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梅雨季節

字數:4798   加入書籤

A+A-




    時間到了六月中旬,日本鬼子進入廣東也有一個多月了,廣東的核心地帶廣州平原全部被小鬼子占領了,他們開始向周邊蔓延。向西這個方向,沿著西江溯江而上,離開平原進入山區就是肇慶,繼續向西約260裏就進入廣西了,那裏是廣西的梧州。

    桂江在梧州匯入西江,但是西江的上遊就不叫做西江了,而是潯江,所以梧州是三江(潯江、桂江、西江)交匯處。

    西江水量充沛,河道寬闊,於是就成了交通幹線。我們前麵說過的靈渠就是溝通湖南的湘江,廣西的漓江、桂江,然後聯通到西江。因此。西江的水路可以通達長江。梧州就是交通要道,也是廣西的東大門。這些條件就導致梧州成為了廣西的商業貿易中心,它在廣西的地位十分重要。

    此時剛剛進入南方的梅雨季節,天氣總是陰沉沉的,牛毛細雨是常態,即不下大雨,也不晴天,就是稀稀拉拉沒完沒了的毛毛雨。北方人一般都難於忍受這種天氣。

    此時本地人的常見裝束就是戴個大鬥笠,身披蓑衣,挽起褲腿,打赤腳。有身份的當然不能穿蓑衣啦,就隻好一把油紙雨傘不離手,腳下是油布的雨鞋。在現代,這種裝束幾乎看不到了,很多人也沒見過這些服裝。比如“蓑衣”為何物?很多人可能就不知道。

    把長條形的茅草綁在繩子上,再連成片,披在身上,形狀像個大刺蝟,這就是蓑衣,極其廉價且實用。不說別人,此時南方部隊裏的官兵就穿這個,這就是這個時代的雨衣,在戰場上就成了天然的偽裝,比迷彩服還要好。

    一般地說,梅雨季節要持續一個月左右,到六月底,天氣才有望好轉。

    “太陽出來囉兒,喜洋洋啷囉......”

    這個歌,聽歌詞就知道是南方的歌曲。梅雨天沒完沒了,出了太陽當然高興啦,北方人就沒這個感覺,出太陽有什麽喜洋洋啊?不如陰天涼快!

    前邊我們提到的那位加倫,就是布柳赫爾,他就受不了這個天氣。在廣東,他長了一身的濕疹,滿臉都是膿包,很痛苦。所以我們估計日本鬼子也受不了,那就沒辦法了,中國人又沒請你們來?

    日本人向山區擴張就是這個時候。他們也沒忘了廣西,他們還記著陸川的仇呐!再者說,廣西居於側翼,是日本鬼子北進的最大威脅,那是一定要清除的。所以,肇慶、梧州這一線就成了出征的重點。

    六月中旬,日本鬼子到了肇慶的消息傳到了桂林,這就等於告訴李宗仁:日本鬼子來啦!

    現在,東北援助的50架教-19飛機已經全部交給桂係的空軍投入使用了,使得他們現在服役的飛機總量達到了110架。可遺憾的是天氣不作美,這種天氣飛機不能出動。

    李宗仁說道:“日本人送上門來了,不打對不起他們。打,就要打疼,給他們一個深刻的教訓。”

    白崇禧說道:“德鄰兄,東北張小個子提出,要我們嚴守廣西,不要出擊廣東。這是對的,也是一個戰略原則,那就是我們要避免與日軍在平原上大決戰。可是這個原則不是死教條,不能理解為‘不能越過兩廣的邊境線’。梧州到肇慶這兩三百裏都是山區,這一段都是我們打擊日軍的好戰場,哪裏地形有益於作戰,我們就在哪裏打,不要受省界的限製。”

    李宗仁:“健生說的對,我完全同意。把我們的主力調過去,打好這一仗。現在的天氣不能出動空軍,是個遺憾,但是同樣不利於重炮,這就對小鬼子不利了。還有,我估計小鬼子不能出動軍艦,也是這個天氣鬧的,軍艦上都是重炮嘛。”

    不利於重炮,不是說火炮瞄準,而是偵察。重炮都是遠程射擊,間接瞄準,靠的是觀察哨指導校正。觀察哨看不到,就等於失去了炮擊的目標。

    梅雨季節,能見度極差,好的時候也達不到兩三裏,差的時候一兩百米就看不到了。別說火炮,機槍都難於尋找目標。所以此時絕對不宜作戰,幾乎等同於夜戰。恐怕短兵相接的白刃戰成了主要的作戰方式。

    所以李宗仁說道:“這個天氣就是打白刃戰,把東北支援的長槍都帶上,凡是上戰場的,都增加裝備數量。原來是按兩成配備的,現在,按三成、四成配。兩把刺刀護著一把長槍,小日本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對於桂軍來說,陸川那一戰,就顯露出長槍的厲害。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有這個長槍,首先自己的兵就不膽怯,有膽才能有勇嘛。鬼子兵一看長槍就害怕,沒了膽子,也就沒了技巧。桂軍把長槍鋸短了也有兩米四長。鬼子的三八步槍長度不到一米三,加上刺刀不到一米六。兩米四對一米六,差距有兩尺多,優勢是明顯的。

    ......

