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改弦更張不易
字數:6320 加入書籤
從李承晚的話中我們已經聽出來了,北韓南進的新占領區基本都沒有建立政權,沒有委派地方官。就是說那裏還是戰場的狀態。除了漢城其他的地方都不平靜,這還是因為北韓比較重視漢城的政治地位,駐紮了一個旅的部隊。
南朝鮮潰散的隊伍都成了遊擊隊,遊擊隊的成分複雜,有地方軍、有警察、有各級官員,也有主力部隊。從原來的軍事分界線直到大田,原來南朝鮮的一半國土都成了北韓軍和南朝鮮遊擊隊混雜存在的局麵。這種現狀北韓如何建立政權?
在這混亂的區域裏,最缺少的就是糧食,南朝鮮的遊擊隊缺糧,本地的民眾缺糧,北韓的部隊同樣缺糧。
南北朝鮮相比較,南朝鮮的農業產出要好得多,其原因的南朝鮮可耕種土地多,氣候好。南朝鮮的緯度相當於中國的山東河南,氣溫高,海洋性的氣候也不缺少雨水,適於農作物生長。
自從趕走了日本人以後,南朝鮮的社會製度照搬蘇俄的那一套,在農村就是集體農莊。我們完全不需要隱晦,這個製度不光是不利於農業發展,它還讓農業生產倒退。否則,這個製度為什麽消亡了呢?現代的俄羅斯沒有,中國也沒有。除了現代的北朝鮮,全世界都沒有這種組織方式了。
南朝鮮落後的農業,再加上蘇俄的盤剝,他們在和平的年代就缺糧。戰爭打起來了,南朝鮮大撤退的同時要搞堅壁清野,糧食就是重點。有被轉運到南方的,有運入山中隱藏的,也有被遊擊隊帶走做軍需的。多重因素的疊加,導致南朝鮮戰區嚴重缺糧。
北韓原則上不缺糧,那是和平時期,戰爭一起,他們的糧食說不上短缺,但是絕對不富裕。讓他們拿出糧食來堵南朝鮮缺糧的窟窿,就算北韓願意他們也沒有這個能力。
北韓南下作戰的主力部隊是兩個軍,有七八萬人,一天就需要十萬斤軍糧,折合成公製是50噸,一個月就是一千五百噸。這僅僅是糧食,再加上軍火、被服、醫藥等,特別是大宗的炮彈,重裝備的補充,北韓人的後勤補給壓力很大。
在這麽複雜的戰場上,運輸中損耗的物資也不少。那麽多的眼睛盯著呐,都是有武裝的,動手搶唄!也可以說,北韓運輸過去的糧食,不但供養著北韓自己的部隊,也供養著遊擊隊和戰區的民眾。
李承晚的話也多少的反應出對這種狀態的無奈。可是北韓的思維是要統一朝鮮,擊垮南朝鮮的政權和軍隊。他們認為,隻要做到這點,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他們不想下力量平定占領區。想想也有些道理,圍剿遊擊隊有那麽容易嗎?搞不好就是持久戰,沒完沒了。
北韓這麽困難,想施加影響,介入朝鮮事務的美國是不是應該有所表現呢?
美國的表現是有的,但是力度不大。美國人財大氣粗,軍火、糧食等物資,隻要朝鮮需要他們都會盡力提供。可是美國到現在執行的依然是孤獨政策,保持中立,悶頭賺大錢。所以他們絕對不會公開露麵,更不要說軍事介入了。此外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日本海軍對中國的軍事封鎖,中國的海路基本斷絕了,朝鮮的對外交通也就順便被斷絕了,朝鮮的西海岸就是黃海嘛。所以,美國人能夠運輸過來的軍火糧食布匹等等物資也是有限的。這還是靠美國與日本還維持著表麵“友好”關係的便利。
向曆史上美國積極介入朝鮮戰爭的情況目前還不存在,北韓的外援主要的還是靠中國東北。
......
我們再來看看陝西的楊虎城。
他思慮再三還是決定親自到東北軍的地盤去看看。去東北太遠了,他與東北一係沒有什麽交往,也沒有什麽正經理由。他不好去奉天啊?想來想去,還是寧夏方便,就在身邊嘛。甘肅的劉鬱芬名義上還是西北軍,交情還是有的,先去蘭州,借著劉鬱芬的關係,去寧夏就順當了。他那裏知道劉鬱芬其實已經是東北軍的人了,隻是沒有挑明罷了。
在8月初,楊虎城從寶雞進入了甘肅,過了省界就是天水地界。楊虎城來甘肅當然要事先聯絡,於是劉鬱芬命天水駐軍第22師的師長閻廷飛到邊界迎接他。
正是秋收的時節,田地裏的莊稼和農田裏忙碌的農民與陝西省區別不大,但還是讓楊虎城看到有些不同。不同在何處呢?是精神頭和活力。多數人都是手腳麻利的幹活,連跑帶顛的很勤快,懶洋洋的少見。
有心的楊虎城詢問閻廷飛:“此地的農民為什麽這麽忙碌勤快呢?”
