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備戰
字數:5364 加入書籤
其實這份情報也像“蘇俄外長訪問東京”那一份一樣,獲得它純屬偶然。東北的情報人員去北海道是執行其他的任務的,這個任務是獲取北海道的水稻種子!與刺探軍情無關。
北海道的水稻種子有何用?
日本人廣泛種植水稻,北海道也不例外,北海道氣溫低,相當於東北的氣候,因此,這裏的水稻就是耐寒的品種了。這當然是東北所需要的。眾所周知,這個年代裏東北盛產大豆高粱還有玉米,基本沒有水稻。
其實說起來日本國的水稻種植還是來自於朝鮮,那就扯得太遠了。
現代人都知道“東北大米”好吃,黑龍江的大米特別的好,這個品種的來源就是日本的北海道。現在東北軍把日本人打跑了,遼吉黑三省也沒有了日本人的“開拓團”,北海道的稻種也就過不來了。為了東北的農業,東北派出人員去北海道收集稻種。這就是他們去北海道的緣由,結果獲取了一份意外的收獲。
......
黑龍江省是東北軍的勢力範圍,也是中國的國土,但是現在的黑龍江省有蘇聯紅軍駐紮,這是前清留下的不平等條約造成的。
蘇軍駐紮的是“中東鐵路”沿線,它的全稱是“中國東省鐵路”,後來改稱“中國長春鐵路”,簡稱為“中長鐵路”。它的布局是個丁字型,從滿洲裏經哈爾濱到綏芬河的路段是丁字的一橫,這條線路是連接海參崴的蘇俄遠東鐵路的一部分,比繞過黑龍江走興安嶺的那條路近了不少。從哈爾濱經長春奉天到旅順的路段是丁字的一豎。日俄戰爭後,長春以南到旅順的路段轉讓給了日本,被稱作南滿鐵路。因此,現在的中東路就到吉林省的長春為止了。
按照不平等的條約規定:蘇俄在中東鐵路沿線,每10公裏有駐兵15名的權利。中東鐵路從滿洲裏到綏芬河,全長約1500公裏,哈爾濱到長春300多公裏,計算下來,可以駐軍2700名,大約一個團多一點。但是蘇俄不會按此執行的,他們的駐軍遠遠大於這個數字,目前的情況是正規軍一個師,此外還有警察保安二流部隊數千人。現在中蘇的關係緊張了,蘇軍還在調整增加兵力。
東北軍駐紮在黑龍江的部隊是第二軍,軍長是陸軍中將萬福麟,它是乙種軍,下轄兩師三旅。此外還有黑龍江衛戍區,它有三個旅的地方保安部隊,衛戍區還有一個炮兵團(全部是步兵炮),一個小隊級的航空隊(三架教-19教練機)和一個內河艦艇編隊。
這個內河艦艇編隊要說明一下。
它不是新建的,原來就有。曆史上的中東路事件中它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基本上打沒了。
原艦隊擁有炮艦“利捷號”,“江平號”等六艘,每艘船的噸位在300噸到500噸之間,火炮口徑120毫米,在內河屬於中型船隻。也算是當時中國不錯的內河艦隊了。
中東路事件中作為對手的蘇聯阿穆爾河艦隊擁有三個艦艇大隊,炮艦總數14艘。其中一千噸以上的重炮艦三艘,火炮口徑152毫米到120毫米。此外還有一個掃雷艦中隊、一個航空隊(14架飛機)和一個陸戰營。
