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上海戰事起

字數:6223   加入書籤

A+A-




    戰爭是政治、經濟的延續。日本的侵華戰爭就是日本國政治、經濟的需要,當然也有中國方麵給予侵略者的機會。

    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經濟大蕭條,日本經濟同樣遭受了沉重的打擊,陷入極端困境。再加上日本國失去了朝鮮這個殖民地,失去了在中國東北、山東、華北的“權益”,就更是雪上加霜了。經濟一團糟也導致日本國內各個政治派別互相傾軋。因此他們獲取中國資源的欲望就越來越強烈了。說句白話,日本人守著軍艦和飛機大炮卻在喝西北風,吃飽肚子已經成了日本人的奢望,於是就想出去搶。軍需的工廠,冶金、加工等重工業企業相繼倒閉破產。出路在哪裏?隻有侵略擴張。用戰爭刺激軍需品的生產,在戰場上獲取戰爭紅利,這就是當前日本國追求的目標。

    在東北軍的打擊下,日本國的在中國的北方地區和朝鮮的利益損失殆盡。在日本勢力僅存的長江流域也受到了英美列強的遏製,英美也需要中國的市場嘛。對於日本國來說,似乎發動戰爭就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手段了。

    中蘇之間的戰爭也讓日本人看到了希望,在他們看來,東北軍已經被蘇俄纏住了,他們能兩麵作戰嗎?在蘇俄的催促和利誘之下,日本國迫不及待的需要在長江流域發動戰爭。

    政治因素是決定性的,其他的不過是製造借口和外觀表現的形態而已。

    為了挑起戰爭,尋找借口,日本人已經在上海經營了幾個月。上海民眾的反日情緒高漲,中日兩國的國民摩擦衝突不斷。日本政府聲稱將采取自衛手段保護在滬的日僑利益。所有的這些變化都是日本國需要的,當然也是他們一手策劃導演的。

    1月18日下午四時許,五名日本僧人在楊樹浦地區(上海市區的東北部)的馬玉山路“閑逛”,四處“觀光”。楊樹浦地區是上海的工業區,大型工廠一家挨著一家,除了圍牆就是大門,並非旅遊之地。日本國霸占的租借地就在這一地區。馬玉山路就是日租界與華界分界的一條街。

    此時的上海地麵,中國人在不斷的遊行示威,日本人同樣也組織遊行,中日兩國的民眾對抗情緒已經十分嚴重了。而這五名日本和尚就在此焦點街道上“旅遊”。

    果不其然,街道上突然衝出一夥人,直撲向東洋和尚,上演了全武行。結果也很嚴重:東洋和尚一人死亡,一人重傷!

    下手狠啊!街頭群毆,往死了打!死掉的洋和尚名叫“天崎啟升”。

    隨後,50多名“日僑青年同誌會”的成員縱火焚燒了事發地毗鄰的一家工廠,名曰“三友實業社”。借口說:凶手是這家工廠的糾察隊。行凶的日本人返回到日租界後又砍死砍傷三名工部局的華人巡捕。

    管理租借地的官府名稱就叫“工部局”,理論上是外國人與中國共同管理租借,因此有華人雇員。巡捕就是警察。

    當日,日本僑民組織遊行,前往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要求日本海軍陸戰隊出麵幹涉。隨後,遊行演變為騷亂,開始襲擊華人商店。

    以上這些都是原本的曆史記錄。這就是“上海一二八事變”的起點。根據曆史檔案,以上這些都是日本特務金壁輝一手導演的。

    流血事件引發了更大規模的遊行集會和更大的衝突。日本官方也出麵了,日本駐上海總領事村井蒼鬆向上海市長吳鐵城提出無理要求:要求中國政府道歉、懲凶、賠償,解散抗日團體等。22日,日本駐上海第1遣外艦隊司令鹽澤幸一發表聲明,以保護僑民為由,公開向上海調兵。

    前麵鋪墊一下,後麵就向上海增兵。目的一目了然,日本人就是要打仗。局麵危機,戰爭一觸即發。後麵的動作就緊鑼密鼓了。

    此時,蔣介石剛剛下野,南京政府缺少領頭人,應對必然不利。但是應該說明白,所謂的蔣介石“下野”僅僅是辭去國民政府主席一職,國民黨軍的總司令依然還是蔣介石,他的軍權依然在握。

