侵犯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山林。與什麽“反侵略”呀等等的政治沒有什麽關係,不要亂拔高。隻要有人侵犯了他們的山林,不管是誰,他們一樣會反抗。
商品貿易對於任何地區都是必要的,都是最活躍的。東北的工業正在騰飛,需要市場。像大宗的布匹、紡織品、家用工具等工業的初級產品都需要擴大市場,發展中的東北渴求更多的市場。
南洋的熱門貨物是熱帶雨林中的山貨,像香料、稀有藥材、樟腦、珍珠、燕窩魚翅、名貴的木材等等。水果容易腐爛,這個年代裏很難形成貿易的商品。
中國人喜歡的紫檀木就出產於南洋的雨林,紫檀木比重大,入水即沉,難得的好木料啊!這種樹,矮小、彎彎曲曲、爛樹心,多數隻有薄薄的一層皮,不成材。所以紫檀木的家具都是小塊拚湊的,自然界中就沒有紫檀木的粗大木材原料!
紫檀木就盛產與南洋的島嶼上,越是沒人去的地方越容易尋找,有人的地方都絕種了。它生長極端的緩慢,我們隨便看到的一棵樹,較真的驗證一下,都是上千年的樹齡!就是說,漢武帝,甚至秦始皇那個年代裏它就生長在這裏了,不可想象啊!是呀,上千年才長成的樹,也是砍一顆少一顆,是沒辦法種植培養的,誰要是辦一個紫檀木種植園,此人不傻也是二杆子,培植一千年以後才能出產品......嗬嗬,別的什麽也別說了。
還有這裏的糧食,價格低的不能再低了。一年三熟、四熟,到處是水稻田,在這裏糧食太多了。東北不缺糧食,可是中國缺糧的地方也不少啊,販運過去,成本基本上就是運費,也是很賺錢的生意啦。
東北方麵準備在南洋各地都設立商務聯絡處,其總部預定設在新加坡,總部的這個位置是有玄機的,玄機在哪裏?
抗日是東北軍最關心的,如果發生了日本侵略南洋的戰爭,那時候中國南海的海上交通線成了戰場,交通必然中斷。到那時候的商務聯絡處如何運作呢?你想一想,正在建設即將通車的中緬印鐵路,它溝通了中國的長江到印度的達卡(此時沒有孟加拉國)。東北軍支持南洋諸國抗日武裝的物資就隻能從中緬印鐵路運過來,通過達卡到新加坡的水路供給他們。當然也可以直接從印度購買,那裏是英國的殖民地,總會生產軍火的。那時候新加坡就是交通要道了。東北的商務聯絡處也就變成了兵站!為戰爭服務了。
所以新加坡就是南洋抗日武裝的補給基地。這個商務聯絡處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可是現在它就是做生意的商務聯絡處,一點也不顯眼。
在這個年代裏,東印度、爪窪島上大規模的排華、屠殺事件都發生在40年代中,無論是荷蘭殖民者還是後來占領此地的日本人,都對華人進行過多次的大屠殺。
現在是1930年,還是相對的穩定時期。荷蘭人對華人的壓製主要反映在限製華人學校、歧視華人,征收更多的稅、綁架華人做苦力等幾個方麵。荷蘭殖民者對華人的統治是殘酷的,但是矛盾還沒有激化到極點,華人大體上還過得下去,特別殘酷的事件還屬於個別情況,並不普遍。
南洋的這種現實就為東北執行張作霖定下來的緩和與殖民者的關係成為可能。如果此時的矛盾已經激化,發生了屠殺排華事件,東北當局怎麽辦?支持華人的立場是必須要堅持的,可是萬裏之外能出兵嗎?派船隻撤僑都困難。東北軍的海軍還不足以走向大洋,恐怕隻能口頭抗議了事,到南洋的宣慰出使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荷屬東印度比菲律賓局麵嚴峻,使團的任務也是艱難的。
......
