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遭遇哥薩克
字數:5368 加入書籤
1931年11月11日的下午四點,特別縱隊第二支隊列隊從塔城出發,一路向西行進,很快就進入了哈薩克境內。中帝國主義的大軍再一次跨出國界,去欺負鄰邦了。
吳佩孚本來是要親自隨隊出征的,但是被趙三本勸阻了。趙三本說,我軍有先進的通信設備,坐在指揮部,麵對著地圖,同樣可以指揮作戰。現代戰爭中指揮者是不必親臨一線的。吳佩孚對於電報並不陌生,他馳聘中原的時候也使用電報的,但是現在部隊裝備的步話機他卻覺得新鮮,數百裏之外的部隊也能語音通話,這的確方便。
特別縱隊裝備的最大功率的電台,在架設高高的定向天線的條件下,通信範圍可以達到500公裏,這一次作戰基本沒有超出這個範圍。
兩架教-19偵察機升空,前出偵察。好幾夥偵察的馬隊也放出去了,向前方及左右偵察,軍隊的術語叫做“斥候”。他們都帶有步話機,與前衛的第618騎兵團保持聯係。
騎兵團這一次出動都是一人雙馬,可以輪流換乘,也方便攜帶裝備。從騎兵的軍裝上看有點雜亂,有土黃色的蘇俄式樣的皮毛軍大衣,也有草綠色的,還有光板皮大衣,就是沒有加罩麵的皮衣。頭上有尖頂的皮帽子也有平頂的,當然都是蘇軍的式樣。腳上有穿高腰馬靴的,也有毛氈的靴子。之所以服裝雜亂,那是為了模仿托洛茨基的部隊,他們的部隊剛剛組建,軍裝配不齊。情報上就是這麽說的,他們的新軍裝是土黃色的,但是不夠用。
哈薩克是遊牧民族,不缺騎兵,可是托洛茨基的騎兵沒有這麽多,裝備更是不行。東北軍盡量的模仿,區別還是有的,可是不注意看不出來。騎兵團的後麵是第616炮兵團,他們的重炮都留下了,所以隨大隊出征的隻有第三營,帶的都是步兵炮,有山野炮也有迫擊炮,當然防空的高射炮也有,有馬匹拖曳的火炮,也有直接裝在汽車或者爬犁上的。還有自身攜帶的彈藥車。炮兵的後麵是支隊指揮部,他們的車輛雜亂。在指揮部後麵是第617裝甲團,他們有三種車輛:帶炮塔的火力裝甲車;沒有炮塔的裝甲運兵車;還有輜重卡車。在輜重車隊中就有一個連的舟橋兵,這是預防萬一的。哈薩克境內沒有大江大河,冬季裏水更少,一般情況下,有工兵修整一下,就可以通過河流。一旦遇到難對付的河流才需要這支舟橋部隊。零下十幾度,冰凍不實,冰麵上是不能通過的。
這還不是出征部隊的全部,他們的後麵是支隊的輜重營。攜帶著部隊半個月的糧草彈藥。
這一大隊人馬逶迤十幾裏,浩浩蕩蕩。大張旗鼓地在異國土地上行軍,也用不著害怕暴露。哈薩克的大小城鎮都會有政府官員,也會有地方軍。但是此時的哈薩克已經是一團亂麻,首府阿拉木圖被托洛茨基占領,並且還在不斷的擴張。哥薩克的騎兵入境已經有幾個月了,到處殺人放火。在這種情況下,這樣一支俄羅斯人的大軍,穿著蘇俄紅軍的服裝,打著鐮刀斧頭的旗子,那個多事的敢管?不要命了?
他們出發沒有多久,就臨時紮營造飯,冬季的北方晝短夜長,吃過晚飯天就黑了。部隊再啟程連夜繼續行軍,汽車燈照得大路上通亮。
從裝備上可知,他們行進速度極快。吳佩孚給他們的時間是兩個夜晚的行軍到到達目的地——薩雅克,他們一天完成行軍200多公裏即可,正常情況下,五六個小時的行軍就能超過200公裏。
......