閻廷飛告訴他說:“甘肅有幾個公路、鐵路的工程都在陸續開工,這些農民都要去當勞工賺錢,所以農活就要趕快幹完,他們是在趕工。”
這幾年在中投行的支持下,甘肅的礦山、公路和農業水利工程建設頗多,為甘肅帶來了繁榮。今年劉鬱芬主動投靠東北方麵使得東北軍政府加大了對甘肅建設的投入。目前的重點就放在了道路交通上。
從寧夏吳忠到蘭州的鐵路已經開工建設,吳忠和蘭州都是黃河沿岸的城市,鐵路的線路就是沿著黃河的河道走,全程三百多公裏,工程的工期大約需要一年。建成後,還要考慮向兩個方向延伸,向東要到達天水,因為天水地區是甘肅比較好的農業區,也是繁榮之地。向西至河西走廊,在這個方向上鐵路會慢慢地向新疆延伸,但是修建的速度就要看經濟發展的需要了,畢竟鐵路的運營是需要經濟效益的。
除此之外就是幾條新建公路的修整和擴建延伸。主幹道要修繕,重要的二級、三級的公路支線也要建設。西北各省都是地域遼闊,交通就是發展地方經濟的關鍵,所以修路最當先。
甘肅還沒有明確的歸入東北政府管轄,地方官吏、地方部隊也沒有整頓,更多的建設現在還不能考慮。
此時的公路、鐵路工程沒有什麽機械化,就是人海一樣的工地,需要大量的勞工。農民們都搶著田地裏的農活,秋收完了就去工地做勞工,誰也不願意失去賺錢的機會嘛。
其實楊虎城就是不問,他到蘭州的途中也能看到不少修路的工地。
對楊虎城來說,軍閥搞建設的事情他是絕對不能理解的。軍閥嘛,就是刮地皮,想辦法搞銀子,拉隊伍,搶地盤,這才是“正事”。為了政治的需要,三民主義的口號可以喊,什麽“民生”啊,工商啊,也可以提倡,但是哪個軍閥會真正搞建設呢?今天可是見了鬼,劉鬱芬的甘肅居然修鐵路,修公路!有錢沒地方花了?這就超出了楊虎城的習慣思維了。
......
到了蘭州,見了劉鬱芬楊虎城當然會詢問,試圖解開自己的疑惑。
甘肅已經歸附東北的事情屬於絕密,劉鬱芬當然不會透露。中投行的投資可是公開的,甘肅的建設資金就有了解釋。
劉鬱芬說道:“楊大帥,你看我甘肅繁榮否?”
是啊,楊虎城沿途所見,大小城鎮比陝西可是強多了,蘭州的繁華程度遠遠的勝於西安,這還有什麽可說的?楊虎城隻是點頭,等待下文。
劉鬱芬說:“市麵繁榮了,我收的稅就多,我手下有那麽多的官員、軍隊,我就有錢養活他們,大家一起發財嘛。對不對?楊大帥,你說我甘肅該不該建設呢?”
劉鬱芬又說:“東北軍有一句話,說是:‘要想富,先修路’。如果道路不暢通,我們的礦物怎麽運出來?各地的貨物如何流通呢?修路的道理就在這裏。
其實疏導交通還不光是修路,還需要取締撤除卡子,讓道路暢通。設卡子,收厘金的事大帥那裏也有吧?這是要不得的,卡子不除,交通不暢。不滿大帥說,為了撤卡子我還殺過人呢!殺了十幾個!也有跟我多年的老部下。這個事不下狠手段不行啊。他們設卡發財習慣了,你給他銀子補貼都不成。死到臨頭都不肯撤卡子。現在大麵上是沒有了,可是說不定哪裏又冒出來一兩個卡子,真是殺頭也不怕呀。可是卡子不除,就把貨物卡死了,也就把我甘肅的財源卡死了。楊大帥,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對於楊虎城來說,如何發財的道理是最震撼的,特別是卡子厘金,在楊虎城看來,卡子才是財源,設卡收厘金這可是他陝西的主要經濟來源呐。到了劉鬱芬這裏怎麽反倒成了禍害呢?不過細想一想,劉鬱芬說的真有道理,像蘭州這麽繁榮的市麵,光稅收一項那可是日進鬥金呐!如果設卡子盤剝,誰還來這裏做買賣?沒有生意,沒有貨物過卡子,你也收不到厘金啊?