蘇軍的這個艦隊也叫做“遠東艦隊”,因為他們在遠東隻有這些海軍力量。蘇俄人把黑龍江叫做阿穆爾河,所以又稱作阿穆爾河艦隊。
兩軍的海軍對比東北軍處於下風,戰敗屬於正常。
在我們的故事裏東北軍的這個艦艇編隊一直保持原狀,沒有了中東路事件,它也就沒有損失,此前與蘇聯的關係不錯也就沒有加強。從去年8月的“蘇俄外長訪問東京”的情報為起點,就開始加強它的力量。加強了10艘新型的炮艇,相當於一個中隊級別。其中的一個亮點就是有三艘魚雷艇和兩艘微型魚雷艇的母船。
在內河使用魚雷有點誇張,用最小的魚雷打一千噸以下的艦船也像是大炮打蒼蠅,那麽大的魚雷能把小船炸成碎片。可是也沒有辦法,渤海艦隊的軍艦要進入黑龍江必須經過蘇聯的領土,黑龍江的入海口在蘇俄手中。東北軍隻能把關鍵部件運輸到鬆原縣(哈爾濱上遊不遠)建臨時船塢組裝下水,這就隻能選擇小型的快艇了。
蘇軍的艦隊更強,所以必須使用魚雷,否則水上作戰難於取勝,這是無奈的選擇。製造內河用的小魚雷需要設計製造的周期,來不及,現在急需,就隻能用現有的魚雷將就。
微型魚雷艇的母船也是小艇,100噸級,每艘船帶兩個微型魚雷艇。在內河裏微型魚雷艇是可以自己航行的,但是裝載魚雷的工作需要出水安裝,因此,必須有母船。微型魚雷艇上沒有發射管,隻用掛鉤連接魚雷。艇的速度很快,發射時隻需要發動魚雷自身動力、鬆開掛鉤即可,快艇給魚雷的初速度比發射管射出的速度還要高。因為連接發射簡單,所以大小不同型號的魚雷都可以攜帶。
......
在黑龍江地區,中蘇間的軍事態勢很特殊,蘇軍分布於漫長的鐵路沿線,到處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態勢。比如在哈爾濱,蘇俄的鐵路、工廠、居住區、商業區都有,那就是以後一直保留著的眾多俄羅斯風格建築的地方。東北軍守衛的地區也有。同一個城市存在兩國的軍隊,甚至兩個政府。在其他的火車站上,車站裏邊是蘇俄的軍警,車站外邊就是東北政府的警察。
這種態勢隻要一開打,蘇俄一方不可能對兩千公裏的鐵路線全麵防守,必定會收縮戰線,因此鐵路就必然中斷。
按照總參謀部的命令,黑龍江地區總體原則是防守,不主動挑戰,即使蘇俄一方挑戰也是防守,必要時可以放棄一些地區,堅守一些要點,與蘇軍打遊擊戰。因為東北可以選擇更好的戰場,那就是西伯利亞草原,隻要在哪裏得手,蘇俄在戰略上就會處於劣勢,其他的問題都好解決。
如果說要點也是有的,那就是滿洲裏一帶,蘇俄如果在滿洲裏取得優勢,他們可以從哪裏進攻庫倫城,使得蒙古的側翼受到威脅。曆史上中東路事件中,那個地方也是主戰場。滿洲裏的東邊是興安嶺山區,如果東北軍用精良的裝備在山區打遊擊,打運動戰,不打城市攻防戰,則蘇軍很難得手。再加上第五軍的摩托化部隊馳聘在蒙古草原上,打機械化的運動戰,蘇軍獲勝的機會就渺茫了。
......