    但是,在我們的故事中,東北軍強硬的抗日立場和抗日的戰績對全國影響巨大,南京政府中對日軟弱的靖綏派必然減弱,堅定的抗戰派會增強。

    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條件,那就是中緬印鐵路的建成通車,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國際通道。中國政界的人物們不再懼怕對日作戰的“封鎖海疆”之後果。

    在中國的抗戰曆史上,日本軍隊都占領了中國的首都,中國依然沒有對日宣戰,使得中日戰爭成為不宣而戰。其原因就是日本國有強大的海軍,可以封鎖中國所有的海上通道,讓中國斷絕政治、經濟、貿易等一切對外交往。這個壓力是巨大的,中國因為害怕封鎖而不敢宣戰。

    現在,如果海上交通斷了,依然會造成中國的巨大困難,例如東北的對外貿易就困難了。但是一條標準軌道的鐵路連接到了印度洋,他會讓中國人更有骨氣,腰板會硬起來。

    還有其他的因素,比如說,南京國軍的裝備更好了,軍力更強了。沒有了中原大戰,也就沒有了巨大的國民損失,國力尚存,並且通過建設更強了。全國各派都有不錯的空軍,南京的海軍也不是“零”了,有了小規模的近海炮艇、魚雷艇。國軍的炮兵比以前強了,常規武器和彈藥比較充足。如此等等,與原本的曆史比較,不是日漸衰弱,而是日漸增強。這一反一正,兩個不同的發展趨勢,對於中國國力的影響巨大。

    對於中國的抗日局麵來說,現在不同於曆史了,那麽上海的一二八抗戰的結局必然不同。

    ......

    我們再次強調影響中國國力的幾個關鍵因素:中原大戰、去年的大水災、缺糧、全國經濟不景氣、蔣介石下野。這都是引發日軍侵略上海有關中國一方的因素。其中中原大戰的破壞力巨大,讓基本富足的中原大地變成了貧困區。“打仗打得是銀子!”這句話盡人皆知,在這種情況之下,中國的抗戰失利就是必然的。

    “中原大戰”的罪魁禍首是誰?他們為什麽要挑起這場戰爭?他們的目的何在?曆史證明:中原大戰幫了日本人!

    ......

    此時負責防衛上海的中國軍隊是粵軍的十九路軍,由蔣光鼐及蔡廷鍇指揮,還有京滬衛戍司令陳銘樞(他是19陸軍的老大)。

    在原本的曆史上,陳銘樞及十九路軍主張應付日軍挑釁,但國民政府則主張忍讓,並且軍政部長何應欽下令十九路軍五日內從上海撤出。

    可是現在的南京政府就不會再有這種主張,何應欽是不是親日投降派曆史上也沒有這個結論,畢竟他沒有投降嘛,現在他也不會有這種主張。這就是曆史在變化。

    27日,日本領事村井向上海市當局發出最後通牒,限28日18時以前給予滿意答複,否則采取必要行動。日本人以戰爭相威脅,依舊狂妄。

    在日本人的戰爭威脅之下,原本曆史上南京當局又采取了一些忍讓的措施,比如19陸軍後撤等等,日方表麵上表示滿意,可是幾個小時後就發動了全麵的軍事進攻。

    而現在的上海市長吳鐵城當然比原來的態度要強硬。南京方麵應對不利,那是因為群龍無首。

    戰爭依然爆發了,因為這是日本國政治、經濟的需要,不是其他因素可以扭轉的。中國政府就是完全的讓步也阻擋不住戰爭的腳步。

    1932年1月28日晚上,日軍海軍陸戰隊出動了坦克和兩千多陸戰隊向上海火車站進攻,在天通庵車站遭到十九路軍的堅決抵抗,日軍入侵上海的戰爭就此正式爆發。

    ......