薩雅克,11月13日。
薩雅克就是個較大的村莊,在巴爾喀什湖北岸,戰場在薩雅克的西北100多公裏處,地形是一馬平川的大草原,南麵臨近巴爾喀什湖,因此土地肥沃,牧草茂盛。現在是初冬,冰雪還不太厚,有的地方還露出枯萎的牧草,一片焦黃。
第一支隊按時到達了戰場,據情報:哥薩克騎兵還在七百公裏以外,至少還有兩天才能到達。東北軍提前到達戰場就有了以逸待勞的優勢。
在戰場的後方,一個簡易的臨時機場已經建好了,四架教-19飛機都轉場過來。這種機場非常簡單,平整一下地麵,有50米跑道教-19飛機就能起降。有個偽裝的停機坪,準備十幾桶燃油,支起幾個帳篷,容納十幾個地勤通信兵就足夠了。
第618騎兵團已經走了,他們的任務是迂回敵後。炮兵第616團三營在陣地的東北側和東南側設置炮兵陣地,前沿是看不到炮兵的。前沿陣地上是617裝甲團。但是他們的裝甲車都遠遠地停在了後邊偽裝隱蔽起來。正常情況下是不會使用的。道理很簡單,托洛茨基的造反派們沒有這種裝甲車,漏出來就露餡了。517團現在就是步兵,他們與支隊直屬的工兵營在修建阻擊陣地,東北軍在這裏將打一個阻擊戰,終止這一路哥薩克騎兵的前進步伐。
支隊手中還有一個直屬的突擊營,裝備了很多衝鋒槍,也是一支生力軍,他們算是戰役的後備隊吧。
戰壕是阻擊陣地必須有的,這個不出奇。打騎兵的有效武器是大炮、機槍、榴彈發射器,近戰用手榴彈和長槍。長槍就是紅纓槍,隻不過槍頭粗重,槍杆又粗又長,長度兩米七,這是東北軍拚刺刀的專用武器,對付騎兵一樣好用。當然了,以東北軍的實力還不至於打到拚刺刀的程度,但是戰場上有備無患,什麽情況都可能發生。
打騎兵還有幾樣有效的武器,它們是地雷、鐵絲網、陷馬坑。
這裏的草原上埋地雷很便捷,一枚地雷放在地上,用腳一踩,多一半就進入土中,然後裝引信、拉引火索就完成了,地雷上部暴露出地麵也無所謂,奔跑的騎兵是看不到的。所以一般都是臨戰之前,或戰鬥間歇的時候埋設。現在是11月份,土地尚未封凍,埋設方便。此外,埋設地雷之處都要有標記,目的是防止誤傷自己人。作戰中自己的部隊也可能出擊,如果沒有識別的標記,那不就衝進地雷陣啦。
東北軍對付騎兵的鐵絲網也是特殊的構造。
用三五根木杆或者角鋼捆綁成三腳架,可以穩定的樹立在地麵上,一米六七的高度,三五個這種架子支起十多米寬的鐵絲網。做好之後向前方推倒,鐵絲網就趴在地麵上了。外觀上隻能看到那些架子,看不到鐵絲網。當騎兵衝過來的時候,用繩索拉起這些架子(拉起的機構很容易設計,不需要人拉,是自動的),鐵絲網陡然出現在騎兵的麵前,騎兵隻能一頭撞上去。鐵絲網、架子、人和馬匹攪做一團,翻滾甩動,後麵的騎兵又不斷的被纏繞進去。
這種鐵絲網排在陣地前方,有幾十個,幾百個,多層次,那就是騎兵的地獄。
陷馬坑是直徑一尺多,深兩尺的坑,不規則、不均勻地分布於騎兵衝擊的道路上,上麵用枯草偽裝。奔跑的馬匹一旦踏入,馬腿就折斷了,那就是人仰馬翻。
一切準備就緒,就等著哥薩克騎兵了。
有了臨時機場,飛機可以隨時起降,偵察也就方便了。又等了三天,到11月16日,偵察機報告:西方出現了大隊的騎兵。時間不長,敵我雙方的偵察兵遭遇,有小規模的遭遇戰,然後各自後退。遠遠的就看到了塵土飛揚,哥薩克的大隊騎兵到了,偵察估計是一個團。
