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不能幹擾抗日

字數:5301   加入書籤

A+A-




    奉天大帥府,張作霖的書房裏隻有張作霖、張學良父子二人。

    張作霖問道:“寧夏傳來的報告你看了吧?”

    “是,父親,我看過了。”

    “明天將召集一個小範圍的會議討論此事,定出決策和辦法。此事不但重大,還有點彎彎繞。所以提前找你來,咱們爺兒倆先嘮嘮,統一口徑,不要出紕漏。”

    張作霖還是愛子心切呀,提前交底。

    張學良說道:“父親,我覺得這是好事呀!這還需要商議嗎?如果棘手不好處理,我可以去一趟,協助他們......”

    張作霖打斷了他的話:“學良,你真的這麽看?遇事要動腦子啊!”

    張作霖心中不快,自己這個兒子怎麽不爭氣呢!辛虧先把他找來,這要是當著別人可就不好收場了。

    張學良也有些警覺了,畢竟不是尋常百姓家,他對父親說話也要加小心的,剛才可是莽撞了。

    張學良說道:“父親說的對,我吧事情看簡單了。請父親訓示,我一定照辦。”

    張學良前邊說的話的確有點冒失,就算你有接班人的地位也要先探探老將的口氣呀!

    “哎!”張作霖歎了一口氣,恨鐵不成鋼啊!

    張作霖:“我問你:當前的中國什麽事情最重要?”

    這回張學良不敢亂說了,他想了一下,才說道:“抗日。日本鬼子正在上海鬧事,可我東北軍偏偏很難插手。”

    張作霖:“知道就好。我先要講清一個道理:蔣介石說:‘攘外必先安內’這對不對呢?

    這個話不是蔣介石發明的,是明末重臣楊嗣昌說的。當時的形勢與今天有點類似:明朝的內憂就是李自成、張獻忠等亂民魁首,外患是關外的後金。楊嗣昌這句話對明朝如何我們不管他了,我們就說現在。

    ‘安內’就是某一派諸侯來統一中國。把我們東北軍也算上,任何一派統一中國都不容易。少說要打上十年八年的吧?可是日本人給我們十年八年的時間嗎?中國內戰一起,小鬼子就乘機打進來了。一句話:我們沒有打內戰的時間。所以我說過:‘內憂外患之下,不能幹擾對外用兵。’這個意思就是抗日第一,日本人來了,我們大家都要抗日。你不抗日也行,但是不能拉抗日的後腿,否則,你就是日本人的幫凶,不是漢奸也是漢奸。

    學良,這個道理我說清楚沒有?”

    原本的這段中國曆史就是這個狀態,蔣介石要安內,內戰不斷,外邊的日本鬼子就打進來了,步步緊逼。如果中國沒有內戰,是統一的政府,國力弱一點也不能讓日本鬼子這麽猖狂啊!

    張學良:“我記得,父親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去年甘肅雷馬之亂時。可是這與甘肅投奔我們有關係嗎?”

    張作霖:“關係就在‘抗日第一’這四個字。在這個時候,甘肅易幟歸了東北,其他諸侯們怎麽想?頭一個想到的就是東北在擴張,明天會不會輪到我的頭上。特別是南京,蔣介石立即就想到我東北軍威脅了他。他自然會想:我在前方苦戰打外敵,東北軍在後邊借機搶地盤!那麽他是去對付日本人呢?還是來對付我們呢?相比較之下蔣介石更想對付我們,他不是說了嘛:攘外必先安內,這就是打內戰的由頭了。上海的抗戰怎麽辦?我看國民黨敗退的可能性大。

    你再看看甘肅的位置,甘肅歸了我東北,新疆就別說了,中斷了與中央的聯係,那就是東北的。馬鴻逵在隴南,那是甘肅的一角。他怎麽辦,要麽也投靠咱們東北,要麽去奪漢中或者川北。此地的內戰就來了。還有陝西的楊虎城,他現在已經成了叫花子,微弱的很。他怎麽想?與馬鴻逵一樣,趕緊找出路。所以甘肅一變,陝西、四川、河南,甚至湖北就是大亂!南京對內亂的反應是什麽?那就是趁亂收拾這些軍閥,中央軍就會開赴內戰的戰場。說嚴重點,全國的內戰就可能因此而起。後方內戰,蔣介石的上海抗戰就不利,日本人可就進來了。

    因此說,政治上的對與錯在於當時的時勢形勢,而不在於局部的道理。

    學良,我說的有道理嗎?我不是那什麽,哦,杞人憂天吧?”

    張學良:“我們拒絕甘肅可就冷了他們的心,今後誰還來投靠我們?”

    張作霖說道:“抗日是大業,為了抗日有人受些委屈也是值得的,不能因為怕冷落朋友而不顧大局。對劉鬱芬要善加解釋,這點民族、國家的大義他應該能明白。他如果不懂這個,這種人收與不收也就無所謂了。第二,我們的策略是暫緩執行,不是永遠不收。一旦抗日戰場上告一段落,我們就可以動手。第三,眼下可以采取一些變通的辦法,不少前期的工作就可以做了。比如河西走廊,地位至關重要,距離內地更遠,些許的變化對中原影響不大,那就可以提前做一些事情。我們收地盤,也要讓劉鬱芬等人收好處。但是蘭州的政局無論如何不能變,南京、乃至各派在蘭州也是有耳目的,保密要徹底。”

    張作霖耐心的諄諄教導著自己的兒子,同時心中難免失望的情緒,自己選這個接班人錯了嗎?