難怪人們都說:“君子愛財取之以道”,這話還真有點道理。
......
有劉鬱芬的陪同他們去寧夏很方便,而寧夏的東北軍官員也會介紹東北軍治理地方的辦法,也會讓楊虎城廣泛的參觀查看農工商各業,這個情況也就匯報到了奉天。
張作相說了一句“浪子回頭金不換。”
張作霖卻說:“他這個浪子回不回頭現在還不好說,他收羅了西北軍那麽一大坨子人馬,也不是好整治的。名為他的部下,可是都聽他的話嗎?搞生產,重民生,也不是那麽容易。他如果能夠少刮地皮,給民眾以喘息的機會就算不錯,真不能指望太高。”
張作相說道:“寧夏的報告請示說:打算給楊虎城派出了一個專家顧問團,包括政府施政,農業、工業、商業等各方麵的管理專家,隨他到西安,幫他整頓陝西的經濟。大帥覺得可行嗎?”
張作霖:“我看這事算了吧,告訴翟文選(寧夏省長),我們的專家可以短時間的去調查指導,不能長期委派。他們陝西的官員過來參觀學習,我們歡迎。不是我們的辦法好不好,而是在陝西能不能執行。別的不說,西北軍的那些驕兵悍將們就惹不起。陝西的事情,還是這些老總們說了算,讓他們善待民眾都不容易呀!”
張作相:“大帥說的對,我來通知翟文選,不能派專家,他們去了也沒用,這不是講道理的事,是利益。甘肅就是個例子。我們要求甘肅把厘金取消,把公路上的卡子都撤掉。結果他們執行起來多費勁,搞了半年,現在還不徹底。甘肅的官員們可是拿著我東北的補貼的!手握兵權的老總們手中的權利不好取消呀!”
張作霖:“還要提醒中投行的老馬(馬寅初),對陝西申請貸款要嚴格審查,必須的投資要派兵監督。與其他的軍閥相比,西北軍最不可靠。我們總不能為了幾個錢與陝西開戰啊。”
總之,張作霖不看好西北軍,讓他們改弦更張不容易。
......
我們在這裏提出一個問題:像楊虎城、劉鬱芬等等的軍閥們,他們的追求是什麽?能與富國強兵合拍嗎?能成為促使中國富強的一分子嗎?他們是加入富強中華的洪流中,還是成為阻擋前進的絆腳石呢?曆史上的軍閥們可是隻知道打內戰,沒幾個搞建設的。
歸根結底一句話,還是利益。如果有一係列的辦法,用利益做杠杆,牽動他們走上正軌,也是可行的。像楊虎城本人不就動心了嗎?有楊虎城的推動,陝西還是有希望。但是這個希望僅僅是一種可能,還沒有成功的必然。
以楊虎城為例,他把陝西的經濟搞好了,作為陝西王的楊虎城當然會首先獲利。與窮兵黷武的刮地皮比較,繁榮的地方利益更大。可是讓楊虎城手下的大大小小的軍頭們都聽話,這就要看楊虎城的本事了,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他能否控製局麵。
冥頑不化者總是有的,他們認準了一條路——竭澤而漁!這種人的下場最終是滅亡,可是卻能壞楊虎城事,讓陝西沒有好結果。
還有一點也要說清楚:繁榮經濟,富裕一方。有銀子啦,隊伍也強啦。不少的諸侯們就難免滋生問鼎天下的豪邁情懷,以打天下為己任的英雄永遠也不缺乏。比如現在的張學良就難免。
這個事情我們認為自會有人去管,曆史的進程擺在那裏,誰取天下誰當家是有其曆史必然的,我們就不必操心了。隻要國家富強了,人民都富裕了,富強的中國就能走上正軌。
......
楊虎城看到了外界的變化,才知道自己已經成了叫花子,守著富庶的渭河平原卻窮的吃不上飯。這個震動可謂不小,為此,他在寧夏住了一個月,到處看,到處問,也在思考。為自己,也為追隨他的一幫子弟兄,是該改弦更張了。否則,距離滅亡之路也就不遠了。
他的決心是有了,回去能學個什麽樣子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西安城門處,雁過拔毛的卡子還能不能存在就是個驗證。(m.101novel.com)