他們前進受阻,就停下來集結部隊,準備作戰。東北軍的一架飛機在敵軍的頭頂上盤旋,另有一架飛機監視著敵人的後方,偵察有沒有後續的部隊。東北軍的飛機沒有轟炸投彈的任務,隻是監視、偵察。
哥薩克騎兵也沒有準備對付空軍,他們來哈薩克平定叛亂,根本想不到空軍的事,連高射炮都沒有。反正飛機也沒有對地麵攻擊,他們也不十分害怕。對於哥薩克人,他們也不明白這是誰的飛機,敵友都無法判斷。怕也沒有用,平整的大草原上也沒處躲藏。
時間不長,有一百騎兵,像是一個連隊,向東北軍的陣地衝過來,顯然是試探進攻,看看阻擊者的分量。
支隊長鮑爾沙克上校親自在前線指揮,他命令炮兵不要開炮。敵軍就是一個連的騎兵用不著炮兵,幾挺機槍就夠了。
敵軍大隊距離還有十幾裏,哥薩克的騎兵都是小步慢跑,向東北軍的陣地而來。飛機上的飛行員,不斷的報告著敵軍的方位。
東北軍提前到達戰場,已經對戰場進行了標定,給出編號,火炮都做了試射。一旦需要炮擊,隻要通知炮擊幾號地區,炮彈就能準確地覆蓋過去。
哥薩克的騎兵進入了1000米的距離,馬匹開始加速奔跑,馬蹄聲通通的響,隨後“烏拉!”的口號也傳來了。
“命令!第一火力點開始射擊!”這是鮑爾沙克在發布命令。
“噠噠”的機槍點射聲爆豆般的響起來。有兩挺重機槍,四挺輕機槍一同開火。彈藥密集地潑灑出去,衝在前麵的騎兵立刻栽下馬來,後麵的馬匹收不住腳也被絆倒。機槍的點射更密集了,前鋒已經成片地落馬。
遭受打擊的哥薩克騎兵們勒住了馬匹,開始後撤。他們本來就是佯攻、火力偵察。現在碰到了硬釘子,自然回撤。
東北軍的機槍還在射擊,哥薩克的騎兵還是不斷地有人落馬。直到敵軍退出2000米以外,機槍才停止射擊。
“一號火力點,撤出陣地,防炮!一營全體進入防炮洞!”
這幾乎是常識了,蘇軍的火炮多,發現了火力點絕對會炮擊,除非他們沒有火炮。目前在前沿的是617團的一營。
敵軍果然有炮,在平原上用望遠鏡還是能看到敵軍的一隊人馬向前移動。隨後轟轟的炮聲中,敵軍的炮彈就打過來了,炮擊還是很準確的,一號火力點給炸翻了,臨時修建的工事無論如何也是扛不住炮擊的。其他的前沿陣地也遭受了炮擊,但是陣地上沒有人,連觀察哨都沒有。有飛機在天上監視著,空地通信良好,還用得著觀察哨嗎?
哥薩克人出來的這一隊就是炮兵,使用的是迫擊炮。之所以前出,是因為炮擊的距離不夠。同樣,東北軍這一邊的炮也打不到敵軍的本隊。但是哥薩克前出的火炮能打到東北軍一方,那麽東北軍一樣可以還擊。
鮑爾沙克命令:“迫擊炮有限度的反擊!”
陣地南部側後的三門迫擊炮開炮還擊,敵軍的火炮停止了射擊,撤退了,他們也要躲避。
東北軍的這一個炮兵營有一個連的18門迫擊炮,一個連山炮9門,還有一個防空連,有高射炮和高射機槍。有限度的還擊是隱藏實力,引誘敵軍進攻。如果所有的火炮開火就把敵軍嚇跑了,準備好的陣地定然會大量殺傷敵軍,不如讓他們進攻消滅起來更方便。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292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