    肇慶到梧州的方向是正西偏北,這兩地的中間點就是德慶縣。德慶處於一個稍大的山中盆地裏,盆地的大小能有三四十裏。日軍在進入盆地之前所路過的一段山區地名叫“九市”,不要誤解,它是個很小的集鎮,不是什麽城市。

    向梧州方向進犯的是日軍第11師團,兩個月前在陸川被打殘的第22聯隊就屬於它的。這也符合邏輯,他們在廣西吃了虧,那就要找回來,讓13師團來,他們就太沒有麵子了。

    第11師團是甲種師團,有四個步兵聯隊,其中的第43聯隊在上海沉入了黃浦江,這個聯隊沒有了。第22聯隊在陸川被打殘了,準備回國重新整補。現在就剩下第12聯隊、第44聯隊這兩個步兵聯隊了。除此之外它還有騎兵第11聯隊、炮兵第11聯隊、工兵第11聯隊、輜重兵第11聯隊,和師團部。甲種師團還是很龐大的。這次出擊缺少它的騎兵聯隊和工兵聯隊。來到戰場的是12、44、炮兵、輜重這四個聯隊和師團部,合計15000多人,人數還是不少啊。

    6月19日,第11師團越過九市向德慶進發,擔任先鋒的第12聯隊在接近中午的時候遇到了阻擊。

    這一段路都是在西江的北岸,西江的南岸是地形更複雜的山區。阻擊者當然也在北岸。

    此地是進入德慶盆地前的一道山嶺,地形比較險要。在地形複雜的山區行軍,必然會加大偵察的力量,凡是危險的地點都要派出偵察兵查看。敵軍若想依靠地形打阻擊是可能的,但是,突然襲擊,或者包圍等動作是不容易的。日軍的正規部隊不會貿然的就鑽入敵軍預設的口袋裏。山上的阻擊者被發現就屬於正常了。

    阻擊者的位置不會在高高的山峰上,他們要考慮各種武器的射擊距離,所以一般都是道路旁的半山坡。

    日軍的偵察斥候有傷亡,再參照地形也就大致的判斷出阻擊者的位置,第12聯隊向師團部報告敵情,然後集結部隊就準備攻擊。首先是炮擊,這都是老套子了。可是雨霧茫茫的,前方的地形都看不大清楚,炮擊可就有難度了。他們架起來兩門山炮就朝前方轟擊,基本上是漫無目標。

    日軍沒有目標,桂軍卻是有目標的,因為他們早一步來到了戰場,周圍的地形早就查看好了,甚至可以試射炮擊點。因此,日軍一開炮,桂軍就按照日軍火炮的光亮判斷大約位置開始還擊,桂軍打的是迫擊炮,也是兩門,但是迫擊炮射速快,兩分鍾也能打出四五十發炮彈。畢竟能見度低,也是按估計位置打,幾十發炮彈,貼上日軍山炮陣地邊的隻有兩發。可是,處於集結狀態的日軍隊伍卻挨了五發炮彈。總之日軍吃虧了,有十幾人的傷亡,所幸的是山炮保住了。

    日軍炮擊就是試探的意思,敵軍反擊了,也算達到目的。下麵還要試探著出擊,進一步判斷阻擊者的實力。

    霧蒙蒙的天氣倒是便於隱蔽,一個小隊的日軍成散兵線出擊了。如果從近距離上看鬼子兵的動作和進攻的隊形,這群鬼子的動作都不怎麽樣,不像訓練有素的部隊。這就奇怪了,日軍的甲種師團必定是精兵。此時還是二戰之前,日軍部隊的兵員素質還是很好的。不應該有不合格的士兵啊?

    其實還是因為這個鬼天氣。桂軍的士兵都戴鬥笠披蓑衣,打赤腳,他們適應這裏的氣候。日軍士兵什麽防雨的裝備都沒有,渾身上下濕漉漉的,腳下的皮鞋被泥水浸泡的走了形,腳在鞋子裏像是抓蛤蟆,這種情況下能夠不叫苦,跟著行軍打仗就算好樣的了,還能要求動作規範嗎?

    這個年代不能跟現代比較,士兵裝備雨衣可就太奢侈了,並且此時的防雨布就是粗布刷桐油,又厚又笨重,還有怪味道。以日本國的經濟狀況,數十萬部隊裝備防雨服可能嗎?就算英美這種列強國家也未必。反正中國的軍隊沒有,不論南京的國軍還是軍閥部隊,絕對沒有雨衣穿。

    日本鬼子兵也很苦啊!不光是濕衣服貼在身上難受,多一半的鬼子兵身上還有濕疹,加上粘在身上的衣服,那是奇癢無比!所以有的鬼子兵幹脆把上衣脫掉,光著膀子參加戰鬥。按照操典,絕對是不行的,可是鬼子軍曹(士官)也是人,他也是同樣的感受,作為遮掩,軍曹幹脆下令:大家都光膀子,名曰“拚命”。

    一群膀爺,端著三八步槍,趟著泥水,一瘸一拐地打衝鋒去了!

    後麵的指揮官,那是什麽也看不見,望遠鏡也沒用。隻能等敗兵回來報告了。這鬼天氣就不是打仗的日子!

    時間不長,前方槍炮齊鳴,輕重機槍都有,一個小隊五十多人,扔下十幾個,其餘的跑回來了。

    付出十幾個士兵的性命,得到的情況是:敵軍至少一個營,500人以上。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333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