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小勝一場
字數:5714 加入書籤
桂係的部隊最初的番號是第七軍,二次北伐的時候發展迅猛,全盛時期竟然有十六個軍又六個獨立師,囊括了廣西湖南湖北的不少部隊,號稱20多萬人。蔣桂戰爭之後桂係戰敗解體,後來李宗仁、白崇禧乘廣西內亂潛回廣西收拾殘局,逐步經營起來第三、第八兩個軍,主力部隊有六個師。此外李宗仁在廣西建立民團製度,編製在地方,訓練士兵,向主力部隊提供合格的兵源,有點預備役的意思。他的這個民團製度讓廣西兵員充足。
廣西的士兵多數是少數民族,文化程度不高,但很彪悍,敢玩命,更具有適應山地作戰的特點,在民國時期是一支強軍。
現在桂係的主力部隊就是六個師,18個團。要說明一點,桂係的部隊虛額不多,水分不大,比較滿員,一般的團都有1500人到2000人之間。這次九市戰場上有兩個團的兵力。布置在前沿打阻擊的是一個營。
......
天氣不好,前麵有阻擊,這都不是日軍部隊不能前進的理由。他們是來侵略的,就要擴張地盤,要打到廣西去。於是就要前進,就要打。
12聯隊組織了一個大隊的隊伍向敵人的阻擊陣地發起了衝擊,當然首先還要開炮。按照前麵戰鬥摸索的情況,概略的炮擊。也隻能是按照大約的方向目標,因為四五裏之外都是灰蒙蒙的,什麽也看不清。
為了尋找合適的炮兵陣地,鬼子炮兵把山炮拆卸,然後扛到合適的地點重新裝配,就可以射擊了。鬼子的步兵炮真是不錯,其實迫擊炮更方便,這個時期,日軍的迫擊炮不多。
和鬼子正麵作戰的桂軍也有心理準備,要是不見鬼子的炮彈才真是見鬼了,所以陣地上的戰士都很鎮靜,安安靜靜地躲在防炮掩體裏。前沿的士兵不多,隻有一個班,更多的士兵還在老遠的後麵,他們都等待承受鬼子的炮擊。
鬼子的炮彈東一個西一個的,完全沒有目標,這就是誰碰上誰倒黴了,臨時的工事是扛不住炮彈轟擊的。
在炮兵的掩護下,鬼子顯得有些信心了,進攻的這個大隊在第一時間裏就把歪把子機槍、重機槍快速移動到掩護進攻的射擊地點。炮火一停,各機槍就開始對準桂軍陣地進行最猛烈的壓製射擊,子彈凶悍地打在前沿陣地上,壓得桂軍士兵們抬不起頭來。
機槍射擊比火炮強多了,因為機槍射手目視距離更近,能夠看到敵方的防禦工事。
打阻擊的桂軍也有不少機槍,輕重機槍都有,組建了多處機槍陣地。可是鬼子機槍的準確強悍超出他們的想象,打得準,火力猛,子彈像雨點般潑灑過來,打得桂軍陣地上沒人敢冒頭。
出擊的日軍散兵線在山地裏前進,跌跌撞撞地向山坡上爬。是啊,地麵泥濘還有坡度,很滑,很容易摔倒。
“把迫擊炮調上來,打掉日本鬼子的機槍!”
日軍的機槍太厲害,陣地上的營長在下命令調動迫擊炮,迫擊炮的確是拔除火力點的利器,但是,上了一線的火炮也很危險,都在目視的距離之內,日軍有機槍也有炮,暴露目標的迫擊炮很容易遭到攻擊。
日軍的一個大隊擁有8到12挺重機槍,20多挺輕機槍,四門山炮,或者是10門左右的迫擊炮。火力也是很強的。並且,日軍士兵都訓練有素,機槍火炮都打得準。如果桂軍的部隊裝備差,一個團也未必能頂住日軍一個大隊的進攻。在戰場上還是實力說了算。
桂軍陣地上就是一個營,目前桂軍的一個營有迫擊炮兩門、重機槍兩挺,輕機槍四挺,這已經是很不錯的裝備了,比原本的曆史上可是強的太多了。即便如此,他們的裝備與日軍比較還是差的多。
桂軍的裝備從何而來?