在蒙古,蘇俄的意圖也已經顯露出來了,小規模的暴亂也時有發生,東北軍建立的基層政權,手裏都有武裝,平定地方就相對容易。
東北軍選定的主戰場就在蒙古,所以這裏的動作就比較大了。傀儡“西伯利亞國”也建立了,但是那是做給外人看的宣傳,隻是個名義,東北軍內部並沒有多大的變化。特別縱隊還是特別縱隊,張宗昌還是特別縱隊的司令。
要說變化呢,也有一點,起碼要有個國旗吧。東北軍用的是五色旗,傀儡國就用四色旗,黃、藍、綠、黑四色,黃代表漢族,藍代表俄羅斯族,綠代表蒙古族,黑代表其他民族,在興安嶺、濱海一帶還有滿族、達斡爾等少數民族,這就囊括了此地區的主要民族。
將來部隊出擊,這個旗子就要打出去了,這就是個標誌。將來還要考慮飛機上的標誌、帽徽等等,但是現在還顧不上。這就是個幌子,五色旗、四色旗區別也不大,東北軍明白,蘇俄人更明白。
特別縱隊要備戰,他們從三個地區的政務中抽調出來,被集中於烏裏雅蘇台進行戰前的動員、準備和訓練。有特殊防寒裝備的車隊已經準備好了30隊,每個連分配一個車隊(乘坐兩三個班,不是全連),可以裝備一個支隊(師級)。
車輛分幾種用途,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前麵都有一個動力機車,它是履帶車,拖帶後麵的雪橇車。動力機車的外觀絕對不是坦克的樣子,他更像麵包車。車窗很小,安裝厚厚的雙層玻璃。有防護裝甲,沒有炮塔,前端探出衝角形狀的擋板,像推土機的樣子,作用是分開前麵的積雪。駕駛艙寬敞,內有取暖的爐子,燒木柴(西伯利亞到處都是森林,取材容易)。後麵被拖帶的雪橇車一般都很大,功能不同則結構不同。在意外的情況下,一個拖車最多可以拖走三輛雪橇車,像個小火車的樣子。
車隊的構成如下:
裝甲戰車一輛,配榴彈發射器、重機槍。這個雪橇車前後都有炮塔,比坦克體積大,內部也有取暖的爐子。
保溫運兵車三輛,體積大,很寬敞,小窗戶,雙層玻璃,每輛車最多載十人,有座椅,取暖爐子更是必須的。車上還有無線電報機。
炮車一輛,可以裝載一門山炮或者兩門迫擊炮和相應的炮彈。作戰時要把炮拖到車外,建立陣地,才可以作戰,火炮不能在車上開炮。這個車裏沒有取暖設備了,炮彈點著了可不是好玩的。
輜重車兩輛,這是敞篷的貨車了。攜帶糧食、油料、保暖帳篷和木柴等。
如果需要野外宿營,則使用帳篷。這種帳篷是圓形的類似於蒙古包,蒙古包的結構有優點,保暖,有天窗,正中是個取暖的爐灶。
一個車隊最多可以容納一個排的人員,當然要包括駕駛員、炮兵、機槍手、工兵、電報通信兵、衛生兵等等,兵種要齊全。
有了這種車隊,在不低於零下30度的情況下,就可以在高寒地區活動了。
......
到2月中旬之前,特別縱隊是無法出動的,即便有特殊防寒的車隊也無法抵擋攝氏零下50多度的嚴寒。他們現在就是訓練和等待。
烏裏雅蘇台地區也是冰天雪地的,便於車隊開出去演練。行軍、吃飯、宿營都要演練,作戰,架設炮兵陣地等等更需要演練。
士兵的裝備中都有滑雪板,也要學會滑雪。其他的部隊裝備了大量的馬拉爬犁,積雪過深的地方馬匹過不去,就需要工兵作業,開辟道路,這些都需要演練。
特別縱隊士兵穿的服裝有兩種,一種是東北軍適合於冰雪環境的迷彩大衣(隻有這件大衣是迷彩裝,其他的服裝都正常),顏色灰白相間,現在的士兵們還很不習慣。另一種是蘇聯紅軍的標準綠色軍裝,這當然是為了魚目混珠。
迷彩軍裝在東北軍中還不普遍,隻有個別的部隊裝備,今後準備普遍推廣。
他們活動於嚴寒的極北地區,軍大衣是皮毛的,還有皮毛馬甲、皮帽子、肥大的皮套褲。套褲就是隻有兩個褲腿,往腿上一套,上部係在腰帶上。腳上的鞋子是高腰的大頭皮毛靴子。
蒙古、熱河都盛產皮貨,可以提供大量的軍需。(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