    趙三本完成了出擊哈薩克的任務,1月20日回到了奉天。

    1月29日,上海的戰爭爆發,幾個小時之內消息就傳到了奉天大帥府,事件如原來曆史一樣如期而至。

    張作霖立即通知張學良盡速返回奉天。半年多以前,張作霖給張學良的任務就是專門研究對日作戰的預案,其中就包括日軍入侵上海、廣州等沿海地區的應對措施。現在上海爆發戰爭,當然要第一時間把他找回來,研究應對的措施,其中也隱含著對日作戰的總指揮就是張學良。

    張學良正在天津與馮庸以及一幹空軍將領們做第五航空隊的擴編工作,現在第五航空隊的番號變為空軍第五軍,簡稱空五軍,軍長是馮庸空軍中將。下設空13師、空14師、空15師三個師。

    張學良是配有私人飛機的,所以29日當天,他就回到了奉天。

    ......

    在這裏首先要解析一個詞匯——事變。

    在現代漢語中有大量的從日語引進的詞匯,應該說大部分都有活躍的生命力,已經融入現代漢語之中。例如:幹部、部分、資本等等,事變也是一個,作為詞匯,大部分沒有什麽政治含義。但是“事變”一詞就有極強的政治含義。

    在日本侵華期間有大量的曆史事件被冠以“事變”,如“七七事變”“一二八事變”等等,這都是日本人的說法,其用意在於弱化他們的侵略行為,把侵略戰爭弱化為“事變”。所以在我們的故事中雖然不能完全避開“事變”一詞,但是我們將盡量的還原曆史事件的本來麵目,起碼應該明白“事變”二字的意思是什麽。

    “一二八事變”實質上就是日本國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其名稱就應該是“日軍入侵上海之戰爭”、“上海抗戰”“一二八戰爭”“一二八抗戰”等。

    ......

    事態緊急、嚴重,1月29日晚上,在大帥府連夜舉行緊急會議,討論上海戰爭的應對之策。參加會議的是東北一係的核心人物:張作霖、張學良、張作相、榮臻、楊宇霆、顧維鈞,還有趙三本。會議就在大帥府的會議室進行。

    既然張學良是對日戰略的研究製定者,首先就應該由他講解東北的應對策略。

    張學良講道:“......在討論我東北軍應對之策之前,首先應該對上海的戰爭有個預測,分析這場戰爭的走向,看清戰爭的發生、發展和結局。針對各種可能的結果做出我東北軍的應對方案。

    日本國發動入侵上海的戰爭,就是希望把上海作為他們侵略中國的橋頭堡,不達成侵略中國的結局他們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上海抗戰的主力是南京政府。從他們現在的反應態度上分析,他們認識不足,不少人抱著局部衝突的觀念,因此,總是拿出一些息事寧人的措施,想平息事態。這就會導致戰爭的初期認識不足,反應遲鈍,措施軟弱。(評論:這有點類似於‘九一八’呀,張學良要是真的有這個認識,‘九一八’也就不是那個結局了。)

    從經濟能力、軍事能力,也就是國家的戰爭能力上說,中日兩國各有優劣,國力相當。日本國的軍事力量強,反映在軍隊的裝備和訓練上都強於南京方麵。日本國的弱點在於經濟。這就導致了他們不能在短期內投入大規模的兵力,隻能是添油戰術,一點一點的往戰場上輸送。南京方麵的優勢是本土作戰,以逸待勞,民眾條件好,眼下的經濟條件也強於日本國,起碼軍隊有飯吃,民眾都不餓肚子。缺點是軍隊的裝備和訓練都比日軍差。

    ......基於這些分析,我們認為,在戰爭的初期日軍占不到便宜。以日本人的習性他們會假借談判避免戰場被動,眼看著不行了,要敗了,就趕緊談判,爭取調兵的時間。而南京方麵一直是息事寧人的態度,很容易上當。英美等西方列強不希望戰亂,希望保持和平,他們為的是維護他們國內過剩的商品傾銷市場,他們不希望市場變成戰場,更不關心誰輸誰贏,因此英美等國都會努力促成談判。談判一開,就給了日本人苟延殘喘的時間,也有了國內組織新的遠征軍,不遠千裏調運到中國的時間。隻要援兵一到,日本人立即就會開打。

    所以我們預測的就是,戰爭的前半段的戰況是:日軍挑釁、被打敗、談判,然後日軍增兵再挑釁、再次被打敗、再談判......如此循環往複,至少要一兩個月......”

    張學良的這一段分析還頗有道理,這些分析中就可以看到趙三本的影子,因為,輔助張學良做預案的就是趙三本。

    那麽,東北軍的應對辦法是什麽呢?(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