除了這次東北方麵支援的,其他裝備當然是買來的。這首先得益於這兩年廣西農業經濟的發展,讓桂係經濟充裕。有錢了,就可以買軍火。他們的軍火來源主要靠法國,這種軍火貿易也就拉近了他們與法國人的關係。因此,與原本的曆史相比,他們的裝備要好得多。
兩門迫擊炮拉上了前沿,他們尋找隱蔽的地點,架設火炮,直接瞄準炮擊。這就要看炮手的水平了,在前沿打炮就要求一炮命中,至多能打兩三炮,必須要快速轉移,否則,日軍的炮就打過來了。
迫擊炮是曲射火力,就是拋射,遠近距離很難掌握的,一炮命中有難度。要是換了山炮,就要容易的多,如果是無後坐力炮,那就易如反掌了,打不中才屬於意外。可是從成本計算,用迫擊炮就劃算多了,一枚迫擊炮彈也就是十個大洋,可無後坐力炮的炮彈1000大洋都不止。
“轟!”
桂軍的炮打響了,還不錯,一炮命中,日軍的一挺重機槍啞火了。迫擊炮見好就收,趕緊轉移。
在指揮所的營長,遠遠的看著自己的防線,山下的鬼子兵向蝗蟲一樣往上山上爬,至少七八百人,也是密密麻麻的。很快就要接近自己的前沿了。
營裏的兩門迫擊炮先後打掉了七處日軍火力點,成績不錯,但是這兩門炮也完了,連同炮手都被日軍的炮炸飛了。兩門炮不算什麽,可惜炮手啊!桂軍中有文化的,可以當炮手的士兵太少了。
“一連全體上陣地!全體開火射擊!打!”
日軍已經到了500米以內的距離了,營長一聲令下,在後備陣地的一個連,沿著交通壕,奔向前沿陣地。因為前沿陣地上,到現在為止,隻有一個班,這是防止炮擊和敵軍機槍的殺傷,主要的兵力都在後麵。兩軍已經接近,此時日軍不可能炮擊了,到了拚命的時候,部隊就要調上來了。
在桂軍的反擊之下,進攻的鬼子兵紛紛尋找隱蔽物,臥倒躲避,同時也開始用三八步槍射擊。日本鬼子的槍打得準,桂軍這邊在對射中就吃虧了,不斷的有士兵中彈犧牲。特別是輕重機槍的射手,已經換了還幾茬人了。戰場上很殘酷啊!
桂軍占據有利的地形防守還打成這樣,由此可見兩軍的差距的確不小。
眼看著日本鬼子就要上來了!
“上刺刀!長槍準備!”
這是前沿的連長在發出命令,準備白刃戰了。
“用石頭砸!”