就在前幾天,8月20日,在歐洲發生了一件事,它轟動了世界,對邢士廉的使命也是一個大助力。
什麽事件有這麽大的影響力呢?
是二極管研製成功了!在寧夏吳忠的德國工程師伯蘭特在德國、瑞典的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題目為:“單晶體電子單向管的原理”。
他說的“單晶體電子單向管”就是晶體二極管,“二極管”的名稱是因為“三極管”的存在,否則,何為“二級”?現在還沒有三極管,取“單向管”之名就是正確的。
作為實例伯蘭特用二極管改造了最簡單的收音機——礦石收音機。為了便於攜帶,還特意的製造了可以折疊的鞭狀天線,整機封裝在木頭盒子之中,隻有150公分大小(半尺)。它的優點就是方便攜帶,移動中也可以收聽廣播,也可以說,這是第一台可以移動使用的收音機。
本來收音機可以做得更小,問題就在於那個鞭狀天線。此時還沒有磁棒天線的技術,因此,做不到天線的微型化。又因為拉杆天線要求比較高級的機械工藝,所以就做成了折疊天線了。這個天線至少要有一米長,折疊成200公分以下已經是極限了。整個收音機就是那個天線粗苯。當然這個收音機隻能用耳機收聽,因為功率放大離不開三極管,可是三極管還沒有。
發表論文是西方科學界的習慣,這也是好事情,科技成果人類共享嘛,利益問題由專利解決。伯蘭特不希望自己的科技成果被埋沒,這是可以理解的。再說了,這也有利於東北出售自己的高盈利產品——單晶矽。
還有一個問題,作為樣本的收音機如何運回德國向科學界展示呢?如果在大海上繞一大圈,沒有半年也要有三個月。
德國人的辦法是:使用他們製造的ar68雙翼飛機作一次返回歐洲的試飛,即試驗了這個航路的可行性,又快速地運送了貨物,一舉兩得。為此德國政府出麵聯係了土耳其,就來了一次試飛。
ar68是雙翼、雙座飛機,標準載重100公斤,航程600公裏。為了遠航,對它進行了改造,去掉後座椅,減少了一名飛行員,所有的武器全部拆除,這樣它就可以額外地帶上200多公斤的汽油。它裝載的燃油量就是原來的六倍了。喀什到土耳其東部地區的直線距離小於3000公裏,油料足夠用了。
此時還沒有導航儀,飛機的飛行完全靠地麵標識,導航的問題如何解決呢?
這條航線上有一處天然的地標,那就是裏海。從喀什向正西方向飛,靠指南針指導基本航向。裏海是個大目標,從喀什起飛,隻要誤差不超過30度,肯定能到達裏海。30度!一般的飛行員也不會超出兩三度的偏差,5度就了不得了。所以目標裏海肯定能找到,而裏海距離土耳其隻有400多公裏,靠地麵目標就不難了。
這次飛行出動了三架飛機,飛行基本順利,7個小時的航程,他們飛了8個多小時,繞路是難免的,幾千裏的航線總會有偏差。他們終於到達了目標機場,完成了一次偉大的飛行任務。
這條航線大部分都在蘇聯的領空內飛行。可是這個年代沒有雷達,地麵都是中亞偏遠的沙漠戈壁無人區,誰會發現這三架小飛機呢?
隻要到達土耳其就好辦了,歐洲的鐵路已經四通八達,回到德國就用不著飛機了。
有收音機實物的配合,伯蘭特的論文轟動了全世界,因為它的意義非同尋常。有了晶體二極管,晶體三極管就有希望了,有了這兩種晶體管,無數現成的產品都可以小型化,性能可以更穩定,產品更耐用,更適合在惡劣的環境下使用,前景多麽誘人啊!
論文中說的明白,這一項科技成果是使用了叫做“中國單晶”的原料研製成功的。原材料產自中國。
當然了,伯蘭特和他的實驗室在中國,這是要嚴格保密的,首先德國人就要保密,這可是國家的最高機密了。
這個事件為何會成為南洋宣慰使團的助力呢?(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