    張學良雖然有不少的疑問,但是對他的父親還是蠻恭順的,也是一副接受教育的姿態。這是肯定的,他要是敢反駁,接班人就不一定是他了。老將的兒子不少,也都逐漸長大成人,每一個都是競爭對手啊!

    這父子倆的差別就是“軍閥情結”的多少。張學良就不用說了,他就是軍閥的思想,占地盤、擴大勢力、取天下,軍閥都這麽幹。張作霖也不能說沒有,否則如何解釋他總要把自己的兒子擺在接班人的位置上?但是張作霖沒有取天下之心,“進取心”就不那麽強了。同時,他與日本人不共戴天,他的心裏隻有抗日。最後還有吃貨這個智囊的影響。這就是區別。

    ......

    有了張作霖的思想指導,其後東北軍一方策劃安排也就有了,交給翟文選和藏式毅去執行就可以了。

    頭一條就是耐心解釋,把張作霖所設想的理由解釋清楚,東北軍不是不接收劉鬱芬,而是要等待時機。

    -第二,加大東北在甘肅的建設投入,第一個重點工程就是修建吳忠到蘭州的鐵路,這條鐵路隨後要向兩個方向延伸,向東要到達天水,向西至河西走廊。當然最終要進入新疆,它的軍事意義重大。可是修鐵路也要算經濟賬,目前正在建設蒙古到迪化的鐵路,從工程量上說,到蒙古的距離近,工程投入少。新疆的客貨運輸量很少,這是地方經濟的原因。幾千裏的鐵路在沙漠戈壁上,光是維護的費用也不得了。所以這條路就要看經濟的發展慢慢的建設了。這裏是絲綢之路,可是古絲綢之路在大航海時代就失去了意義,幾匹駱駝怎麽能與千噸萬噸的商船比較呢?經濟杠杆的能量是巨大的,修鐵路也不能不算經濟賬。

    -第三,提高寧夏與甘肅的聯絡等級,提高聯絡官的級別,建立銀川到蘭州的直通電話,使雙方聯絡便捷。第四,由東北軍給劉鬱芬部,團長以上的軍官和縣長以上的行政官員發放生活補貼,讓他們得到實際的經濟利益。好處必須給到,否則,誰肯跟大哥混呢?

    最後一條最重要,是有關河西走廊的軍事安排:東北軍原駐軍第67騎兵旅保留,增調寧夏軍第24師到河西走廊。原劉鬱芬部的第16師調到吳忠進行整編,新番號是第28師。東北軍的整編將十分的徹底,新軍官全部是東北軍抽調來的,部隊建製也打亂了。原有的軍官全部抽調出來學習培訓,將來任職就不一定在哪一支部隊了,也可能轉化為行政官員,但是對軍官後續的安排都能給予優待。

    把河西走廊原有的保安部隊擴充為第三保安團,維持地方治安。此外,原來就駐紮在這裏的一個小隊的航空兵繼續保留(寧夏軍有一個中隊的航空兵)。

    這種安排,使得甘肅在外觀上維持了原狀態,軍隊官員都沒動,依然是打著青天白日旗的國軍和官府,但是重要的河西走廊地區完全變成東北軍的地盤了。劉鬱芬一係的官員也得到了經濟實惠,就等著被東北軍收編了,因此他們的心也安定了。

    甘肅問題算是暫時順利解決,沒有影響上海的戰局。

    ......

    時間進入了3月份,這次的和談和停火已經維持半個多月了,上海似乎真的迎來了和平。日軍再也沒有動作,中日雙方的談判也在英美的監督下進行。隻是談判不順利,日本人仍然咄咄逼人,開出的條件太離譜,主要的一條是要求中國軍隊撤出上海!簡直太滑稽了,在中國的土地上不讓中國駐軍,日本人卻可以駐軍!他們狂妄的過分了。反正沒開戰,就慢慢地談吧。

    中國的軍隊在先前的戰鬥中已經進入了日租界,談判沒結果,中國也不能撤軍,依然占著兩條街。日本人沒有新的運兵船到達,他們在搶修匯山碼頭,可是搶修的效果有限,大型吊車可不是短時間能修複的。

    到了3月12日,上海停戰已經快一個月了,就在大家對和平期望越來越高的時候戰爭重新降臨了,是真正的禍從天降:早晨6點,天色蒙蒙亮,大批的日軍飛機飛臨到上海的上空。

    要說這個年代沒有雷達,真是太誤事。日軍的大批軍艦還有兩艘航母都在上海的外海馬鞍列島集結,中國政府卻不知道。

    馬鞍列島屬於舟山群島,是群島的最北端。距離上海市區約200裏(100公裏)。

    此時的南京方麵有兩個艦隊在這一海域,但是南京方麵所謂的艦隊實際上都是快艇。第一,海軍的軍力懸殊。其實魚雷快艇在近海作戰也是很強的,國軍沒有實戰體驗,心裏沒底。第二,南京還是要息事寧人,不敢挑釁日軍。因此,沒有中國的任何艦艇監視日本艦隊,空軍也沒有到艦隊上空偵察。所以不知道日本的艦隊是不是增兵了,新來一艘航母赤城號都不知道,加上原來就在這裏的加賀號就是兩艘航母了,這也是日本眼下航母的全部,因為另一艘鳳翔號被擊沉於江陰。現在這兩艘航母的艦載機合計有100架,今天來到上海的大機群差不多是他們的全部了。

    國軍方麵沒有偵察就不了解敵情,日本人是不宣而戰搞偷襲,直到日本的機群飛臨上海的上空,國軍才知道戰爭又一次來臨了。這有點類似於珍珠港事件的情況。

    上海戰局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308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