這是營長派來的通信兵傳達營長的命令。
廣西的山都是石頭山,裸露的石頭很多,桂軍的前沿陣地就是用大小石頭碼放在一起形成的,所以陣地上石頭很多。用石頭砸!這也是山區作戰常用的戰法。
桂軍的陣地在山坡上,越是接近陣地,坡度就越大。守軍設立陣地就是要利於防守嘛,當然會選坡度大的地點構築工事。這也為“用石頭砸”創造了條件。
廣西還有很多的山特別的陡峭,人簡直就無法攀援。看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圖片吧?就是那個樣子,叫什麽喀斯特地貌。那種山很險峻,但不是好戰場,進攻者當然不易,防守者也很難,原因是不能運動,打勝了不能出擊,敗了不能逃跑,想移動一下位置躲避炮擊都難。一般都不會利用這種山來防守。
眼下桂軍的陣地是普通的山,有坡度,而且坡度不小,但是可以運動。
正在努力攀爬的鬼子明顯感覺有點不對勁,“通通”的聲音有點特別,腳下的大地在震動,似乎還很強烈。鬼子們抬頭一看,臉色大變!從他們的前方猛然間出現了歡快跳動的黑點,像無數的麻雀,又像蹦蹦跳跳的蝗蟲,那是無數的大大小小的石頭!大的可比水翁,小的也有他們的人頭大小,更致命的是這些大石頭毫無規律地在山坡上跳躍著,翻滾著,速度越來越快,毫不留情地往下砸。
幾百個鬼子兵分布在寬約一公裏的山坡上,有的被巨大的石頭連骨頭帶肉碾過,帶血的石頭繼續衝向山下。小塊的石頭毫無規則地跳躍著,有的砸在鬼子的鋼盔上,連鋼盔帶頭顱一起被砸變了形,有的砸在鬼子的身上,當時就是口吐鮮血,更多的鬼子兵被石頭砸傷沒有死,慘叫"shen yin"之聲不絕於耳。
“出擊!”
機會難得,連長一聲令下,戰士們跳出戰壕,手握上了刺刀的步槍和長槍借著山勢衝了下去。
“殺!”
合著軍號聲,殺聲震天。一個衝鋒就把進攻的鬼子兵打下去了。
“收兵!”
“打掃戰場!”
“後撤!”
見好就收,營長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親臨前線指揮的是白崇禧,阻擊日軍不是目的,打擊日軍囂張的氣焰,順帶著迷惑日軍才是目的。“兵者,詭道也!”就是讓日本鬼子摸不著頭腦,犯糊塗、犯錯誤,我軍才有機會,機會是為有心人準備的。
在這個位置阻擊一下,就達到目的了。決不能拉開架勢與小鬼子打陣地戰,那是要吃虧的。
今天這一戰已經占了便宜,用劣勢的裝備消滅鬼子三四百人,很不錯。桂軍的傷亡也有100多。
......
戰場德慶縣已經是廣東的地盤了,日軍正在向這裏進犯,那麽此地就有屬於廣東的軍政兩界的人物,大部分應該是陳濟棠的部下,或者是小軍閥。不管他們原來屬於那一派係,眼下都成了喪家之犬。此外還會有不少從廣州平原上逃出來的隊伍,這些人怎麽辦?要麽自動解散各自回老家,要麽就要投靠新主人。桂軍進入這一地區就麵臨著這樣的問題。桂係怎麽辦?軍閥的做法就是收編,也叫招降納叛。一般的軍閥都願意這麽幹,軍閥嘛,都是人多槍多就好,有人有槍就有勢力。桂係也會這麽辦。
不過桂係在招降納叛上可是吃過虧的,而且吃了大虧,把老本都搭進去了。
二次北伐之時,桂係有20多萬的部隊。北伐軍一共有四家,國民黨、西北軍、晉綏軍,然後就是桂軍,多麽的風光!可是,蔣桂戰爭一開打,在華北一帶的桂係軍隊全部反叛。此時在華北帶兵的是白崇禧,他成了光杆司令,一個人好不容易從河北省跑了回來。就是那次,東北軍趁勢取了滄州,驅趕了反叛的桂係軍隊,但沒有收編他們。
當時的湖南已經算是桂係的大本營了,可是原屬於唐生智被桂係收編的部隊也全部反叛,李宗仁、白崇禧兩位一起變成了光杆司令,跑到香港去了。偌大的桂係頃刻之間土崩瓦解。
這個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呀!李、白二人可是親自體驗。因此,他們現在的招降納叛有了新章法,那就是繳械,重新整編,不願意的則遣散。
白崇禧帶到德慶縣的部隊有10個團,都是主力。對廣東的這種雜七雜八的雜牌部隊他們也沒少抓。抓過來,繳械,送到桂林,重新整編。誰要是想憑借有多少人槍來抓一方的權利,那就打錯了算盤,李、白二位絕對不容。曆史的教訓深刻呀!(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